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
推荐理由:
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继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后,中央再次表明对防止经济过
热、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
这是中国10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结束。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
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点评: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10年来,货币政策基调首次转为从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从紧的基调之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样面临许多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重要选择:
首先,如何把货币政策的从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把货币政策的从紧理解为对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带动的基础货币投放的对冲的话,那么,这种对冲的根本目标,还应当是为经济结构调整赢得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仅仅依靠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经济结构调整不相应积极推进,货币政策的从紧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如何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推进货币政策从紧.中国多年的政策实践表明,管制性的,计划性的政策工具虽然短期见效快,但是往往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同时也会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资源的配置形成扭曲.例如,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习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进行管制,但是,在融资多样化,以及企业资金来源多样化的今天,这种管制不仅会干扰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配置,冲击企业正常的经营,其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货币政策从紧如何与稳健的财政政策有效配合.从财政收支状况看,财政政策的基调实际上一直是稳中偏松的,如果要推动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如何积极与其配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例如,要通过推动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来实施货币紧缩,就需要财政政策相应配合扶持在可能的汇率升值中受损的出口部门,促进其转向为内需生产.
第四,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推动货币政策的从紧.当前中国的宏观决策,已经面临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和利率决策,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从紧决策也会带来现实的制约,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