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吴晓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博士生导师
离岸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离岸金融业一经产生就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资产规模60年代增长了60倍,由1959年的15亿美元发展到1969年的900亿美元。虽然在80年代中期有过放缓的趋势,但2000年以来离岸金融业的发展又重新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自1993年至2005年间,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跨境资产从3.5万亿美元增长到9.1万亿美元。离岸金融市场不仅逐步成为全球金融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逐步与在岸业务逐步融合。据估计,目前全球约一半的金融交易发生在离岸金融市场,集中在离岸金融市场的财富达6.5万亿美元。
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催生物,离岸金融的产生及快速发展,有其内在的机制和优势,离岸金融市场特有的交易成本和利息率是其成长的基础。同在岸市场相比,离岸金融市场多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业务既不受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法规约束,也不受业务开展所在国金融、外汇政策的限制,交易自由、利率自由、资金进出自由、经营运作十分灵活,使得离岸金融业务具备了成本较低、流动性高、竞争性强等一系列特征,并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和高速度的资金流动体系的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与传统在岸业务的运行机制有着较大差异,离岸金融市场亦日益成为国际金融链上的薄弱环节。作为资金集散的重要渠道,离岸金融导致的巨额国际资金流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20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即是典型例证。同时,“税收流氓”(tax rogues)、“欺诈”、“犯罪”“洗钱中心”甚至“恐怖主义”越来越多地与离岸金融中心相联系,并日益成为舆论发难的根源。不少国际组织针对离岸金融采取了一系列完善监管的措施,其中最有影响的包括经合组织(OECD)、金融稳定论坛(FS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等等,这些措施或建议给规范全球离岸金融的秩序从不同的侧面和维度给出了正面的效果,但是仍然有着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需要面对,例如对冲基金的监管,等等。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在离岸金融发源地伦敦,还是在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或是亚洲的新加坡、香港,或是世界各地的岛国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等,无不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或提高本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到20世纪末,全球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中心,发达国家通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巩固和提高传统地位,实现对外扩张,例如美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也利用离岸金融发展战略以求在全球化潮流中分得一杯羹,例如马来西亚和一些拉美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制度设计合理、监管措施到位、声誉良好,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打造成功的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就中国来讲,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大的方向,中国能够从人民币的国际化中获得可观的铸币税收益,可以扩大中国在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这符合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人民币自由兑换在短期内还可以由政府行为主导、由政府有意识地决定前进的速度和方向,但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和离岸市场的兴起,则基本上是一个市场需求推动下的自发过程。另一方面,面对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在渐进开放资本账户和亚太地区各类金融中心不断涌现的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利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积极参与全球资金分配过程,从而实现中国金融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是个重大的课题。选择建设国内的离岸金融中心则是这样一个契机。
如何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国外文献就较为丰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货币发行国角度研究欧洲货币市场及其风险、避税、洗钱等问题;二是从国际组织角度研究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及其影响,探索这些组织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作用;三是以离岸金融中心为主体,总结其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金融界对离岸金融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尽快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现实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理论成为学术界一项积极有益的探讨。
为此,巴曙松教授主笔,并且组织带领他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重点跟踪研究离岸金融市场的一些新发展。在他的主持下,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寻求有助于指导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理论规律,并对我国如何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作了积极的探索。综观全书,主要有如下特点:(1)对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本书对近两年来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离岸金融的相应发展特点给与更多的关注,包括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欧元的产生、国际监管合作加强、金融创新频繁涌现以及在此背景下离岸金融的竞争态势、经营模式、业务结构、风险控制、税收制度、监管措施等,使一些原本松散的、就事论事的观点上升到了规范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层面。(2)对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经验总结。现有研究大多数以国家或区域为分类依据,缺乏整体宏观层面上的把握,鉴于此,本书从自然要素、宏观要素、制度要素以及政策要素等方面对主要的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并以形成过程为侧重点,通过个案分析,对自然形成和政策推动型离岸金融中心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3)视角全面而新颖。本书以客观的角度,对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路径进行研究,其中既包括对现有银行业离岸业务的总结,也涉及到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以及目前有的城市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时所尝试探索的离岸金融业发展模式。此外还结合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值得金融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