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2012-02-13 14:02:24)
标签:
杂谈 |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1)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原文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译文 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上面两段译文,除〔 〕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原文 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
(1)译文 他将要去哪里呢?
原文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2)译文 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原文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3)译文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4)译文 晋侯使赵盾饮酒。
原文 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5)译文 邴夏给齐侯驾车。
原文(1)的“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适”的前面,今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词序置于动词后面。“奚适”应译为“去哪里”或“往哪里去”。原文(2)的“方城”、“汉水”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今译时要移至介词后面。原文(3)的“二百乘”是“车”的后置定语,今译时要移至“战车”的前面。原文(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原文(5)“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例如:
原文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郑伯克段于鄢)译文 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别的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译文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1)的译文,补出“姜氏”以明确“为之请制”的主语;增添“从前”和“不适合给他”两处,是为了揭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增补“您的”以限定听从谁的“吩咐”,使语意表达更清楚。原文(2)于“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惩前省略了主语“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显豁。
增补宜慎重,只有不增补原意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例如:
原文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前出师表)
(1)译文 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原文 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2)译文 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 维禹浚川,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
(3)译文 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宁。
原文(1)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原文(2)置于“简子”和“去远”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之”字,原文(3)的句首语气词“维”字与“宁”前的词缀“攸”字,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的表达结构和相应的词语,今译时均可删除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1)译文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原文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2)译文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3)译文 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移入译文,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名”、“常道”、“常名”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可径直移入译文,保留原貌。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这类保留的词语如须加以说明,可用加注方式处理,如在“元和”后用(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
第一步,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
扩展阅读:病梅馆记翻译
前一篇:语文经典排比句收录
后一篇:说说美国人历代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