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瓶颈危机来得比较早,怪只怪周武王姬发死的太早,儿子还没有长大,姬诵即位时只有十二岁,还不能主持朝政,便由自己的叔父姬旦摄政。
与很多摄政的政治家类似,姬旦是位非常有才能的专家,据说包括周朝的一切礼教和政治制度,包括那些宗法制度之类的各种制度均为姬旦一手制定,这些都是被后代孔子和儒教极度尊崇和奉为经典的,不过也和后代的摄政王没有区别的是他把十二岁的侄子挤到一旁,以国王自居,自然会引起其他贵族的猜疑,担心姬诵会被叔父杀死取而代之。于是当时周王朝实力最强大的四个封国联合起来勤王。
这四个封国分别是:
管国,国君姬鲜(武王姬发之第)
蔡国,国君姬度(武王姬发之第)
霍国,国君姬处(武王姬发之第)
殷国,国君子武庚(商朝丧国之君子受辛之子)
当年武王分封姬鲜三兄弟是用来防范和监视商王朝的残余子武庚的,当年还没有屠杀前朝皇族的习惯,三兄弟的封国形成一条防线,实力都很强,可是却与子武庚结成联盟,子武庚当然希望周王朝越乱越好,四者联合起兵讨伐姬旦,并迅速占领周王朝的整个东方疆土,姬旦只好孤注一掷亲征,还好上天保佑,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将联军击败,子武庚和姬鲜被杀,姬度被流放,姬处被贬为平民。
战争结束后,所有的俘虏被姬旦迁移到洛阳筑城,城筑好后即用这些俘虏开垦荒地,他们被称为殷国顽劣的奴隶。
只可惜就在洛阳筑城时,已经长到十九岁的姬诵向他的叔父发起攻击,姬旦只好逃走投奔他的儿子鲁国国君姬伯禽,两年后去世。
皇帝去世太子幼小选择大臣辅政是常情,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辅政大臣一般最后下场都比较惨,姬旦如此,之后的张居正如此,多尔衮更惨,死后还要被福临挖出来鞭尸,可能是小皇帝长大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辅政大臣的压力所致,长期的压抑总会有爆发的时候,即使辅政大臣劳苦功高,最后的结果或者辅政大臣取皇帝而代之,如后代的武则天;或者被长大的皇帝折磨,有善终者很少。二者对权力的争斗不可避免。
许多家族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旦创业者去世较早孩子尚未长成,必然也会找一个创业功臣辅佐孤儿寡母,其结果或许就像周王朝一样创业功臣被驱逐,或者像武则天一样取而代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