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随“时代”变
时代在变,读史也在变。
之前上网见到过《明朝那些事儿》,没有注意。前些天在机场侯机,为打发无聊顺便买了一套,想不到竟入了迷,不到一周时间便把三本认认真真地读完,方才知道历史可以读得如此轻松,也为东方明月先生轻松、调侃而又严谨的写作方式折服;当代式的调侃更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令人爱不释手。人生本无善恶好坏之分,特别处身官场,作者本着以善为本的理念,使得许多难以理解的事件变得更加合理,也使得许多难以解释的行为变得清晰。
读书的时候不太喜欢历史,只因为考试,讨厌没完没了的背诵诸如1848年发生鸦片战争之类的条目。虽然为了应付高考,几乎把历史书都通篇背下来,高考过后便恨不得忘的一干二净让大脑轻松,大学上历史课,从阶级斗争的立场书写历史,更提不起兴趣。也曾一时兴起购买了一套《史记》,毕竟文学功底特别是古文学功底不够,净手洗面翻了几页便束之高阁,十几年来再也没有读过。
八十年代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风靡一时,喜欢柏杨先生,便开始喜欢柏杨先生的书,不仅读了《中国人史纲》,更花精力认真阅读了柏杨版的《资治通鉴》,才知道原来历史是如此诱人,读历史不必那么沉重,也才明白以史为鉴的真谛,只是读多了柏杨先生的书,总感觉柏杨先生有些愤青,不知道是不是曾经因写书入狱的缘故。
九十年代偶尔读到黄兴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从另一个层面了解了不同的海瑞、不同的戚继光、不同的张居正,甚至不同的万历皇帝,才知道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这些人物是如此不同,与其说喜欢黄仁宇先生的书,倒不如说喜欢另外一种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人物的方法。
历史虽然客观存在,不同的人书写历史结论也会不同,这是历史诱人所在,看了很多年的抗日战争史,最喜欢的是《亮剑》中的李云龙,书写虽然夸张,事件倒令人信服,仔细分析才明白其实作者只是把一个英雄当作普通人描述,长征路上饿极了会抢老板姓的粮食,老婆被日本鬼子抢走也会发动上万人的复仇,这样的历史才会显得真实。
曾经更喜欢阅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史,倒不是崇洋媚外,感觉外国人研究中国史更客观,也因为结合了世界史的中国史会更清晰,但毕竟苦涩难懂的古中文即使是大多数中国人也未必搞得懂,外国人研究中国史总是略显浅薄,概括有余,深入不足。
国人有喜欢历史的传统,只是时代不同,方式也不同,八十年代之前喜欢《岳飞传》、《隋唐演义》等的历史评书、九十年代喜欢《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清廷的古装戏、几年前兴起了以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为代表的《百家讲坛》,直到网络文学《明朝那些事儿》的流行。方式、内涵不同,对历史的喜爱倒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从野史、戏说再到正史的变化罢了。
其实历史没变,写史的人在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