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财经外币贷款宋国青中国宏观人民币升值杂谈 |
最近参与组织了一次宋国青教授的内部学术讲座,题目是“顺差萎缩与货币扩张”。宋教授提到一个观点,即尽管从去年三季度依赖恢复实施的信贷额度控制从总量上是有效的,但是微观效果很坏,因为增加了银行基层信贷官员的寻租空间,会导致信贷资源的无效配置。实际上,即使是信贷额度控制本身的宏观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宋教授十分敏锐的观察到了外币贷款的非正常增长。
2007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按照媒体的报道,央行要求金融机构2008年新增贷款总量将不得超过2007年全年水平,也就是说2008年贷款增长不能超过13.9%(2007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2万亿元)。但是,从今年一二月份的数据看,这一目标已经被超过,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6.7%和15.7%。考虑到贷款的年初效应(银行一般更愿意在年初多放贷款,即所谓早放款早收息)、去年四季度零增长的反弹效应等,尽管比13.9%的目标高,这两个数字还算正常(07年一二月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5.8%和17.0%)。
比较反常的是外币贷款对的增速。今年头两个月外币贷款增速分别为31.7%和40.7%,不仅远远高于人民币贷款增速,而且远远高于外币贷款在去年的增速。2007年6月份之前的两年多里面,外币贷款月增速一直都是个位数,去年下半年加速之后,增速最高的11月份也只有25.7%。从绝对额看,头两个月外币贷款增加2300亿元,按照这个速度,去年可能要增加13000亿元的外币贷款(宋国青教授按照头2月的外币贷款增量和增速认为全年可能增加1.7-2.3万亿元的外币贷款,我认为不能这样算,因为头两个月外币贷款增速较快,有去年上半年基数较低的原因,今年下半年的外币贷款同比增速不能为保持头2月份的速度)。这样,即使人民币贷款守住全年3.6万亿元的目标,则本外币总贷款增加额也可能超过5万亿元(2007年本外币贷款增量为4万亿元)。
外币贷款迅猛增长,表面上看,是央行在制定信贷控制政策时存在漏洞,没有考虑到对外币贷款的控制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贷跨额度控制作为一种行政计划调控手段本身固有的缺陷,即政策制定者在事先很难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在内。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政策是也。当然,就这个漏洞本身,我们预期,如果足够严重,央行也很可能在近期出台控制外币贷款增速的政策。就像央行创造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用来外汇交存提高的存款准备金一样。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按住了外汇贷款这个葫芦,肯定还会有别的瓢孵出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外币贷款猛增也是企业在人民币快速升值之下的趋利选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从年初的7.36提高到目前7.0以下,升值幅度几近5%。企业从银行得到外币贷款,可以用来进口商品,也可以再向银行结汇换成人民币,三个月就能稳赚5%的无风险利润。例证是,头两个月外币贷款猛增,但是外币企业存款却增加很少,头两月外币企业存款同比分别仅增加-1.3%和0.6%。一般来说,企业贷款增加,都会相应的转化为等量的存款,因为企业都会把大额资金放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上,而不会简单的存在自己的保险柜里。当然,外汇贷款有点特殊,因为外汇贷款一般来说都是用来进口商品之需,而外商在收到货款之后,虽然也会把钱存到银行账户,但却是另外一个国家的银行,从而不会进入中国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里面。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形就是,中国的进口企业会尽可能晚的购买用以进口的外汇,在购汇之后则迅速付款;中国的出口企业,则尽可能的要求对方尽快付款,在收到外汇之后则迅速结汇。
上面说的是企业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的理想选择,其实普通老百姓也一点不傻,照样存在理性选择。这一点数据上反映的很清楚。今年头两个月,外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5.1%和-23.9%,去年全年为-26.8%,实际上,从汇改以来,这个数都是负的。也就是说,外币储蓄存款一直是在下降的。实际上,正像宋国青讲座时所说那样,如果可能的话,即使贷款10亿美金,他也敢。又有谁不敢呢?当然,根据我国的外汇管制体制,做外汇贷款必须是有真是贸易需求的,至于,老百姓出国旅游、海外购物,那不叫贸易,只能购汇而不能贷汇。银行也不干啊!
说到银行不会给个人贷外汇,其实银行何尝愿意给企业贷外汇。宋国青教授的推测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可能还有别的利益补偿机制。我的理解是,一来,银行本身是有一些外汇营运资金的,与其购买老美的次级债血本无归,还不如贷给企业,至少本金还可以保住。二来,现在企业是爷,银行是孙,特别是对大企业这些大爷,要贷款外汇贷款,银行也还就得给,否则人民币贷款大爷也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