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防加息疲劳症

(2007-08-22 21:58:16)
标签:

时事评论

加息

分类: 银行观察
 

提防加息疲劳症

 

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昨天晚上,央行宣布了本年第四次、也是去年4月份以来的连续第六次加息决定。加息内容本身没什么新意,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与此前几次大同小异。

 

在我看来,与前几次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加息本身,而在于外界对加息新闻的反应。以前,每次加息之后媒体上都有大量对各路专家学者的访谈和分析,分析加息的原因、预测加息的效果、探讨加息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提醒老百姓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但是这次,类似的新闻和报道还有,但是有关讨论的热闹程度和报道的密集度似乎大大降低。

 

原因何在?就是本文开头的那句话:这次加息“出乎意料,情理之中”,而且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有关报道中的一致看法。既然各界对此都早有预期,也就没有多少可说的。从新闻学的角度看,首次发生、突然袭击类事件才有价值,虽然这次加息也沿袭了央行一贯的突然袭击手法,而且选在非周末时间,但是对新闻媒体来说,这也不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了,编辑记者们多少也应该有点儿迟钝了(当然,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事件,发新闻消息向读者告知还是必不可少)。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媒体对加息事件有多少报道并不重要,因为作为专业机构,他们有专门的研究部门对这些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并早准备有应对之策。让人担心的是很多普通老百姓,大部分缺乏相关金融知识,一般都需要依赖媒体和专业人士的提示,才会有风险意识、进而采取行动。而现在一旦媒体报道不够,人们的警惕之心会放松。实际上,即使到现在,肯定也有很多人根本就还不知道加息这回事儿,其他一切更无从谈起。

 

事实上,老百姓与媒体一样,也对加息一事儿越来越不敏感。例如,在启动这轮加息的去年4月份,很多老百姓在加息之后纷纷去银行办理活转定或者定期存款取出再存业务,充分行使银行利率风险理论中的储户隐含期权。然而,随着加息频率的加快,去银行办理类似业务的人越来越少。可能老百姓也烦了,谁有那么多功夫跟着央行的步伐过一两个月就去办一次转存?况且每次的加息幅度又不足够大。

 

然而事情怕就怕在这里,仅从一次两次加息来看,幅度并不是很大,但是累加起来,幅度就非常可观了,例如今年的四次加息,存款利率已经上调了1.28个百分点,再价值存款利息税减半征收,相关的幅度已经颇为可观(这与目前的股票市场收益率来说,还微不足道,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老百姓还没有炒股)。除存款外,货币市场基金、国债等资产价值都将受到很大影响,要知道,在去年初,还出现过老百姓排长队抢购国债的情形(市民凌晨3时就到银行排队购买,国债销售一空http://www.tynews.com.cn/index/2006-06/02/content_2158088.htm),要知道,那可都是三年期固定利率。虽然,在历史上通货膨胀严重的90年代初曾出现过国家为国债贴息的先例,但是我们总并不能现在还报这样的幻想。

 

作为货币价格的基准利率是所有商品价格的方向标,老百姓能感觉到菜市场上的价格上涨,但是对影响更加深远的利率变化趋势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缺乏感觉,更罔谈采取各种避嫌措施。城市居民好点,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不少都参与了收益率更高的股票市场,也或者贷款买了房子,但对于完全以存款(大部分还是定期存款)为投资渠道的农村居民,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心了,本来他们收入和财产就与城市居民有巨大差距,如今在通货膨胀导致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效应下(在通货膨胀的时候,拥有浮动价格资产和固定价格负债者受益),由于知识和投资意识的差距,现存的城乡二元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

 

    从这一点看,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已经不是对加息疲劳的问题,而是对加息的完全无知,需要的是国家的特别扶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