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什么是教育》--德卡尔雅思贝尔斯
(2024-07-13 16:28:59)
标签:
书摘教育 |
分类: 冬妮的记录 |
“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基本关系”
P1-2, 某种形式的爱能在教育关系汇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若没有爱的滋养,教育同样能在机械、苍白、了无生气的活动中完成。...生活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更显严峻,对他来说,此时此刻比往后的岁月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他感到自己仍然可塑,充满可能性。...年轻人都渴望接受教育,或是跟从良师,或是自我教育,或是与人格平等的人进行热烈而充满友爱的交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行为,与训练、照料、控制等都不同。
P4, 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而不是只满足于获取平庸的知识——清晰界定的能力、语言与记忆内容不在此列。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 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正是通过教育,人们出于天资或是决心而成为贵族或大众。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
“教育的基本类型”
P10, 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得到答案。... 苏格拉底最值得我们深思的独特之处是:他会毫不留情的批判谬误,对自己亦有最严格的审视,他坚持真、善与理性。...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虔诚。他始终相信真理会在不断发问中显现;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便不是真的无知,相反,在这种认识中会产生觉得生命意义的知识。
“可在有限范围内计划的教育”
P25, 必然的转变是不可计划的。... 在我们的处境中,仅仅通过计划来选择自身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P36, 所有的计划及其实行,都在人自身所给定的自由中划定了界限,也就是说,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在本质上是不可计划的。
“教育的意义与任务”
P52, 纯粹的专业技术训练将人塑造成最有用的工具,但未必能培养人的自然科学素养。
P53, 人之成为人,不只凭借生物遗传,更多的是因为历史的传承。这种在每个人身上重演的过程便是教育。在个人成长的历史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通过自由的利用学习机构,最后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将亲历、亲闻的一切与内心活动相结合,教养成了他的第二天性。
“教育的必要性”
P68, 我们不应混淆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训练与唤醒真正人性的工作。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技能训练必须始终在人的指引下进行,或者说,应该重新回到人的掌控之中。
“作为教育之源泉的真正权威”
P73, 任何时候,人都只能生活在权威之下。... 要求每个人都能拥有完全自由的观点是十分愚蠢的,它只会导致完全的屈从。人们只拥有选择认同何种权威的自由,即何种内涵能够成为他生活的理由。
“教育与文化”
P90, 学习——并非纯粹的获取知识,而是内化于心的学习,才是通往真理之途。...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能够意识到困难,并通过无尽的努力克服困难。
“大学的观念”
P149, 精神贵族来自各个阶层,其本质特征是高尚的品德、永不衰竭的个体精神和极高的天资才性,因此,他们注定是少数。
P153, 精神贵族与精神附庸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日夜思考,为之形消体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界限分明。前者勇于冒险,善于倾听内心轻微的声音,并在它的指引下前行;后者则需要他人的引导,要他人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前者有正视失败的勇气,后者则希望努力就能保证成功。
“大学的任务”
P157, 比单纯的劳作更重要的是,学者和科学家都应具备一种“智识的良心”。他一方面意识到,任何时候都需要运气和正确的直觉,但与此同时,他也应当从良心出发,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掌控。
P168, 康德于1765年对他的读者写道: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哲学之思开启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之眼。
P178, 富有精神成果的交流可以是两人之间友谊的形式,也可以是爱情与婚姻的形式。我们不再赘述友谊对精神发展的重要性(比如格林兄弟、席勒与歌德、马克思与恩格斯),也不再赘述婚姻对精神发展的重要性(比如谢林夫妇、约翰密尔夫妇和勃朗宁夫妇)。
“译后记”
P192, 本真的教育应当促进“人与人之间无止境的、永不设限的交流”。苏格拉底式教育就是一种典范:师生平等相待,以友爱之心切磋琢磨,共同走向本真的自我,让真理在其中向他们敞开。雅思贝尔斯相信,唯有在诚挚的信任与理性的交流中显现的真理才是能真正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