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书摘2022.第9期
(2022-05-26 10:18:11)
标签:
书摘教育 |
分类: 冬妮的记录 |
许倬云:鲐背老者的超越与忧愁
历尽社会变迁,见识过人间百态,他难得的拥有了一种当代人罕有的跨文化与穿越时代的视角。
人与群辩证关系的极好概括:其一:“群体是生命之所在。”;其二:“你决定着群体给你的意义。”我从群体中来,但我并非群体的附属物,非要有个健全的我,而后才能和群体建立健康的关系。
他似乎有一项独特的天赋,当身体、环境或时代对他形成挤压时,他能自建宇宙、四散触角、找出新路,绝不把自己从世界中孤立,即使是庸常生活,也能品尝出真味和趣味。
我盼望每个人,脑子永远保持激动。要常常好奇、常常反思、常常警觉、常常回顾、常常检讨。这样,日子才有意义。
许多老一辈读书人心中有天下。他们身上普遍汇集了三种特质:浓厚的家国情怀,大问题意识,以及启蒙济世的使命感。
要处理的问题有两个:记录谁的历史?以什么方式记录历史?
在新书《许倬云十日谈》里,他同样流露了诚挚的理想主义关怀:“理想境界永远到不了,但我们自己永远要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性,永远要有纠正错误的可能性。任何制度都会演变,好的制度要留下可以改变的空间。”
“知识分子,是为用自己的理想去帮助社会的其他成员一起走到理想的大同世界而工作。”这是他的立场自觉,也是道义责任。
如今许倬云关心的,是全人类的当下困境:疫情恐慌下的社会民情、美国的衰落、中美的竞争、人类的科技化未来,等等。
境由心转,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不转的话,什么都不会发生。即便你的生活朝九晚五、在工厂的流水线讨生活,也要注意到每一天是不一样的。
事由心转,你是自己的主人。我盼望每个人,脑子永远保持激动。
那时的我,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享受到生平最美好的自由氛围,与人为善、相互信任、互相帮助。
我宁可要有点儿纪律,今天孩子们要被教育成自律的人,而不是被教育成一个懒散的人。
前一篇:书摘《小径分岔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