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车师
(2008-11-21 13:21:59)
标签:
杂谈 |
逃离车师
|
“风雨兼程,车师古道;九死一生,终生难忘!”
我想用这几句话来概括这次车师古道之行程,对我,是在贴切不过了。坐在计算机前,冒着热气的咖啡告诉我已经回到了正常的城市生活,而身体的疼痛和劳累却时时提醒我车师古道3天风霜雨雪的经历,提醒我那些不能忘却的故事.... 1、谢天谢地谢人谢狼由于下雨,第一天的行程北坡缩短,我们的宿营地距离预定的上石窑子还有接近两个小时的路程,这意味着第二天翻阅达板的路程将会延长。宿营的时候,雨渐渐地停了,只有山口的风还在狂啸,天空露出的几颗星星使我们对第二天的路程充满信心。此时此刻,没有人意识到危险正在悄悄地来临。 达板前的盘山道曲曲折折,越走越险,地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厚,接近达板的时候,在一个瀑布的侧上方,全队又汇合到了一起,从这时候起,直到下山,29人就一直没有再分开。风雪越来越大,能见度只有几米,所有带眼镜的人都摘掉了眼镜,因为不到10秒钟眼镜上就会有一层冰雾,可恨的是我的眼睛近视1000度,几乎和盲人一样。这时候GPS显示距离达板还有1.5公里。 攀上山顶的时候,GPS显示距离达板近在咫尺,但我们就是找不到玛尼堆。(需要说明的是,达板的GPS点位是依据地图测算的,2001年我们登顶的时候,忙于狂欢和照相,竟忘记保留gps点了。)我和小黄、华子分头探路,沿着GPS指的方向越爬越高,越爬越觉得不对,只好全队撤回到山坡的一块巨石前。在我们探路走过的雪地上清晰地印着狼的脚印,在大雪中依然非常清晰,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大家紧紧地跟在一起,没有一个人掉队。此时已经是下午7点,天很快就要黑了,风雪似乎没有停下的迹象,能见度只有不到10米,温度已经下降到不直到多少度。我们始终找不到下山的路,眼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原路返回,但以现在的天气,4个小时的陡峭山路谈何容易,而且来时的脚印肯定已经被雪覆盖了;要么原地扎营,等待天明,而这样,就要经受一晚上达板风雪的考验。 我决定作最后一次尝试,我和天亮放下背包,沿着最可能的山谷向左前方探路,沙鸥带领大家围在一起,原地活动--在达板的狂风下,只要一分钟不运动,身体就会感觉很冷。 半个小时后,我和天亮终于找到了玛尼堆,我们迅速沿着脚印原路返回,然后又带着队伍回到这里,在接近玛尼堆的时候,我拾起地上的一块石头,放在上面,此时,我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 往玛尼堆上放块石头,是每个通过达板的人都要作的事情,既是对前人的感激,又是为后人留下更显著的路标,这次,可以说玛尼堆保护了我们的声明。很多人要在玛尼堆上堆放石头,沙鸥队长命令大家立即下山。眼前是一条伸向东北的山沟,和六号桥的方向大致相同,直线距离还有2公里。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大家拿出了头灯和手电,依然只能照见前面几米的路,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顺着山谷水流的方向,参照GPS的坐标,向六号桥的方向摸黑前进。不断有人在前面趟雪探路,不断有人替换到前面,不断地要跨过雪谷。大部分路段积雪厚度没过了大腿。接近3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听到了河水的声音,此时GPS显示距离六号桥还有200米。 考虑到河边有很多悬崖,全队在山上等候,我和沙鸥、天亮沿着河边寻找六号桥,在我的记忆中,六号桥位于一个悬崖下面。2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我们就是找不到六号桥的影子。此时已经是深夜1点多了,沙鸥果断决定就地宿营,全队从山上鱼贯而下,在河边的一处空地上扎营,营地的四处都是黑黝黝的悬崖绝壁,挡住了风。事后证明,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虽然没有找到六号桥,但只要到了河边,我坚信就一定可以走出去,有人说,没准早上起来,我们就住在桥边呢。 这一夜,雪一直在下,但我的心,已经安定下来。 第二天的清晨,我和沙鸥、天亮、天线、曾鹏、啸狂沙一行向下游探路,没有走多远,就看见山下的六号桥静静地躺在山谷中,桥上的积雪厚厚的,真的离我们不到200米。而此时我们也发现,昨晚全队竟然是从一处悬崖冰瀑布上走过来的。 一个小时后,全队排着整齐的队型通过六号桥,踏着厚厚的积雪,向着十几公里外的山口前进。各色的冲锋衣,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队旗在白色的雪野中显得格外耀眼。 傍晚,我们徒步到达山口水文站,吃上了热腾腾的汤面。很快,我们乘车到达吉木萨尔县城,住进了温暖的标准间。晚上的庆功晚宴一直开到深夜3点。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一节的标题,“谢天谢地谢人谢狼”。 谢天,感谢天公给我们这样一次经历生死考验的机会。 谢地,车师古道上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我们艰辛的脚印。 谢人,在危险面前,29个山友的团结一致,没有这种团结,我们不可能完成这次穿越。 谢狼,狼的脚印,使我们下山的时候始终走在一起。
3、完美团队 2003年的车师古道穿越,就是一次完美的旅程;29人的队伍,就是一只完美的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