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逃离车师

(2008-11-21 13:21:59)
标签:

杂谈

逃离车师
“风雨兼程,车师古道;九死一生,终生难忘!” 

  我想用这几句话来概括这次车师古道之行程,对我,是在贴切不过了。坐在计算机前,冒着热气的咖啡告诉我已经回到了正常的城市生活,而身体的疼痛和劳累却时时提醒我车师古道3天风霜雨雪的经历,提醒我那些不能忘却的故事....

  1、谢天谢地谢人谢狼
  由于下雨,第一天的行程北坡缩短,我们的宿营地距离预定的上石窑子还有接近两个小时的路程,这意味着第二天翻阅达板的路程将会延长。宿营的时候,雨渐渐地停了,只有山口的风还在狂啸,天空露出的几颗星星使我们对第二天的路程充满信心。此时此刻,没有人意识到危险正在悄悄地来临。

 

<>2号清晨,大家都收拾好行装。29人中只有我一人走过车师古道,所以探路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身上,沙鸥在最后焚烧垃圾,很晚才出发。到达上石窑子后,全队终于汇合到一起,这里实际是2001年我们翻阅达板前的宿营地。从这里开始,正常情况下到登上达板需要4个小时,然后2个小时下降到6号桥,再有2个小时就可以前进到石门子松林地带的宿营地了。
   达板前的盘山道曲曲折折,越走越险,地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厚,接近达板的时候,在一个瀑布的侧上方,全队又汇合到了一起,从这时候起,直到下山,29人就一直没有再分开。风雪越来越大,能见度只有几米,所有带眼镜的人都摘掉了眼镜,因为不到10秒钟眼镜上就会有一层冰雾,可恨的是我的眼睛近视1000度,几乎和盲人一样。这时候GPS显示距离达板还有1.5公里。
   攀上山顶的时候,GPS显示距离达板近在咫尺,但我们就是找不到玛尼堆。(需要说明的是,达板的GPS点位是依据地图测算的,2001年我们登顶的时候,忙于狂欢和照相,竟忘记保留gps点了。)我和小黄、华子分头探路,沿着GPS指的方向越爬越高,越爬越觉得不对,只好全队撤回到山坡的一块巨石前。在我们探路走过的雪地上清晰地印着狼的脚印,在大雪中依然非常清晰,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大家紧紧地跟在一起,没有一个人掉队。此时已经是下午7点,天很快就要黑了,风雪似乎没有停下的迹象,能见度只有不到10米,温度已经下降到不直到多少度。我们始终找不到下山的路,眼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原路返回,但以现在的天气,4个小时的陡峭山路谈何容易,而且来时的脚印肯定已经被雪覆盖了;要么原地扎营,等待天明,而这样,就要经受一晚上达板风雪的考验。
我决定作最后一次尝试,我和天亮放下背包,沿着最可能的山谷向左前方探路,沙鸥带领大家围在一起,原地活动--在达板的狂风下,只要一分钟不运动,身体就会感觉很冷。  
  半个小时后,我和天亮终于找到了玛尼堆,我们迅速沿着脚印原路返回,然后又带着队伍回到这里,在接近玛尼堆的时候,我拾起地上的一块石头,放在上面,此时,我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
  往玛尼堆上放块石头,是每个通过达板的人都要作的事情,既是对前人的感激,又是为后人留下更显著的路标,这次,可以说玛尼堆保护了我们的声明。很多人要在玛尼堆上堆放石头,沙鸥队长命令大家立即下山。眼前是一条伸向东北的山沟,和六号桥的方向大致相同,直线距离还有2公里。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大家拿出了头灯和手电,依然只能照见前面几米的路,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顺着山谷水流的方向,参照GPS的坐标,向六号桥的方向摸黑前进。不断有人在前面趟雪探路,不断有人替换到前面,不断地要跨过雪谷。大部分路段积雪厚度没过了大腿。接近3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听到了河水的声音,此时GPS显示距离六号桥还有200米。
  考虑到河边有很多悬崖,全队在山上等候,我和沙鸥、天亮沿着河边寻找六号桥,在我的记忆中,六号桥位于一个悬崖下面。2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我们就是找不到六号桥的影子。此时已经是深夜1点多了,沙鸥果断决定就地宿营,全队从山上鱼贯而下,在河边的一处空地上扎营,营地的四处都是黑黝黝的悬崖绝壁,挡住了风。事后证明,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虽然没有找到六号桥,但只要到了河边,我坚信就一定可以走出去,有人说,没准早上起来,我们就住在桥边呢。 这一夜,雪一直在下,但我的心,已经安定下来。
   第二天的清晨,我和沙鸥、天亮、天线、曾鹏、啸狂沙一行向下游探路,没有走多远,就看见山下的六号桥静静地躺在山谷中,桥上的积雪厚厚的,真的离我们不到200米。而此时我们也发现,昨晚全队竟然是从一处悬崖冰瀑布上走过来的。
  一个小时后,全队排着整齐的队型通过六号桥,踏着厚厚的积雪,向着十几公里外的山口前进。各色的冲锋衣,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队旗在白色的雪野中显得格外耀眼。
  傍晚,我们徒步到达山口水文站,吃上了热腾腾的汤面。很快,我们乘车到达吉木萨尔县城,住进了温暖的标准间。晚上的庆功晚宴一直开到深夜3点。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一节的标题,“谢天谢地谢人谢狼”。
  谢天,感谢天公给我们这样一次经历生死考验的机会。
  谢地,车师古道上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我们艰辛的脚印。
  谢人,在危险面前,29个山友的团结一致,没有这种团结,我们不可能完成这次穿越。
  谢狼,狼的脚印,使我们下山的时候始终走在一起。


  2、人生自古多坎坷,风霜雪雨见真情
  沙鸥说“如果我能预料这样的天气的话,我绝对不会组织这次活动,但我绝不后悔。人的一生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困难和挫折,这样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就没有什么困难和挫折可以吓到我们!!!! ”
  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沙鸥队长的辛勤操劳和果断决策,就不可能有这次穿越的成功。我曾经组织和参加过很多户外活动,也体会过作为领队的艰辛和快乐。作为领队,要比别人付出得 更多,也因此而享受更多的快乐。能否作一个出色的领队,关键是能否理解“付出即快乐”这句话的真谛。 这次旅途,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在我的记忆中,有些片断是难以抹去的。
   出发的时候,十几位山友前来送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有了为远行的山友送行的习惯,出发时向送行的山友挥一挥手,心里就多了一份寄托。
  天线博士是一个维族小伙子,在下山的路上,他最津津乐道的是他曾经在达板到六号桥的途中,在黑夜中为大家趟路、探路,在那个时候,仅有体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判断力、毅力,和在关键时刻为大家奉献的精神。天线是个新驴,也显然是个好驴。我想,在这次趟路之后,他一定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 天亮也是个新驴,出道才几个月,尽管他总爱自称老驴,这次他司职队医,享受正营级待遇。他身上的负重里,有很多是别人的东西。在全队最困难的时候,总能听到他的鼓舞士气的歌声。如果说一个队伍需要脊梁,那么天亮就是其中的一个脊梁骨。   
  华子,他的包里装了不知道多少个气罐,在大家需要帮助的时候,总爱喊“华子”,因为大家知道,他一定会出现,而且一定会笑眯眯地出现。
  还有LOTUS,就在第二天上达板的路上,我看到她还在捡拾前面丢弃的垃圾。(在我们之前两三天,有一只队伍刚刚穿越,一路丢下垃圾无数)。如果在下山的路上,可能很多人都能做到,但当时却是在向达板冲击的路上。
  还有车师八女侠,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在从上石窑子向达板攀登的路上,我在前队带路,车师八女侠也始终走在队伍前面,丝毫不见疲惫。要知道全队29人,只有11位女队员。真的很佩服她们的耐力和毅力。全队能够顺利完成穿越,她们功不可没。
  当然,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在达板的风雪中探路的时候,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生死相随。

  3、完美团队   
  一直在追求完美的旅程,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完美旅程。
  “理想的路线、秀丽的自然景观、一定的冒险因素、熟悉或陌生的驴友、合理的策划、诱人的方案、踊跃的报名、新人老人的合理搭配、ggmm的巧妙组合、穿越路线中的冒险经历、森林草原看不够的美景、一次次精疲力尽、一次次登上顶峰、峭壁旁陌生队员伸出的手、午餐时mm包中的零食、队长的故弄玄虚、队员的巧妙配合、垃圾袋中背负的责任、清理景区垃圾时心灵的升华、傍晚到达目的地的喜悦、毡房夜话的柔情、清炖羊肉的美味、夜晚杀人的恐怖、同一首歌的感动、 夜宿毡房的新奇、黎明空气的清新,还有,羊友分手时的难舍难分,BBS上的作业、跟朋友添油加醋吹嘘时脸上的微微红晕(或面不改色) 。”
  现在看来,没有完美的团队,就没有完美的旅程。完美的团队,并不一定是一个有形的团队,它可以没有
名字,但一定会有规则;队友之间不一定互相熟悉,但一定有默契;

  2003年的车师古道穿越,就是一次完美的旅程;29人的队伍,就是一只完美的团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