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屡次北伐不得人心:诸葛亮死后也有蜀国高官欢庆

(2011-08-08 00:51:55)
标签:

诸葛亮

蜀汉

三国

北伐

李邈

法家

权谋

文化

分类: 跨界阅读

    《三国演义》之中,将诸葛亮描述得大仁大义,在蜀汉朝野归心,对其倾服不已。但是据《严肃的不正经》(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的作者汗青根据史料给力分析,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在蜀汉政权中,甚至将皇帝包括在内,诸葛亮也都是唯一掌握着蜀汉最强实权的第一人。诸葛亮当时在蜀汉政权内的威势,可以从诸葛亮的属官丞相参军、犍为太守李邈的奏章中稍见一斑。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李邈不以为然地上疏道: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三国志·蜀书·李邵传》

 

  他这话说得非常有趣,诸葛亮在世期间,“臣常危之”,诸葛亮一死,他顿时觉得“宗族得全”,于是一家人“大小为庆”,因此上书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要全国都素服发哀三日,结果被刘禅砍了头。不过砍头归砍头,他的话却透露了不少有用的、值得重视的信息。

  李邈以霍光等人做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以至于“主畏其威,故奸萌生”,这个恐怕正是他掉脑袋的原因,居然说刘禅因为诸葛亮手握重兵而怕了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这叫后主刘禅的脸往哪儿搁。至于说几句诸葛亮的不是,那还不至于要到摘他脑袋的地步,因为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的。据载: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于是始从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看看,连大臣们联名上表,要为诸葛亮这个刘禅的“相父”立庙,这刘禅都是再三阻挠,心不甘情不愿的,二人的关系从中当可略见一斑。

  其次,李邈说诸葛亮一死,他李邈才终于可以“宗族得全”,并且“西戎静息”,于是“大小为庆”,这说明他对北伐不以为然,是反对的。

  从历史记载来看,像他这样态度的人,在蜀汉政权大小官吏中,是为数不少的。例如诸葛亮亲自点定的继任者蒋琬和费祎两人,对北伐就压根不感兴趣,并且还都一致地长期压制要求北伐的姜维,尤其是他的第一任继任者蒋琬,十数年内一次也没真正发动过北伐。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李邈的态度,代表了蜀汉政权内部相当一定数量的官吏的想法。这一点,从以下两则资料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些资料中发现其他一些问题,以及可以知道当时身处社会下层的许多百姓,对诸葛亮的北伐政策也是相当反感的,绝不像一些人所描绘的那样,是欢呼雀跃衷心拥护的。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三国志·蜀书·吕乂传》

 

 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

屡次北伐不得人心:诸葛亮死后也有蜀国高官欢庆

 

  这两则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约是以各种借口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而在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作为地方长官的吕乂,数年中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延续至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因此百姓们对北伐不支持是比较正常、毫不奇怪的,在任何一个时代,从根本上百姓们总是厌战和期望和平的。

                     ——《严肃的不正经·权倾朝野的诸葛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