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晨报》一个人的阅读史 之 陆新之
(2010-05-24 00:11:09)
标签:
万科茨威格商业环境王府井新华书店陆新之房地产文化 |
分类: 跨界阅读 |
人物小传
出版作品有《有钱好好用》、《王石管理日志》、《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巨商是怎样练成的》、《总裁论道》和《理解今日中国的财经文本》等。
本报记者
对于过去阅读带给自己的影响,他说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已经在电台读报纸了,父亲就让他看《上下五千年》。“当时生活很单调,报纸也没有什么信息,童年也没有什么娱乐,看历史通俗读物,我忽然间觉得眼界大开,原来社会上还有那么多复杂生动的事情。”
上小学后,陆新之看了《东周列国志》后,发现人性很复杂,权谋很必要。再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觉得历史深不可测,强弱善恶是非,大抵都是人力能为。
中学时候,陆新之开始看武侠小说,“我接触古龙小说比较早,情节奇诡,风格浪漫,比起循规蹈矩的金庸和梁羽生,更对我胃口。”
那时候他开始写点小文章,就看了很多西方的学术类作品。比如本雅明的《单向街》,萨特的《词语》,加缪的散文。“那时候觉得,人家怎么能够写这么漂亮的文章,就得见贤思齐。当然,其实我更喜欢的是迪兰托马斯的诗歌和茨威格的《三大师》、《自画像》等文集,非常有感染力。反而是对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大师的长篇巨制,看几次都没有看完。倒是传统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和明人小品,隽永含蓄,很有余味。还有那些民国时期名家的散文,鲁迅和梁实秋打笔战,但是两人的文章我都很喜欢。”
到大学时,陆新之开始比较大规模地写作。那时候,他看的第一本财经书是《蓝血十杰》,讲述美国二战后福特公司十个职业经理人改变美国社会和商业规则的故事,他觉得非常有可读性。“之后再接触一批写老派财阀的传记,不免心甚神往之。商业世界,竟然有那么多妙处。”
后来大学毕业了,因为工作关系,他看了很多金融和房地产方面的书籍,竟然对这些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陆新之说:“2003年,我在北美,两个多月,写完了三十多万字的《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初稿,第二年元月出版,听说那一年的春节期间,王府井新华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都在进门位置推介这本书。有了这次接触之后,就知道,写作出书,是我这辈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工作中,陆新之读到了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他觉得那是每个人年轻成长时,不能错过的感受体验总汇。“书中带有林少华鲜明的个人印记,可以说是20岁到30岁年龄之中,最能够让灵魂找到共鸣的文字。”
说到近几年出版的图书,陆新之说:“久已不遇当年醍醐灌顶的阅读乐趣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