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中国话语权如何推展
(2009-03-24 00:17:39)
标签:
哈佛形形色色重大问题国内问题丁学良美国文化 |
分类: 普世视野 |
以下内容节选自《丁学良:中国话语权如何推展》
在美国严肃的媒体上,对重大国际和国内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是常态。稍好一点的美国大学,也一定有训练学生作尖锐而理性辩论的常规资源(这与“愤青”式的骂街有天壤之别)。
一个国家的公民,特别是她的知识界,如果在本国没有持续的辩论空间,没有充分的训练和准备,怎么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的人作理性论战?我 记得有一位美国历史学教授曾说:在美国的公共辩论中,人们可以发现,在重大问题上,都会有哈佛毕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哈佛大学在美国有巨大的影响。在每 一个阵营里,站在最前面的都能看到几个哈佛的毕业生,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很多都产自哈佛。
一定程度上,哈佛在美国社会所处的地位,就是美国在国际社会所处地位的一个缩影。美国有深厚的土壤,可以产生足够多的不同观念。美国有形形色色 的观点、解释、论证和展现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有效地表达出来。在观点和思想上,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储备,仓库里有形形色色的“货色”。因此,我 们始终能看到新鲜的观念、吸引人的提法从美国产生。以个人或派别的形态,美国人内部在不断地打嘴仗,作为一个大群体,美国在任何重大问题上从不缺席,外界 都能听到美国的声音。“从不缺席”是美国能够获得国际话语主导权的根本原因。假如美国在所有国际问题上始终只有一个观点、一种主张、一种声音,那么它一定 会在一段时间里、在一类议题上“沉默寡言”,从而缺席。
前一篇:雪莱和维特关心《小说的艺术》吗?
后一篇:杂忆世纪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