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不搭”的朱叶青 (转)

(2009-01-11 22:40:56)
标签:

那年那天

十三不搭

浙江美院

文稿

朱叶青

文化

分类: 跨界阅读

“十三不搭”的朱叶青 <wbr>(转)


 文章来源:新京报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606/318268.jpg(转)" />
        早就认识朱叶青,可是记忆中关于他的影像很模糊,直到读了他的“朱叶青杂说系列”和《那年那天》,以及读了他的哲学文稿《语魔》,才开始真正接触到这个人。

 

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这一代知识分子是不幸的也是幸福的。

他们是文革后第一代大学生,在受高等 教育之前,多半有着很丰富的生活经历,而且大多是苦难式的,可以说,在获取新身份之后便获得了重生。朱叶青的命运就是沿着这种轨迹显现的,他上浙江美院之 前当过工人,毕业后在中信公司工作过,而后又在出版社任美术编辑,最终却变成了自由撰稿人,同时,这个无业游民竟然还参与考古研究的工作,如今回到了母校 任教。命运的多变,使他成为真正拥有了话语权以及沉默的权利和打破沉默的权利。朱叶青幽默地将自己的经历总结为麻将的一副花色,即“十三不搭”。这种语调 贯穿着他的随笔和杂文集《十三不搭》。

看了朱叶青的书,发现他选择了平 静作为内心最后的终点。他以回忆的方式开始,平静地白描了《那年那天》,用调笑和嘲讽笔调勾勒了他的《十三不搭》和《十三不靠》,又以最为虔诚的心情写就 了《快乐宗教》,然后又在《朱叶青杂说系列》中,随心所欲地道出了他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积淀与理解。他总是用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一切,我以为这更像是保持 沉默所带来的智慧,同样也是打破沉默而依然保持了沉默的态度。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那年那天”出 生的人,也就是我们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和他们相比我们是丢失传统的一代。在朱叶青的哲学文稿中,“传统”一词从美学意义上被提出。而当下,美作为一 种理想不复存在,就连趣味也只是让人整天惦念的东西,物质化吞没了所有有意味的东西。朱叶青在他的文章里谈到了更多意义上的传统。可能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古董主义),或者一个精神的传统(荤晕哲学),也可能是一个学院的传统(那年那天)。我们不可能像朱叶青这代人一样理直气壮。我们接受的是西方模式的教 育,长在经济时代,各种诱惑模糊了传统。民族的也好精神的也罢都作废了。但愿我还可以保留学院的传统,一个那年那天的传统。 (李罗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