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地产行业的各种浪费

(2008-04-23 16:00:19)
标签:

房地产

万科

顺驰

孙宏斌

并购

房产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社会整个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压力下,银根收紧对于开发商无疑是百上加斤。即使一些企业能融到资金,但高融资成本日益增大房企的成本负担,通货膨胀的恶化所带来的金融紧缩将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今年进退失据的直接原因。

  新年以来,近三个月的有价无市,已经给予了开发商一记重击。在金融、土地、财税以及产品供应结构等调控手段的合力作用下,显然,现在的现金流,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08年的主要命题。开发商今年的动作宜保守,不宜过分进取,尤其是要时刻注意,别让信贷成为压垮自己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理性来看,未来震荡洗牌之中,出局的企业也许不是小数目,这未必是大多数企业到了在劫难逃的地步,而是很多商人会觉得房地产不好做,或者套现兑现利润,或者割肉止损,选择退出这个行业而已。

  经过一轮淘汰厮杀,实力特别雄厚,手上的土地自然条件特别好的企业,或者能够逆市而上,一旦到两三年后市场回暖,更是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但是具备这样条件的公司,十家里面可能都没有一家。累积的压力将迫使行业整合和巩固。部分从事房地产业务的中小型公司由于无法在紧缩市况下继续经营,并需出售其项目予具备充裕资产和资源的较大型公司。作为一家发展完善的大型公司,领跑的企业预期可寻求新的机会扩大旗下组合。

  不过,即使是领跑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中的第一梯队,虽然手头现金绝对数值较高,日子一样不会很顺心。试想,全国几十个项目同时推进,各地的建筑施工、销售和物业管理,基础不一样,面对的消费者承受能力和期望值又完全不一样,要平衡好,特别是不在这个房价随时下调的气氛之中,既要维持销售额,还要维持盈利能力,其实是一门颇难把握的棋局

  虽然理论上存在宏观调控收购房地产同业的机会。然而,收购陷入财务困境的地产公司,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还很难说。因为,整合一些企业管治和企业文化欠佳的公司,每每是得不偿失。

  例如,在内地一向甚为沉寂的香港上市公司路劲于2006年宣布收购顺驰,由最初的持股49%增持至95%,总代价18亿元,余下5%股权为原顺驰创办人孙宏斌持有,整个交易在07年7月底完成。前几年的顺驰狂飙突进,成为地产黑马,但是未能上市,于是路劲趁其财务困境收购,价格不高,折合起来每平方米地价只有800元左右,当时被看作是捡了便宜。然而,交易虽然完成,但路劲一直未能行使其管理权,直至2007年10月,买卖双方终于决裂,路劲入禀本港法庭,控告孙宏斌没有完全披露潜在债务及付款责任,要求索偿6亿元人民币。一个月后路劲还信心十足地宣布,已向港交所(0388)申请将顺驰分拆上市。不料,孙宏斌却在2008年1月底入禀香港法庭,反告路劲违反双方签订的协议,要求法院宣布路劲无权收购天津顺驰。最麻烦的是,上周路劲的年报披露:如果顺驰未能在今年7月偿还3.16亿元贷款,由于路劲作为担保人,可能被银行要求替天津顺驰偿还这笔债务。这样一来,路劲的扩张大计不仅未能如愿,甚至还要面临两头落空的窘境!

  地产作为一个长流程,多环节的生意,牵涉行政审批、金融信贷和各种手续,里面有很多灰色环节。如果不是对并购对象知根知底,开发商即使有着良好愿望和大把现金,也未必就能够顺利如愿。房地产公司在中国,占有资源多,财雄势大,出首富也多。但是公司管治普遍不佳,贡献的优秀公司太少,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很不环保。

 

陆新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