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次看一条新闻说有人盗窃交易模型,判刑多少年,然后公司还担心那人出来后利用那个交易模型牟利,我认为这是赤裸裸黑高频交易。
大约2000年前后吧,听说一个美股交易策略:舆论上大力宣传止损线的重要性,当时证券交易系统已经支持自动交易,先小规模测试、估算有多少账户对某只股票设置了自动交易,且交易所里可以借到该股票,测试后,如果估算发现交易成本和获利空间能够匹配,就对该股票进行做空,让股票价格一路下跌,把对该股票设置了自动交易的账户里的股票震出来,下跌到一定地步,再平仓,等于收割设置了自动交易策略的人的钱。这种策略交易成本两块比较大,一块是资金占用利息,一块是交易手续费,最大风险是庄家护盘造成打不到合理价格(股价下跌太厉害会影响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对庄家有较大影响,但是止损线一般都5%以上,5%会引发有的企业的警惕了),本质上是收割没时间操盘的人的钱,而且还有一个背景是已经在舆论上对止损线做了很多宣传(也有可能是借势)。
不同历史阶段,舆论和大众心理不同,怎么可能一个交易模型等那个被判刑的人几年后出来还有效?如果真那样,高频交易模型就不值钱了,高频交易模型都有适用条件的,建模后都得小范围验证再扩大范围实施。
前一篇:Seo案例
后一篇:好多年前听说的小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