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68052亿立方米,按二氧化碳分子量折,大约为53亿吨,人均三吨多,而世界上核电比例最高的法国排放二氧化碳量是人均一吨多。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和植被都很少的国家,人均三吨多的二氧化碳,需要多少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吸收掉?
随着生物化石能源的枯竭,火电必须被更清洁的能源取代,那么,会是什么?
“水电曾经被认为是最干净的能源。如今除了雅鲁藏布江,中国已经没有了一条没有修建电站的“处女河”。即便如此,中国可开发的3.7亿千瓦水电装机总量即便全部开发完毕,这一相当20座三峡电站的水电资源仅可满足2020年用电量需求的28 %。而如果达到这一“成果”,对中国的生态将是一场灾难。”(出处)
如果按照法国经验,技术成熟的核电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但核电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建设时间长,且每千瓦生产能力(平均负荷95%情况下年产电8322千瓦时)需要投资一万多元,投资回收期会比较长,所以以前在学电力投资时教材上说利率高的年份适合投资火电(资金成本低,运行成本高),而利率低的年份适合投资水电(资金成本高,运行成本低),在中国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下,核电相对火电,成本仍然不占优势。朋友说:核电都是国家投资,大亚湾最高上网电价1元(三峡上网电价0.25元)。核电投资就不讲资金成本了么?如果以国家补贴形式让核电上网,在未来几年中,由于中国较低的电力价格,必然导致一些发达国家高能耗企业向中国转移,而如果按核电成本同步提升火电价格,又会导致高能耗企业自建热电联厂,煤炭消耗及废气排放量依然不会减少。
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两千万的煤炭产业从业人员如何办?火电消耗煤炭现在占煤炭消费量的大头,如果新能源取代火电,那么……
资金成本、各方利益博弈、国家宏观调控,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提高新能源在电力生产里所占比例固然是必须的事情,但是种种因素的消化,需要时间,除非有高技术的新能源利用方式,缩短发电能力建设周期(目前火电建设周期三到四年,水电和核电更长),让发电设备极大程度模组化,才能使国家在电力建设上的决策更灵活。而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方面,很多研究机构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可能会成为项目失败的直接原因。
从各方面条件综合看,新能源取代火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