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诗历:三月廿九日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香故纸钩沉壬寅诗历杂谈 |
分类: 诗词日历 |
宋·寇凖
《和人春暮》
其一
流年赋分长多感,尽日长思立短亭。
犹谢海棠花始发,似留春色向凋零。
赋分:天赋;资质。
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
其二
昔曾过洛浦,遗恨写苍苔。
往事诗空在,春深我独来。
洛浦:洛水之滨。
借指洛神。
苍苔:青色苔藓。
宋·寇凖
《踏莎行·春色将阑》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阑:残,尽,晚。
红英:红花。南唐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
屏山:指屏风。唐温庭筠《南歌子》词:“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
密约:指男女之间互诉衷情,暗约佳期。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终身之事。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指菱花镜,亦泛指镜子。慵将照:懒得拿起镜子来照。慵:懒散。将:拿。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白话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地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风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吗?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有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寇凖被贬为青州知府,任职之际,他为了表达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对政坛、对君上难以割舍的情怀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踏莎行·春色将阑》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写闺情的小令,情致缠绵,属伤时惜别之作。此词上片重在写景,暮春季节,微雨濛濛,自然界的春天呈现一派寂寥无人的景象;下片主要抒写离情,写两人别后没有音讯,引起思念之情。全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晓畅,以细腻而优美的笔触刻画暮色景物的衰残、画堂风光的孤寂,进而透露人物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外在与内在交汇,情怀与物象相通,激荡回旋,错综交织,谱写成一首伤春念远的闺怨心曲,委婉有致,真切动人,活画出这位独守空闺的女性对于羁旅天涯、久客不归的心上人的无限思念和一片深情,显示出婉约派高度的艺术技巧。
上片着力描写女主人公伤春自怜的孤寂心境。
时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残尽,黄莺的啼声日渐老涩,再也不是“莺初学啭尚羞簧”那么稚嫩清脆、悦耳动听。先前斗艳争妍、缤纷烂缦的红花,纷纷辞谢枝头,飘零殆尽。绿叶成阴的梅树上竟已悄悄结出了小小的青果。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春的特征,足以将无边春色展示具体。“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对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春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春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春色恼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了。
户外如此触景生感,华美的厅堂里一片冷静,更无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布的春雨下个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画着山水图案的精美屏风,半开半掩,可无人有心肠去理睬它。香炉里燃了许久,即将燃尽的一缕余香,轻轻飘散,摇荡着,缭绕着,弥散在冷寂的画堂里,仿佛幽远的思绪一样连绵不绝。“半掩”“蒙蒙”“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沉沉幽怨,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着力抒发女主人公伤别怀远的深沉离恨。
闺中愈是孤寂,愈加怀念伊人。想当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别,密约归期,千般叮咛,万般嘱咐,情意何等深沉。可谁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来的音信,盼不见伊人归来的身影。“沉沉”“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既然如此,谁还有心情去对镜梳妆,“菱花尘满”,细节突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所以听凭菱花宝镜积满了灰尘,也懒心无肠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还是再到楼头去看看罢,说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归来的行旌哩!可是事实无情,依然只有失望,沮丧之余,哑然无语。但见万里长空,一片阴沉,恰似闺中的心境;唯有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借景抒情,造语自然;芳草怀远,巧于用典。“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当离情别恨使人伤感至极时,真好像魂魄离体而去一般。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尽之意,更在言外。
总之,全词由描写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爱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上片写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写情,寄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浑然,于是情经景纬,织成天机云锦。
名家点评
清代黄苏《蓼园词评》卷一:郁纾之思,无所发泄,惟借闺情以抒写。
现代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也是依托之作。倚楼少妇比自己,所望密约者为朝廷。依本传所载,更以为罢知青州时所作。但无佐证,谨附此意供参考。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凖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宋·韩维
《和君俞春暮书事》
举俗从多事,惟君独闭关。
废觞岂为戒,开卷不妨闲。
小雨清湖面,飞花乱席间。
应怜狂太守,心不到灵山。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宋·张嵲
《春暮泛微水中流有作》
微江春水绿於蓝,两岸花开雪满岩。
纵棹中流望山顶,晴云如絮乱毵毵。
纵棹:划桨行船。
中流:泛指河流的中游。
毵毵:1.形容毛发、枝条细长披垂:华发毵毵|杨柳毵毵。 2.散乱的样子:半岩花雨落毵毵。
张嵲[niè](1096—1148年),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宋·姚宽
《春暮送碧云闍棃归灵岩》
归意太匆匆,逢春去住中。
澹香花湿雨,薄影絮行风。
觅句愁何许,谈玄兴未穷。
应缘知有处,只莫恨飘蓬。
去住:犹去留。
澹香:指恬静安然的香味,也解释为淡淡的香味。
行风:流动的风。
谈玄:1.谈论玄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空谈玄理的一种风气。 2.谈论宗教义理。
3.玄学内容之一。
应缘:犹言大概是。
姚宽(1105-1162),字令威,号西溪,嵊县(今浙江嵊州)人,姚舜明子。以父荫补官,初仕幕府。其兄姚宏忤秦桧,死大理狱中,宽亦不屈己求进(《直斋书录解题》卷二),监进奏院、六部门。官至权尚书员外郎、枢密院编修官。绍兴末,召对殿廷,绍兴三十二年疾作而卒,年五十八。博学强记,天文术数推算尤精,诗词亦工,叶适称其古乐府流丽,哀思颇杂,近体诗长短皆绝去尖巧,乃全造古律,盖加于作者一等矣(《题姚令威西溪集》)。诗如《昭君曲》、《天台夜雨》、《绝句四首》,均富于情致。其词学五代而能得其神韵,《怨王孙》词“楼上情人听马嘶,忆郎归,细雨春风湿酒旗”,化用温庭筠词句,又各具其妙(《词综偶评》)。《生查子》词“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意境浑成而工致(《词洁辑评》卷一)。著有《西溪居士集》五卷、《西溪乐府》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原集已佚,南宋陈起编《江湖后集》收录其诗一卷。近人周泳先有辑本《西溪乐府》。又著有《西溪丛语》,是书多考辨典籍异同,有较大学术价值,今存二卷(《四库全书》本作三卷)。《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一九六九录其诗一卷。事迹见《宝庆会稽续志》卷五。
宋·俞桂
《春暮寄友人》
日暖梨花雪,风吹杨柳绵。
春逾三月半,梦忆十年前。
诗借莺声和,书无雁字传。
东君还似旧,吾鬓叹皤然。
俞桂字希郄,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一作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在滨海地区为官,做过知州。他与陈起友善,有诗文往还。他的诗以绝句最为擅长,往往带着平静的心境观照自然,而时有独到的发现。文字清畅,亦富于诗情画意。
宋·翁森
《春暮即事》
啼鹃春已暮,徒倚念流光。
雨涨溪舂急,山晴火种忙。
寻芳知兴浅,怀远觉愁长。
两月无来客,青苔满石床。
徙倚:徘徊,来回地走,逡巡。出自《楚辞·远游》。
流光:〈书〉1.光阴;岁月:~如箭ㄧ~易逝。 2.闪烁流动的光,特指月光。
溪舂:指水碓。
火种火耕。
寻芳:游赏美景。
怀远:安抚边远的人。
石床:水井石头栏杆。
翁森(生卒年不详),字秀卿,号一瓢,今浙江仙居县双庙乡下支村人,南宋诗人,活动于南宋末期至元朝初期,生平事迹不详。
明·石珝
《春暮见莺》
百花开尽见莺流,一啭能添数种愁。
巧舌傍人何太苦,春光随水已难留。
心惊陌上谁家笛,梦破城南少妇楼。
柳色万行听不断,莫牵诗思到扬州。
明·居节
《春暮睡起》
避俗年来聊避喧,移家犹未问桃源。
雨晴门巷皆山色,花落春衣半酒痕。
身在江湖谁是客,心空梦幻已忘言。
游丝柳絮偏无赖,遍逐东风去绕村。
避俗:1.避世隐居。
2.指出家。 3.舍弃旧俗。参见"避俗趋新"。
避喧:亦作"避諠"。谓避离喧嚣的尘世。
移家:搬家;迁移住地。
桃源:桃花源的省称。
忘言: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
游丝柳絮:柳絮如飞丝。
居节(约1524—约1585),明代书画家。字士贞,一作贞士,号商谷、西昌逸士,吴州(治今江苏苏州)人。少从文徵明游,书、画为入室弟子。山水画法简远,有宋人之风。家本业织,籍隶织局,受织监孙隆诬陷,被拘系破家,晚年僦居虎丘南村,屋数椽,萧然自适,或绝粮,则旦起写《疎松远岫》一幅,令童子易米以炊,年六十,竟以穷死。后人珍视其画,认为可与朱朗、侯懋功相颉颃。能诗,著有《牧豕集》。
2021-05-10
三月诗历廿九日:
宋·苏轼《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舒岳祥《三月二十九日立夏喜晴稍有自适意有自旧京来》
晁公溯《三月二十九日舟中作》
方回《三月二十九日饮杭州路耿同知花园》
黎廷瑞《三月二十九日还家花事已过独碧桃盛开》
阳孝本《大观二年戊子三月二十九日请假祀坟和族人升之韵》
元·王冕《三月廿九日夜欧阳省郎递至佳章观之技痒灯下》
魏初《三月廿九日郡庠后亭宴卢启先佥事》
邓文原《三月廿九日上御流杯亭听讲明日子翚司业有诗因次韵》
前一篇:b118、唐·李白诗选(八)
后一篇:b119、唐·李白诗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