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2、隋·杨广诗选(一)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长故纸钩沉隋·杨广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隋·杨广诗选《四时白纻歌》《夏日临江》《冬夜》《悲秋》《谒方山灵岩寺》《锦石捣流黄二首》《杨叛儿曲》《泛龙舟》《晚春》
《四时白纻歌》
东宫春
洛阳城边朝日晖,天渊池前春燕归。
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小苑花红洛水绿,清歌宛转繁弦促。
长袖逶迤动珠玉,千年万岁阳春曲。
四时:四季。白纻:亦作“白苎”。白色的苎麻。指白紵所织的夏布。乐府吴舞曲名。曹魏以后合并杂舞,白纻舞并入巾舞。几乎成为巾舞的代名词。
东宫:我国古代划分的星空区域之一。指东方星区,以苍龙为其星象。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
洛阳城: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末、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的都城。
朝日晖:早晨日头的光辉。
天渊池:天泉池。在洛阳东,为晋人游宴之地。隋朝宫内池塘。天渊,天极高,渊极深。
含露:带着露水。飞:飞落。自:独自。空自。
依依:轻柔披拂貌。依稀貌;隐约貌。依恋不舍的样子。
小苑:小的御苑。应是御苑的名称。
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
清歌:清商乐曲的歌曲。清亮的歌声。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宛转:委婉回转。回旋;盘曲;蜿蜒曲折。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繁弦:繁多的琴弦。繁杂的弦乐声。促:急促。
逶迤:舒展自如貌。曲折绵延貌。游移徘徊貌,徐行貌。
珠玉:珍珠和玉。泛指珠宝。身上的佩珠和佩玉。
万岁:万年;万代。
阳春曲:阳光明媚春天的歌曲。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见‘阳春白雪’。
江都夏
梅黄雨细麦秋轻,枫树萧萧江水平。
飞楼倚观轩若惊,花簟罗帷当夏清。
菱潭落日双凫舫,绿水红妆两摇漾。
还似浮桑碧海上,谁肯空歌采莲唱。
江都:扬州的别名。
梅黄:梅子黄的时节。黄梅天。
麦秋:麦熟的季节。通指农历四五月。
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飞楼:高楼。飞翔在天一样的高楼。
倚观:倚靠(高楼)观看。轩: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
若惊:好似惊鸿。
花簟:有花饰的竹席。
罗帷:有稀孔的丝织品制造的帷幔。
当夏清:挡住夏季的清风。
菱潭:有菱花的潭水。
落日:西落的日头。
凫舫:凫水的画舫。鸭形的船。
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指美女。
摇漾:摇晃荡漾。浮桑:桑叶漂浮。【汉典】即扶桑。指太阳出来的地方。
碧海:碧绿的海洋。蓝色的海洋。传说中的海名。《海内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空歌:空自。采莲唱: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本于“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
《夏日临江诗》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注释
1.潭:此处读作xún,义为水边地。
2.空:广阔。
3.逍遥:安闲自得的样子。余兴:未尽之兴。
4.怅望:失意、怨恨。情:趣味。终:长久。
白话译文
修竹荫蔽着江边的平地,长大的枫树耸立在高岸上。
太阳下山江面平静,云霞散去远山更显得雄浑广阔。
鹭鸶飞翔,林外闪过一片洁白,莲花开放,水面漾着一派娇红。
我闲游的兴致正高,却又怅恨这种乐趣不能长久。
整体赏析
此诗当作于杨广在江都度过的,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夏季——大业十三年(617年)之夏。
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曾参加渡江平陈之战,后曾任扬州总管,即位后又三次游幸江都(其中第一次未在江都度夏),他临江赏景的机会很多。但在三次到江都之前,不论是其父杨坚(隋文帝)在位时,还是自己当皇帝后,国内都比较安定,尚未酿成大乱。比如,直到第二次幸江都时,他还有兴致在扬子津(扬州、镇江之间长江中)大宴群臣,并有力量北上涿郡,攻打高丽(见《隋书·炀帝纪》,《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在那样的情况下,杨广是不会“怅望”的。而第三次到江都就不同了,史称他“见天下危乱,意亦扰扰不自安。退朝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杨广甚至“自知必及于难,常以罂贮毒药自随。”(同上)这里所说的“汲汲顾景,唯恐不足”,正是诗中“有余兴”的体现,而唯其“自知必及于难”,才会发出“情不终”的忧叹。
这是一首不甚成熟的五律,它的不甚成熟主要在于声律即平仄方面。而在文字技巧上,如对仗,则已经与成熟的唐人五律无异了。全诗着意写恬静的客观景物,写景在诗中占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诗人对不同的景观,运用不同的艺术方法,去描绘其不同的特点,使得各个景物画面以及各画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丰富多彩。而写景,写景物的恬静,又是为了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竹树森茂、生机勃勃的江滨夏景。出句写修竹荫蔽的江边平地,对句写长大的枫树耸立在高岸上。诗人把一低平、一高峭两种景观摄入一联,具有错落美。一个“坐”字,使静立的长枫带上了动感和生命力。
颔联二句分别按照从天空到地面的顺序,写出了两组景观,两组景观又共同构成一幅广阔的画面。“日落”和“云散”给人以虚旷飘逸之感,在它们的映衬下,“沧江”和“远山”愈显得沉实高远。“静”字从声响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日落之际的江面。静,既写江流平稳得犹如静止,悄无音响,又表明江面上帆橹稀落,而这种景象又只有在宽阔的江面才会出现。“空”,用来写山的多与大。整个诗句描绘了云霞散尽,远山望去更加雄浑苍莽的景色。这一联所写的景物,富有立体感,空间广阔,景与景之间虚实相济,动静相资。
颈联所写的景物本身,具有动作感强和色彩鲜明的特点,如“飞”和“开”,“白”和“红”。在艺术处理上,诗人运用一种把特写镜头置于广阔背景中的方法,写出了林外白鹭、水上红莲,画面简洁而丰富,宽阔而集中,层次分明,诗意盎然。图画美妙,境界明快而富有诗意。
尾联是诗人的直接抒情。诗人闲游的兴致正高,却又怅恨这种乐趣不能长久。这股“怅望”的愁思,在前面所写那些美好景致的反衬下,愈加显得抑郁难排。而诗人心中因“怅望”而生的不平静,也在前面所写那些景物的幽静气氛烘托下更强烈地反映出来。杨广一生嗜游如狂,荒淫无度。但在被他的暴政所激起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反抗下,他的统治地位亦即保障他纵欲的条件发生了无情的恶变。这就是他之所以“怅望情不终”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首诗写得很美,艺术上是成功的,尤其是写景,屡见佳处。一联之中、一句之中,不同的景物之间,或烘托、或反衬,自然和谐,各得其妙。景为情的服务,情与景的交融,也是诗的成功之处。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这首诗以写景和抒情并重见长。诗的前六句,以烘托、反衬、点染等手段,富有层次多角度地写出夏日滨江之地秀丽、宁静的景色,并以此来映衬作者内心惆怅的情绪,以乐景写哀情,使诗人的怅惘之情显得更加深沉。在诗的艺术形式上,颈、颔两联工对的运用,已和唐人的五律无异,显示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的轨迹。(《魏晋南北朝诗观止》)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杜晓勤:从此诗中,隐然见出初唐宫廷应制写景诗的影子,其共同的弊病都是着重一联或一句的锤炼,而全篇构思不佳,情感不深。这是隋与初唐诗人面对南朝诗风时的共同问题,其得以有效解决必须等到盛唐诗人的出现。(《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冬夜诗》
不觉岁将尽,已复入长安。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
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月光笼罩着洁白如玉的寒冰,朔风呼啸更助长了长夜的凄凉。诗句写冬夜中月光沁寒、北风凛厉的景象。前一句从天上到地下,处处是一片冷色;月宫和地面仿佛都在一个冰封的世界里。后一句由凄厉的风声传导出作者心中的凄冷,内外交感,仿佛是难耐的酷寒已刺入骨髓,令人无法忍受。两句诗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写出冬夜的酷寒凶残。
崤潼:崤山和潼关。
坂崄,险峻的山坡;艰险崎岖。
《悲秋诗》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鸟受袭击后,开始移树隐身,鱼因天寒欲隐水草之下。
断雾:残雾。
通日:.谓有日光通过。
《谒方山灵岩寺诗》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梵宫】佛寺。
【灵岫】1.指仙山的峰峦。
2.指仙山的山洞。
平郊,平旷的原野。
【疏钟】1.亦作"踈钟"。
2.稀疏的钟声。
泉吐,应指瀑布。
【抗迹】1.亦作"抗迹"。
2.高尚其志行﹑心迹。
【禅枝】寺庙禅堂周围的树木。
【发念】萌生念头。
【菩提】源于梵文。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
《锦石捣流黄二首》
汉使出燕然,愁闺夜不眠。
易制残灯下,鸣砧秋月前。
今夜长城下,云昏月应暗。
谁见倡楼前,心悲不成惨。
锦石捣流黄:在精美的捣衣石上捣捶着衣服。
锦石:精美的捣衣石。
流黄:黄色的丝织品,这里指衣料。
【燕然】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3.指汉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
青春上阳月,结伴戏京华。
龙媒玉珂马,凤轸绣香车。
水映临桥树,风吹夹路花。
日昏欢宴罢,相将归狭斜。
【青春】比喻年轻时期。
【阳月】农历十月的别称。
【结伴】(~儿)跟人结成同伴。戏,游玩。
【龙媒】《汉书.礼乐志》:"天马徕龙之媒。"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后因称骏马为"龙媒"。
【玉珂】马络头上的装饰物。多为玉制,也有用贝制的。
【凤轸】华美的车乘。上有凤凰雕饰,因称。
【狭斜】小街曲巷。多指妓院。古乐府有《长安有狭斜行》﹐述少年冶游之事。后称娼妓居处为"狭斜"。
“水映临桥树,风吹夹路花”:
三五伙伴,京郊春游。行至桥上,看到桥边树木倒映水中。继续前行,春风扑面,吹动道路两旁的繁花。诗句写春日里水畔之树、夹路之花的景象。两句诗移步换景,次序分明,一幅又一幅画面,交替出现,给人以应接不暇之感。诗中的树为
“临桥树”,便使这树有了曲桥流水的衬托,而显得格外妩媚了。花又为“夹路花”,可知这花成行成簇地盛开,变得更为迷人了。
《泛龙舟》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泛:漂浮。龙舟:饰龙形的大船。专供皇帝乘御的船。每年端午为纪念诗人屈原而竞渡的龙形船。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李斐曰:“舳,船后持柂处也。舻,船前头刺櫂处也。言其船多,前后相衔,千里不绝也。”
泛:漂浮。漂流。归舟:归家的舟船。
言旋:说是凯旋。回还。言,语首助词。《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旧镇:以前的重镇。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等,曾是江南重镇。古“九州”之一,古代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淮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今特指安徽省的中部。
江北:长江以北。海西头:沧海东海的西头。
六辔:辔,缰绳。古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两边骖马之内辔系于轼前,谓之軜,御者只执六辔。
聊停:聊以暂停。御:驾御。驾驶车马。
百丈:极言高或远。
暂罢:暂时罢止。
开山:劈开山川。
棹讴:摇桨行船所唱之歌。
讵似:怎似。讵,岂,怎。掌间地:手掌之间的地方。小地方。称言:称赞说是。讲话;叙说。鉴:镜子。游:游览。游船。
整体赏析
隋炀帝的诗歌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与扬州有关。杨广在世五十年,而他在扬州的时间占了很大比例,他先是担任扬州总管十年(590—600);做了皇帝以后又三下江都:第一次在大业元年(605)八月至次年三月,第二次在大业六年(610)三月至次年二月,第三次在大业十二年(616)七月直到他死在这里——前后累计起来有十三四年之多。他实在热爱这一块宝地;最后死在这里,就他本人而言正是死得其所。
隋炀帝如此留恋扬州可能有种种因素,他先前曾经长期坐镇这里,于是把扬州看作第二故乡,有着很深的感情,此其一也;通过南游促进南北大运河的建设,此其二也;利用扬州这一基地就近监控新近纳入统一帝国版图的前南朝故地,则其三也。
从客观上来说,隋炀帝多次驻跸扬州,有利于长江下游的进一步开发,使这里变成统一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地之一,这对隋唐时代中国的繁荣具有巨大而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很大的破坏,中央政府不得不主要依靠江淮、江南的支撑,更可见其影响之深远。隋炀帝杨广本人固然有呆在这里尽情享受的意思,而我们考虑历史问题,却必须从大处、从长时段着眼;考虑文学史问题,也是如此。
这首诗中,舳舻原意是指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此处是指首尾相接的船。言旋的意思是“回”。第一句是说我这支绵延千里的舰队就要“回到”扬州了。有一点值得注意,他并没有把京师作为自己的家,称到扬州为“泛归舟”,在他心目中,花花扬州才是自己的归宿,在京城当皇帝,不过是为了获得奢侈挥霍的资格和权力。是啊,扬州多好啊,记得有个典故,说有四个哥们在谈自己的理想,第一个说,我要发财,腰缠万贯;第二个说,我要成仙,驾鹤西游(在古时,驾鹤西游还没有被用来形容去世);第三个说,我既不求钱也不修仙,只要能让我到扬州去潇洒一把死亦瞑目;第四个人是个文化人,来了一句:腰缠十万贯(有钱),骑鹤(成仙)下扬州(这才是重点)。杨广可是腰缠N万贯,骑龙下扬州。
第二句是表面是句废话,详细描述哦,扬州在哪里呢?淮河南边,长江北边,大海西边,就差说在我现在位置的南边。但仔细品味,就明白了杨广提及扬州时的兴奋之情。
第三句又洋洋自得的夸耀自己庞大的依仗队伍。六辔是指代马的缰绳,古时一般是一车四马,每匹马各二辔,两边骖马的内辔系在车轼前,赶车人只执六根辔,马车停下后,会卸掉缰绳让马吃料饮水,补充体力。棹讴是摇桨行船的时候唱的歌,就像原生态唱法中的川江号子。这句诗是说,我的马队稍微停一下,卸掉的马缰绳就长达百丈,但你为什么没有看到这庞大的马队呢?因为我喜欢坐船,所以就让那些开山修路的人来摇桨划船了,你才有幸看到这么庞大的舰队。
第四句中开始鄙视南陈,讵的意思是“怎么、如何,南陈那巴掌大的地方,也敢说风景如画?其实这是开始追忆自己的丰功伟绩——平定南陈。“江东掌间地”是杨坚的典故,在杨坚准备起兵灭陈的时候,他发表过一份檄文,其中有:“陈叔宝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欲……驱逼内外……杨坚伐南陈还有一个典故,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而不拯之乎!”那个时候的一衣带水是说长江象衣服上的带子那么又窄又浅,根本阻挡不了大军的兵锋所指。现在如果再用这句成语的原意来形容我们同岛国和台湾的关系倒是挺有意义。
杨广一共三次游幸扬州,最后一次是在大业十二年,一去就没有回来,倒真是“归”在扬州了。
“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
杨树叶子由黄绿渐变墨绿,使林中的光线变得深暗了。桃花开始凋落,但还没有显得稀少。诗句写晚春时节杨叶繁茂、桃花初落的景色。首句写杨叶“行将暗”,可见杨叶已由初长到繁生,现在已是枝叶纷披了。后句写桃花“落未稀”,可见桃花盛开的鼎盛时期即将过去,花落以后便开始结实了。诗人观察自然景物变化细致入微,用词也恰到好处,生动传神。
“窥檐燕争入,穿林鸟乱飞”:
燕子窥视着家家户户的屋檐,争先恐后地飞入筑巢。鸟儿在树林里穿梭般飞行,显得有些混乱。诗句写出暮春时节燕子竞相筑巢、不甘落后的情状和鸟儿为捕得食物而在林丛中忙碌穿行的姿态。“窥”、“穿”均运用拟人手法,这对突出晚春时节燕鸟的紧张生活节奏很有用处。两句诗对仗工整,语言浅显,用词准确。
“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只有那些戍边守关的将士,夜露仍还濡湿衣服。
【溽露】繁多的露水。溽,通"缛"。
【溽露】繁多的露水。溽,通"缛"。
前一篇:102@365隋·辛德源
后一篇:壬寅诗历: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