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9、隋·诗选(三)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长故纸钩沉隋·诗选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隋·诗选(三)
鲁范、岑德润、魏澹、薛德音
隋·鲁范
《神仙篇》
王远寻仙至,栾巴访术回。
乘空向紫府,控鹤下蓬莱。
霜分白鹿驾,日映流霞杯。
煎金丹未熟,醒酒药初开。
乍应观海变,谁肯畏年颓。
王远,字方平,是东海人。曾被举荐为孝廉,任过郎中,后来升任为中散大夫。熟读《尚书》、《诗经》、《春秋》、《易经》、《仪礼》五部经典,尤其精通天文、河图、符命的深奥理论,可以预知天下盛衰的日期,九州将要有什么吉凶祸福,他都了如指掌。后来他辞去官职进山修道。
栾巴,字叔元,东汉魏郡内黄人也。好道。顺帝世,以宦者给事掖庭,补黄门令,非其好也。性质直,学览经典,虽在中官,不与诸常侍交接。后阳气通畅,白上乞退,擢拜郎中,四迁桂阳太守。以郡处南垂,不闲典训,为吏人定婚姻丧纪之礼,兴立学校,以奖进之。虽干吏卑末,皆课令习读,程试殿最,随能升授。政事明察。视事七年,以病乞骸骨。栾巴是少数净身不彻底,仍有男性生殖能力的宦官,《后汉书》指栾巴“阳气通畅,白上乞退”,栾巴辞官后结婚,并生下儿子栾贺,栾贺官至云中太守。栾巴初入宫时任小黄门,后升至黄门令。汉顺帝因大中土在洛阳建皇陵,毁坏老百姓的墓地,栾巴就此事上书,但当时梁太后临朝,判栾巴下狱,逹二十多年。至汉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及太傅陈蕃召栾巴回朝,拜议郎。但窦派与宦官发生冲突,宦官迫灵帝杀窦陈二人,栾巴亦受牵连,贬为永昌太守,后又借病请请辞,灵帝不肯。栾巴又为窦陈二人上书反案,灵帝大怒命廷尉议罪,最终栾巴自杀身亡。
【乘空】凌空;腾空。
【紫府】道教称仙人所居。
【控鹤】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喜吹笙,学凤鸣,道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三十年后,有人找到他,他说:叫我家里人在七月七日那天在缑氏山等我。到时候,王子乔骑着白鹤在山顶上向大家招手。见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后因以"控鹤"指得道成仙。
【蓬莱】古代传说中海上的仙山之一;也泛指仙境。
【醒酒】使由醉而醒。
流霞杯:汉·王充《论衡·道虚篇》:“ (项)
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卧形,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河东号之曰‘斥仙’。“
隋·鲁范
《送别诗》
去留虽有异,失路与君同。
何如拔心草,还逐断根蓬。
【去留】离去或留下。
指离去者或留下者。
【失路】喻不得志。
拔心草:即卷施草。又名宿莽。
《尔雅·释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郭璞 注:“宿莽也。” 郝懿行 义疏:“《类聚》八十一引《南越志》云:‘
寧乡县 草多卷施,拔心不死, 江 淮 间谓之宿莽。’” 唐 骆宾王
《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参见“ 卷施 ”。
断根蓬:
断了根、飘荡在空中的飞蓬。
隋·岑德润
岑德润,隋代诗人,陈朝岑之敬之子。官至中军吴兴王记事参军,有文才,著有《鸡鸣篇》、《赋得临街危石》、《咏灰》、《咏鱼》等诗作。
《咏鱼诗》
剑影侵波合,珠光带水新。
莲东自可戏,安用上龙津。
长长的鱼儿从水中游过,身影像是剑一般将水面划开,但劈开的水面很快又愈合。溅起来的水珠像珠宝一样散发光芒,莲叶田田,哪儿都可以嬉戏,鱼儿也不必去跳龙门了。
《鸡鸣篇》
钟响应繁霜,晨鸡锦臆张。
帘迥犹侵露,枝高已映光。
排空下朝揭,奋翼上花扬。
雨晦思君子,关开脱孟尝。
既得依云外,安用集陈仓。
【晨鸡】1.亦作"晨鸡"。
2.报晓之雄鸡。
【锦臆】1.禽鸟毛色美丽的胸脯。 2.指禽鸟胸部美丽的羽毛。
“帘迥犹侵露,枝高已映光”:帘簌透进霜露,高枝以沫在晨光里。
【排空】凌空;耸向高空。
【奋翼】1.谓振起鳃旁的两鳍。
2.犹奋翅。多以喻人振奋而起。
【雨晦】语本《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雨晦"指乱世或艰难的处境。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关开脱孟尝”:秦昭襄王放孟尝君回国。孟尝君担心秦昭襄王反悔,便隐姓埋名、星夜兼程出关。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了。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
【云外】1.指高空。
2.高山之上。亦指世外。 3.比喻仙境。
“安用集陈仓”《汉书.郊祀志》云:‘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来,若雄雉,其声殷殷云,野鸡夜鸣,以一牢祠之,号曰陈宝。”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宝鸡祠在岐州
陈仓县东二十里故陈仓城中。
《咏灰》
图规晕不缺,气改律还虚。
欲燃愁狱吏,弃道畏刑书。
未得逢疆阵,轻举欲焉如。
【狱吏】1.旧时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 2.旧时管理监狱的小吏。
【刑书】1.刑法的条文。
2.刑部尚书的简称。 3.掌管文书的狱吏。
《赋得临阶危石诗》
当阶耸危石,殊状实难名。
带山疑似兽,侵波或类鲸。
云峰临栋起,莲影入檐生。
楚人终不识,徒自蕴连城。
危石:高大的假山石。
连城: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寄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以"连城"指和氏璧或珍贵之物。
“带山疑似兽,侵波或类鲸。云峰临栋起,莲影入檐生。”都是写假山石的不同形态。
隋·魏澹
魏澹(生卒年不详),字彦深,魏收的堂兄弟,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县)。北齐-隋朝大臣,北齐大司农卿魏季景之子。
称为著姓,世以文学自业。十五岁失去父亲,专心精一,发奋读书,才能出众,善于写文章。在北齐做官,任殿中侍御史,参与修订五礼和撰写《御览》。又任殿中郎、中书舍人,与李德林一起撰写国史。入北周后任纳言中士。隋初,任行台礼部侍郎,不久,任出使南陈的使主,归来后任太子舍人。已废的太子杨勇对他十分器重,令他注释《庾信集》,编纂《笑苑》,人们称赞他博学多闻。升任著作郎,仍任太子学士。
隋文帝认为魏收撰写的《后魏书》中褒贬失实,平绘所写的《中兴书》叙事混乱,下诏令魏澹另外写一部《魏史》。魏澹从道武帝开始至恭帝结束,共写成十二纪,七十八列传,另各写了一卷史论和凡例,共九十二卷,著书的主旨和体例与魏收的多不相同。
主要成就
初仕北齐,任殿中侍御史,和魏收、阳休之、熊安生同修《五礼》,撰《御览》。书成,迁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平齐,任纳言中士。入隋,任行台礼部侍郎,加散骑常侍,转任太子舍人,世称其博物。数年后,迁著作郎,撰写《魏史》
。
人物评价
魏徵等:明克让、魏澹等,或博学洽闻,词藻赡逸,既称燕赵之俊,实曰东南之美。所在见宝,咸取禄位,虽无往非命,盖亦道有存焉。澹之《魏书》,时称简正,条例详密,足传于后。此外诸子,各有记述,虽道或小大,皆志在立言,美矣。
主要观点
他说:“我听说天子承天命而临天下,始终不应该称他们的姓名。所以,《谷梁传》上说:‘对于天子不能说他的姓名。’《曲礼》中也说:‘不能说天子的生身出处,不能称诸侯的名字。’诸侯尚不能写出姓名,更何况天子呢?如果是天子,必须写他们的名字。是因为儿子对父亲继承的称呼,在父亲面前称儿子的名字,是符合礼的要求的。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周朝的太子,都写出他们的名字;而写到汉代的太子,都避讳他们的姓名,是尊崇当代,轻视前朝,以尽臣子的心意。我认为他立下这个规矩,恐怕不合乎道理。为什么呢?是因为《春秋》、《礼记》上,对太子一定写出名字,对天子则不说出他的生身出处,这是孔子确定的。对皇帝的称谓,不能只根据当代和前代而有所不同。班固、范晔、陈寿、王隐、沈约等人撰述的史书对皇帝的称呼各不一样,使尊卑的位置颠倒。至于魏收所著的《后魏书》中讳去太子的名字,写出天子的名字,过失则更加严重。我所撰写的这部《魏史》避讳皇帝的姓名,写出太子的名字,是想分别君臣尊卑不同的位置,是按照《春秋》中的要求去作的。
“魏代的皇帝在平文帝以前,都是部落酋长。太祖拓跋王圭向前追溯二十八代,极力抬高他们的位置,都违背了尧和舜的典章,超出了周公制定的礼节。道武帝出身于结绳记事,没有开化的民族,没有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所以需要南董那样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进行裁正。而魏收却替他掩盖过失,难道让后人继续重复这些过失?但是,力微相传为天女所生,神灵奇异,举世无双,被尊称为拓跋氏的始祖,是十分恰当的。平文帝、昭成帝雄据塞北,势力逐渐强大,南图中原的大业从这时开始。长孙斤发动祸乱,在宫廷中交兵,太子在危难中遇难,昭成帝什翼犍保全了性命。道武帝拓跋王圭的皇后缗这时正怀身孕,宗庙得以保存,国家有了君主,卓著的功劳和孝心,实在在献明这里。这三代帝王是值得称道的。除此之外,不敢闻问。
“幽王死在骊山,厉王逃于彘地,史书没有隐瞒,照直写出,想借此劝善惩恶,给后世留下教训。太武帝和献文帝都死于非命,而魏收的《后魏书》为他们写的纪中,对这种不正常死亡,只在行文中间有所流露,却没有暴露出杀主背君的凶手的姓名,以后会怎样使那些乱臣贼子产生畏惧之心呢?我的史书将他们被害的情况照直写出,不作任何掩饰。
“自从西晋皇室失去治国的道德,天下便分崩离析。群雄称王称帝,任意设官立国。他们活着互相攻打,有如敌国;死了就如同普通的百姓。凡是在华夏一带活动的群雄,死了都写为卒,就同在江南称雄的那些人一样。”
魏澹还认为“:司马迁创立纪传体的史书以来,著述史书的各不相同,不管好人坏人,都为他们立论评说。不管传主的立身和事迹有多少,都写入正史。事情不典型,就起不到对后世的劝惩作用。再则,述作如同铭颂一样,叙述重复,行文繁杂。左丘明具有亚圣的才能,阐发圣人们的思想,托言‘君子曰’的那些议论,都恰如其分;其中对普通的事情,也都直抒己见。我所撰写的《魏史》,私下里在仿效左丘明。可为世人起劝戒作用的,都议论他的得失优劣;对世人没什么帮助的,就不去论说。”文帝看了连连称善。不久去世。
《咏桐诗》
本求裁作瑟,何用削成圭。
愿寄华庭里,枝横待凤栖。
从来没有要求把自身裁制成琴瑟,又何必将我削成玉珪的形状呢?
我只愿寄居在长满花草的庭院中,枝干横出等待凤凰来栖息。
诗人用代言体的形式,描写梧桐树的高尚志趣,它不求富贵,不慕高雅,但求洁好。同时又借梧桐树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一石两鸟,妙语双关。
《咏阶前萱草诗》
绿草正含芳,靃靡映前堂。
带心花欲发,依笼叶已长。
云度时无影,风来乍有香。
横得忘忧号,余忧遂不忘。
靃,古通“藿”,豆叶。
靃靡:草木细弱﹐随风披拂貌。
指草木茂密貌。 纷错的草木花卉。 喻衰世。
前堂,佛寺中僧堂东面中央﹐有安置圣僧之龛﹐其前面称前堂﹐后面称后堂。
【依笼】依,本义是相互依靠,相互聚集;这里引申为指茂盛的样子。笼,遮掩笼罩的意思。所以这里的“依笼”大致就是形容枝繁叶茂的样子,茂盛繁密。
忘忧:萱草的别名。
“云度时无影,风来乍有香”:
阶前一丛萱草,云朵飘过,影子消失了;
阵风吹来,倏尔飘来阵阵香气。诗句写萱草的影和香,一丛萱草,本是静态的,但诗人以动写静,真切地描写出随着云过云往,影子时隐时现,随着风来风去,香气时有时无的景色。诗句显得飘忽变幻不定,别具情致。仅仅十字,便传达出人的视觉与嗅觉只有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宽的空间之内才能感受到的景象,真可谓大大浓缩了时空范围了。
《园树有巢鹊戏以咏之》
畏玉心常骇,填河力已穷。
夜飞还绕树,朝鸣且向风。
知来宁自伐,识岁不论功。
早晚时应至,轻举一排空。
【填河】1.亦称"填桥"。
2.指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的民间传说。
【自伐】1.自戕;自己败坏。
2.自夸;自夸其功。
【轻举】谓飞扬。
【排空】凌空;耸向高空。
《咏石榴诗》
分根金谷里,移植广庭中。
新枝含浅绿,晚萼散轻红。
影入环阶水,香随度隙风。
路远无由寄,徒念春闺空。
【春闺】女子的闺房。亦指闺中的女子。
“新枝含浅绿,晚萼散轻红”:
石榴树新长出的枝条泛现着浅浅的绿色,迟开的石榴花朵散布着淡淡的红晕。诗句描写了石榴树枝绿花红的宜人景象。“浅绿”与“轻红”映衬,相得益彰,写出石榴树枝条和花朵的色彩美,给人以鲜明艳丽之感。“含”、“散”将石榴树的生长描状得很有情感,她仿佛正含情脉脉地将“浅绿”和“轻红”放出,似乎还带有一些娇羞的形态。
“影入环阶水,香随度隙风”:
石榴树影映入环绕台阶的池水中,它的花香伴随着吹过缝隙的风儿四处飘溢。诗句描写石榴树的树影和花香,诗人将石榴树放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来状写,并将视觉看不到的花香和微风,通过形象的描绘让人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而且在描摹石榴树身之时,不从正面落笔绘写其姿态如何艳美,而只以水中的倒影虚拟其影,这种雾里看花的写法,可能比直状其形更耐人寻味。诗句描写细腻,格调清新。
《初夏应诏诗》
虽度芳春节,物色尚馀华。
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
舞衫飘细縠,歌扇掩轻纱。
兰房本宜夜,不畏日光斜。
【芳春】春天。
【物色】景色;景象。
縠:汉以后又称“纱縠”。一种有绉文的纱,以轻薄著称,向为贵重衣料。近年湖南长沙一带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细绣纹纱罗,薄如烟雾,且有仿泥金银印花彩绘薄质织物。每件纱衣重不到一市两,近乎汉人说的雾縠,南朝人说的天衣。
【兰房】1.高雅的居室。
2.犹香闺。旧时妇女所居之室。
“出帘飞小燕,映户落残花”:
窗帘打开,小小的雏燕倏然飞出。站在窗口,映现进眼帘的是一片片残花正飘转落下。诗句写初夏时燕飞花落的景象。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窗口,紧紧抓住瞬间所见的动态景象——雏燕飞出、残花飘落,用这两种具有初夏时令特点的景物,写出季节的运转变化,表现出诗人对新夏到来的一片怜惜之情。
隋·薛德音
薛德音(?—621)隋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族侄。有俊才,以游骑尉起家。佐魏澹修《魏史》,史成,迁著作佐郎。越王杨侗称制东都,王世充称帝,军书羽檄皆出其手。世充败,德音以罪诛。
《悼亡诗》
凤楼箫曲断,桂帐瑟弦空。
画梁才照日,银烛已随风。
苔生履迹处,花没镜尘中。
唯馀长簟月,永夜向朦胧。
晋代潘岳为悼念亡妻写了三首著名的《悼亡诗》,自此以后,“悼亡”一词从原来悼念死者的泛说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薛德音此诗即是悼念亡妻之作。
一二句点人亡。“凤楼”原指妇女的居处,此指夫妇的卧房;“瑟弦”,琴瑟共弹,其音谐和,故古代常以琴瑟之和比喻夫妇和好,婚姻美满。这两句以凤楼上再也听不到传出的吹箫声,华美的帷帐间瑟弦已空、再不会响起琴瑟和鸣的声音,喻指妻子的长逝。这两句在句法上都作主谓结构,作主语的前四字都隐含着对妻子在世时美好的夫妇生活的生动回忆;·谓词“断”与“空”,展示的是无情的现实,也曲折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感情上的寂寞与痛苦。
三四句叹妻子的早逝。诗人感到,婚后的生活就像画栋雕梁的大厅里射进早晨的阳光,光华灿烂,赏心悦目,可惜好景不长,妻子如一支点残的蜡烛,被风吹灭,过早地去世了。上句象征,以画梁照日的完整的意象象征开始不久的美好的夫妇生活,一个“才”字,透露出诗人对这段生活的无比眷恋之情。下句兼用象征与比喻,直接以蜡烛比喻生命,以银烛随风的意象象征妻子的去世,一个“已”字,如一声深长的叹息,包含了诗人的几多感慨。这两句一句正写,一句反接,再加虚词“才”、“已”的句中斡旋、前后呼应,将妻子早逝引起的伤痛表现得相当深入而又动人。
以上四句着重叙事,以形象的画面、动情的唱叹写“亡”;后四句则以抒情为主,但不取直抒的方式,而是将情语化作景语,在景语中寄写悼念亡妻的深情。
五六句写寻访亡妻的旧踪,察看她的遗物。只见妻子生前经常漫步的地方已长起一层青苔;梳妆打扮用的铜镜积满灰尘,镜背的花饰也已模糊不清。当诗人来到妻子生前“履迹处”时,想象中会浮现出她生前悠然漫步的身姿;见到妻子生前用过的铜镜时,又会联想起她有过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动人情景。抚今忆昔,诗人真有说不尽的伤痛之意与感慨之情。
末两句以“唯馀”二字翻出,从“苔生”、“花没”一切皆变的背景上,写唯有天上之月尚能如妻子生前那样从长长的凉席上见到。然而月亦犹人,似乎受到人世不幸的感染,整夜都显得朦朦胧胧,景象惨淡。“唯余”句一转,说不变;“永夜”句再一转,仍然归结到变化上。诗意跌宕,诗人之寝不安席、长夜失眠的孤独处境以及心情的迷茫与伤感,都从这一片朦胧的月色中映出。
全诗一句一景,粗粗看去,都是静态的描绘,实际上,每个画面都联系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诗中始终有一个不断行动着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贯穿其间。此诗所写的时间为一昼夜,空间为“楼——厅——园——楼”顺次转换。一二句,清晨时分,诗人正在卧房之中;三四句,旭日初上时,诗人来到了厅堂之上;五六句,仍是白天,诗人先到后花园中漫步,继而回到卧房之中,站在梳妆台前;最后两句,诗人已睡下,躺在凉席上长夜失眠。正是通过不同时间空间中诗人的闻见与感受,相当深入而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复杂的心态。在写法上,此诗广泛采用借代和比喻的手法,无一处直接写人,而又处处都如见人在。这种间接的侧面的表现,又使此诗带上了鲜明的委婉含蓄的风格特点。
前一篇:99@365隋·柳顾言
后一篇:壬寅诗历:三月初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