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65隋·陈子良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长故纸钩沉隋·陈子良杂谈 |
分类: 品思 |
隋·陈子良
陈子良,字不详,吴人。生年不详,卒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隋时,任军事统帅杨素的记室(掌章表书记文檄的官员)。入唐,官右卫率府长史,与萧德言、庚抱同为隐太子学士。贞观六年卒。集十卷,今存诗十三首。
《于塞北春日思归》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
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
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
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
注释
塞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与江南相对。
吴会:秦汉会稽郡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即今之苏州市。
关塞:北部边塞的戍守关口。
为许:为此。羁愁:客居他乡的忧愁。
堪:胜任,禁得住。
恒:常常。
落:凋落。
嗟:叹息。迟暮:天色将晚,比喻人到老年。
白头吟:乐府旧调曲名。汉刘歆《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自绝,相如乃止。”南北朝以来文人多借此题抒发个人沉沦潦倒的哀怨和苦闷。此处感叹人已年老却壮志未酬。
白话译文
我家住吴会青山多么遥远,在异乡边塞只见白云深深。
为此寄居他乡忧愁常流泪,怎能忍受明媚春光更伤心。
受惊鸟儿屡飞长久失伴侣,凋落花瓣一去永远不归林。
奈何这一天感叹年已迟暮,悲来还是歌咏一首白头吟。
创作背景
陈子良“在隋时为杨素记室”。杨素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受命出塞征讨突厥达头可汗,子良为其记室约即在此前后。此诗为子良随军出塞思归而作。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客居边地思念故乡的诗,既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又饱含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开头两句对仗工整,起笔一、二句将“我家吴会”与“他乡关塞”对举,分别突出两地特征,极言两地悬隔,遥阻万里;“青山”与“白云”对举,不仅见出两地景物色彩鲜明,同时把江南青山绿水和塞北高天白云的景象概括地写出来了。如此写来,对比深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自然引出三、四句。寄居异乡,遥望家乡青山而不见,让人不禁忧愁幽思而潸然泪下,尤其是在融融春日,想到鸟语花香、菰菜鲈鱼的江南,自然会有张翰之思而黯然伤神。五、六句以惊鸟之“恒失侣”,落花之“不归林”,喻自己的客居环境,可知诗人处境是多么的凄凉、孤独、落寞。此二句用语平易,比喻生动,加深了诗的意境,更见出诗人思乡之心切情真。然而,诗人不能归去,自然引出末二句:看看已到迟暮之年,将要老死边塞,只能深深长叹,在悲哀中也只好作一首《白头吟》了。此二句抒发感慨,包含了无尽的愁思、悲痛和无奈。
此七言古诗比喻精当,用语平易生动且一韵到底,除结二句外,全用对仗,只是平仄失粘,是一首颇能吸引读者的诗篇。
名家点评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许永璋《许永璋先生说诗》:音节未谐处较多,谓为七言新变体(律化未完成者)则可,称为七言律祖,殊失体格。
集美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涵《唐诗美学的文化意蕴》:陈子良的七古《于塞北春日思归》,音调悠扬婉转,带有文人拟民歌的色彩。
《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
隔巷遥停幰,非复为来迟。
只言更尚浅,未是渡河时。
注释
【七夕】传统节日。起源于汉代。根据史书记载,隋唐(本诗作于隋朝)时期,民间已有七夕拜仙乞巧的习俗。
【新妇】妇,古汉语里对为人妻者的称呼。新妇,指儿媳。
【幰】车上的帷幔。此处指车。
【非复】不再是。不像是。
【更】旧时的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渡河】借指指织女牛郎七夕相会。
赏析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据说这一日,少女或新婚的少妇们会邀约朋友邻里,举行“拜织女”的仪式。在月光下放一张香案,案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再插上鲜花,摆上香炉……七月初六夜初更时分,女子们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首饰,来到案前焚香礼拜。由三更至五更,朝天礼拜七次。其间,大家围坐案前,一面品尝各色小吃,一面朝着织女星许愿。少女们希望心灵手巧或嫁得如意郎,而新婚少妇们,则在乞求早生贵子的同时,辞别自己的少女时代。
很难完全了解,从一位长辈的视角看,当家中的新成员,又一位将在大家庭的未来生活中操持、生儿育女的“妇”人,进行一项与少女时代告别的仪式时,会生出怎样的感慨。诗里并没有写。甚至也没有一点情感的描述。然而,在白描般简简单单的字句中,诗人却又似乎已经把许多内容,传达给了读者。诗意在字外,丰富的情感体验,自在读者自己的心中。
征禽:远飞的鸟。
穷途泣,喻指对世事极度悲观。
《新成安乐宫》
春色照兰宫,秦女坐窗中。
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
拂尘开扇匣,卷帐却熏笼。
衫薄偏憎日,裙轻更畏风。
注释
兰宫:兰香的宫殿。兰花的宫殿。
秦女:秦地的女子。指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的女子。
拂尘:掸除尘埃。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
扇匣:装扇子的木匣。
卷帐:卷起幕帐。
却:却。退却。了却,去掉。
薰笼:有笼覆盖的熏炉。可用以熏香。
偏:偏偏。
憎日:憎恨太阳。
畏风:怕风。
嘉遁,亦作“嘉遯”。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
酌醴,酌酒。
抽簪,谓弃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故称引退为'抽簪'。
风月,清风明月。指眼前的闲适景色。
高柳,古邑名。战国赵邑。
桃源路: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2.指通往美人住处的路。
《入蜀秋夜宿江渚》
我行逢日暮,弭棹独维舟。
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
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
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
弭棹,停下船桨;维舟,用缆绳系住舟船,即停泊是也
首联叙事,用散句,点出诗题:我一路跋涉,至日暮时分,孤身一人停船夜宿。
颔联写景,用对句:水面雾气从一边升起;风吹树林两岸秋意顿生。一河两岸之景象,运用对仗的技巧,拆成“一边”、“两岸”分述。“秋”于此作动词,属词类活用。古诗里“春”“秋”常能活用成形容词、动词,“夏”“冬”却无此待遇(这算“季节歧视”吗?)。
兴象,通过外在的意象兴发内心的情感,可以说是唐诗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日暮、独宿,随着水雾升腾,风林吹动,立马能感受到一种悲愁情绪的存在。而愁绪本可是抽象无形的,孕无形于有形,融抽象于可感,造景生情,正是“兴象”独有的强大力量。
碛,水中沙石;月影,即月光
颈联写景,用对句,黑、素均是使动用法:水中孤立的沙石被山体黑压压的阴影所笼罩,寒冷的江流在月光的照映下显得异样惨白。意象的选取、场景的布置,显然出自作者的精心策划,断、寒,黑、素,此等形容词、动词的使用皆显锤炼。描摹月色下的江流,画面感特强,黑白对比度浓烈,恰似恐怖电影的骇人镜头,能嗅出一丝政治斗争的险恶来。
尾联抒情,用散句:故乡在千里之外,又有什么能够慰藉我旅途中的乡愁呢?经过颔颈两联的充分铺垫,郁积的乡愁终于一涌而出,引发读者共鸣。
翻译:行舟遇上日暮时分,我停止划动船桨仅仅维持小船停在水中的小岛上。
水面从一边起了大雾,风吹过两岸山林响起秋声一片。
山色阴沉晕黑了水底的沙石,月亮投影在水面染白了寒冷的流水。
我的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拿什么来慰藉我羁旅他乡的思乡愁绪。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咏思乡之情的诗,由题可看出作者是在秋天乘舟入蜀,途中夜晚宿在江渚时所作。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首句直接写了诗人所处环境:行舟赶路遇上日暮,于是停船在水中的小岛准备休息。中间两句写了诗人所见景色,江上水雾弥漫,风吹两岸山林,秋声一片。山色因天色渐晚而阴沉下来,水底的沙石也是深色的,水面则和月亮一样是白色的。这里“黑”和“素”应该是使动用法,表示颜色的名词变成“使……变黑”和“使……变白”(这一点不确定不确定不确定,我自己觉得是)最后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都是借景抒情手法。
《赋得妓》
金谷多欢宴,佳丽正芳菲。
流霞席上满,回雪掌中飞。
明月临歌扇,行云接舞衣。
何必桃将李,别有待春晖。
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
佳丽:指貌美的女子;形容景物的美好。
流霞:泛指美酒。
回雪,意思是雪飞舞回旋,一般用来比喻女子舞姿的轻盈优美。
歌扇,歌女写上曲目的折扇。
行云,流动的云;亦用以比喻女子头发。
《游侠篇》
洛阳丽春色,游侠骋轻肥。
水逐车轮转,尘随马足飞。
云影遥临盖,花气近薰衣。
东郊斗鸡罢,南皮射雉归。
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
注释编辑
播报
洛阳:洛阳城,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称。东周、东汉、魏、西晋、後魏、後唐皆曾於此建都,故亦称‘京洛’。
丽:华丽。绮丽。艳丽。
春色:春光景色。
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游历任侠之士。指好交游能见义勇为的人。
骋:驰骋。驾驭。
轻肥:轻车肥马。轻裘肥马。
水逐:水流追逐。尘随:尘土随着。马足:马脚。
云影:乌云的影子。
遥临盖:自遥远处降临车盖。盖,华盖。锦车翠盖。
花气:花朵的香气。近熏衣:近处熏染着罗衣。
东郊:城东的郊区。
斗鸡:使雄鸡决斗胜负的游戏。多用于赌博。用于斗鸡比赛的雄鸡。
罢:罢停。罢止。
南皮:河北沧州南皮县。汉渤海郡府所在。
射雉归:箭射野鸡归来。
日暮:白日暮晚。傍晚。
河桥:古黄河大桥有四座。最有名的是河南孟县孟津渡的浮桥。晋泰始中杜预以孟津渡险,始建浮桥于富平津,世称河桥。为洛阳外围戍守要地。另有蒲津桥,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襄王建,黄河上建桥始于此。
扬鞭:扬起马鞭。
惜:怜惜。
晚晖:傍晚的日光;斜阳。
《咏春雪》
光映妆楼月,花承歌扇风。
欲妒梅将柳,故落早春中。
首句“光映妆楼月”,着眼点在于一个“光”字。想来,诗人出门看雪,入目雪光刺眼,引得他开始寻找探索。光从何来?此处,诗人给出了答案。当抬头望天,清寂的宇宙,因为下雪的缘故,当然是凄凉又冰冷的。一轮月亮,悬挂在楼角,散发着幽幽的清光。
诗人在这里,从视界落笔开始绘划,目光到处,皆是世界所在。而这个世界,因为雪落而变得光鲜起来。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到处一片玉雕银饰的天地。再加上冷月高悬,整个世界愈加显得凄清与寂寥。曾经高傲的月亮,于是成为了最佳的装饰物。
次句“花承歌扇风”,仍然着眼于所见,开始直接描写雪花,切合诗题。歌扇,歌舞者所用之扇。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其《春赋》中有:“月入歌扇,花承节鼓。”我们当然可以想象一下,雪花漫天飞舞,是因为风之缘故。此处,诗人便展开想象,风又是哪里来的呢?原来,来自于舞者扇底。
如果这般遐想,或许有些狭窄。诗人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雪花因何而飞,也不光想追问其因何而舞,更想告诉大家雪花之舞,它展现出来的美丽,一点儿也不比人间舞者差多少,甚至更有几分过之。这是自然之舞,是天堂的精灵儿飘落于尘世的湮没之旅,在几许缥缈中带上诸多悲凉。
末尾两句“欲妒梅将柳,故落早春中”,就有几分意思了。雪花为什么要在早春降落?原来是藏在内心里的妒忌因素在作怪。梅花和柳树,一个不畏严寒绽放,一个不惧冷酷萌芽。在诗人的笔下,雪花成为一个善妒的人,瞬息之间情感丰富起来。
综观此诗,在前半段,诗人下气力去刻画春雪,极其逼真地描摹出其外在形象。至最后两句,诗人则巧妙使用比拟手法,把早春之雪的内在情感,完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人可以欣赏到春雪与众不同的神韵,从而带给我们一种特别的艺术之美。
前一篇:壬寅诗历:三月初二日
后一篇:b92、南北朝诗选(廿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