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2022-03-20 16:14:10)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钩沉

古典文学

南北朝·萧纲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北朝·萧纲
《赋乐名得箜篌》《西斋行马》《咏飞来鸂鶒》《美人晨妆》《夜遣内人还后舟》《长安道》《送别》《咏栀子花》《咏风》《泛舟横大江》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赋乐名得箜篌》

捩迟初挑吹,弄急时催舞。
钏响逐弦鸣,衫回半障柱。
欲知心不平,君看黛眉聚。

萧纲的这首诗, 显得尤为出彩, 把箜篌这种乐器的部件、 音色, 弹奏者的衣着、 表情等方面, 刻画得十分全面、 细腻。吹奏类乐器诗有七首, 分属四个门类, 即箫诗、 笙诗、 笛诗、 篪诗。咏箫诗有三首。 古人常用箫声来表现爱情, 之所以如此,与箫独特的音色特质有关, 箫的音色婉转柔美, 余韵深长, 穿透力和共鸣性均很强, 适合抒发比较细腻的感情。
此诗描绘了箜篌为舞伴奏的场景,说明当时箜篌伴舞是一种最为时尚且备受帝王喜爱的形式。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西斋行马诗》

晨风白金络,桃花紫玉珂。
影斜鞭照曜,尘起足蹉跎。
任侠称六辅,轻薄出三河。
风吹凤凰袖,日映织成靴。
远江舻舳少,遥山烟雾多。
云开玛瑙叶,水净琉璃波。
广路拂青柳,回塘绕碧莎。
不效孙吴术,宁须赵李过。

【任侠】打击强暴帮助弱小的侠义行为。
【六辅】谓西汉的畿辅六郡。
【轻薄】轻佻浮薄。
【三河】汉代指河内、河东、河南三郡。今河南洛阳黄河南北一带: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
【织成】古代名贵的丝织物。以彩丝及金缕交织出花纹图案,汉以来一般为帝王公卿大臣所服用。一说出自西域。
舻舳,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胪,船头。舳,船尾。
【孙吴】春秋时孙武和战国时吴起的并称。皆古代兵家。孙武着《兵法》十三篇。吴起着《吴子》四十八篇。

“远江舻舳少,遥山烟雾多”:
大江因为辽远开阔所以才显得船只稀稀落落很少的样子;远山因为遥渺迷茫所以萦绕山头的烟雾看来很多。诗句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浩瀚朦胧的山水画。两句前后揭示的都是视觉印象产生的错觉。船只虽大,但因从远处看,所以就显得小,加之水面宽阔,故看起来又很少。而雾则正相反,近看则因其稀薄而不易察觉,愈远则积蓄愈厚,看起来就愈浓愈多。诗人观察力强,又善于概括,选择两组规律相反的景象,虽同为写远景,同有一种飘渺、朦胧之美,但其中理趣是各不相同的。

赏析
诗中游侠形象一改魏晋遗风,“白金”、“紫玉”之华贵,“影斜”、“蹉跎”之柔弱,“烟雾”、“青柳”之凄迷,可谓对曹植贵游风尚的变本加厉,而“不效孙吴术,宁须赵李过”的世俗情趣则体现了简文帝偏安苟存的心态。正如《颜氏家训·涉务》所言:“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脱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卒者,往往而然。”梁代帝王及士大夫内心性格甚为柔弱,已经很难唱出魏晋高响,由此咏侠诗风日渐世俗和柔靡亦不足为怪。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咏飞来鸂鶒》

飞从何处来,似出上林隈。
口衔长生叶,翅染昆明苔。

鸂鶒,亦作“鸂鶆”。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林隈】林木曲深之处。

全诗是用尽全部笔墨描绘飞来的形态特征,但仅限于摹物,并无深处寄 托。描绘的是鸟的生存状态,并非直接描写人。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美人晨妆》

北窗向朝镜, 锦帐复斜萦。
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
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
试将持出众,定得可怜名。

赏析
“北窗向朝镜, 锦帐复斜萦”,这两句大意是:清晨,美人在北窗下梳妆,不知谁在呼唤她,羞答答半天不肯出来,还娇滴滴地说梳妆没完。在原诗中,~的前后两句是:“北窗向朝镜,锦帐复斜萦。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几句画出一幅活泼动人的美女晨妆图。前四句把人物“藏”在闺房中,虽无形象描写,但通过~两句,娇憨之态备出,且任人联想,写作上称此为欲纵故擒的手法。待艺术氛围在“不肯出”中酝酿成熟,然后进行形象描写,使形象更显得光彩照人。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人晨妆的场面,着力表现美女娇羞可人之态。“首句”以“向朝镜”之“北窗”出之,未见其人而娇怯之格调毕现,三、四句写其娇态,最后将视角转移到美人化妆的后脸。场面十分简单,亦无深意,仅写女性娇羞之美,作诗的目的却是为了展示一幅优美的画面。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夜遣内人还后舟》

锦幔扶船列,兰桡拂浪浮。
去烛犹文水,余香尚满舟。

赏析
一位宫人离船而去,层层锦幔使得好奇的眼睛无法对她进行窥视。虽然她已经离开,但是她的缺席却十分地“在场”,充满了这个空间:她留下的香氛缥缈船舱,她渐次远去的船、船上的灯烛,给原本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微光闪烁的涟漪。视觉和嗅觉所感知到的皆是极为缥缈和转瞬即逝的,“犹”与“尚”这两个字,更是突出了短暂的时间感;但是,这首小诗却留住了她:千载之余,她的余香依然飘浮不去,她船上的烛光留下的光明和水纹,兑变为诗人笔下的文字。一对互为表里的概念的幽美阐述,是一个被凝固于文字里的活生生的瞬间。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长安道》

神皋开陇右,陆海实西秦。
金槌抵长乐,复道向宜春。
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人。
金张及许史,夜夜尚留宾。

注解
神皋:神明所聚之地。引申为神圣的土地。指京畿。
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甘肃省旧时别称之一。
陆海:物产富饶之地。
西秦:指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指关中陕西一带秦之旧地。
金槌:金椎。
抵:代替,相当,顶替。抵达。长乐:指长乐宫。永久快乐。
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也称阁道。
宜春:秦离宫名。《三辅黄图·甘泉宫》:“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
度幰:过度用的车缦。路过的车舆。
金张:汉时金日磾、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氏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因用为显宦的代称。
许史:汉宣帝时外戚许伯和史高的并称。
尚:还,仍然。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送别诗》

行行异沂海,依依别路歧。
水苔随缆聚,岸柳拂舟垂。
石菌生悬叶,江槎流卧枝。
烛尽悲宵去,酒满惜将离。

【别路】1.离别的道路。 2.岔道。
【水苔】苔藻类植物。也叫石发﹑石衣﹑水衣﹑水绵﹑藫。可吃。
【石菌】生在石上的菌类。灵芝的一种。
【江槎】江中的木筏。多指江船。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咏栀子花》

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赏析
首句“素华偏可喜”,表示洁白的栀子花非常让人喜爱;二句“的的半临池”,是说星星点点的花朵有将近一半伸向池塘;“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是说令人怀疑那是不是被裹住的秋叶,又仿佛是被大雪覆盖的树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夕阳西下,那洁白的光华一隐一现,微风吹来,花影时合时离。
一个“偏”字,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无比喜爱,无论是“日斜”还是“风中”,都无法改变作者的这种感情!
此诗描写栀子冰清玉洁貌,在历代咏栀子诗里很有名,简洁易懂。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咏风》

飘飖散芳势,泛漾下蓬莱。
传凉入镂槛,发气满瑶台。
委禾周邦偃,飞鶂宋都回。
亟摇故叶落,屡荡新花开。
暂舞惊凫去,时送蕊香来。
已拂巫山雨,何用卷寒灰。 

【泛澜】漫溢横流。浮泛,不切实际。
【蓬莱】古代传说中海上的仙山之一;也泛指仙境。
【故叶】枯叶。

赏析
“飘飖散芳势,泛漾下蓬莱”,诗一开篇,先写风来之势,仿佛一位瑶台仙子满身芳菲由远及近翩然而来。本来“风”是无色无形的,需通过触觉凉意才能感知其到来,作者却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方式,将触觉和嗅觉结合起来,由风中夹杂的香气来判断风势,形成了一个可以任意伸展的空间。而后将风来后的景象按照扩大到细微的空间层次依次排列开来,尤其是“亟摇故叶落,屡荡新花开”二句,细致地刻画了微风拂荡所引起的周遭景物变化,“摇”、“荡”两个动词的运用,表现了风鲜活的生命力,拟人化了的风仙子凌空而舞,惊走了小憩的凫鸟,同时又送来阵阵花香。由远及近勾勒风吹拂所引起的景象变化的画面,将大小、远近、动静、视觉与嗅觉完美地结合。结尾抒怡然自得之情,非常惬意。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泛舟横大江》

沧波白日晖,游子出王畿。
旁望重山转,前观远帆稀。
广水浮云吹,江风引夜衣。
旅雁同洲宿,寒凫夹浦飞。
行客谁多病,当念早旋归。

注解
沧波:沧浪波浪。碧波。
白日:白天的日头。
晖:辉。光彩照耀。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离家远游或久居外乡的人。
王畿: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泛指帝京。
旁望:旁边遥望。
重山:重迭的山岭。
前观:向前观看。
远帆:远处的船帆。
广水:广阔的水面。
浮云:浮动的云。
引:牵引。
夜衣:夜里穿的衣服。
旅雁:旅行的大雁。
同洲:同一个绿洲或沙洲。
寒凫:寒风中的凫鸭。
夹浦:夹杂着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行客:过客;旅客。
当念:应当思念。
旋归:凯旋归来。回归。旋转归去。

赏析
“沧波白日晖,游子出王畿。”首句点出时间和环境:上午,强烈的日光投射在波动的水面上,游子自京城出发,走上了自己的漂泊途程。以下六句均为游子眼中所见景物,依次写出,富于动感。
“旁望重山转,前观远帆稀。”旁望、前观,虽是舟行之人常有之事,但这里准确写出,却表现了诗中主人公茫然无之、百无聊赖的心理,为下文的乡思作了铺垫。“重山转”是极形象语。其中一个“转”字,描写习惯性错觉非常出色,使读之者感同身受。“远帆稀”三个字含羞而旷远,写远不写近,说明近处无船,更突出了游子的孤寂;写帆不写船,说明船行已远,而一个“稀”字,则使空间更加辽阔。萧纲此句虽无孤字,但游子的孤独之感却自“稀”中透出,下面则继续从空间角度,予以加深描写。
“广水浮云吹,江风引夜衣。 ”这是多么辽阔高远的大自然景象啊!宽广的水面上浮云被江风漫无涯际地吹动着。入夜风急,游子单薄的衣衫被吹得直飘向前方,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引着一般。在这里,浮云恰似游子的象征,而入夜江风的吹动,则暗喻游子不可知、不可见的漂泊命运,这二句,明写自然,实寓人生,位居诗中,紧关诗末,不可作等闲观。
“旅雁同洲宿,寒凫夹浦飞。”那飘泊不定的大雁、那寒瑟瑟的野鸭。不正与游子是同样的命运吗?然而雁儿还有个群,它们拥挤在同一个小岛上歇宿,野鸭还有个伴儿,它们双双沿着江边飞翔。相形之下,游子显得更孤独、更悲凉了、目睹着洲中雁、浦上凫,游子终于在末二句发出了沉重的嗟叹:
“行客谁多病,当念早旋归。”游子向同舟的行客问道:你们谁是多愁多病之身?该想想早日返回故乡了。这两句似不是说游子,结得十分高妙。“多病”,自是思乡之病。诗人不说游子起了思乡之病,却让他转向众多行客询问,一则见得游子亟盼有同病者可以相怜相慰,笔法非常婉转含蓄;一则也见得是游子行客的通病,从而打打拓宽了诗境,以此结束,大有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之趣,全篇也因此而振起了!
本诗虽然是一首拟作,但下语非常精致,写景写情,无不经过锤炼,所以读来依然引人感喟、使人同情。诗中“重山转”、“远帆稀”一联,以及“引夜衣”的“引”字,“谁多病”的发问,若非精思博会,绝不能如此绝美!

b79、南北朝·萧纲诗选(十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