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2022-03-13 14:42:34)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典文学

古韵钩沉

南北朝·萧纲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君子行》《和湘东王三韵诗二首》《雁门太守行》《晚景出行》《当置酒》《咏蔷薇》《贞女引》《和湘东王横吹曲三首》《晚景纳凉》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君子行》

君子怀琬琰,不使涅尘淄。
从容子云阁,寂寞仲舒帷。
多谢悠悠子,管窥良可悲。

君子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君子,对君王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泛指有德之人。行,古诗歌的一种体裁。应相当于进行曲。古辞:指古乐府歌辞。
琬琰:琬圭、琰圭。泛指美玉。
涅尘:黑泥的灰尘。涅,黑泥。
淄:黑色。通“缁”。涅而不淄。
子云:杨雄,字子云,汉代文学家。子云投阁,喻无故受牵连而获罪,走投无路。
投阁:从楼阁上跳下投地。仲舒帷:董生下惟。典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因以“董帷”指授课之处。
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
悠悠子:悠悠学子。众多学子。
管窥:从管中看物。比喻所见者小。“管中窥豹”的略语。
良:的确。诚然。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和湘东王三韵诗二首》

《其一 春宵》

花树含春丛,罗帷夜长空。
风声随筱韵,月色与池同。
彩笺徒自襞,无信往云中。

【春丛】春日丛生的花木。
【罗帷】丝制帷幔。

诗人用 花树含春的繁华衬托罗帷夜空的冷落,彩笺虽写满相思,却无由寄往云中,语短情深。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其二 冬晓》

冬朝日照梁,含怨下前床。
帷褰竹叶带,镜转菱花光。
会时无人见,何用早红妆。

冬天的一个早上,本该是夫妻二人其乐融融的快乐时光,然而,诗中女子却含怨下床,因丈夫远 出,女子独守空闺,不禁对镜感叹:既然无人想看,又何必梳妆打扮呢。全诗截取冬日早上 女子起床的一个小场景,细致地将闺中女子空虚、寂寞的怨情描绘出来。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雁门太守行三首 其一》

轻霜中夜下,黄叶远辞枝。
寒苦春难觉,边城秋易知。
风急旍旗断,涂长铠马疲。
少解孙吴法,家本幽并儿。
非关买雁肉,徒劳皇甫规。

中夜:半夜。
远辞:远离。
边城:边境城镇。
旍旗:旌旗。旍,古同“旌”。
涂:路途。
铠马:披带铠甲的马,战马。
少解:年少时就解读。
孙吴:春秋时孙武和战国时吴起的并称。皆古代兵家。
法:兵法。
幽并:幽州并州。幽州,今北京地区。并州:山西大同地区。
非关:不是因为;无关。
买雁肉:食雁,谓之以贿赂得官职。语本《后汉书.王符传》:后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雁美乎?
徒劳: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皇甫规:东汉时期名将。

赏析
这首 《雁门太守行》 或许就是其戍边外任生 活的一种实际观照 。边城气候恶劣 ,秋霜早来 , 黄叶满地 ,然而 , 就在这样寒苦的天气里 , 将士 们还要在深夜的疾风中艰难跋涉 ,路途遥远 ,人 困马乏 ,大风把军旗都吹折了 。这样的军戎生 活场景绝非简文杜撰 ,他是实际经历过的 ,他的 《答徐扌 书》 离 可为佐证 “驱驰五岭 ,在戎十年 ,险 : 阻艰难 , 备更之矣 。末四句用典 “少解孙吴 ” , 法”夸赞己方谋略出众 “孙吴” , , 指孙武 、 吴起 , 孙武即孙子 ,春秋齐时为吴王阖闾赏识 ,用为大 将 ,著 《孙子兵法》 。吴起 , 战国卫国人 , 魏文侯 用为将 ,拔秦五城 ,后为楚悼王令尹 ,有 《吴子兵 法》 “家本幽并儿” 炫耀将士勇武敢斗 , 幽州 。 , 在今河北省北部 , 并州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隋 , 书· 地理志》 “自古言勇侠者 , 皆推幽并 。后 云: ” 世所谓 “三边” 即指幽 、 、 并 凉三州 。曹植 《白马 篇》 “借问谁家子 , 幽并游侠儿” 鲍照 有 , 《拟古》 亦有 “幽并重骑射 , 少年好驱驰” 。结尾二句 句 用东汉皇甫规事 。 萧纲的这首边塞诗笔法尽管算不得十分出 色 ,但确是基于一定的实际感受而发的 。更值 得一提的是 《雁门太守行》 , 写边塞简文是第一 人。 《雁门太守行》 属乐府 “相和歌涩调曲 ”原 , 作写的是东汉洛阳令王涣事迹 ,而并非边塞诗 。 《乐府诗集》 收晋乐 《雁门太守行》 八解 , 萧纲第 一次将其改为边塞题材 , 显然是具有一定开拓 之功的 。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雁门太守行三首其二》

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
枥马夜方思,边衣秋未重。
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
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
勤劳谢功业,清白报迎逢。
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
单于如未系,终夜慕前踪。

[1]陇:陇山。绵延于陕西、甘肃交界的地方。甘肃省的简称。因古为陇西郡地而得名。
[2]恒:永久。总是。
[3]关:边关。
[4]自:自己。自然。
[5]枥马:枥骥。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
[6]方:正在。方才。
[7]思:思念,思想。
[8]边衣:指戍边人员穿的衣服。
[9]未重:没有重叠的衣服。没有多余的衣服。
[10]潜师:秘密出兵。
[11]接战:交战;迎战。接触战。遭遇战。
[12]略地:掠夺地方。占领土地;侵占土地。
[13]晓:佛晓。
[14]摧锋:摧折刀锋。挫败敌军的锐气。
[15]悲笳:悲戚的胡笳。胡笳,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似笛。胡人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后以竹为管,饰以桦皮,上有三孔,两端加角。传说由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
[16]胡塞:胡人的关塞。塞外的胡国。亦泛指西方和北方边地。
[17]高旗:高大的旌旗。
[18]汉墉:汉人的城墙。
[19]谢:辞谢。酬谢。
[20]功业:功勋事业。
[21]报:传达,告知。
[22]迎逢:迎接送往的应酬。
[23]非须:不须。
[24]主人:指皇帝。
[25]宁期:岂能期待。宁:岂。宁愿。
[26]定远:定远侯。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27]封:封赐。封侯。
[28]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29]未击:未击破。
[30]终夜:整个夜晚。通宵;彻夜。
[31]前踪:前人的足迹或功勋。

赏析
本诗起句,发兴高远,点染了悲凉的环境,烘托了大战前的紧张氛围,为正文展开铺垫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画面。
“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关”、“陇”,此处泛指边塞。这两句说,边塞的傍晚时常刮大风,天寒霜重。“枥马夜方思,边衣秋未重。”“枥马”,厩中的马。“边衣”,指戎衣。这两句说,马刚刚才喂过,但战士身上的衣裳还很单薄。这四句写战前的情况。天气不好,衣衫单薄,见出征战生活的艰苦。“枥马夜方思”是出“秣马厉兵”的备战气氛,下面就写到接战了。
“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这里接写夜战。“潜师”,秘密出兵。“略地”,指攻略边土。这次夜战,一直进行到拂晓十分才挫败敌人的进攻。“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笳”为胡乐器,战争中常用于奏军乐。“墉”,城墙。这两句说,悲壮的军乐震动了敌人的阵地,战士们高举战旗,奋勇地向前进击。上面写出这次夜战的艰苦与悲壮,也见出士气的高昂,可以说是越战越勇。这里用笔较为简洁。前二句叙述,一“夜”一“晓”,过程略去;后二句描写,以鼓角旌旗渲染气氛。至于仗是如何打的?酷烈程度如何?皆留给读者去一一想象了。
“勤劳谢功业,清白报迎逢”,这以下写将士的心境。这两句说,要用勤劳和清白报效国家的事业和君王的知遇。“勤劳”承上。指参加出死入生的战斗;“清白”启下,谓不奢求封赏。“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宁期”,岂是追求。“定远封”,用班超封定远侯事。这句意谓驰驱疆场并不是班超那样邀功请赏。“单于如未击,终夜慕前踪”,系单于用终军事。终军在年轻时曾说过一句话:“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于阙下。”“羁”与“系”意同。南越王和单于皆为异族首领,这两句可说是豪言壮语,连起来的口吻又仿佛是霍去病说过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用典引起多重联想,算是得法。
此诗虽是依题而作,但还是融入了对边塞实际生活的揣想与体验,显得真挚而深入,将其置于边塞诗的系列中,应当说是早期的一首较好的作品。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晚景出行诗》

细树含残影,春闺散晚香。
轻花鬓边堕,微汗粉中光。
飞凫初罢曲,啼乌忽度行。
羞令白日暮,车骑郁相望。

【飞凫】1.飞翔的野鸭。 2.犹飞凫舃。 3.箭名。 4.借指轻舟。

诗中的细树、残影、春闺、晚香、轻花、微汗无不是精致细微的事物,但又如花似雾般美丽缥缈,就连动词含散堕,亦是轻中含柔散发出女性轻盈柔美的特征。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当置酒》

置酒宴嘉宾,瞩迥临飞观。
绝岭隔天馀,长屿横江半。
日色花上绮,风光水中乱。
三益既葳蕤,四始方葱粲。

注解
置:放置,置办。
瞩迥:遥望远处。迥,远。
临:登临。
飞观:高耸的宫阙楼观。
绝岭:绝壁的山岭。
馀:有余。
长屿:长长的岛屿。江中长长的绿洲。
日色:太阳颜色。
绮:绮丽。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日光在花上留下影子也。
三益:指梅竹石。是为三益之友。借指良友。
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四始:岁始时始月始日始。喻立春之日。《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张守节正义:“谓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故云‘四始’。”
葱粲:葱郁灿烂。青翠明丽貌。

赏析
诗一开篇,边写明所以置酒宴请嘉宾,是因为“飞观”的绝妙景致,紧接着写身在飞观之上,绝领之边,角度由上而下,既写到飞观一险“绝岭隔天馀,长屿横江半”所处地势险要,又写到风光旖旎之处“月色花上绮,风光水中乱”。结尾抒怀,点明心境,有感于友人间这种浓厚的情意,希望永远“葳蕤”、“葱粲”。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咏蔷薇》

燕来枝益软,风飘花转光。
氲氤不肯去,还来阶上香。

赏析
诗人所描写的,是一棵处在特定时刻和特定情景下的蔷薇:风中的蔷薇。风吹花翻卷,使得花朵全然向日,显得更加光芒四射。我们知道,是风将花吹向台阶的,然而在诗里,花香却被赋予了生命和主动性,飘上台阶,流连不舍,似乎祈盼进入诗人的室内。
“燕来”句使人如见燕子停在花枝上,花枝柔柔地弯垂的情景;又似见燕儿飞去,柔枝弹起,婆娑摇曳。“风飘”句则将轻风过处、花儿上光影变化的和谐旋律表现了出来。这些微妙的意象、气氛,写来却圆转、轻灵似乎毫不费力,不能不佩服诗人感受力的敏锐和诗艺的高超。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贞女引》

借问怀春台,百尺凌云雾。
此有岁寒松,南临女贞树。
庭花对帷满,隙月依枝度。
但使明妾心,无嗟坐迟莫。

诗中“庭花对帷满,隙月依枝度”,想象贞女眼中之景,门外花影占满窗帷,树枝空隙处的月亮顺着树枝缓缓移去,细节化的景象 具有深入揭示贞女孤寂心情的表现力。

怀春:本指当春而有所怀思,谓少女思慕异性。比喻感念帝王恩德。
台:台榭。
凌:高出。超越。
岁寒:一年的严寒时节。
临:临近。
女贞:别称冬青等,为木犀科女贞属常绿灌木或乔木。
庭花:庭院的花。
帷:围在四周的帐幕、帷幔。
隙月:空隙里的月。从孔缝中射下的月光。
依枝度:依凭着枝条度过。
但使:但愿使得,只要使得。
明:明了。明白。
妾: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谦辞,旧时女人自称。
无嗟:不要嗟叹,没有嗟叹。
坐:空坐,空等,徒然。
迟暮:(到)黄昏,比喻晚年。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和湘东王横吹曲三首》

《其一 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折杨柳》是南朝梁宫体诗人萧纲创作的曲。该曲读之只觉一缕柔情,委婉缠绵。至于语言的清丽圆美,又历历如同贯珠。

注释
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2、上春——即早春。
3、画角——军中吹器。
4、并——犹,总是的意思。
5、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赏析/鉴赏
诗的前四句描写杨柳。“杨柳乱成丝”,写出千万条柳丝如丝如缕随风飘拂之状。“攀折上春时”,上春,原指农历正月,但这里泛指春天而已。此句点题,且隐隐唤出一手攀柳枝、凝眸远望之人。三、四句仍写柳。因柳枝茂密,故鸟儿穿行其间受到阻碍;因风力轻微,故柳花飘落亦轻而缓。二句颇见诗人体悟之工。此四句虽未言相思,然相思之情已暗暗透露。“乱成丝”之“乱”,令人想到折杨柳者心绪烦乱;而春光之明媚,则反衬出她的孤独与寂寞。

五至八句写横吹曲。“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短箫、画角都是横吹曲中所用的乐器。箫长则声音浑浊,短则其声轻扬。“高”、“空”二字用得极好。箫声发自高处,似自云端落下,听来愈显清厉。画角声穿度空荡荡的树林,似更添几许失意和悲凄。乐声自远处传来,总是更能撩人遐想的。此二句乃互文,意谓短箫、画角所奏的横吹曲发自高城之上,度越空林而来。至于所奏的曲子,应即诗题为“折杨柳”。其曲当是守城的军队所奏,因横吹曲乃是军乐。“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那为相思所苦的女子,即使听到别的曲子,也未必不感到离别情,何况所听到的恰恰是令人联想到离别的《折杨柳》,更何况此时她自己正在折柳凝思!

诗的前四句写折杨柳,是实写;后四句写曲中的“折杨柳”,是虚写。前面透露相思之情,但不明言,是暗写;结尾处加以点明,是明写。颇有映带回萦之妙。粗读全诗,似觉写柳、写曲,分成两截。稍加体会,便知写柳是写那女子眼中所见,写曲是写她耳中所闻,浑然一体;在柳与曲的后面,隐然有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构思甚巧,而不露痕迹;切合诗题,但不粘皮带骨。读之只觉一缕柔情,委婉缠绵。至于语言的清丽圆美,又历历如同贯珠。至此,我们不能不为诗人的出色才能而赞叹。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其二 洛阳道》

洛阳佳丽所,大道满春光。
游童初挟弹,蚕妾始提筐。
金鞍照龙马,罗袂拂春桑。
玉车争晚入,潘果溢高箱。

《洛阳道》是南朝梁萧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格调不悲不伤、不惆不怅、不幽幽怨怨、不哭哭啼啼,轻快、清新,有着令人心醉的青春力量。

注解
挟弹:用弹弓夹弹。挟,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蚕妾:古代育蚕女奴。后亦泛指育蚕妇女。
龙马:《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因以“龙马”指骏马。
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玉车:以玉为饰的帝王之车。
潘果:《晋书·潘岳传》载,潘岳貌美,少时在洛阳时,每乘车出游,妇女见之,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表示爱慕。后因以“潘车” ‘潘果’代指为女子所爱慕的男子。

赏析
《洛阳道》乐府诗,多以再现古都洛阳翻富景物和士女行游欢乐的风格,有的只是借题咏唱,内容具有反指性,借洛阳之名,来描写其它都城景色及风习。萧纲这首诗似也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首两句歌赞美丽的洛阳城和宽广坦畅的道路。开篇入题,径直写明洛阳和道路这两层意思,是写《洛阳道》乐府诗的通例。“佳丽所”指美好的形胜,“所”谓场所、地方。“大道”句与洛阳美景的描写转为具体,通衢宽展,春光铺洒,给人以舒畅、温煦、明洁之感。此外,“大道”指出地点,“春光”之前加一“满”字作修饰,表明已入春深时节(与后面写妇人始采桑相适合),点明时间。
诗的后面六句,犹似一幅再现士女游春采桑行乐的风俗画,画面富有很明显的动态感。诗人的描写与下面一则典故有关:《世说新语.容止篇》载,潘岳姿容神情美好妙丽,年少时曾“挟弹出洛阳道”游玩,都与他“连手共萦”,表示与他欢好亲热。《晋书.潘岳传》还载:潘岳游洛阳道中,爱慕他姿仪的妇人纷纷向他乘坐的马车上投掷果品,以至于“满车而归”。萧纲这首诗中写的“游童”、“潘国”(潘岳车上装的妇人投来的果品)均出典于此。然而,此诗并不是咏说潘岳的风流韵事,而是借这一典故来展现都市中士女生活及精神面貌的一斑。因此,诗中“游童”应是复数,而不是个人;“潘岳”不是确指,而是一种比喻。
诗人叙说:春深时节,少年们挟带弹弓,跨骑高大雄壮的马匹(马高八尺称龙或龙马),乘坐美观华贵的马车,到田野踏青游春。养蚕的女子,则提着筐器,衣着美丽,到田间去采摘桑叶,他们在路上相遇,女子向男子们投去欣羡的眸光,纷纷向它们抛投果物,表示友好、爱慕之情;而男子亦十分欣喜,笑脸相迎,直至暮色降临,方才驾着满载女子馈投的果物的马车急匆匆回家,心里好不自豪得意!诗篇反映出较少受封建礼教拘束的古代青年对美的神往,和他们热爱生活的态度。
诗的三、五句写“游童”,四、六句写“蚕妾”,隔句迭换,交叉错综,使叙述跳动而不平衍,活泼而不板滞。男女互相表达情感的动作、笑声欢语,诗中一概略去不述,然而诗的末句,以男子的马车好似变成一只高大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女子投来的馈品轻轻一点,使读者对他们互相抛接果物、笑语迎送的欢快场面清晰可思,笔致简巧,越增韵趣。“争晚入”正常的语序应是“晚争入”。这句写“游童”在城郊乐而忘返,直至天暗才忽然想起要赶进城去,于是大家都你追我赶,匆忙行路。“争”字状少年陶醉在自然的沐浴和女性的悦羡里,以至于忘记了时间流逝,可笑可爱,妙语传神。
全诗词采华丽,且又不失雅洁。“金鞍”映照“龙马”,“罗袂”拂动“春桑”,其它如“玉车”(饰有美玉的马车)、“佳丽”等,这些丽句美词,给诗句增添了色彩文藻之观,且又能避免诗人许多宫体诗篇的糜艳之弊。全诗对仗工整,中间四句词韵音意与五律颔联、颈链己很接近,是五律体临将成熟的先声。作品音调流畅,押韵响亮,恰当的反映出春的明媚和青年男女欢快愉悦的心境。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其三 紫骝马》

贱妾朝下机,正值良人归。
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
骤急珂弥响,跳多尘乱飞。
雕胡幸可荐,故心君莫违。

注解
下机:从织布机上下来。
良人:古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贤者;善良的人。
青丝:青色的丝线或绳缆,指马缰绳。
玉镫:玉质的马镫。马镫之美称。
朱汗:汗血马的红色汗水。
珂:马笼头的玉石装饰。
弥:更加。
甫:《玉篇》马蹀迹。马顿足。
雕菰:菰米。茭白子实,即苽米。煮熟为雕胡饭。
荐:举荐。进献食物。
故心:故人的心意。本意;旧情。

赏析
此诗通篇不见一个情字实又处处言情, 写的是重逢场景中男女主人公的活动, 而一切活动又无不在刻画夫妻旧情无改的挚诚真爱, 承接自然, 构思巧妙: 刚停下织机正遇丈夫归来, 阔别已久的骤然重逢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 丈夫因急着赶路而汗透衣背, 马蹄踏处扬起一路烟尘, 笼头上的玉饰叮口当作响, 足见丈夫急于见到故乡亲人的急迫心情; 丈夫的归来也令妻子欣喜不已, 于是赶忙下厨, 做出美味的蔬菜献给魂牵梦绕中所思念的人, 感情真实可信, 贴近实际生活。 《乐府诗集》 言《紫骝马》 系乐府古辞, 其题解云: “盖从军久戍, 怀归而作也。 ” 萧纲能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 实属难能可贵。四上述两类宫体诗写女性, 描绘容貌也好, 抒发情感也好, 表现方式都是直接的。 萧纲的宫体诗还有一部分比较特殊, 虽然内容也不出女性和闺情, 表现方式却截然不同。 这一部分诗以物为载体, 采用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 因此不妨称其为情感转移型。这类诗有时也被称为咏物诗, 应当说, 这样的归类完全行得通, 但因其与纯咏物的作品又有所区别。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晚景纳凉》

日移凉气散,怀抱信悠哉。 
珠帘影空卷,桂户向池开。
鸟栖星欲见,河净月应来。
横阶入细笋,蔽地湿轻苔。
草化飞为火,蚊声合似雷。
于兹静闻见,自此歇氛埃。

赏析
“日移凉气散,怀抱信悠哉。珠帘影空卷,桂户向池开。”此诗在开篇点题,而后全部描写夜景,“凉意”隐含于身体的静止与环境的静谧之间。“乌栖星欲见,河净月应来。横阶入细笋,蔽地湿轻苔。”这个一个黑暗的时刻:太阳已落,月亮未出,星星“欲”见。随着夜色的加深(乌栖和露降告知我们这一点),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安静,诗人的感官也变得越来越敏锐,甚至到了官觉扭曲和超现实体验的地步:“草化飞为火,蚊声合似雷。”萤火虫据说是从腐草变来,故云“草化飞为火”。在全然沉浸于深沉夜色的诗人的视听中,细小的萤火虫被夸张为飞扬的火团,蚊子嗡嗡细鸣亦放大为雷霆之声。安静的夏夜蓦然充满了喧哗于骚动。但诗人笔锋一转,一切再戛然而止,复归于静:“于兹静闻见,自此歇氛埃。”
萧纲“蚊声似雷”的比喻出自《列子》里面“焦螟”的典故。焦螟至小,可以集于蚊睫之上而蚊不觉,就连视力和听力最好的人也无法看到和听到它们的动静,唯有黄帝和容城子,在历经三个月的斋戒修炼之后,“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而这一种境界,正是萧纲最后二句所暗示给读者的。
萧纲的诗句一方面夸大了蚊子的声音,一方面也缩小了听者,因为他被包裹于浓黑的夜色里,觉察到细笋生过横阶,夜露沾透青苔。如雷的蚊声,更加深了夏夜的静谧。

b72、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