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0、南齐·谢朓(六)

(2021-12-10 17:01:22)
标签:

雅俗共赏

南齐·谢朓

古典文学

风流人物

传统文化


南齐·谢朓《冬日晚郡事隙诗 》《出下馆诗》《祀敬亭山庙诗》《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和沈祭酒行园诗》《江上曲》《夜听妓诗二首》《秋夜诗》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冬日晚郡事隙诗 》

案牍时闲暇。偶来观卉本。
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
檐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
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罢。
已惕慕归心。复伤千里目。
风霜旦夕甚。蕙草无芬馥。
云谁美笙簧。孰是厌薖轴。
愿言税逸驾。临潭饵秋菊。

作品鉴赏
该诗摹写了宣城的冬景,也抒发了作者望乡思归和渴想摆脱官场、隐居求长生的复杂感情。诗里写宣城萧瑟冬景,真切尽致,后半部分抒情述感,全是从景生出。景真,也增强情的真,使全诗富有感染力。
全诗分三节。首节八句,写料理公务之馀,或坐或行所看到的远近景色。游目所及,最引起注意的,是满池发出飒飒之声的枯荷和虽能耐寒,这时也已衰敝乏神的修竹。这已是“冬日”了。接着,起而循着檐廊到处走了一遭。郡署的房栊是一片空漠静寂——僚属们都已散班了。四望所见,是寒山一脉,苍翠在眼;而寒林叶落,居高俯视(宣州郡署原建筑在城内高处),郊野平陆,也居然悠然入目了。作者久忙得闲,这些静寂的景物,便在心目中留下特别鲜明的印象。坐观、行视,分两层写。其中,有近景,有远景;有耳之所闻,有目之所见;有仰望,有俯瞰,但无处不是萧瑟的冬景,无处不是凝固一般的静谧。
次节四句写内心所感。眼前是一片寒冬景象,时间又是傍晚,岁暮、日暮,最能引起人的羁愁和乡思。所以微吟出:“已惕慕归心,复伤千里目。”归思已使心神惊动不安,远望更添愁绪。何况,回忆起下车伊始,蕙草还散着余芳;而今,却已是朝夕风霜弥天了。一是“无”,一是“甚”,更见出节换时变,令人兴感。
无可排解的羁愁、归思,终于使作者在结尾四句里吐露了胸怀:“云谁美笙簧?孰是厌跫轴?”《诗·小雅·鹿鸣》有句云:“吹笙鼓簧。”据孔颖达疏,是周天子召集臣下共行宴享之礼,要吹笙鼓簧(吹动笙中的簧)以娱乐嘉宾。又《诗·卫风·考盘》有句云:“硕人之薖”、“硕人之轴”。据郑玄笺:“薖,饥意;轴,病也。”作者这里是化用经语,表达了自己既不羡慕作为王臣的种种享受、也不厌弃饥病交困的隐士生活的意愿。先用“云谁”(云何、说什么的意思),又用“孰是”,两句都用反诘语,表现了作者弃官从隐的意念的强烈。接着,又把自己的入仕、出守比作乘上了奔逸失路、茫然无归的车驾,现在是要赶快停车解驾(税,通“脱”),去追随那传说中菊潭旁的居民的时候了。据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南阳郦县甘谷有菊潭水,其上有大菊落水中。谷中二十家,仰饮此水,上寿百三十,中百余,七八十为下。”诗人在这里用此典故,表达了他寻求隐居长生的心愿。
诗里写宣城萧瑟冬景,真切尽致,后半抒情述感,全是从景生出。景真,也增强情的真,使全诗富有感染力。结合写诗时的时代背景来体会,可见出作者的山水诗,并不纯是“模山范水”的。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出下馆诗》

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
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
物色盈怀抱,方驾娱耳目。
零落既难留,何用存华屋。

【麦候】麦熟季节。指农历四五月间。
【清和】农历四月的俗称。天气清明和暖;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声音清越和谐;诗文清新和顺。
【炎燠】炎热。
【方驾】1.两车并行。 2.比肩;媲美。
【零落】1.(草木)凋落:零落成泥碾作尘。 2.流落:零落江南|零落人间。 3.败落:家事零落|零落的青春。 4.稀稀落落:灯火零落|话声零落。
华屋:华美的屋宇,指朝会、议事的地方。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祀敬亭山庙诗》

剪削兼太华,峥嵘跨玄圃。
贝阙视阿宫,薜帷阴网户。
参差时未来,徘徊望沣浦。
椒糈若馨香,无绝传终古。

【剪削】1.砍削。 2.削弱。 3.谓取舍安排。
【太华】山名。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太华。
【玄圃】1.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中有奇花异石。玄,通"悬"。 2.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建康(今南京市)宫中园名,时作讲经之处。
【贝阙】以紫贝为饰的宫阙。本指河伯所居的龙宫水府,后用以形容壮丽的宫室。语出《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网户】1.雕刻有网状花纹的门窗。 2.渔户。
【椒糈】1.亦作"椒稰"。 2.以椒香拌精米制成的祭神的食物。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

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结轸青郊路,迥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注释
宛洛:指宛县和洛县。
皇州,指都城建康。
结轸:指心中郁结而沉痛
迥瞰:远望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诗,原题扼要说明了此诗的创作缘起、具体时间和地点,为鉴赏提供了可靠依据。李善的《文选》注说,这首诗谢朓本集原题作“和徐都曹勉昧旦出新渚”。徐勉,字修仁,是谢朓的朋友。徐勉先成《昧旦出新亭渚》诗,谢朓此诗是和作。
李善的《文选》注说,这首诗谢朓本集原题作“和徐都曹勉昧旦出新渚”。徐勉,字修仁,是谢朓的朋友。昧旦:即黎明、拂晓,语出《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可见时辰约略后于鸡鸣之时(一说“昧旦”应该是在“鸡鸣”之前,天色将明而未明之时,盖昧旦之时仍然“明星有灿”)。新渚,即新亭渚。新亭为东吴时所建,在都城建康的郊外。这是一首纪游诗,原题扼要说明了此诗的创作缘起、具体时间和地点,为鉴赏提供了可靠依据。徐勉先成《昧旦出新亭渚》诗,谢朓此诗是和作。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才蒙蒙放亮,诗人就已来到城外新亭渚边。当他停车小憩,回望郊外黎明曙光,不禁怦然心动,被一片迷离春色深深吸引住了。因而,发言为诗,一开始便充满了赞叹之情:“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宛洛:指宛县和洛县。宛县是南阳郡治所在,汉时有“南都”之称。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二地都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所以古人曾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古诗·青青陵上柏》)的诗句。皇州,指都城建康。昧旦出游,天色尚昏,是看不到“春色满皇州”景色的,所以,诗人说京城风光充满春色,春日胜景可与汉时繁华古都相媲美,是出于赞叹口吻,是一种心神向往。正是由于“宛洛佳遨游”的雅兴勃发和“春色满皇州”的神奇吸引,诗人才鸡鸣驱车、遨游郊外的。一语既出,闲情雅志,宛然可见。而在章法上,首联则是一种铺垫,暗中交代了出游的目的——娱情遣兴,没有目的的目的。所以,第二联一下子就跳跃到出游途中,大笔勾揽出一幅苍江曙色图。诗人停车东郊,迥望长江,但见东方熹微,黎明曙光在长江上面轻抹了一层苍茫之色。“迥瞰”二字最传神。诗人蓦然回首,苍茫江色猛然摄入胸怀,传达出一种豁然通亮的意蕴。所以,苍江曙色便以其特有的整体形象横亘在诗人眼前,以浑厚的内蕴感染了诗人。浩浩长江,滚滚东流,象征着勃郁而永恒的生命,使画面充满了雄浑和苍茫的色调。
第三联转入京郊晨景描绘。“迥瞰”也许本是偶然的举动,可一下子被吸引住,便索性停车留步,悉心观赏京郊风光了。这个时候,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仿佛阳光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充满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一样,煞是可爱。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不可确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所以“动”、“浮”二字,措辞细腻传神,笔端流露了无限的赏爱之情。第四联写桃李成蹊,桑榆荫道,虽都有成语在先,但一经纳入诗人郊外游览的独特感受之中,便又觉新鲜可爱。第三联主要写山水自然景色,第四联则着重写农家田园风光。值得注意的是,二、三、四联虽都全力写景,但亦暗寓时间的变化。二联写苍江东流,尚处曙色微明之中;三联写“日华”、“风光”,则初旭东升,不言自明;至四联,已是“桑榆荫道周”,桑榆树影,布满大道,已是红日高照,春满大地了。时间的流程非常明显。这样写来,不但使三联景象各具特色,在细小微妙的差别中显现出独特的面貌来;而且,还暗写出诗人驻足郊外,移时入神的形象,表现了留连春光、热爱自然的情怀。
末联结篇,神韵全在“言归望绿畴”一句上。饱览春光,留连春色,诗人似乎仍不满足,归途遥遥之中,仍不时把目光投向绵延无际的绿畴,洒向一片春色。游览行将结束,而目光仍在延伸,心情仍在留连。游览的结束,意味着诗境的进一步开拓,展示着诗情的进一步深化。正是这种景与情、物与心的反向逆差,使全诗呈现出篇结而意不绝、言有尽而情无穷的风貌,思情邈远,韵味无穷。
此诗剪裁布景甚见功力。谢朓并不像徐勉《昧旦出新亭渚》那样,逐一描写京郊出游的全部过程,而是集中笔力,或大笔涂染,或精工刻划,状写出京郊从东方初白到旭日东升的春日风光,清新悦目,迥不尤人。即景遣兴小诗而采用此法,最适当不过。由此见出谢朓善于取景化境的深厚修养。在写景方面,诗人完全沉浸到京郊春光的良辰美景之中,通篇不着一字抒怀,却在在闪现着无限向往、无限留连之情。使人们在观赏诗美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那一颗热爱自然的灵秀之心。全诗篇幅短小,对仗工稳,声律考究,显示了“永明体”的鲜明特征。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和沈祭酒行园诗》

清淮左长薄,荒径隐高蓬。
回潮旦夕上,寒渠左右通。
霜畦纷绮错,秋町郁蒙茸。
环梨县已紫,珠榴折且红。
君有栖心地,伊我欢既同。
何用甘泉侧,玉树望青葱。

【清淮】清江与淮城的合称,即今江苏省淮安市。
【长薄】绵延的草木丛。《楚辞.招魂》:"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王夫之通释:"长薄,山林互望皆丛博也。"一说地名。见《楚辞》王逸注。左长薄,左岸上是连绵的丛林。
【回潮】1.已经晒干或烤干的东西又变湿:连下几天雨,晒好的粮食又~了。 2.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旧事物、旧习惯、旧思想等重新出现:近几年,一些地方的迷信活动又~了。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短时间:危在旦夕|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霜畦】霜天的圃畦。
【绮错】1.谓如绮纹之交错。 2.形容文辞雕饰华丽。
【蒙茸】迷茫貌。
【珠榴】石榴的美称。
【栖心】犹寄心。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江上曲》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注 释
易阳:易水北岸。
田田:荷叶饱满秀拔貌,一说鲜碧貌。
愿子句:希望你停下桂舟。愿,希望。子,指所爱慕的人。淹,停留。桂舟,桂木船。
时同句:当下同你一起航行千里路。
容与:徘徊不前。
清歌:无乐器伴奏的歌唱。
南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集解》引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自古南楚多情歌。此借指情歌。

赏析

《江上曲》,是南朝谢朓的一首爱情之歌,因为淇水在齐梁时代诗中如同巫山,故常常被诗人用来表示男女之间的爱情。“淇水不可渡”是说爱情尚未得到。诗中祝愿与相爱之人停舟相载,一边采莲一边歌唱,千里共航永不分离。全诗生动新鲜,清秀俊美,充分体现了谢朓诗的艺术风格。

易阳,即易水的北岸。这位芳龄少女,踏着青青春草,迈着婉娈多姿的步子,徘徊在易水之滨。美丽的春光,撞击着她的心怀,她的那颗复苏了的春之心,砅(音lì,履石渡水。同濿,《诗经》:“浅则濿”)然漾动了,泛起了阵阵爱的涟漪。易水之滨,她在踯躅,她在留连,似乎在寻求着什么。不知不觉间,红日隐沦了,时光倏忽飞逝了。转眼,她又望着满江的莲叶,饱满挺秀,铺写出一派绿色的境界,心中却又涌上莫名的怅惘之情,感叹那绿波荡漾的淇水,难以渡越。这里,易水、淇水,均非实指,而仅仅是一种隐喻,喻义大约与巫山相同,隐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同时王融《古意》:“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杨稀”,就是将巫山与淇水并用的。所以,“淇水不可渡”并不是感叹自然条件的阻碍,而是一种心理阻隔、衷曲难遂的折射和象征,是爱情无以寄托的婉曲之情的抒发。惟其春情荡漾,无所依附,她才在易水之阳、淇水之滨踯躅徘徊,从日出到日落,从春天到夏天(“春草出”到“莲叶尚田田”),寻找那无从捉摸却又无处不在的爱情。明乎此,便可准确把握到以下主人公直接抒情的意脉了。子,指这位女子所钟情的人;淹,即停留。这位女子所盼望的心上人终于来了。他,乘着桂舟,荡着兰桨,劈波斩浪,从清水绿波之上,翩翩而来。他不一定是为她而来的,而她,却相信他一定是为自己而来。所以,虽未曾相识,便以身心相许,由衷地发出了深情的心愿:心上的人儿,请停舟共载,我愿与你双双乘起这木兰之舟,一边采菱,一边唱歌,让那清越的爱情之歌,伴随着我们千里远航。
这是一首五言诗,诗用第一人称,通过少女自己的口吻,坦吐深婉炽热的爱情,让她心灵的火花直接迸发出来,闪耀在读者眼前。如此写来,便觉率真、亲切,形象可感。这位芳龄少女,对邂逅相遇的青年,就敢于以身心相许,远走天涯海角,其专情、大胆和率直,千载之下,令人读之犹感吁嗟。如此风情绰约、率意天真的纯情少女,似曾相识,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可以找到她的影子。如《读曲歌》:“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如《子夜四时歌·春歌》:“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等等,率皆天真烂漫,婉娈多情。可见谢朓此诗之深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其实,此诗还处处回荡着汉乐府民歌的余音。“莲叶尚田田”、“江上可采菱”二句,直接从《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化用而来,自不待细说。另外,在修辞技巧上也借鉴了汉乐府民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手法,曰联珠格,俗称顶真体。此法以上句句末之词作为下句句首之词,使诗语蝉联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一环紧扣一环,意思赓续,气脉贯通。此诗中的“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即借鉴了这一方法,而且是六、七两句联珠,五、八两句联珠,有所变化和创新,造成一种很有形式美的语言格式,维妙维肖地表达了这位女子追求爱情时炽热、急切的心情。由此可见,谢朓是深得乐府民歌艺术之精髓的。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夜听妓诗一》

琼闺钏响闻,瑶席芳尘满。
要取洛阳人,共命江南管。
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
知君密见亲,寸心传玉腕。

赏析
诗开头“琼闺钏响闻,瑶席芳尘满”二句,首句写“闺”和“钏”,诉诸读者的听觉;次句写“席”和“尘”,诉诸读者的视觉。写闺、钏、席、尘,正是在写妓。闺为妓女所居,席为妓女所用,“琼”、“瑶”,都是平常人所难具有的美玉,这里用以象征妓女居屋用物之华贵。由此可知这妓女身价之高,当是那时的社会名妓。“钏”,为妓女首饰,因舞荡碰击而有声;“尘”为妓女脂粉的香气,因舞蹈所震而发扬席上。由此而知妓女舞蹈情态之热烈。
前两句写妓女的身价和舞姿,是暗写。接下来“要取洛阳人,共命江南管”二句写歌唱,为明写。“要”,同“邀”。东晋开始,一些社会名流喜欢把鼻子捏起来用鼻音吟咏,谓之“洛生咏”。“洛阳人”,即“洛生”,这里实指当时社会名流。既是名妓,“要”的自然是名流。“共”字,既表明“江南管”的南腔与“洛阳人”的北调的融洽和谐,又表明名妓歌唱,名流伴奏的情韵相通,更暗示名妓有托身名流,求与名流心心相印之意。
“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二句紧承前四句,写妓的“情”和“意”。以舞传情,因情多而舞态更为舒展婀娜;以歌达意,因意浓而歌声更显悠扬缭绕。(此联当是回文互见之法,言歌舞中情多意浓而不堪承载)妓女以歌舞营生,舞态虽美而无情,歌喉虽甜而无意。此妓舞蹈非为卖弄舞姿,而在传情;歌弄非为卖唱,而在达意。传情达意是她舞蹈唱歌的目的,可见此妓今日刻意所求。最后把她“情多”、“意倾”所求内容明白晓畅地说了出来:“知君密见亲,寸心传玉腕。”“君”,指“洛阳人”。“玉腕”,妓女伸向君的胳膊。两句意思是:因我与君不但相知,而且亲密。我今把“玉腕”伸予君,并非任性而为,而是传递了我对君的这一片真心。这里,她更直接地吐露了她托身良人的心愿。后二句为一篇要旨,前六句实为最后二句铺垫。写妓女居屋、首饰、物用的华贵,正反衬出她不满自身社会地位低下的逆反心理。写她舞态的多姿,歌声的悠扬、情多意倾,正反衬出她内心的自卑、愁苦与哀怨。
全诗八句,读后,一名华艳多情,能歌善舞的妓女形象呼之欲出。在语言上,前六句均为对仗,享人以整齐美。用词含蓄工稳,感情沉厚,用优美富丽的语言,写出了妓女隐藏在心底的痛苦感情。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夜听妓诗二》

上客光四座,佳丽直千金。
挂钗报缨绝,堕珥答琴心。
蛾眉已共笑,清香复入襟。
欢乐夜方静,翠帐垂沈沈。

【上客】1.尊客,贵宾。 2.上等门客。 3.宋时浙东水乡对来自山区的帮工的称呼。 4.北魏对降将的一种最高恩遇。
缨绝:“冠缨索绝”的缩写。冠缨,是系帽子的2个丝带。索,都,尽。绝,断。索绝,指带子都断了。 示例《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kn)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喻意:笑得很厉害。
堕珥,是形容喝酒喝得高兴了,把耳环都弄掉了。
【琴心】寄寓于琴声的心思,多指男女情思。喻柔情,儒雅。


420、南齐·谢朓(六)

420、南齐·谢朓(六)


《秋夜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译文
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鉴赏
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一诗却是深刻的描写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代表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托物起兴,抒发思情。
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隐“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轻轻的垂帘却阻隔着远在万里的亲人,百般煎熬唯有无穷思忆。
诗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来喻示时间。“入”字用得细致入微,写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幽静时刻,而思妇心系夫君,幽怨难眠那种寂寞难奈的心境。
在这百草凝霜、玉阶露湿的时节,久伫窗前。突然手触到湿冷的罗衣。啊!是露水侵润进来了。抬头往外一看,透过窗纱,隐隐看到湿漉的台阶闪着亮光。“何知”在这里更有惊觉之意。写出闺中妇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现出多年征战对夫妻家人的极度伤害。作者借秋夜思妇伤感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征战的深深痛恨及对因征战长期分离的人民深表同情。
谢朓对唐代浪漫诗人李白影响极大。李白的诗中也常见谢朓所写物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就共用了谢朓《秋夜》中“捣衣”、“阶”、“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420、南齐·谢朓(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