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75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7、南朝·沈约(十二)

(2021-12-27 15:53:44)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典文学

怀古

南朝·沈约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朝·沈约《行园诗》《梦见美人诗》《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初春诗》《秋夜诗》《去东阳与吏民别诗》《长歌行二》《送别友人诗》《游沈道士馆诗》《酬华阳陶先生诗》

437、南朝·沈约(十二)

437、南朝·沈约(十二)

437、南朝·沈约(十二)


《行园诗》

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
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
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
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
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

前六句都是写行园所见。
“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寒瓜”,泛指秋瓜,与“秋菰”相对。这两句一写垄上秋瓜,一写水中茭菰,“方”“亦”呼应,见出目不暇接,“卧”字状块然纷陈,很是形象。
“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这两句写茄、芋,突出紫、绿,色彩十分鲜明。用“烂熳”、“参差”作描状词,一叠韵,一双声,和谐的声音传出了赞美之情。
“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菘”,白菜。这两句说,刚栽种的白菜渐渐有一把大了,到茬的韭菜日见其茂盛。“向堪把”、“日离离”,这渐进状态的描写,见出作者的期待。
后四句在继续写行园所见中加进议论。
“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万年枝”,即冬青,栽种于宫中则呼为万年枝,许多描写宫苑的诗文都写到它。这两句写到园中还有梨树,上面果实累累,作者于是一问:这哪比万年枝逊色呢?
“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昆明池”,汉武帝时在长安开凿的,这代指宫苑。这里又写到河渠间飞来了大雁,于是作者发生联想:这些雁在这里栖息不是很快乐吗?又何必到昆明池中去呢?上面这些联想和议论是表示:园圃中景物和生活比宫苑中美好、惬意,自己何必拘守在那没有意思的官务上,应像“野雁”这样回到大自然中,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表现了他对政治生活的厌倦。

这首诗园圃景物描写占相当大篇幅,写法有些类似谢灵运:一件件地铺陈,很注意措词刻画,很有层次性。陈祚明说:“休文诗体,全宗康乐”(《采菽堂古诗选》)。主要就表现在这些写景诗上。这首诗写了园圃中七种植物,形似中亦有意致,开后来田园诗中这种题材作品的先例。 


437、南朝·沈约(十二)

437、南朝·沈约(十二)

《梦见美人诗》

夜闻长叹息,知君心有忆。
果自阊阖开,魂交睹容色。
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
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
那知神伤者,潺湲泪沾臆。

注释
阊阖:神话传说中的天门,此处之梦境之门。
魂交:指梦境中相见。
“既荐”句:宋玉《高唐赋》记楚襄王游云梦台馆,望高台宫观,言先王(怀王)与巫山神女相会荐枕。
“又奉”句:《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妻子每次为梁鸿准备好食物,都“举案齐眉”端至桌前,后用“举案齐眉”、“齐眉”形容夫妻相敬有礼,此处指美女奉食。
潺湲:水流动的样子。臆:胸。

作品赏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诗描摹梦中与美人相会,“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二句,把梦境与现实之间若实若虚、若真若假的情形摹写得十分真切。“立望“”,用汉武帝思念李夫人诗中的用语。李夫人病逝,武帝思念不已,方士少翁招致其神魂与武帝相见,但只可遥望,不能近前。武帝更为悲感,乃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沈约这里用来写梦中所见美人的动作,有恍惚迷离之致。“横陈”,传为宋玉所作的《讽赋》中美人之歌曰:“内怵惕兮徂玉床,横自陈兮君之傍。”


437、南朝·沈约(十二)

437、南朝·沈约(十二)

《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

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
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高楼切思妇,西园游上才。
网轩映珠缀,应门照绿苔。
洞房殊未晓,清光信悠哉。

【氛埃】1.污浊之气;尘埃。 2.借指尘世或俗念。 3.比喻战乱。
方晖,一般认为是月亮的别称。典故源于此。
【上才】1.亦作"上材"。 2.上等的才能。 3.指具有上等才能的人。 4.上等的材料。
【网轩】网户,装饰有网状雕刻的门窗。
【应门】1.古代王宫的正门: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2.看管门户: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37、南朝·沈约(十二)


《初春诗》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腓】枯萎。
【未有】谓尚未成形。


437、南朝·沈约(十二)

《秋夜诗》

月落宵向分,紫烟郁氛氲。
曀曀萤入雾,离离雁出云。
巴童暗理瑟,汉女夜缝裙。
新知乐如是,久要讵相闻。

【紫烟】1.亦作"紫烟"。 2.紫色瑞云。 3.山谷中的紫色烟雾。
【氛氲】1.阴阳二气聚合之状:天地氛氲。 2.繁盛的样子: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花气氛氲。
【曀曀】阴沉昏暗貌。
【巴童】巴渝之童,善歌舞。
【久要】1.旧约。 2.旧交。


437、南朝·沈约(十二)

437、南朝·沈约(十二)

《去东阳与吏民别诗》

微薄叨今幸,忝荷非昔期。
唐风岂异世,钦明重在兹。
饰骖去关辅,分竹入河淇。
下车如昨日,曳组忽弥期。
霜载凋秋草,风三动春旗。
无以招卧辙,宁望后相思。

注释
东阳:古县名、今安徽天长县一带。
微薄:我,谦称词。
叨:to,承受。对受人恩惠及礼物表示感谢的谦词,等于说有辱。
忝荷非昔期:是我以前没有料到的。忝荷,谦词。
唐风:唐尧的遗风。
饰骖去关辅,分竹入河淇:离开东阳,进入卫地。饰,整理。骖,古驾车一车三马或四马,骖指两边的马。去,离开。关辅,护卫都城的要塞之地。河淇,黄河与淇河一带。古淇河是黄河支流,此主要指淇河卫地。
曳组忽弥朞:不知不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曳组,拖着脚跟走路。曳,拖,牵引。组,具有文采的宽丝带,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绶。弥朞,满期。朞,j,同期。弥,满。
凋:草木衰落。
无以:没有什么办法。
卧辙:指众多的来道别挽留的百姓。《旧五代史》载:“鲁奇,性忠义,尤通吏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史称“卧辙风”者,是说百姓拥戴挽留地方官吏,这是对施仁政,抚民有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吏的极高评价和赞扬。
宁望:只盼。

此诗是沈约从东阳太守职去官,赴卫地时辞别东阳的官吏和百姓时所作。所写离别之情景生动感人。作者赞扬东阳社会风气之好,有唐尧的遗风,抒写自己对东阳吏民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十分真挚。也不乏于心无愧之欣慰。


437、南朝·沈约(十二)

437、南朝·沈约(十二)

《长歌行二》

春隰荑绿柳。寒墀积皓雪。
依依往纪盈。霏霏来思结。
思结缠岁晏。曾是掩初节。
初节曾不掩。浮荣逐弦缺。
弦缺更圆合。浮荣永沉灭。
外随夏莲变。态与秋霜耋。
道迫无异期。贤愚有同绝。
衔恨岂云忘。天道无甄别。
功名识所职。竹帛寻摧裂。
生外茍难寻。坐为长叹设。

【荑绿柳】嫩柳刚刚发出新芽。荑(音提):植物初生的叶芽。隰,1.低湿的地方。2.新开垦的田。
【思结】1.我国少数民族部族名。敕勒诸部之一。见《新唐书.回鹘传上》。 2.复姓。回纥九姓之一。唐有思结归国。见《新唐书.王君?传》。
【初节】1.指元日。 2.原来的操行。
【浮荣】虚荣。
【圆合】衔接,吻合。

437、南朝·沈约(十二)


《送别友人诗》

君东我亦西,衔悲涕如霰。
浮云一南北,何由展言宴。
方作异乡人,赠子同心扇。
遥裔发海鸿,连翻出檐燕。
春秋更去来,参差不相见。

【衔悲】心怀悲戚。
【言宴】言谈说笑﹐谈笑欢乐。语出《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遥裔】犹遥远。


437、南朝·沈约(十二)

437、南朝·沈约(十二)


《游沈道士馆诗》

秦皇御宇宙,汉帝恢武功。
欢娱人事尽,情性犹未充。
锐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
既表祈年观,复立望仙宫。
宁为心好道?直由意无穷!
曰余知止足,是愿不须丰。
遇可淹留处,便欲息微躬。
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
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所累非外物,为念在玄空。
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都令人径绝,唯使云路通。
一举凌倒景,无事适华嵩。
寄言赏心客,岁暮尔来同。

赏析

这首诗前十句写秦皇汉武奢侈无极,贪欲无厌,其求仙并非好道,是其情欲的延伸;暗讽梁武帝耽溺佛教的心迹,并为下段旁衬。中间八句写自身宿愿,只在玄道。山嶂竹树,寒水清风,清新旷远,一无尘秽,是沈道士馆的真景,也是诗人息心栖志的佳境。最后十句写与俗世决绝与仙人接遇的情志,表达了诗人自甘淡泊的愿望。全诗以古喻今,先后相衬,夹叙夹议,讽喻与游仙统一,显出构思之妙。

按语意,全诗二十八句可分为三层。前十句为第一层,秦皇汉武事。首二句极写秦皇汉武的显赫功绩。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此则所谓“御宇宙”。“恢武功”,汉武帝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征讨四夷,锐志武功”(《汉书·礼乐志》)。“御宇宙”、“恢武功”后接以“欢娱人事尽,情性犹未充”,先扬后抑。在诗人看来御宇恢武,拓边开土,也不过是一己之欢娱而已。一“尽”字,点明秦皇汉武凡属人事之娱无所不为,无所不尽其极。谭元春曰:“‘情性’二字,有许多天子气,英雄在内,非‘性情’之谓也”(《古诗归》卷十三)。以一国之至尊,尽人世之欢娱,仍不满足,因而“锐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三山九霄,传说为神仙所居。秦始皇求不死之药,派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不死之药,并令博士作《仙真人诗》。汉武帝“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甚至亲自“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并在建章宫北治大池,“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他还仰慕黄帝得道升天,说:“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并见《史记·封禅书》)。如此种种,皆二主“锐意”、“托慕”之事。“既表祈年观,复立望仙宫”,亦承“锐意”、“托慕”而来。善注引《庙记》:“祈年宫在城外,秦穆公所造。望仙宫在华阴,汉武帝所造。”秦皇且不论,即如武帝而言,《三辅黄图》载:“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望仙台、望仙观,俱在华阴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真是不一而足。可知此二句乃以一总多,并非秦表祈年、汉立望仙而已!“宁为心好道?直由意无穷!”上句反问,下句感叹。他们不是真心好道,只不过是欢娱欲望无穷而已。
次八句为第二层,落笔己身,先叙不须丰愿,随处淹留,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沈馆亦在其内。“止足”,即知止知足,淡于名利,并能急流勇退。《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据《梁书·止足传》,从鱼豢的《魏略》起就有史家为止足者立传。汉代功成身退的张良,去就以礼的薛广德、疏广和疏受等,就是知止足者的代表人物。沈约自己也说过:“出守东阳,意在止足”(《梁书》本传)。诗中说,自己也是知止足者,其愿不多。“不须丰”与上文“意无穷”对照十分鲜明。因此,“遇可淹留处,便欲息微躬”,能淹留处且淹留,不必强图进取。“淹留”,出《楚辞·招隐士》“攀桂枝兮聊淹留”,除随遇而安一义而外,多少还含有避世义。“息微躬”,暗点游沈馆。“山嶂”四句具体写游。远山横黛,叠嶂重峦;近馆翠竹绿树,枝叶扶疏,一片苍郁。水出山涧,清澈寒凉,宜于濯去身上的尘滓;风来谷底,凉爽清新,又可涤荡胸中的阴霾。曰“开衿”,曰“解带”,有说不尽的轻松和愉快。


437、南朝·沈约(十二)


《酬华阳陶先生诗》

三清未可觌,一气且空存。
所愿回光景,拯难拔危魂。
若蒙丸丹赠,岂惧六龙奔。

【三清】1.道教用语。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2.酒名。
【一气】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

437、南朝·沈约(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