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南北朝·谢灵运(十)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典文学静修南北朝·谢灵运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南北朝·谢灵运《临终诗》《入东道路》《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种桑诗》《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衡山诗》《白石岩下径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
《临终诗》
龚胜无馀生,李业有终尽。
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
凄凄后霜柏,纳纳冲风菌。
邂逅竟几时,修短非所悯。
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下泯。
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
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
龚胜(前68~11年),字君宾,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汉朝时期大臣
、学者。
年少好学,通晓五经,与龚舍并称“楚国二龚”,选为郡中小吏。举茂才出身,起家重泉县令。汉哀帝时,授谏议大夫,屡次上书抨击刑罚严酷、赋敛苛重,迁丞相司直。不满汉哀帝宠幸董贤,出为渤海太守,迁光禄大夫,王莽秉政时,归老乡里。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授太子师友、国子祭酒,拒不受命,绝食而死。
李业,汉代四川梓潼县人,李业年少时便有远大志向,拜博士许晃为师,专攻《鲁诗》。
【纳纳】1.沾湿貌。
2.包容貌。
【冲风】1.暴风;猛烈的风。
2.顶着风;冒着风。
诗意:
李业不顾公孙述征招,饮毒而死;龚胜不仕于新莽,绝食而亡。
嵇康不肯臣服于司马昭,受刑东市;霍原不肯支持王浚谋僭称制,遭捕被害。
遥望山间松柏绿叶横遭严霜而枯萎凋零,使人悲凄;悲怆人生莫非如朝菌一样,遭强风而断折零落,令人忧惧。
虽然相遇知音,但为时甚短,而生命长短倒无足担忧。
怨恨自己抱君子之志,为何不过山居生活以终身。
既已照见万法缘起性空;何愁放逸不谨慎於修行,不能入於涅盘?
但愿送心正觉之前,未能实现志愿的痛苦隐忍既久。
只希望今生的恩怨与种种执着,至此已全消;但愿于来世以慈悲为怀,破除我执我见,一切以平等心看待,无所厚薄,对所怨所亲一视同仁,如此才有可能修成正觉。
《入东道路》
整驾辞金门,命旅惟诘朝。
怀居顾归云,指途溯行飙。
属值清明节,荣华感和韶。
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
鷕鷕翚方雊,纤纤麦垂苗。
隐轸邑里密,缅邈江海辽。
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
鲁连谢千金,延州权去朝。
行路既经见,愿言寄吟谣。
词句注释
1.整驾:准备车驾。金门: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因门旁有铜马而得名。这里用以借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
2.命旅:命仆夫准备车马,以便上路。诘朝:天刚亮。
3.怀居:怀念旧居。顾:瞻望。
4.指途:向着前面的路。溯:原意是逆流而上,这里是迎风前进的意思。行飙:人马经过,路上随风扬起的飙尘。
5.属值:正好碰上。
6.荣华: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和韶:和煦的春光。
7.陵:大土山。隰:低下的湿地。繁:繁盛。杞:指枸杞,一种落叶灌木。
8.墟:村落。囿:菜园。粲:鲜艳。
9.鷕鷕:雌雉鸡的鸣声。翚:羽毛五采的野鸡。雊:雄雉鸡的鸣声。这句是写雌雄雉鸡相和鸣叫。
10.纤纤:纤细美好的样子。垂:低下。
11.隐轸:众盛,富饶。邑里:村落。
12.缅邈:遥远。辽:远。
13.古事:指下文所说鲁仲连、季扎等人的事迹。
14.心赏:心所欣赏的。
15.“鲁连”句:齐人鲁仲连曾凭借贤德和口才,使围困赵都邯郸的秦军退兵五十里。赵国公子平原君想给他封官,仲连固辞不受,又用千金相赠,仲连也不接受。
16.“延州”句:吴公子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有贤才,吴王欲立他为太子,季札推让。吴王寿梦死后,吴人三次要立季札为太子,季札仍不愿接受,并离国出逃。延州,是季札的封地,这里借指季札。权,暂且。去朝,指其兄诸樊立为吴王后,季扎弃其室而耕一事而言。
17.言:语助词,无义。寄:寄托。这两句意谓,此次东归,是同古人的操守相合的,所以寄意于诗歌之中。
白话译文
备好车马,辞别朝廷,迎着朝阳,踏上东归的旅途。
怀念旧居白云也好像朝着回乡的方向飘浮,顶风前进,一路观赏景物。
正是清明时节,花木茂盛,春光也分外和煦。
高坡上,洼地里,丛丛枸杞枝繁叶茂,一片浓绿。
村落中,园林内,株株桃树红花鲜艳,充满生机。
五彩的野鸡在欢快地鸣叫,纤长的麦苗,柔弱的叶子向下弯垂。
路过一个个乡村,渡越一道道江河。
件件古事,仿佛历历在目,心中暗自赞美那古代贤哲的志趣高洁。
鲁仲连仗义救赵,辞谢千金厚礼,吴季札为了让位,暂且远离祖国。
一路之上,遐想先哲的事迹,写下了这首小诗,希望借此把崇敬的心情叙述。
文学赏析
该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春。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元嘉三年(426年)初,灵运在朝廷的再三敦促下进京,重入仕途。他本打算能够借此机会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才能,有一番作为。可宋文帝刘义隆只把他看作文学侍从之臣,只想让他陪着自己闲游观赏,并不让他参预国家机要。灵运很不平,就常常称病不上朝,而热衷于插篱种树,游赏山水。文帝很不高兴,放出话来让他辞职。灵运就上表说自己得了疾病。文帝自然给他假期,许他东归始宁养病。此诗就写于回乡途中。
该诗借着路途秀丽的风光描写了诗人整驾辞都、踏上归途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入江海渐深、离“皇邑”渐远的慨叹,表达了诗人要效法古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愿望。全诗语言优美,轻松欢快。
这首诗的头两句,说明诗人命令仆役们准备车驾马匹,次日清晨便要辞别首都。“怀居”二句,说在风尘仆仆的旅途上,由于思念故乡的缘故,归心甚切,看见天边流动的浮云,也好像觉得有归意似的。“属值”以下八句,一面指明起程的日子,恰值清明节;一面写出路程上的风光:那是绿杞遍野,红桃照眼的色彩丰多的季节,山间的野鸡鷕鷕而鸣,田里的麦苗油然挺秀。不知不觉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在眼前流逝过去了——这也意味着离京城越来越远,入江海也越来越深了。以一个即将再度隐居乡间者的心理,这时,不由得想起古之贤者:如鲁仲连,为赵击退秦军,却辞不受重赏;又如吴季札,辞不受王位,宁弃其室而耕。虽眼前满目是烟景,心头却萦绕着古人那些高尚的行迹。也就很自然的,便将诗人此刻的离京归乡,比拟为鲁仲连、吴季札一般的高洁行为了。这样,至少对于当时的谢灵运而言,也稍可告慰,强自矜持,而暂忘忧愁。
该诗诗人用华丽的词藻细致地描绘了途中看到的迷人春色,以此衬托他逃离尘网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诗的最后六句,写诗人要向鲁仲连、季札等古代的贤哲学习,再次避世隐居,以保持高洁的情操。
名家点评
晚清词人郑文焯《词源斠律》:“此皆不得志于朝廷之意。”“诗末二句,回斡无迹,一笔便引出感愤,仍似写途中经见,是为藏锋敛刚。”
中央党校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戴钦祥《山水田园诗传》:“诗中所绘清明时节的大好春光,可谓明丽如画。”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闭。
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绝顶:最高峰,最高处。峤:山道。
弥:更加。辍:停止。
遂:于是。
积:聚,累积。峡:两山夹水处。
俄:突然间。
垅:丘垄。沓:多而重复。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蔽:遮盖。
冬夏共霜雪:庐山由于襟江带湖,地势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凉。据古书记载,过去在林木茂盛的峡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残雪,有“时见山翁来取雪”的句子。
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这诗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明代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古诗归》,录有谢灵运这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只有六句:
积峡或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他们对这诗很是欣赏。钟云:“六句质奥,是一短记。”谭云:“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可是谢灵运的游览诗,绝没有这样寥寥数语的;《古诗归》所录,实是残缺不全的一个片断。至少,根据《文选》李善注等古籍记载,这诗前面还有六句: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而且,按谢诗的一般习惯,在《古诗归》所录六句的后面,很可能还有许多句,只是不见记载罢了。总之,钟、谭二人拿残诗当完篇来评论,近乎盲人摸象。他们因此受到后人反复讥刺,这事情也变成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有名的笑话。
可是,撇开学问不谈,人们是否注意到:这诗究竟是残缺的好,还是比较完整的好?至少,《古诗归》所录六句,作为一首诗看,除开头有些突兀,总体上是不错的,诗意集中,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果加上另外六句,就显得拖沓、累赘,节奏平缓无力。
《种桑诗》
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
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
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
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闲隙。
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
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
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
注释
1.诗人:特指《诗经》作者。
2.条柯:修剪枝条。见《诗经·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3.攘剔:剔除,亦指修剪繁冗的枝条。见《诗经·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檿,山桑)。”
4.前修:前代的贤人。《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王逸注:谓前世远贤。
5.后事:相当于后人。
6.资:借助,依靠。
7.纺绩:织丝曰纺,织麻曰绩,这里偏指纺丝而言。
8.佩:牢记不忘。《篇海类编·人部》:“凡心记而服从之曰佩。”
9.知方诫:有关要让人民知晓礼法的训诫。指《论语·先进》篇子路所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话,《释文》引郑玄云:“方,礼法也。”
10.微:无,没有。
11.富教益:让人民富足并受到教化这样的政治效益。语本《论语·子路》篇冉有问孔子:卫国“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富之。”冉有接着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教之。”
12.浮阳:浮动的阳光。
13.骛嘉月:使风和日丽的美好春天迅速流逝。
14.艺桑:种植桑树。
15.迨闲隙:要赶在农事空闲的时候。
16.疏栏:指桑树一排排地均匀分布。
17.发近郛:从临近的外城墙开始。
18.长行:指桑树一行行地纵向延伸。
19.达广埸:一直到达广阔的田界。《说文》:“埸,田畔也。”
20.旷流:宽阔的水流。
21.毖泉:泉水发源时的涓涓细流。《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毛亨传:
“泉水始出,毖然流也。”
22.湎涂:通缅途,即长途,远途。
23.犹:仍,累积。
24.跬迹:半步的路程。
25.俾:使。
26.此:指所种的桑树。
27.慰我海外役:对我在永嘉这个滨海地区供职也算是一种安慰。柳子厚有诗云:“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正是袭用谢灵运的这两句诗意。
白话译文
早在《诗经》中就有讲述种桑的,也有讲修剪繁冗的枝条。
前贤种桑是为民谋利,以便后人靠着桑蚕纺丝织布。
要让人民知晓礼法的训诫并牢记不忘,惭愧没有让人民富足并受到教化这样的政治效益。
浮动的阳光使风和日丽的美好春天迅速流逝,种植桑树要赶在农事空闲的时候。
桑树一排排地均匀分布从临近的外城墙开始,桑树一行行地纵向延伸一直到达广阔的田界。
宽阔的水流开始于涓涓细流,远途累积于半步的路程。
使种的桑树长成了,对我在永嘉这个滨海地区供职也算是一种安慰。
作品鉴赏
这首诗见载于《永嘉县志》,黄节亦编于永嘉诗卷,知其作于抵永嘉第二年即公元423年(景平元年)春天(此年秋离永嘉)。此诗是写课督农民种桑的情事。
此诗前部描述了种桑的历史和意义,中部写了如何种桑,后部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明了自己对桑农的关心及治理当地的责任感。
诗先写种植桑树的历史和意义。“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诗人”特指《诗经》作者。“条柯”,修剪枝条。“攘剔”,剔除,亦指修剪繁冗的枝条。“条柯”见《诗经·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攘剔”见《诗经·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檿,音yn
,山桑)。”这两句说,栽种桑树历史悠久,《诗经》上就有关于修剪桑枝的描述和赞美。“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前修”,前代贤人。按古代谓《诗经》为圣贤所作,故称“诗人”为前修。“后事”,后来从事者。这两句说,圣贤为什么把种桑写进诗篇,还不是叫后来的人因此知道纺绩之重要。可见栽种桑树是圣贤的遗训,意义重大。
中间写种桑。“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这两句都暗用了《论语》上的话。“知方”是《先进》篇中子路的话。子路说他若是治理一个诸侯国,三年能使百姓有勇且知方。知方就是懂得礼法。“富教”出自《子路》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冉有说:人口增多了,还要怎么做。孔子说:富之。冉有说:百姓富了,还要做什么。孔子说:教之。富教就是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受到良好教育。作者说他常常记住这些教诲,惭愧的是没有做出多大成绩。作为一个郡太守,引用这些话语正是合适,也可见出他从政的责任感。在“知方”、“富教”的指导下,他督劝农民种桑了:“浮阳鹜嘉月,艺桑迨间隙。”“浮阳”即太阳。“骛”,奔驰。“嘉月”,指春天的月份。这里是说,春天来到了,种植桑树正好乘这农活不多的时节。“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疏栏”,稀稀的行格。“郛”,外城。“埸”(yì易),田界;田野。这两句说,一排排、一行行的桑树从城边伸向广阔的田野。这里由近及远,展现了十分壮观的桑林图景。上面四句中间一字都是动词,正是着力的位置。“骛”、“迨”,见出心情的迫不及待,“发”、“达”,见出行动的快速。
后几句抒发感想。“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旷流”,阔大的河流。“毖泉”,细小的泉水。“湎”通缅,远。“跬”,半步。这两句是说,大河开始于细流,远途是由一小步一小步走到的。意思是说,今天的栽种是实现他的治郡理想的开端。“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海外役”,指任此地官差,永嘉濒海离首都又远,所以这样说。这两句意思是:使这些桑树长成了,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这是作者到达永嘉不久时写的,表现了他对治理这个地方的责任心、对农桑的关心。古代地方长官每到春季都有行春劝农的例行公事,此诗的写作当与此有关;但诗里所写并非枯燥的官样文章,还是有着真情的发露的,比如写对自己的要求、写“愧”、写种桑时的兴奋、写期待,都近乎实感。史传说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只知游遨,政事一切不问,恐怕也有夸大之处。其实作为一个地方官,他还想有点作为,比如此诗及《白石岩下径行田》所写即是证明。也许是因朝中政局改变的无望,终于使得他于政事“不复关怀”,最后是“称疾去职”了。这首诗采用古诗的惯常写法,文字比较清通,语气也颇平和,因此陈胤倩称赞它“兴雅和愉”,为“风人绝构”(转引自黄节《谢康乐诗注》)。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
我行乘日垂,放舟候月圆。
沫江免风涛,涉清弄漪涟。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
亦既穷登陟,荒蔼横目前。
窥岩不睹景,披林岂见天。
阳鸟尚倾翰,幽篁未为邅。
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
风雨非攸吝,拥志谁与宣。
倘有同枝条,此日即千年。
词句注释
1.归濑:当为地名,但未详所在。三瀑布、两溪:亦不详所指。疑都在始宁石门附近。
2.日垂:太阳落山的时候。
3.放舟:开船。
4.候:等待。
5.沫江、涉清:互文同意,都是指在清澈的江水上浮行。
6.免风涛:避开风浪。即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
7.漪涟:鱼鳞似的细小波纹。语源《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8.积石:层层叠叠的岩石。
9.竦两溪: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竦”同“耸”。
10.飞泉倒三山: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11.亦既:相当于“也曾”、“又曾”,用来追述从前发生过的事。
12.穷登陟: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
13.目前:面前。
14.窥岩:从岩石缝隙往外看。
15.不睹景:看不到太阳。
16.披林:拨开丛林的枝叶。
17.阳乌:传说日中有乌,故以阳乌指称太阳。
18.倾翰:本指乌鸟掉洒羽毛,这里喻指太阳放射光辉。
19.幽篁:茂密深暗的竹丛。
20.邅(zhn):难行。
21.寻:思考。
22.巢穴:巢居穴处,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23.攸:所。
24.吝:顾惜,忧虑。
25.拥:拥有,具有。
26.宣:表明。
27.同枝条:比喻志趣相同的人。
28.此日即千年:过一日胜似千年。
白话译文
我出行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开船等待圆月升起。
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船行在清澈的江水上泛起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层层叠叠的岩石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也曾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岩高林密人迹罕到之处又展现在面前。
从岩石缝隙往外看,看不到太阳,拨开丛林的枝叶也看不到天空。
太阳尚且放射光辉,竹林虽然幽深,但并不太难走。
平时隐退思考的时候,才知道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
隐居生活的艰苦倒不值得忧虑,可心中抱有的志趣跟谁去诉说呢。
尚且有志趣相同的人,过一日胜似千年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为元嘉七年(430年)谢灵运与昙隆、法流分别后,重临石门瀑布时所作。诗人见石门瀑布环境壮观而优雅,追忆昔游,怀念二师,再次流露隐逸孤苦的矛盾心态,于是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由夜游、昼游及感受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游览的时间顺序说,是昼游在先,夜游在后,而诗中却将夜游部分置于昼游之前。诗的首二句即从日暮写起,言暮时继续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写水面如镜,风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荡漾,水天一色,交相辉映,浸淫在一派闲静轻柔的氛围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游者的情态,二字以工整的对仗,表现了主人公在江上纵情嬉戏的欢快情趣。五、六两句写夜行所见的奇异景色以应题。这两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耸立之状,以“倒”字形容飞瀑的倾泻直下之势,仿佛石破天惊,蔚成壮观。以上六句,写出了夜游由陆路到水行,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全过程,而所见江水的平静和三山两溪的奇崛又情味迥异,生动地再现了景观的不同风神,可谓摇曳生姿。
“亦既穷登陟”以下六句,以倒叙笔法追忆昼游的所见之景。登山眺览,惟见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荒蔼”句为总写,概括了幽僻深杳的总体印象;“窥岩”和“披林”两句则分写山高、林密。重岩叠嶂、树林茂密,以至连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见了。这里是用夸饰的手法极写环境之艰险,以为下文的张本。接下来“阳乌”两句,为记忆中的白昼游程摄下最后一个镜头:行者披着夕阳的余晖,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这两句中的“尚倾翰”、“未为邅”,与上两句的“不睹景”、“岂见天”似相牴牾,其实一为记实,一为描写,盖因用笔虚实之不同也。这六句从登山写到返程,最后以“阳乌倾翰”回顾照应到诗的首句,遂以“日垂”为契机,把昼游和夜游、山行和水行连成一气。全诗的写景纪游部分以后一段行程的起点发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终点收煞,拦腰说起,首尾承接,不仅使整个纪游部分显得神固气完,而且也使诗的章法布置别开生面,颇有奇观意外之妙。
诗的最后六句抒写感受。诗人由此番登陟的亲身经历,联想到巢居穴处的岩栖之难。巢穴的不蔽风雨固然可忧,然而更可忧的,是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知己。这里或指诗人的“方外交”昙隆和法流二法师,这两位友人都是“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而作“高栖之游”的。诗人在《山居赋》中曾说:“苦节之僧,明发怀抱。……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意谓:朋友相得之欢,一日胜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相见恨晚,此日如能同游,应该是十分欢欣雀跃。谢灵运在其吟咏石门的篇什中,每多抒写寂寞之感,如“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等。此诗亦然。诗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过程中直接触发的,因而诗人将昼游部分移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只有如此才便于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避免了将情与景截分两橛的弊病。这种在章法布局上的缜密用意,正是大谢诗惨淡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
名家点评
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谢灵运的诗歌以‘高妙深曲,变化不可执着’著称,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诗歌按照时间顺序,本当先写昼游,再写夜游,作者却倒过来,先写夜游,再用倒叙的笔法追忆昼游所见之景,然后自然引出自己在登山赏景中所触发的感受,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无情与景分裂之感,其章法布局之缜密,由此可见。”
《衡山诗》
岩下一老翁,四五年少者。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
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仙隐】1.仙人与隐士。
2.谓学仙而隐遁。
【世教】指当世的正统思想﹑正统礼教。
《白石岩下径行田》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
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天鉴傥不孤,来兹验微诚。
注释译文编辑
语音
词句注释
白石岩:即白石山,在永嘉郡乐城县(今浙江乐清市)。行田,巡视农田。
小邑:小县,指乐城县。居:住。
无生:无法生活。
知:智。知浅:指自己智能浅薄。惧:怕。不周:考虑不周到。
爱深:指对百姓的深深的爱。忧:担忧。情:心。
旧业:使旧的圃宅。横:横陈。海外:海边。
芜秽:荒芜,谓田地不整治而杂草丛生。积:积久。颓龄:衰败的岁月。
饥馑:饥荒。
甘心:情愿。经营:筹划营造。
干顷:形容农田之多。堤:这里指海边的堤塘。
泻:水很快地流,这里指排灌的设想。汀:水边平地。
州:古代行政单位名。涓:细流。浍:田间小沟。
连:古代行政单位名。塍:田埂。埒:小界堤。
楚宫:楚丘的富室。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化:教化。
荒阙:指灾荒歉收之年。黎萌:即“黎民”、百姓。“虽非”二句说,虽不能同卫文公在楚丘的业绩相比,但遇上灾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在韩人郑国指导下开凿的。分泾水东流,注入洛水。白渠是汉代白公设计开凿的。引泾水东南流,注入渭水。
天鉴:指上天监视着下界的善恶。倘:假如。不孤:不负。
兹:来年。验:检验,证明。微诚:微薄的诚心。这二句话是说如果上天不负有心人,来年定能丰收。
白话译文
这里的百姓,非常贫寒。遇到灾年就更加困难,我担心没有能力救济他们,忧虑就总是挂在心间。如今灾难降临,庄稼颗粒无收,荒芜丛生,杂草蔓延。这疾苦要捱到什么时间呀?不能让灾荒这样持续下去了,我要帮助他们,度过岁月的难关。要把兴修水利的蓝图绘好,筑好海堤,护卫良田;挖好乡村沟渠,引来涓涓流水,浇灌千里沃野,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这功劳即使比不上郑渠和白渠,也要让我的努力和我的真诚,不辜负我热爱着的百姓和苍天!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秋。诗人在永嘉太守任上巡视农田,看到灾情严重、民不聊生,下决心整治水利工程,写下这首诗。
该诗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是难能可贵的。《昭明文选》未收此诗,其后的评点家、诗论家亦鲜有言及者,也许是因为前人觉察到这首诗与谢灵运的为人和诗风不甚协调而有意回避之吧。殊不知,从这不协调中,正能发现谢灵运其人其诗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更应引起重视。
白石岩,一名白石山,在浙江乐清市西三十里。《温州志》云:“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行田,巡视农田。这首诗写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其时旱灾严重,民不聊生。诗开篇二句:“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说小郡县的百姓平时本来就够贫寒的了,又逢灾年,更加无法存活了。虽然没有描写饥寒交迫,不堪其苦的种种惨象,但黎民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处境,还是不难想象出来的。“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前句说,作为太守唯恐智谋短浅,救济不周(“知”通“智”);后句说,自己对人民是很爱护的,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是常挂在心上的。然而,从谢灵运的“惧”、“忧”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一郡之长的责任感。在这个意义上,谢灵运也可以算是为元结“导夫先路”的人。
五、六句从“灾年”而来,再现田地荒废的景象。“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莓蔷”,一种小草,“横海外”,极言到处纵横蔓生;“芜秽”,荒芜之状,“积颓龄”,自谓衰朽无能使灾情加剧。后一句又带有反躬自责之意,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是十分难得的。“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在灾害危及小邑之时,太守兼诗人的谢灵运积极筹划战胜灾害的措施。“千顷”以下四句,就是设想中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蓝图。《诗经·小雅·信南山》写定田界、整田土,以简朴取胜,谢诗写“带远堤”、“泻长汀”以壮美见长。“千顷”、“万里”,从大处落墨。将筑堤护田、引水灌田的宏伟景象展现出来,这两句是从小处着眼,一个“合”字、一个“并”字,见得村村落落,沟渠纵横,堤坝满目。这四句虽是想象之词,却也颇令人向往。
诗人相信经过一番努力“经营”,来岁必定丰稔。“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楚宫,语出《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这是称美卫文公的诗。卫为狄所灭,卫遗民东徙渡河,居楚丘。在卫文公的率领下,建城市,营宫室,百姓悦之,国家殷富。荒阙,即荒废,这里指灾年。黎萌,即黎民。谢诗借卫文公的史实,表达了即使荒年也要使百姓生活下去的愿望。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战国时韩人郑国说秦所开。白渠,汉白公所开。均在关中。诗人借郑白渠造福于民的史实,旨在期望兴修水利将带来农业的丰收,达到繁荣富盛的西汉的水平。最后两句:“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天鉴,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神,监视人间。
该诗表现了谢灵运既有寻幽探胜,肆意游遨,“民间听讼,不复关怀”的一面;又有身处灾年,关心黎民,正视现实,注重农业的一面。他的徜徉山水,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仅看到前者,而忽视后者,不免流于片面,有违顾及全人的知人论世之道。
此诗语言质朴,不尚藻饰,虽有用典,但不堆垛,与灵运句句对仗、处处用典、流于晦涩的另一类诗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全诗运之以真情实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在谢集中当属不多见的佳作。
名家点评
明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起四句,咏之恻然,足当《舂陵行》数篇。诗‘畇畇原隰’,简固佳,此四语繁亦不厌。千古咏田间景,逊此为妙。”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注释
1.行田:巡视农田。海口:永嘉江(今瓯江)人海处。盘屿山:在永嘉西北七十里,即今乐清县西约五十里处,滨海。山下为盘石卫,旁有五小山,又有重石山,加上正面的屿山,俗合称七星山。
2.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3.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晏子春秋·外篇》:“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予遄台,梁丘据造焉。”可见齐景公对遄台情有独钟。
4.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5.厌:厌倦。
6.紫宫:帝王宫殿。
7.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日: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8.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9.欢悰:欢乐。
10.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11.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12.通:通达,舒畅。
13.大宝:指王位。典出《周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日位。”
14.况乃:何况是。
15.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16.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17.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
18.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孔子家语》:“孔子曰: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19.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
20.极:边际,尽头。
21.大壑:指海洋。语出《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22.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23.采菱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正是描写这一情景的。
24.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25.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故《庄子·天运篇》说西子病心而颦,美惊乡人,引得东施效颦。
26.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
27.碧沙渚:为碧水浸绿的沙滩。
28.游衍:与“邀游”义近。《诗·大雅·板》:“吴天日旦,及尔游衍。”
29.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正如《水经注》所描绘的那样:“赧壁霞举,红云秀天。”
白话译文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舒忧之作。“行田”即巡视农田,晋宋时一些文士往往借行田之便游遨山水,如王羲之就曾写信给谢万说:“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谢灵运这首诗即写行田来到永嘉江(今瓯江)入海之口,登山的所见和所感。
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沈德潜说:“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说诗晬语》卷上)由此诗亦可见一斑。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县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洪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大壑”语出《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嚬容”则从西施“病心而矉(通颦、嚬)”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沈德潜说:“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说诗晬语》卷上)由此诗亦可见一斑。
创作背景
景平元年(423年)夏,诗人在永嘉太守任上时,借巡视农田之便,登山观海,心旷神怡,羁边之苦聊得安慰,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前一篇:354@365魏晋·周处
后一篇:冬月诗历十八日:宋·陆游、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