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75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2021-12-13 13:26:24)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风

雅俗共赏

南朝·沈约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朝·沈约《八咏诗》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是南朝文学家沈约的组诗作品,包括《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八首诗,是沈约守金华时为建元畅楼而作。其体裁属于杂言体,是受到乐府诗的影响,与六朝流行的咏物抒情小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前人把《八咏诗》称作别开生面的作品。

《金华志》曰:八咏诗,南齐隆昌元年,太守沈约所作,题於玄畅楼,时号绝唱,后人因更玄畅楼为八咏楼云。
沈约守东阳时,建元畅楼,并作《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诗八首,称“八咏诗”,亦省称“八咏”。

到了宋代,玄畅楼因《八咏诗》而被改名为“八咏楼”。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耀三爵台,徘徊九华殿。
九华玳瑁梁,华榱与壁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
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
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
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
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

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
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濛濛。
轥天衢而徒步,轹长汉而飞空。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
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闲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
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
——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

《登台望秋月》是《八咏诗》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它的艺术特色可以反映出《八咏诗》的基本风貌。现对它略作一些分析。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围绕“登台望秋月”这一题目,渲染“三爵台”、“九华殿”等宫廷建筑的豪华。“三爵台”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九华殿”是汉魏时的皇家宫殿,但这里只是泛指高台、华殿。开头写高台、华殿的雕梁画檐在月光映照下分外显得富丽堂皇,接着写月光穿过绣帐,进入深邃的内室。先经过赵飞燕的居所,回过来又照在班婕妤的床上。这一部分诗人用了一些华美的词藻,这是齐梁诗坛上的普遍风气。但由于是写月光,所以诗中出现的皇宫深院的画面虽然金碧辉煌,但基本上还是冷色调。这里提到了赵飞燕和班婕妤,这是两个受到冷落的汉代后妃,她们哀怨孤凄的形象,更衬托出月色的阴冷惨淡。
第二部分是“望秋月”这一主题的展开部分。“桂宫袅袅落桂枝”以下四句表现一个“秋”字。“桂宫”即月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以“桂枝”比喻月光,而桂树正是秋天开花的树木。“露寒凄凄”、“晚叶飒飒”和“早鸿离离”都是秋天的景象。“湛秀质”二句表现一个“月”字,以“秀质似规”和“清光如素”来对月亮的形与色进行赞美,似规状其圆,如素言其白。“照愁轩”以下四句表现一个“望”字。望月的人有各种各样,处在不同境遇中的人望月时的心绪和感情也彼此有异:轻步于金阶的“居人”对之欢笑歌唱;身居愁轩的别客(蓬影)则勾起了对亲人的思慕,因而黯然神伤。这一部分的描写,感情基调同第一部分完全一致。
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描写秋月的特征。“经衰圃”四句写它的清冷;“随庭雪”以下四句写它的皎洁、透明而又像细雨一样迷蒙,“轥天衢”以下六句写它的活动。轥轹,车轮转动;天衢,天上道路。这里是说月轮或漫步天街,或飞越河汉,或隐身于岩崖后面只露出一半,或被淡云所遮,就像隔了一层帷幌一样只能依稀看到,或散布于朱庭,光采奕奕,或进入于青琐(宫门),玲珑明彻。这一部分在全诗中是最富有想象力、描写最生动的部分。
最后部分才是作者自己的抒情。这时作者远离家乡,在外地做官,面对秋月,思乡之情自会油然而生。因明月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里作者也是因“望秋月”而联想到自己形单影只,于是便产生了“悲寡鹤”、“怨别鸿”这种孤独心情。“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两句同样如此。在作者想象中,蔡文姬和王昭君的思念故乡也是因“望秋月”而引起的。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取譬引类”、“因物喻志”的手法,主要引起末两句作者自己的感慨:“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山东”指东阳郡)
钟嵘《诗品》评沈约作品时有“辞弘”、“意浅”之说,此诗的特点正是这样。内容上它并无深意,通篇都是对秋月的铺张扬厉的反复描写。比较惹人喜爱的是它的语言。此诗语言风格虽未脱齐梁的绮丽之风,但还没有过分地雕金镂采,在丰茂的词藻中仍能透露出一股清新的气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声律安排上相当讲究,声韵和谐,节奏感很强,有些句子的平仄安排已类似后世的律诗,如“凝华入黼帐”、“闲阶悲寡鹄”等句犹似五律,而“桂宫袅袅落桂枝”二句则俨然七言律句。
《八咏诗》的体裁属于杂言体,这种句子长短不齐的形式以前多见之于乐府诗和拟乐府诗,沈约此诗是受到乐府诗的影响。此外,它与六朝流行的咏物抒情小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经衰圃”以下一大段不论句子形式和描写方法,都明显地吸收了赋的特点。正因为这样,所以前人把《八咏诗》称作别开生面的作品。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

临春风,春风起春树。
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
先泛天渊池,还过细柳枝。
蝶逢飞摇扬,燕值羽参池。
扬桂旆,动芝盖。
开燕裾,吹赵带。
赵带飞参差,燕裾合且离。
回簪复转黛,顾步惜容仪。
容仪已照灼,春风复回薄。
氛氲桃李花,青跗含素萼。
既为风所开,复为风所落。
摇绿蔕,抗紫茎。
舞春雪,杂流莺。
曲房开兮金铺响,金铺响兮妾思惊。
梧台未阴,淇川始碧。
迎行雨于高唐,送归鸿于碣石。
经洞房,响纨素。
感幽闺,思帏帟。
想芳园兮可以游,念兰翘兮渐堪摘。
拂明镜之冬尘,解罗衣之秋襞。
既铿锵以动佩,又絪缊而流射。
始摇荡以入闺,终徘徊而缘隙。
鸣珠帘于绣户,散芳尘于绮席。
是时怅思妇,安能久行役。
佳人不在兹,春风为谁惜。

注释
“起春树”句:春天的树枝在春风中舞动。
游丝:飘动的春意。
“落花”句:飘落的花朵象雾一样纷纷扬扬。雰,同“氛”,雾气,此指 纷纷凋落的花瓣。
泛:到处飘扬。
“蝶逢”二句:翻动的蝴蝶正在起舞,纷飞的春燕羽翅掠过池塘。
桂旆:桂木车上的旗帜。旆,pèi。
芝盖:车盖。本指仙家之车,后亦称帝王之车。
燕裾、赵带:燕地女子衣服前襟、赵地女子的衣带。以“裾”“带” 分别借代燕赵美女
黛:dài,古代女子常用来描眉的青黑色颜料,此指女子姣好的面容。
顾步:对脚步顾看。借指美女的丰姿。
照灼:照亮。
回薄:转轻。
“氛氲”二句:桃李花朵的浓郁香气四处散发,白色的花儿从青绿的花基上开出。氛氲,fnyn,此指浓郁的花香。跗,f,花萼。萼,在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萼跗,花萼和子房。
绿蔕:绿色的花蒂。蔕,dì,同“蒂”。
曲房:深邃幽隐的屋舍。
金铺:门上兽面形铜制环钮。
“梧台”二句:梧台之梧桐尚未成荫时,淇川已草木如碧。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是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齐国国都)西北。梧台是当时齐国的“国宾馆”,是齐王议事、会客和游乐的地方,也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其周围广植梧桐,树干高大,绿叶如扇。阴,通“荫”。淇川,淇河流域的平原地带。
高唐:《巫山县志》载:“城西北半里许,山名高都,为阳台旧址,旧有高唐观。”战国辞赋家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萃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唐·李商隐有诗曰“自从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归鸿:回归的大雁。
碣石:即秦皇岛昌黎县北碣石山。
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
帏帟:设于内室的帷幕,借喻内室。帟,yì。
翘:初开的春兰。
秋襞:入冬前折迭的衣服。襞,bì。
絪缊:yn yùn。云烟弥漫之状。
流射:流动显现。
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妇人。
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外出跋涉,旅行。
佳人:美好的人,指怀念的人或理想中的人,或妻子称自己的丈夫。
末句:春风被谁珍惜?意思是辜负了良辰美景。

春暖花开,蝶飞燕舞,“梧台未阴,淇川始碧”。淇河两岸春色怡人,燕赵大地丽人百姿,春心荡漾,但无奈独守幽闺,心中日日思念的“佳人”“行役”不归,遗憾“春风”没人珍惜,辜负这良辰美景。此诗写于1500多年前作者任浙江东阳郡太守时。南朝多产艳诗,该诗应属艳诗一类。诗中虽咏及“淇川”,但诗并非写于“淇川”。金华市距离“淇川”所在地鹤壁约有一千二百多公里。诗里的“淇川"其实仅是情爱之地的代名词。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岁暮悯衰草》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
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
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
含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
氛氲鳷鹊右。照耀望仙东。
送归顾慕泣淇水。嘉客淹留怀上宫。
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
烂熳兮客根。攒幽兮寓隙。
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
既惆怅于君子。倍伤心于行役。
露缟枝于初旦。霜红天于始夕。
雕芳卉之九衢。霣灵茅之三脊。
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
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
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
流萤暗明烛。雁声断才续。
萎绝长信宫。芜秽丹墀曲。
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
山变兮青薇。水折兮黄苇。
秋鸿兮疏引。寒鸟兮聚飞。
径荒寒草合。桐长旧岩围。
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愿逐晨征鸟。薄暮共西归。

前12句注释
愍:哀怜,怜悯。
寒荄:寒冷中的草根。荄,草根。
兮:啊,古代诗辞赋中的助词。
佩实:结着果实。
氛氲:云气弥漫。
鳷鹊:鸟名。此指“鳷鹊楼”。汉甘泉宫有鳷鹊楼,汉武帝时所建,在陕西淳化县西北的甘泉山上。唐·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南朝吴均诗:“日映昆明水,春生鳷鹊楼。”
望仙:古楼阁名。
末二句:送归时眷念思慕曾泣别于淇水,佳宾长期逗留怀念幽会时的上宫。《诗经·墉风·桑中》有“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写男女幽会的诗句。顾慕,眷念思慕。淹留,滞留,长期逗留。上宫:淇河边之地名,即成为废墟的纣王宫殿旧址。

此12句似对年老色衰的女子的哀怜。她们无限眷恋过去曾经春风得意,花枝招展,与达官贵人来往于“鳷鹊”“望仙”楼寻欢作乐的时日,更眷恋那犹如《诗》中所写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往事。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霜来悲落桐》

悲落桐。落桐早霜露。燕至叶未抽。鸿来枝已素。
本出龙门山。长枝仰刺天。上峯百丈绝。下趾万寻悬。
幽根已盘结。孤枝复危绝。初不照光景。终年负霜雪。
自顾无羽仪。不愿生曲池。芬芳本自乏。华实无可施。
匠者特留眄。王孙少见之。分取孤生枿。徙置北堂陲。
宿茎抽晚干。新叶生故枝。故枝虽辽远。新叶颇离离。
春风一朝至。荣华并如斯。自惟良菲薄。君恩徒照灼。
顾已非嘉树。空用凭阿阁。愿作清庙琴。为舞双玄鹤。
薜荔可为裳。文杏堪作梁。勿言草木贱。徒照君末光。
末光不徒照。为君含噭啕。阳柯绿水弦。阴枝苦寒调。
厚德非可任。敢不虚其心。若逢阳春至。吐绿照清浔。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夕行闻夜鹤》

闻夜鹤。夜鹤叫南池。对此孤明月。临风振羽仪。
伊吾人之菲薄。无赋命之天爵。
抱局促之短怀。随冬春而哀乐。
懿海上之惊凫。伤云间之离鹤。
离鹤昔未离。迥发天北垂。
忽值疾风起。暂下昆明池。
复畏冬冰合。水宿非所宜。
欲留不可住。欲去飞已疲。
势逐疾风举。求温向衡楚。
复值南飞鸿。参差共成侣。
海上多云雾。苍茫失洲屿。
自此别故羣。独向潇湘渚。
故羣不离散。相依江海畔。
夜止羽相切。昼飞影相乱。
刷羽共浮沉。湛澹泛清浔。
既不经离别。安知慕侣心。
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音。
所望浮丘子。旦夕来相寻。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晨征听晓鸿》

听晓鸿。晓鸿度将旦。
跨弱水之微澜。发成山之远岸。
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
出海涨之苍茫。入云途之弥漫。
无东西之可辨。孰遐迩之能算。
微昔见于洲渚。赴秋期于江汉。
集劲风于弱躯。负重雪于轻翰。
寒溪可以饮。荒皋可以窜。
溪水徒自清。微容岂足翫。
秋蓬飞兮未极。塞草寒兮无色。
吴山高兮高度。越水深兮深不测。
羡明月之驰光。顾征禽之驶翼。
翼伊余马之屡怀。知吾行之未极。
夜绵绵而难晓。愁参差而盈臆。
望山川悉无似。惟星河犹可识。
孤雁夜南飞。客泪夜沾衣。
春鸿旦暮返。客子方未归。
岁去欢娱尽。年来容貌衰。
揽袵形虽是。抚臆事多违。
青緺虽长复易解。白云诚远讵难依。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

去朝市。朝市深归暮。辞北缨而南徂。浮东川而西顾。
逢天地之降祥。值日月之重光。
当伊仁之菲薄。非余情之信芳。
充待诏于金马。奉高宴于柏梁。
观鬬兽于虎圈。望窈窕于披香。
游西园兮登铜雀。攀青琐兮眺重阳。
讲金华兮议宣室。昼武帷兮夕文昌。
佩甘泉兮履五柞。簪枍栺兮绂承光。
托后车兮侍华幄。游渤海兮泛清漳。
天道有盈缺。寒暑递炎凉。
一朝卖玉碗。眷眷惜余香。
曲池无复处。桂枝亦销亡。
清庙徒肃肃。西陵久茫茫。
薄暮余多幸。嘉运重来昌。
忝稽郡之南尉。典千里之光贵。
别北芒于浊河。恋横桥于清渭。
望前轩之早桐。对南阶之初卉。
非余情之屡伤。寄兹焉兮能慰。
眷昔日兮怀哉。日将暮兮归去来。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

守山东。山东万岭郁青葱。
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
岸侧青莎被。岩间丹桂丛。
上瞻既隐轸。下睇亦溟蒙。
远林响咆兽。近树聒鸣虫。
路出若溪右。涧吐金华东。
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潨。
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
洞井含清气。漏穴吐飞风。
玉窦膏滴沥。石乳室空笼。
峭崿途弥险。崖岨步纔通。
余舍平生之所爱。歘暮年而此逢。
欲一去而不还。怅邹衣之未褫。
揖林壑之清旷。事氓俗之纷诡。
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纲之未毁。
既除旧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
播赵俗以南徂。扇齐风以东靡。
乳雉方可驯。流蝗庶能弭。
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
秩满归白云。淹留事芝髓。

423、南朝·沈约(七)《八咏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