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2021-11-17 21:58:30)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典文学

雅俗共赏

南北朝·吴均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北朝·吴均《去妾赠前夫诗》《阳春歌》《至湘洲望南岳诗》《战城南》《共赋韵咏庭中桐诗》《结客少年场》《小垂手》《诣周承不值因赠此诗》《咏灯诗》《秋念诗》《赠朱从事诗》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去妾赠前夫诗》

弃妾在河桥,相思复相辽。
凤凰簪落鬓,莲花带缓腰。
肠从别处断,貌在泪中消。
愿君忆畴昔,片言时见饶。

【河桥】1.古代桥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襄王建。黄河上建桥始于此。唐通称蒲津桥。 2.古代桥名。故址在今青海省贵德县南黄河上。 3.古代桥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孟津县东北黄河上。晋泰始中杜预以孟津渡险,始建浮桥于富平津,世称河桥。唐通称河阳桥。 4.桥梁。
【畴昔】从前: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言及畴昔|追忆畴昔。


      这是一首弃妇诗。既然在古代,妇女遭受遗弃的命运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咏叹这种不幸命运的诗篇同样屡见不鲜,成为一种“永恒的主题”,也就用不着奇怪了。爱情与绝情似乎同样古老。早在产生于邈远年代的《诗经》作品中,就有这两种不同旋律的二重变奏,比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便已经向她绵绵后世的姐妹们述说了自己被遗弃的过程,倾诉了自己的爱情悲欢,告诫她们“无与士耽”,不要轻信男人的旦旦信誓。但是,这种悲剧仍然代复一代无穷无尽地重演着,以至于“被遗弃的妇女”这个词组凝缩成了“弃妇”的名词,以至于“痴心女子负心汉”成了广为流传的谚语。吴均的这首《去妾赠前夫》,又一次重复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作者的全部同情无疑都在女方,把她的“痴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把无言的谴责给予了那个寡情负心的男子。开门见山的一个“弃”字,便定下了全诗的基调,以下所有痴情的自语,都笼盖在被遗弃的悲剧氛围中。如果没有这个“弃”字,读者也许要把它当成一首寻常的思妇诗呢。她为什么被弃? 诗里没有讲。但从下面她痴心、纯情的抒发中,读者不难想象到,除了时间的长风吹走了她青春的美貌即所谓“色衰”外,她自身是不会有什么过错的。“河桥”是什么地方? 诗里也没有讲,但无疑与她的爱情、她的命运密切相关。桥的对面大约是她的“夫家”,在那里她曾经度过短暂而又甜蜜的爱情时光。那房屋,那门窗,那温馨的夫妻生活,如今还使她留恋和回忆,但却隔得那么遥远,比隔山隔水还要渺茫。这曾经走过千百遭儿的小桥呀,再也不能够连接两颗心灵,它们隔着一条没有际涯的鸿沟。全诗所写的外在的视觉形象,只有这个“弃妇在河桥”的简单而又孤凄的画面,以下都是弃妇内在感情的翻腾,意识的流动,心灵的颤栗。始料不及的被弃的命运给她如此沉重的打击,使这个一向整洁的少妇无心梳洗打扮,一任头上凤凰般漂亮的发簪落到鬓部,也一任就这么消瘦下去,消瘦下去,连昔日合身的绣着莲花的腰带也明显地长了,松了。如果说“凤凰簪落鬓,莲花带缓腰”作为她不幸命运的见证是可以见诸于外的话,那么她内心痛苦的折磨又有谁知呢?“肠从别处断,貌在泪中消”二句,就是由外到内,更深沉地抒发她的哀怨。自从永久的离异之后,她痛不欲生,似乎连肠子都愁断了,那残留的几分美貌也经不住无休无止的泪水的冲洗,永远地消失了。结尾两句暗暗呼应了开头两句,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开头写她伫立河桥,凝望,“相思”,对于前夫,她显然是抱着幻想的,痛苦的回忆并没有使她醒悟。此刻,她多么希望他能够忆起“畴昔”——那往日的爱情时光,那时候他发尽了山盟海誓,那时候她们曾经恩恩爱爱。她希望这一切能够使他回心转意,否则,即使能够有一丝丝的旧情,能够给她片言只语的慰藉,在他也觉得弥足珍贵,足以安抚她那颗破碎的心了。但读者不难想见,这不过终究是幻想,少妇痴心的眼泪并不能打动铁石心肠。这少妇实在太软弱了,我们在哀其不幸之余,能不叹其不悟吗? 全诗就这样完全从弃妇的一方着笔,对那负心汉不着一字,但弃妇的形象愈是可悲可怜,“前夫”的面目也就愈加显得可憎可鄙。他那喜新厌旧的丑恶心灵,被弃妇的纯洁灵魂和缠绵痴情照耀得一览无余。这种无言的反衬,便是作品感人力量之所在。
      在齐梁时代的诗人中,吴均的作品是以“清拔有古气”著称的,与当时那些靡靡之音有异。即使在这首表现男女之情的当时最为常见的题材中,也可以看出他向汉乐府民歌如《上山采蘼芜》学习的痕迹。另外,齐梁正是古代格律诗发端的时期。这首诗五言八句,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全诗韵脚平仄协调,已经接近于后来的五律了。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阳春歌》

紫苔初泛水,连绵浮且没。
若欲歌阳春,先歌青楼月。

阳春歌:又称《阳春曲》,乐府清商曲辞之一。
紫苔:紫色的苔藓。
初泛水:刚刚漂泛于水上。泛水,漂浮水上。【汉典】坐船在水上游玩。
连绵:接连不断。连成一片的。
浮且没:漂浮或者沉没。且,而且。又。若欲:如果想要。
歌阳春:歌唱《阳春曲》。阳春,温暖的春天。比喻德政、恩泽。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阳春白雪。又,乐府清商曲辞之一。
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也泛指帝王之居。后指倡楼。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至湘洲望南岳诗》

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复纷。
鸟飞不复见,风声犹可闻。
胧胧树里月,飘飘水上云。
长安远如此,无缘得报君。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战城南》

陌上何喧喧,匈奴围塞垣。
黑云藏赵树,黄尘埋陇垠。
天子羽书劳,将军在玉门。

陌上,就是“田间”,有时也指不在城市中心。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
【喧喧】1.形容声音喧闹。 2.形容扰攘纷杂。 3.犹赫赫。
【塞垣】1.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2.指北方边境地带。
【羽书】古代军事文书。因插有羽毛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故称:校尉羽书飞瀚海。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战城南》

前有浊樽酒,忧思乱纷纷。
小来重意气,学剑不学文。
忽值胡关静,匈奴遂两分。
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
汉世平如此,何用李将军。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战城南》

蹀躞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躞蹀(xiè dié):行走的样子。
骊马:黑马。
畿(j):区域。
鱼丽阵: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
九重围:形容多层的围困。
“名慑”两句:这两句借用历史上秦国的强大和白起的威名来衬托战士的英勇。武安将,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他曾被封为武安君。
意气重:倒装句法,即“重意气”,实际指重报国立功的意气。

白话译文
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
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
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点评鉴赏
 《战城南》,六朝文人常用汉乐府旧题写作诗歌,往往和原作的情调不同。吴均这首诗写得较为悲壮,抒发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共赋韵咏庭中桐诗》

龙门有奇价,自言梧桐枝。
华晖实掩映,细叶能披离。
不降周王子,空待岁时移。
严风忽交劲,遂使无人知。

【龙门】1.比喻声望卓著的人的府第: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2.古代科举试场的正门,后喻指科举中式为登龙门: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梧桐枝:凤栖梧桐,出自民间传说。意思是说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结客少年场》

结客少年归,翩翩骏马肥。
报恩杀人竟,贤君赐锦衣。
握兰登建礼,拖玉入舍晖。
顾看草玄者,功名终自微。

【结客】1.结交宾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 2.指所结交的宾客。
【锦衣】1.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 2.指禁卫军士卒。 3.指锦衣卫。亦指锦衣卫的官员。
【握兰】1.汉应劭《汉官仪》卷上:"﹝尚书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兰,香草。后以"握兰"指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近臣。 2.古时握兰以赠别。 3.喻孝养父母。
【建礼】1.汉宫门名,为尚书郎值勤之处。 2.借指尚书郎。
【拖玉】衣襟下垂带玉佩。喻指显贵。语出晋潘岳《西征赋》:"飞翠緌,拖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
【草玄】指汉扬雄作《太玄》。《汉书.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后因以"草玄"谓淡于势利,潜心著述。草玄者,借指不慕世利,闭门著述之士。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小垂手》

舞女出西秦,蹑影舞阳春。
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
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
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小垂手】舞名。又为乐府杂曲名。
【西秦】1.指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 2.指关中陕西一带秦之旧地。 3.晋时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陕西鲜卑族乞伏国仁据枹罕称大单于;弟干归据金城﹐称秦王﹐史称"西秦"。在今甘肃西南部。431年为夏所灭。 4.琴曲名。
【蹑影】见"蹑景"。1.追蹑日影。比喻极其迅速。2.追随;效法。3.良马名。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大垂手》

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
罗衫恣风引,轻带任情摇。
讵心长沙地,促舞不回腰。

【大垂手】古舞名。又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古乐府《大垂手》、《小垂手》、《独摇手》,皆舞名也。”
【罗衫】丝织衣衫。
“促舞不回腰”同“长沙不足舞”,用来形容地方狭小,无法施展。
汉景帝时,将全国的土地分封给诸皇子,并赐以王位。一些宠妃所生的皇子,分到的属地要么土地肥美,物产丰富;要么地域广大,纵横千里,都是心满意足。而刘发分到的属地只有长沙一郡。 
  刘发的母亲唐姬,原先只是程姬的一名侍女,偶然得到汉景帝的宠幸,生下刘发,就不受重视。 当时长沙郡边远贫瘠,气候潮湿多雨,人口不多,刘发因此很不开心。  
  某年汉景帝过生日,各地封王都来朝拜寿。在正式的寿宴上,诸王和群臣一起扬尘舞拜,行三拜九叩的大比,向景帝祝寿。只有刘发只是甩甩袖子,举举手,不像别人那样行礼,在人群中特别醒目。 
  汉景帝就责怪刘发。刘发说:“儿臣不是不会行礼,只是地方太小,回旋不开。” 
  汉景帝一听就明白了,他是在嫌封地狭小。汉景帝刚要发火,但一想也是,同是皇子应该一碗水端平,厚此薄彼反而会惹出事端。于是,景帝又给刘发加封了三郡的土地。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诣周承不值因赠此诗》

竹枝任风转,兰心逐风卷。
青云叶上团,白露花中泫。
闻君入绮疏,聊寄锦中书。
一随平原客,宁忆豫章徐。

泫,指露珠晶莹的样子。
【绮疏】指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
【锦中书】锦字书。指 前秦 苏蕙 寄给丈夫的织锦回文诗。
【平原君】平原君 门下客。后泛指门客。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咏灯诗》

昔在凤凰阙,七采莲花茎。
陆离看宝帐,烂熳照文屏。
檐艳烟光转,氛氲雾里轻。
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

【七采】1.亦作"七彩"。 2.七色。
【氛氲】1.阴阳二气聚合之状:天地氛氲。 2.繁盛的样子: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花气氛氲。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秋念诗》

团团珠晖转,照照汉阴移。
箕风入桂露,璧月满瑶池。
树青草未落,蝉凉叶已危。
还深长夜想,顾忆临邛卮。
芳杜果芜没,缨带欲何为。

【团团】1.圆貌。 2.引申为肥胖。 3.指圆月。 4.簇聚貌。 5.围绕﹑旋转貌。 6.犹慱慱。忧苦不安貌。 7.全部;到处。 8.犹层层。 9.球状物。
【珠晖】比喻月光。
【照照】1.明察貌。 2.光明;明亮。
【汉阴】汉水南岸。 
【箕风】指大风。
【桂露】秋露。秋季桂花开时,夜凉生露,故称。
临邛卮,同“临邛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 与(文君)俱之 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 文君 当鑪。相如 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后因以为典,亦泛指酒。唐 罗隐《听琴》诗:“不知一盏 临邛 酒,救得 相如 渴病无?”前蜀 韦庄《河清》词:“翠娥争劝 临邛 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
【芜没】谓掩没于荒草间;湮灭。杜,甘棠,杜梨树,果实叫杜梨,也叫棠梨。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南北朝·吴均
《赠朱从事诗》

我行欲何之,千里寻胶漆。
长葭历渚生,疏蒲缘岸出。
袅袅能随风,离离堪度日。
客思已飘荡,相思复非一。
未得幸殷勤,先作数行泣。

【胶漆】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比喻情意投合,亲密无间: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
【度日】经受烈日。

397、南北朝·吴均(十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