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8、南齐·谢朓(五)

(2021-12-08 15:42:57)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典文学

南齐·谢朓

雅俗共赏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齐·谢朓《游山诗》《游敬亭山》《将游湘水寻句溪》《答王世子诗》《怀故人》《京路夜发》《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游山诗》

托养因支离。乘闲遂疲蹇。
语默良未寻。得丧云谁辩。
幸莅山水都。复值清冬缅。
凌厓必千仞。寻溪将万转。
坚崿既崚嶒。回流复宛澶。
杳杳云窦深。渊渊石溜浅。
傍眺郁篻簩。还望森柟楩。
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藓。
鼯狖叫层嵁。鸥凫戏沙衍。
触赏聊自观。即趣咸己展。
经目惜所遇。前路欣方践。
无言蕙草歇。留垣芳可搴。
尚子时未归。邴生悲自免。
永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
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

【托养】赖以养生。
【支离】1.分散;残缺不全:支离破碎。 2.指文字、语言烦琐而杂乱:支离错乱,不成文理。
【乘闲】趁着空闲。
【疲蹇】1.衰老的跛脚马。 2.谦言愚钝无能。
【语默】1.亦作"语嘿"。谓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2.喻指出仕或隐居。
【得丧】1.犹得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 2.偏指失。指丧失名利。
厓 同“崖”。 
【崚嶒】1.高耸突兀。 2.指高峻的山。 3.比喻特出不凡。 4.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5.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宛澶】见"宛潬"。亦作'宛亶'。亦作'宛澶'。 回旋盘曲。
【杳杳】1.昏暗貌。 2.幽远貌。 3.犹渺茫。 4.犹隐约,依稀。
【云窦】云气出没的山洞。
【渊渊】1.深广;深邃。 2.鼓声。亦泛用作象声词。
【石溜】1.亦作"石留"。指贫瘠多石之地。 2.亦作"石溜"。岩石间的水流。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游敬亭山》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格。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
亘:绵长。绵延。合沓:重叠,攒聚。
隐沦:泛指神仙。
灵异:神人。俱然:犹安然。
干 :直冲。
属:连带。逥溪:回曲的溪流。
樛:树木向下弯曲。
唳:鸣叫。
鼯: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
渫云:飘散的云。
纡组:指身居官位。
幽蹊:山径。
窅:深远貌。
梯:山径。
睽:乖离,违背。

白话译文
敬亭山绵亘延伸百余里,凌霄摩空与天上云等齐。
隐逸之人身心于此寄托,神仙灵怪都安居与幽栖。
腾云冠峰翼岭遮蔽白日,山势陡峻连带弯弯水溪。
交藤荒芜缘木缠绕衍蔓,树枝糁垂蜷曲耸而复低。
失群孤鹤无伴清早哀鸣,饥饿鼯鼠夜出求食悲啼。
飘散不定乌云卷舒漫漫,山间气候多变霖雨凄凄。
此行虽仕宦在身佩印绶,连带寻访奇山异景幽蹊。
探求仙境源头未达终极,归路渺茫东西南北迷离。
要想追求更奇妙的境界,从此攀援而上登上天梯。
皇恩已尽对我不复存在,追游仙界于情于理无亏。


418、南齐·谢朓(五)

《游敬亭山》
赏析

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脁受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这首诗就是作者于宣城太守任上游敬亭山时所作。诗的前十二句描绘了敬亭山的原始风貌,后八句抒发了诗人游山跻境之情。此诗景情分咏,是康乐(谢灵运)笔法。写景部分,移步换形;写情部分,突出主体。

起二句远眺敬亭山,总览其貌。这两句,一句极写山势远大,纵横天下,连绵无际;二句极状山势高峻,崔嵬嵯峨,耸入云天。一个大笔勾勒,敬亭山的雄伟姿势一下子扑入了眼帘。这是实写,写眼中实景。接二句则采用虚笔,写心中之想。诗人驰骋想象,思绪乘着高山云海而飘飖腾飞,直到九霄云外

接下来五句至十二句,仰承前四句,具体描绘敬亭山的山光水色。山之高峻,上可直冲青云,蔽日亏月;下则属带逥溪,曲折回旋。这里,用一“上”一“下”,“上”冲白云,罢池陂陁;“下”带逥溪,潺湲逶迤。瞬息间的巡视之际,敬亭山顶天立地的雄姿,豁然展现。这是用最短的时间俯仰扫视,描状嵯峨峻拔的敬亭山,展示出最大的空间形象——以时、空的强烈反差,在心理上造成新奇突兀之感,摄入其境,势不可挡。如此写来,诗笔显得纵横捭阖,富有气势。这两句仍是大笔勾勒,加强前二联的状写山势。接下来六句则开始了细致的工笔描绘。蔓藤交错,樛枝纠纷;独鹤朝露而唳,饥鼯夜出以啼;晴空淡云飘忽,舒卷自如,时有秋雨适至,霖霖凄清。这里,纷纭迭现出一些山间特有的物象:藤蔓、樛枝、独鹤、饥鼯、渫云、秋雨,由此烘托出敬亭山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隐约写出诗人“游”山的时间和方式,紧切题目中的“游”:从独鹤朝唳到饥鼯夜啼——游山已整整一天;从身历荒藤野树,披荆斩棘,到耳听鹤鸣鼯啼,再到眼观轻云飘忽,秋雨霖霖——触觉、听觉、视觉,皆有所感。从静听坐观到攀山越岭,身体力行,其乐无穷。

荒山野趣,超然物外,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崇高境界。最后八句,便是因沿着这一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抒发他的由衷感慨。东晋以来,文人在思想上已从仕宦与归隐的矛盾对立中解脱出来,认为做官与归隐(简单说就是寄情山水)并没有根本冲突,可以既做官,也归隐,是谓“朝隐”。
接下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搜寻水源,尚未到达极尽,而回头瞻望,已是归路渺远、恍惚迷离了。若要追求奇情异趣,那么,就此再往山上登攀吧。宋人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对自然山水的这种体验和认识,可谓与谢脁基本一致。“奇趣”就在“险远”崇山峻岭之中,必尽力登攀方可获得。实际上,诗人这是把人生体验融进了山水景物的描写当中,是以景写情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途尚未辨清,回归之路却早已扑朔迷离了。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了,“即此陵丹梯”吧。因而,山水景色隐隐约约折射出了诗人的心曲,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缘源未极”与“归径”迷离时的徘徊、忧思以至终于下定决心“即此陵丹梯”的心理历程。这种以实有之景反衬虚渺之情的写法,堪称高妙。唐人裴迪《木兰柴》诗云:“苍山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对山水、人生的感受堪称与谢脁灵犀相通。其中“缘溪路转深”一句是“缘源殊未极”的化用与再版,而“幽兴何时已”则可看成是“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的檃括和深化。谢脁这四句诗虽然杂糅着渺渺迷茫之感,但字里行间闪烁出来的,正是“幽兴何时已”的风致和兴味。末二句是自我安慰:浩荡皇恩既已逝去,那么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灵,该不会有什么过错。这纯然是诗人自我排解,自我开脱,也透露出他终于不能忘怀于荣禄的心理。“既”、“庶”二字极妙,声吻毕肖,把诗人的那种自我解脱的婉曲心思,维妙维肖写照出来。
此诗从写景到抒情,笔调婉转多变,虚实相间。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颇得怡情山水刻画景色之风致,饶富意味。曾有人将此诗一部分删为四言诗,变为“此山百里,合沓云齐”,“行虽纡组,得践幽栖”诸语(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三),去掉“亘”、“兼”诸字。而“亘”状山势,“兼”写心情,皆传神写照之笔,舍之顿觉兴味索然。由此见出谢脁此诗注重炼字炼句之一斑。
 
名家点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晋林:该诗基本上对仗严整,用字精到,内蕴深厚。写景奇特,层次清晰,首尾圆合。从全篇看,诗人熔山河胜景与归隐之思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意蕴。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将游湘水寻句溪》

既从陵阳钓。挂鳞骖亦螭。
方寻桂水源。谒帝苍山箜。
辰哉且未会。乘景弄清漪。
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轻苹上靡靡。杂石下离离。
寒草分花映。戏鲔乘空移。
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
鱼鸟余方翫。缨緌君自縻。
及兹畅怀抱。山川长若斯。

注释
湘水:即湘江。源出广西省,流入湖南省,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句溪:在宣城郡城东五里,因溪流回曲,形如句字而得名。
陵阳钓,相传陵阳子明于涎溪钓得白龙,放之,后白龙来迎子明去,止陵阳山上百馀年,成仙而去。
挂鳞,传说古代铚乡子明好钓鱼,有一次竟钓得白龙,惧而释之;后白龙来迎他到陵阳山上,修炼百余年仙去。
骖: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指车马。
桂水源:指桂阳,治所在今湖南郴州。桂水所出,东北人湘。
苍山:苍梧山的省语,又名九疑山,在湖南省宁远县东南。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即此地。
景:日光。
清漪:清波。
瑟汩:流水声。
淀:浅水湖泊。
潺涯:水流的样子。
赴两岐:据《清一统志》:“宛溪源出宣城东南峄山,流绕城东为宛溪,受石子涧诸水。至县东北里许,与句溪合。”
靡靡:柔弱相依的样子,形容藏草。
离离:罗列分明的样子,形容杂石。
鲔:鲟鱼。
缨緌:冠带与冠饰,仕宦者所服。绥,帽带的末梢部分。
君:自指。
縻:系,束缚。

白话译文
跟着陵阳子明垂钓溪上,享受乘龙马车漫游仙境的情景。
接着又说不久将前往湘州,寻访桂水之源,并在南岳之麓谒祭山神。
所以得趁此暮秋光景,来玩赏句溪上的清漪。
这里可以听到溪水泻向长淀的瑟汩声,也可看到溪水潺湲地在句溪和宛溪交会处两向分流的情景。
溪水既清且浅,水面浮着连绵不绝的青萍,水底也是密密相依的杂石。
带着秋天寒意的草和花相间相映,溪水中鲔鱼轻捷地游动,宛如浮悬在空中。
这晚秋好景引发人的清兴,清冽的月光、挂霜的树枝也格外引人注目。
鱼鸟尚且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你又为何要用爵禄冠带来束缚自己呢。
山川长存,永远是这样美,人生是有限的,且让我乘着这清秋光景,舒畅心怀,尽情游赏吧!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答王世子诗》

飞雪天山来。飘聚绳棂外。
苍云暗九重。北风吹万籁。
有酒招亲册。思与清颜会。
熊席惟尔安。羔裘岂吾带。
公子不垂堂。谁肯怜萧艾。

注释
王世子:指豫章王嶷世子子廉。
天山:即祁连山,今在甘肃酒泉南。《汉书·西域专》:“天山冬夏有雪。”
绳棂:结绳为窗棂。
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有酒:谓设酒局。
清颜:美称人之容颜。此处指王世子。
熊席:熊皮坐席。
羔裘:用紫羔制的皮衣。古时为诸侯、卿、大夫的朝服。“熊席惟尔安,羔裘岂无带”诗人用典,用谏卫灵公之事:“尸谏卫灵公知道后,对史鱼大加赞扬。”和《诗经·郑风·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之意来请求豫章王重用他。
垂堂:堂屋檐下。喻危险的境地。
谁肯:哪里会。
萧艾:野蒿,臭草。此处自指。《楚辞·离骚》补注:“萧艾,贱草,以喻不肖。

白话译文
漫天大雪铺天盖地自天山吹来,被阻挡在窗棂之外。
天空被厚重乌黑的云层覆盖,显得格外阴沉,凛冽的北风吹向大地,发出的声音充塞了天地间。
就设酒邀请亲朋好友,面对着王世子陈述爱慕之感。
熊皮坐席只有您这样的尊为才能受之以安,朝服又岂是我所能穿的。
公子您不肯垂顾于我,谁又肯以我为才呢,我不就是无人理睬无人重视的一株贱草吗。


418、南齐·谢朓(五)

《答王世子诗》
赏析

此诗是写给豫章王嶷世子子廉的,希望冀王世子有所垂顾,有干谒之意。创作时间大致在建武一、二年(494-495)间,任中书郎时。
《答王世子诗》是南北朝诗人谢朓所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画出一幅富有沧桑之感的画面。中间四句用典,用谏卫灵公之事和《郑风·羔裘》之意来请求豫章王重用他。最后两句把自己称做“萧艾”,吐出心声。此诗由景入情,借景奠定全诗基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写法,使情之流露无突兀之感。

前四句写景。“飞雪天山来,飘聚绳棂外。苍云暗九重,北风吹万籁”,先写漫天大雪铺天盖地自天山吹来,被阻挡在窗棂之外。天空被厚重乌黑的云层覆盖,显得格外阴沉;凛冽的北风吹向大地,发出的声音充塞了天地间。诗人勾画出一幅富有沧桑之感的画面。谢朓这样做他是有目的的,“有酒招亲朋,思与清颜会”。可以设想,在寒冷的日子里,为了不至于孤单无聊,就设酒邀请亲朋好友,面对着王世子陈述爱慕之感。“熊席惟尔安,羔裘岂无带”,诗人用典,用谏卫灵公之事“尸谏卫灵公知道后,对史鱼大加赞扬”和《诗经·郑风·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之意来请求豫章王重用他,其中“惟”,“岂”加重了语气,表达了诗人焦急企盼能受重用的心情。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把自己称做“萧艾”,吐出心声。诗人把王世子置于高处,而把自己放于低处,其用心何其良苦。
中国文人向有渴望出仕施展才能的传统,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都流露出了这种情感。谢朓以山水诗见长,这首干谒诗却也很好地写出他的企盼之意。谢朓此诗,情景交融。前四句一方面动静、视听结合,在景物的勾画上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又暗示出要表达的感情,借飞雪白遥远的天山飞来却被阻挡在外的遭遇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以飞雪喻己;“苍云暗九重,北风吹万籁”的凄凉之景更加重了自己的忧虑。谢朓由景人情,借景奠定全诗基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写法,使情之流露无突兀之感。
 
名家点评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华净。其华可及,其净不可及也。”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别王丞僧孺诗》

首夏实清和。余春满郊甸。
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
如何当此时。别离言与宴。
留杂已郁纡。行舟亦遥衍。
非君不见思。所悲思不见。

【月池】1.月光所照之池。 2.池名。在今河北省涿县西南﹐其形如月﹐故名。
【郁纡】1.忧思萦绕貌。 2.盘曲迂回貌。 3.形容烟气浓郁缭绕。 4.殷切委婉。
【遥衍】谓向远处漂流或扩展。

鉴赏编辑
王僧孺是诗人的好友。公元493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正月,王僧孺“补晋安(今福建泉州)郡丞”,四月离京赴任。这时谢朓刚从荆州奉诏回京,因专诚来与王僧孺饯行。
诗是写离别之情的。古人恨别,写诗往往是“春色恼人”、“鸟愁花泪”,以景见情。然而这首诗开头四句却见不出半点离情别绪,而是用如虹彩笔描写季节气候如何宜人,城郊景色如何明丽。“余春”、“首夏”,即为春末夏初,既无初春的寒意料峭,淫雨连绵,又无盛夏的烈日可畏,炎热难当,是一年四季中最佳时期。首句写身体对气候的感觉:是夏日而“实清和”;次句“余春满郊甸”,由感觉过渡到视觉,写景。“余春”,“郊甸”,前为季节,后是城郊,两者都见不出出色的景致,不能给读者有春色如画的美感。唯句中着一“满”字,遂点铁成金,使“余春”、“郊甸”陡增生机,使读者顿觉无限春光浮现脑际。这句仅对城郊景色略作点染,下面两句写景便引人入胜了。“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仰观树端,绿叶繁花交错相映,犹如鲜艳的彩锦,一片斑烂绚丽;俯视月池,水天相映,池水宛如洁白的丝绸,满目玉洁冰清。读者正为这胜景迷恋陶醉之际,诗人猛然彩笔一转,自我提问道:“如何当此时,别离言与宴?”意思是说:怎么在这样美好的时刻,谈论分别并设宴饯行呢?如此一问,使读者如从仙境一下子坠入了冰窟。深情的友人,即使各在一方,每遇佳期胜景,也还“越陌度阡”,以求相聚共赏哩。诗人与王僧孺情同手足,今逢如此良辰美景,正宜尽情欢聚赏悦,不想竟要分别远行,这是何等地伤情啊!于是便觉前四句写景无不染有别离之情的色彩:那宜人的气候,明媚的春色,皎洁的月池,不仅象征着他们二人情谊的融洽、深厚、纯洁,而且更反衬出他们的分别是多么地悖情违理甚至是残酷的。以盛赞风景之美来反衬别离之苦,景愈美,则愈显示别离之苦之深。
“留襟已郁纡,行舟亦遥衍。”“留襟”,留者的襟怀。“郁纡”,郁结沉闷。“遥衍”,越去越远。前句写诗人内心的愁苦,后句写王僧孺的别离行动。在风光旖旎的时候言别饯行,已不堪其情,随后便是目送友人登舟远去,内心自是郁结难忍了。
末两句“非君不见思,所悲思不见”,由眼前分别之情,写到别后思而不见之悲。前句是说:我倒不是因为看不见你而对你思念不已,而可悲的是今后思念你时却不能随时看见你了。是的,再好的朋友同住一城,也并非天天都能见面的,多日不见也不会引起思念之情。然而从今远别,一在晋安,一在建康,相隔千里。情谊深厚,日久思而不见,内心自是由今日之“郁纡”进而为悲怆了。
全诗十句,前四句写美景以反衬五、六二句饯别之情。“留襟已郁纡”,“已”字甚着力,既对前六句作一点染,是说:在如此良辰美景之中对斟饯别已是不堪其情了;又是对下文作一启示:接下来眼望着友人揖别登舟离岸,渐行渐远,直至影没于遥远的天水之际,则更是郁纡,而日后思君不见君,则更使人郁纡而悲怆了。前有一“已”字,后两层递进意思之“更”,则不写而自明。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怀故人》

芳洲有杜若。可以赠佳期。
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
行行未千里。山川已间之。
离居方岁月。故人不在兹。
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
安得同携手。酌酒赋新诗。

注解
【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
【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
该句化用《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君》)。
【望望】1.瞻望貌;依恋貌。 2.失望貌;扫兴貌。 3.急切盼望貌。 4.犹看看。 5.指探望。
【超远】1.遥远。 2.疏远。 3.超脱;高超深远。
【离居】1.离开居处﹐流离失所。语出《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孔颖达疏﹕"播荡分析﹐离其居宅﹐无安定之极。" 2.散处﹔分居。 3.犹离房﹐别室。 4.犹放弃﹑停止。 5.指隐居者。
【岁月】1.年月。泛指时间。 2.指短时间。

鉴赏
这诗是写身在远地思念朋友,由芳洲杜若起兴。“芳洲有杜若,可以赠佳期。”“杜若”,一种香草,古人常采集来赠送亲爱者以表达感情。作者看到芳洲上的杜若,对友人的思念油然而生,想到要采集一束在会面的时候送给他。采的是香草,面对的是芳洲,想的是佳期,这把思念之情衬托得十分美好。“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忽”,渺茫的样子。“超远”,遥远。他盼望着会面,但一望渺茫,见不到朋友。“望望”的重叠,“何由”的自问,见出其心情的迫切。“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间之。”这两句意思说:我外出并不是很远,而山川已阻隔了我们。这里是怨山川。应当说“未千里”虽不是很遥远但也并不算近,山川间之自是固然,这里的怨并无道理,但就是这种无理之怨才表达了心情的真实,大凡人们愁闷无以开解时,总会出现这种情态。“离居方岁月,故人不在兹。”“岁月”这里正当正月,正如“岁朝”指新年第一天一样。这两句是说:我离居在这里正是春天来临之时,而故人却不在这里。这表现了一种遗憾的心情。遗憾的原因是:春天芳华无人共赏,采杜若无由赠送。这回应了前面所写。下面更提炼了两种情境以表现这种遗憾:“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这好比电影中的“空镜头”,映现了他的心境:习习清风,朗朗月色,在这美好时光离居,倍叫人感到欠缺;而风动帘影、孤月临窗,更是撩拨人的心绪。“安得同携手,酌酒赋新诗。”这写他的想望,用“安得”(怎么能够)点出,携手共处、酌酒、赋诗,才能满足此时的心愿。而这又是几件美好的情事,它们之间有递互补充的关系,内容很是丰富;若只满足前一件或前二件,还显得一般化,满足了第三件,这就符合了自己的身分,在他说来就是更高的乐事了,“诗”前加个“新”字,似有这种意味在。由最后两句看,此诗的“怀故人”,或许就是“竟陵八友”中的诗友。自皇室内讧,竟陵王萧子良去世,当初的诗友一时星散,谢朓对他们的怀念每每形之于篇咏。
诗从新春佳景起兴,款款道出怀念之情,每个句子都是那么顺妥而富于情意。后面以清风月夜作结,美好的怀想在清丽的夜色映衬下,格外显得动人。后面四句对典型情境的概括是有创造性的,每为后人仿效,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后四句就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还有一点须指出,此诗前幅多次化用《楚辞》及别的描写恋情的语句。不考虑这种情况,读者自能披文入情,不妨碍欣赏;若知其底细,阅读时也许能多产生一些联想,多获得一些审美愉悦。用典如同己出,从诗法角度来说,也是值得称道的。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京路夜发》

扰扰整夜装,肃肃戒徂两。
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
犹沾余露团,稍见朝霞上。
故乡邈已夐,山川修且广。
文奏方盈前,怀人去心赏。
敕躬每跼蹐,瞻恩唯震荡。
行矣倦路长,无由税归鞅。


词句注释
1.京路:自丹阳去宣城,当时丹阳郡治所在建康京城。
2.夜发:黎明前启程。
3.肃肃:迅疾的样子。
4.戒:准备。
5.徂两:待发的车辆。“两”同“辆”。
6.泱漭:不明亮的样子。
7.邈、夐:都是远的意思。“夐”,同“迥“。
8.山川:指路途。
9.修:长。
10.广:远。
11.文奏:文章。
12.方:常。
13.盈前:堆满在案上。
14.怀人去心赏:有心事的人就没有赏心乐事了。
15.敕躬:整饬自己。
16.跼蹐:畏缩不安的样子。
17.瞻恩:赡顾皇恩。
18.唯:心思。
19.震荡:内心动荡不安的样子。
20.行矣倦路长:走吧!倦客前面的路还很长。
21.税:通“脱”。
22.鞅: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套,这里指马车。 
 
白话译文
夜晚在纷乱中整装,迅速准备好远行的车辆。
天上的星星还在闪烁,天空还是不明亮的样子。
踏着秋夜的露水,迈着沉重的步子走着,渐渐地,看见一轮朝日冉冉升起。
离家乡越来越远,走过的路途越来越长。
文章常常堆满在案上,有心事的人就没有赏心乐事了。
每次整饬自己畏缩不安的样子,赡顾皇恩内心总是动荡不安。
走吧!倦客前面的路还很长,能有什么办法让我弃官归隐呢。


418、南齐·谢朓(五)

《京路夜发》
整体赏析

永明十一年(493年)秋天,谢朓在荆州随王府遭谗还都,不久即出为新安王中军记室。这首诗就是离开京都赴中军记室任上时,一路上的风景,使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疑虑,对宦海生涯的升沉不定,充满倦怠之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前八句写景,写行旅和途中所见景色,“正”、“复”、“犹”、“稍”四虚字点示人对星光、露团、朝霞变化的感受,把诗人“夜发”的情景,尽举纸上。后六句抒情,写诗人此去宣城,怀念家乡,心头无乐趣可言,朝廷政局多变,自感前途危苦,不免萌起归隐的念头来。这首诗笔法巧妙而蕴藉,章法缜严细密,层次络绎分明。

前两句写的是“夜发”。“京路”,表明诗人开始离开都城,还在京郊的路上跋涉。“夜发”则点明了诗人出发的时间。诗人别出心裁,选择夜间出发,似颇有难言之隐。他是遭谗还都、被贬出京的,他要尽快离开这繁华之地,免得被人看见尴尬的样子,所以,他才急急然不待天明,连夜整理行装,急备车马,匆匆踏上“京路”,黯然离去。“扰扰”和“肃肃”二词描状诗人整装夜发的情景,纷乱,匆忙,颇有几分凄惶、寒怆之意。由此,更兼写到诗人心神缭乱、意绪仓惶的精神状态。表面上形色匆匆,是为表,实际上心绪零乱,是为里。一表一里,全从“扰扰”“肃肃”的形容描状中传达出来。明写形状,暗传心曲,笔法巧妙而蕴藉。
接下来六句,写“京路”上所见夜景。诗人仰望天空,但见晓星寥落,稀稀疏疏点缀在夜色迷濛之中;黎明曙色,若明若暗,已在邈远的东方悄然浮动。这幅景色,凄清,旷寂,寒意逼人,但毕竟透露出些微清新的气息。因为,诗人整装出发,忙了一夜,刚刚踏上征程,目光一下子投入无限邈远深邃的夜空,心胸顿时为之一阔,情绪毕竟还是有些兴奋的。纵使不论新安王中军记室是否优于随王西府文学,就说从尔虞我诈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中摆脱出来,高悬于头顶上的尚方宝剑终于轻轻地放下来了,那么,此行当然还是有如释重负之感的。这种情绪杂糅着“夜发”时的仓惶之意,微妙而复杂,全都融化在这幅大的黎明曙光的描写之中了。他踏着秋夜的露水,迈着沉重的步子,走着,走着,渐渐地,看见一轮朝日,冉冉升起,壮丽的河山,又一次展现在诗人眼前。一种难以言状的激动猛然袭上心头。诗人说:可爱的故乡渐渐远我而去了,啊,山高路远,秋水茫茫,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的怀抱呢?
前八句是写行旅和途中所见景色,章法缜严细密,层次络绎分明,客观时间的推移和主观情感的衍变,全都一一迭现出来。首联“扰扰整夜装”,一个“夜”字,与题目中“夜发”相呼应,把时间起点交代清楚。二联则已见晓星寥落,晨光迷离,黎明曙色隐隐若现,说明诗人已踏上“京路”,匆匆出发了。暗中关照到题目中的“京路”。这就从时间推移中暗写出行旅进程。三联则转换笔法,写路途虽犹沾霜湿露,却已约略可见冉冉朝霞了。一“犹”一“稍”,虚词实意,把时间迁移过程细致地描写出来。这就从行旅进程中反写出时间进程,恰与二联的笔法相反。着笔细腻而精致,平芜中出见奇崛。至第四联,天已大亮,诗人视野明晰而开阔,山川形势,江河湍流,尽收眼底。这里,诗人巧妙地把山川景物融进了故乡之恋的描写之中。而“故乡邈已夐”一句,不说我离故乡,反说故乡离我,仿佛是故乡遗弃了自己,这就把被贬远去的委曲心情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运笔曲折,平中寓奇。至此,一条清晰的行旅时程表昭然可见了,行程:从都城到京郊,由近至远;时间:黑夜,黎明,旭日东升,由暗趋明。而颇堪玩味的是,在全诗基色由暗趋明的过程中,暗寓了诗人情绪由明转暗的衍变过程。晨光微曦,曙色吐明,静谧的景色把诗人纷乱的情绪淡化、平静下来,但,艰难跋涉,渐见其远的故乡山川的逝去,又使他的心情陷入了故乡的思念之中。能见度愈高,景色见得愈多,悠悠乡思便愈加浓郁,心境反而愈加深沉。这就在寻常描写之中,隐约迭现出了景趋豁亮而情入黯淡的反向逆差,显示出诗人写景抒情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
最后六句抒怀,便是承着这隐约迷离的黯淡之情愫,渐次展开的。从时态上看,“文奏”联约言现在时。刚刚埋头于各类文牍公务,旋即已踏上“京路”,远去他乡,亲朋好友,率皆离别而去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怅惘意绪袭上心头。“敕躬”联约言过去时。“敕躬”、“瞻思”都是委婉措辞,犹言效命皇上,为官朝廷。每念及过去,诗人深感仕途跼蹐蹭蹬,宦海举步维艰,故尔常有朝不保夕的“震荡”之虑。“行矣”联约言将来时。无论是眼前的行旅之路,还是未来的宦海之途,浩渺迷茫,风云莫测,所以,诗人深深地倦怠了。诗人把自己看作一匹套上缰绳奔波不息的马,终日蹄踏在漫漫修远的道路上,不知何时才能有归宿,何处才能是归宿。这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时态“过去——现在——将来”的正常秩序平铺直叙,而是因着特定情境中细微感情的生发,拈出“过去”与“将来”的中间链“现在”,从容写起。这样,从“现在”的困顿、落泊“释放”开去,便自然忆起过去的“每跼蹐”、“唯震荡”,对未来前途充满疑虑,对宦海生涯的升沉不定,充满倦怠之意。所以,这是以感情的触发为枢纽,重新调整时空次序,使之依沿着感情的波澜起伏,而络绎奔赴笔底,从而显示出诗笔善于变化、摇曳多姿的生气来。
所以,这诗的主旋律是婉转低沉的,诗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尽量使横遭厄运的一腔愤懑不平之情不直接暴露出来,或者少泄露一点,而在表面上表现出平和冲远的面貌来。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诗人刚遭不幸,才出牢笼,焉得再落言诠,再遭不幸。由此,便可以体会到诗人写作此诗时深重的心态和复杂的感情。

名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员林静《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格调婉转低沉,诗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尽量使横遭厄运的一腔愤懑不平之情不直接暴露出来,或者少泄露一点,而在表面上表现出平和冲远的面貌来,体现出作者深重的心态和复杂的感情。”


418、南齐·谢朓(五)

418、南齐·谢朓(五)

《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

薄游第从告。思闲愿罢归。
还卬歌赋似。休汝车骑非。
灞池不可别。伊川难重违。
汀葭稍靡靡。江菼复依依。
田鹄远相叫。沙鸨忽争飞。
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
试与征徒望。乡泪尽沾衣。
赖此盈樽酌。含景望芳菲。
同我劳何事。沾沐仰青徽。
志狭轻轩冕。恩甚恋闺闱。
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 

作品鉴赏
流尽占衣泪,哀哀只独知。诗文不可述,他日悲今时!
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
【薄游】为薄禄而宦游于外。有时用为谦辞。漫游,随意游览。
告,谕告,宣告。后作“诰”。
【罢归】辞职或免官归里。
【汀葭】水边的芦苇。菼,读音tn,初生的荻。
【沾沐】1.蒙受恩泽。 2.浸润﹔滋润。
【初服】1.谓开始或首先履行﹑从事某项事务。 2.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 3.山嫁前穿的衣服。 4.佛教指俗装,与"僧衣"相对。
【郊扉】1.郊外住宅的门户。 2.指郊外住宅。

418、南齐·谢朓(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