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75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7、南齐·谢朓(四)

(2021-12-07 13:51:05)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典文学

雅俗共赏

南齐·谢朓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齐·谢朓《酬王晋安》《铜雀悲》
《金谷聚》《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同羇夜集诗》《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答张齐兴诗》



417、南齐·谢朓(四)

417、南齐·谢朓(四)

417、南齐·谢朓(四)

 《酬王晋安》

梢梢枝早劲。涂涂露晚晞。
南中荣橘柚。宁知鸿鴈飞。
拂雾朝青阁。日旰坐彤闱。
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
春草秋更绿。鸽子未西归。
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

注释
酬:赠答。
王晋安:王德元。因其曾在晋安郡做官,故称。 晋安,今福建泉州。
梢梢:形容树枝劲挺。鲍照《野鹅赋》“风梢梢而过树”,首句意实本此。
涂涂:露厚貌。
晞:即干。
荣:这里用为动词,是繁茂生长、欣欣向荣的意思。
桔柚:都是南方植物,据《列子》,我国南方有一种“碧树,而冬生”,这就是柚。
拂雾:早晨。
青阁:指朝堂。
日旰:日暮,傍晚。
闱:指所居庭室,着一“彤”,是与“青”字相对。
参差:高低不齐.这里作繁杂解。
更:变。
公子:指王德元。
京洛:京部洛阳,此指当时京都建康。
缁尘:黑色尘垢,此指世俗污垢。缁,黑色。
素衣:白色衣服。

白话译文
萧瑟秋风划过坚劲瘦硬的枝丫,发出冷冽呼啸之声,而厚厚秋露,直到夜晚才渐渐晞干。
南方的桔柚都还是繁茂生长、欣欣向荣的样子,当然就看不到鸿雁南飞了。
踏着寒霜,披着晨雾,上朝参拜,晚间独坐居所,寂寞终宵。
以惆怅之情,瞻望前程,惟有山重水复,障碍层层,前途渺茫,命运难卜。
春草到了秋天变得更绿了,你王德元还未能回到京都。
而我在京都听候发落,祸福难料,万一有所不测,那我们就再也不能相见了。


417、南齐·谢朓(四)

417、南齐·谢朓(四)

《酬王晋安》
整体赏析

萧昭文于永明十二年(494年)7月登基,10月即被废,萧鸾即位,改元建武。谢朓受命掌中书诏诰,转中书郎。这首诗,大约作于那一年的秋冬。
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随着时节推移,金乌发生了变化。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目前困窘的处境和怅惘的心情。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化用名句,表达出诗人的心情沉痛,黯然神伤。这首诗在修辞上颇为讲究,对句也较工整,写景、抒情,多化用古人成语。

首四句写时节推移。这两句写建业帝都已是秋深之时,清晨,萧瑟秋风,划过坚劲瘦硬的枝丫,发出冷冽呼啸之声;而厚厚秋露,直到夜晚才渐渐晞干。时节变了,刚从荆州西府遭谗而回的诗人,由于受到政治的打击,领教了政治气候变化无常的滋味,所以,对自然节候的迁移,亦尤敏感。他最能感受到这梢梢秋风、涂涂秋露的凛冽和凄凉。接下来“南中”二句忽转锋笔,转写友人。古人传说,夏去秋来,鸿雁南飞,但南止衡岳落雁峰而已。晋安郡更在衡岳之南,当然就看不到鸿雁南飞了。诗人借此二物,是对友人说:您在南方,气候温暖,花团锦簇,哪里知道我这里已是寒气肃穆的深秋了呀!这联仍承节令写来,点题中之“酬”,同时,又通过写景暗示出自己此时此地遭际的不幸。一个“荣”字,极写“南中”气候之佳,与首联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再以“宁知”反诘,加强语气,似乎是要有意让友人从不寻常的措辞中品咂出难以言明的苦衷来。所以,首四句写景,一彼一此,一温一寒,语含双关,非同寻常。
接下四句写目前困窘的处境和怅惘的心情。《南齐书·东昏侯纪》载:“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诗人踏着寒霜,披着晨雾,上朝参拜;晚间独坐居所,寂寞终宵。如此日复一日,无所事事,已不可堪;更何况齐武帝“(谢)朓可还都”一声令下(见《南齐书·谢朓传》),把他召回,听候发落,那种战战兢兢的滋味就更加难以忍受了。等待的时间愈长,心理上的压力愈大,思想感情上便愈脆弱、敏感。所以,他才有“怅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的深切感受。以惆怅之情,瞻望前程,惟有山重水复,障碍层层,前途渺茫,命运难卜。因此,千奇百怪的念头不由纷然涌出,络绎而生。诗人刚刚庆幸自己离开荆州西府如天空小鸟,“寥阔已高翔”(《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旋又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苦思痛想之中。这就把诗人彼时彼地如坐针毡、度日如年的特定心境和情状,维妙维肖地刻画出来。“百虑”而参差络绎,泉涌兔突,其焦灼、急切、恐惧,宛然可见。
最后四句又回到“酬”字上面。“春草”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谁能”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似皆泛泛寻常之语。但用意却颇凄惨、沉痛。诗人对友人说:秋天来了,您还未能回到京都;而我在此听候发落,说不定被贬被逐,祸福难料,万一有所不测,那我们就再也不能相见了。“谁能久京洛?”因为,“京洛多风尘”。每念及此,不能不教诗人心情沉痛,黯然神伤。
诗人与友人相赠答,欲一吐心曲,畅言块垒,当属常情。但此诗却写得曲折委婉,闪烁其辞。非悉心领会,曲意迎合,丕能达其旨。究其因,与诗人当时的处境有关。诗人罹谗还都,已吃尽流言苦头,此时若再坦吐冤曲,又被小人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诗人下笔,总是犹犹豫豫,躲躲闪闪,把一腔怨愤不平之情,淡化到写景当中,融进一般的酬酢问答里面。乍读,使人感到扑朔迷离,颇难把握,而搞清了它的特定写作背景和特定心境,细加品味,便觉涵濡深厚,余味无穷。仿佛可睹一颗惆怅、迷茫之心,在痛苦地颤动,在秋风萧瑟中哭泣。所以,它不是一般为文造情的赠答之作,而是一首有感而发的好诗。
诗在修辞上颇为讲究,首联、三联、四联对仗意识十分强烈,对句也较工整。写景、抒情,多化用古人成语、成句,而且有些地方(如第三联)着色较浓,颇见心力。这一些,仿佛使全诗笼罩上一层薄雾,“隔”了一层,稍稍呈现出繁富的色彩。这是诗人有意为之,是一种艺术上的“障眼法”,读者需拨开迷雾,方能窥其本心。外状若宁,真情暗伏,是此诗的最大特色。 
 
名家点评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宣城于声情中外别有玄得,时酣畅出之,遂臻逸品,乃不恤古人风局。顾如此等作,收放含吐,绝不欲奔涌以出。其致自高,非抗之也。自李白以惊人目之,后来一以惊人相求。宣城初不欲惊人,人自惊尔。若故欲惊人者,早已狂怪。达人视之,堰蜓而已。杜陵乃至以‘死不休’为誓,亦何着此死紧?”


417、南齐·谢朓(四)

《铜雀悲》

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繐帷。
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

【繐帷】1.亦作"繐帏"。 2.繐帐。设于灵柩前的帷幕。


417、南齐·谢朓(四)

《金谷聚》

渠盌送佳人。玉杯邀上客。
车马一东西。别后思今夕。

盌,同“碗”。


417、南齐·谢朓(四)

《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

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
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
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
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
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

注解
郡内:沈德潜《古诗源》注曰:宣城郡。
结构:结构,谓结连构架,以成屋宇也。《鲁灵光殿赋》曰:观其结构。
旷:《广雅》曰:旷,远也。
高深:谓江山也。
惠:毛苌曰:惠,爱也。
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解嘲》曰:历金门,上玉堂。《穆天子传》曰:癸巳,至群玉之山容氏所守,先王之谓册府。郭璞曰: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者。皇甫谧《释劝》曰:排阊阖,步玉岑。


417、南齐·谢朓(四)

417、南齐·谢朓(四)

《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

淮扬股肱守。高卧犹在兹。
况复南山曲。何异幽栖时。
连阴盛农节。籉笠聚东菑。
高阁常昼掩。荒阶少诤辞。
珍簟清夏室。轻扇动凉飔。
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
夏李沈朱实。秋藕折轻丝。
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
坐啸徒可积。为邦岁已朞。
弦歌终莫取。抚机令自嗤。

【股肱】〈书〉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盛农】谓农事繁忙。
【农节】农作时节。
菑[z], 初耕的田地。
【嘉鲂】鲂鱼的美称。鲂鱼味美,故云。
【夏李】大李。
【沈朱】1.亦作"沉朱"。 2.《艺文类聚》卷八六引《西京杂记》:"汉武修上林苑,群臣各献其果树,有合枝李﹑朱李﹑黄李﹑青房李﹑燕李﹑获李﹑沉朱李﹑浮素李。"后以"沉朱"指李。
【坐啸】1.亦作"坐啸"。 2.闲坐吟啸。东汉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任南阳太守,用岑晊(字公孝)为功曹,公事悉委岑办理,民间为之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后因以"坐啸"指为官清闲或不理政事。
朞:指时间周而复始。朞日,即三百六十五日。


417、南齐·谢朓(四)

417、南齐·谢朓(四)

《同羇夜集诗》

积念隔炎凉。骧言始今夕。
已对浊尊酒。复歧故乡客。
霜月始流砌。寒蛸早吟隙。
幸藉京华游。边城燕良席。
樵采咸共同。荆莎聊可藉。
恐君城阙人。安能久松柏。

【积念】犹积思。刻骨相思。
骧,马快跑时抬头的样子。多 用于人名。
【尊酒】犹杯酒。
【霜月】素月,寒月。


417、南齐·谢朓(四)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

羽龄倦簪履。薄晚忝华奥。
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惊暴。
四时从偃息。三省无侵冒。
下车遽暄席。纡服始黔灶。
荣辱未遑敷。德礼何由导。
汩徂奉南岳。兼秩典邦号。
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
遗惠良寂寞。恩灵亦匪报。
桂水日悠悠。结言幸相劳。
吐纳贻尔和。穷通勖所蹈。

【簪履】同"簪屦"。 簪笄和鞋子。常以喻卑微旧臣。
忝,tin,字义为 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华奥】指显要的职位。
【昌化】1.谓大的恩泽﹑化育。 2.笔神名。
【化穆】教化和顺。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侵冒】1.侵害,侵犯。 2.非法占有公物或他人之物。
【下车】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
【暄席】暖席。
【黔灶】犹黔突: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
【汩徂】疾行。
【铅刀】铅制的刀。铅质软﹐作刀不锐﹐故比喻无用的人和物。
【遗惠】1.留予后世之恩惠。 2.指留下恩惠。
【结言】1.用言辞订约。 2.谓连缀文辞。 3.指文辞的结尾。
【穷通】1.困厄与显达。 2.谓干涸与流通。 3.谓阻隔与通畅。
勖xù,本意是指勉励。


417、南齐·谢朓(四)

《答张齐兴诗》

荆山嵸百里。汉广流无极。
北驰星斗正。南望朝云色。
川隰同幽快。冠冕异今昔。
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谁知京洛念。彷佛昆山侧。
向夕登城濠。潜池隐复直。
地逈闻遥蝉。天长望归翼。
清文忽景丽。思泉纷宝饰。
勿言修路阻。勉子康衢力。
曾厓寂且寥。归轸逝言陟。

【荆山】1.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2.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3.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4.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两岐功】源见“两岐歌”。指地方官吏致力于兴农富民的功绩。
两岐歌,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三十一《张堪传》。汉张堪任渔阳太守时,吏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百姓歌颂道:“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后遂以“两岐歌”为赞美吏治清明、岁和年丰的歌。 亦简称“两岐”。
【清文】1.清新俊雅的诗文。 2.即满文。
【修路】长路;远道。
【康衢】〈书〉宽阔平坦的大路。
曾崖,汉语词语,意思是重叠的山崖。

417、南齐·谢朓(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