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6、南北朝·范云(四)

(2021-12-06 19:16:20)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典文学

南北朝·范云

雅俗共赏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北朝·范云
(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园橘诗》

芳条结寒翠。圆实变霜朱。
徙根楚州上。来覆广庭隅。

【寒翠】指常绿树木在寒天的翠色。

416、南北朝·范云(四)


《巫山高》

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
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
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
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

不极:不到极点;不到顶点。无穷;无限。
霭霭:云烟密集貌。
朝云、暮雨:喻欢爱。
溟溟:湿润貌。幽暗;迷茫。
荐:推荐,举荐。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

《巫山高》本是乐府古题,范云的这首《巫山高》是描述巫山山色的作品之一。本诗运用了声律手段,取得了音节和谐、字面明洁的效果。后一首代表了范诗的一种显著特点:用语浅而不俗,词汇巧妙地重复出现,使得音节、意象衔接回环,婉转优美,此所谓“流风回雪”之妙。末二句意境开远而潇洒。


416、南北朝·范云(四)

《古意赠王中书诗》

摄官青琐闼。遥望凤皇池。
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
岱山饶灵异。沂水富英奇。
逸翮凌北海。抟飞出南皮。
遭逢圣明后。来栖桐树枝。
竹花何莫莫。桐叶何离离。
可栖复可食。此外亦何为。
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

王中书:即王融。
摄官青琐闼,遥望凤皇池。:王融《答诗题》云:杂体报范通直云。《梁书》曰:云为通直散骑侍郎。《左氏传》韩厥曰: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汉旧仪》曰:黄门郎暮入,对青琐门拜。《晋中兴书》曰:荀勖徙中书监,为尚书令,人贺之,乃发恚云:夺我凤皇池,卿诸人何贺我耶?〕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刘桢《赠徐干诗》曰:谁谓相去远。古诗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鹦鹉赋》曰:侍君子之光仪。
一粒有余赀:《鹪鹩赋》曰: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苍颉篇》曰:赀,财也。
【摄官】1.任职的谦词。表示暂时代理。 2.暂行代理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
【青琐闼】宫门的意思。
【脉脉】连绵不断貌。
【光仪】光彩的仪容。称人容貌的敬词,犹言尊颜。
【逸翮】1.指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 2.指疾飞的鸟。
【抟飞】盘旋地向上高飞。
【南皮】县名。秦置。今属河北省。汉末建安中,魏文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与友人吴质等文酒射雉,欢聚于此,传为佳话。后成为称述朋友间雅集宴游的典故。
【竹花】竹子开的花。
【莫莫】昏昧无知貌。
【鹪鹩】1.鸟名。形小,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常取茅苇毛毳为巢,大如鸡卵,系以麻发﹐于一侧开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称巧妇鸟。又名黄脰鸟﹑桃雀﹑桑飞等。 2.此鸟形微处卑,因用以比喻弱小者或易于自足者。
【馀赀】富馀的资财。


416、南北朝·范云(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治西湖诗》

史氏导漳水,西门溉河潮。
图始未能悦,克终良可要。
拥锸劝年首,提爵劳春朝。
平皋草色嫩,通林鸟声娇。
已集故池鹜,行莳新田苗。
何吁畚筑苦,方骧鱼稻饶。

【史氏】史家;史官。
【克终】谓善终。
【可要】表示期待;将要。
【畚筑】盛土和捣土的工具。
【方骧】乍合乍离貌。

416、南北朝·范云(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之零陵郡次新亭》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

词句注释
零陵:县名,属湖南省。次:停留。新亭:亭名,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南,即劳劳亭。
江干:江岸。干:水边。
天末:天边。
烟树:云烟笼罩的树。
沧流:青色的水流。未可源:看不到它的源头。
颿:同“帆”。

白话译文
岸边的树木隐隐绰绰地飘浮,天的尽头一缕孤烟袅袅升起。
江水蓝天浑然一体上下相合,缥缈云烟朦胧远树上下相似。
江水浩浩汤汤难以穷尽其源,扬帆的小舟飘到哪里才停止?


416、南北朝·范云(四)

文学赏析

南朝齐永明十年(492年),作者范云出使北魏,归来不久便被任命为零陵郡内史。此诗是他前往赴任,刚刚离开京城,在新亭止宿时所作。
这首诗写新亭所见江景,并流露出茫然若失的心绪和感慨。这首诗写得宛转流利,作者把江水、天空、远树、孤烟作为一个整体来描写,使之互相映衬对照,达到了意境的和谐一致,最后两句,通过写景抒发玄思,景、情、理融为一体,具有含蓄深约的意蕴。

“江干远树浮”二句,粗笔勾画江天远望的视觉印象,顺便点题。开篇就是“远树”、“天际”,使诗人那极日远眺、思深虑远的意态跃然纸上。远处的树木随着江岸一起在水面上飘浮,这是一种艺术变形,是由舟中远望时动摇不定的视觉印象与若浮若现的身世之感交融而产生的创造性想象。远烟孤起,是一个经过强化的画面。远烟,本来并不惹人注目,诗人不仅表现了它的存在,而且强调了它那孤独的升起,显然,这是孤身羁旅之情的外射。
“江天自如合”二句,如果说前两句勾出了一幅初步的素描稿,那么这两句就是深入刻画的景象,表现着印象与感受的更深一个层次。看吧,江天一色,空明浑涵,远树如烟,虚实一体。诗人在物与己的对比关照中,强烈意识到天地的雄浑壮观和大自然的自在与和谐。
“沧流未可源”二句,是画面绘事的最后一笔。诗句主要抒写去程邈远,难以预期,宦海浮沉,吉凶莫测的忧虑。其中不乏失落感和虚无感。与此同时,诗句也赞叹了大自然的无限壮阔,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灵魂深处积极高扬成分的折光。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写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诗人强调主观印象、独特感受。按照由景入情,由实入虚的脉络展开意境,两句一转,层次井然。诗歌的笔调疏淡,语言清丽。
范云诗向有“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之誉,此诗当之无愧。口语化的诗句,和谐的声韵,巧妙的对仗,读来有如流风回雪,轻便宛转。诗有凄婉之意,但因眼界高远,用笔遒劲,基本情调还是悲壮的。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张玉榖:“前四,就江天烟树。分写合写,有形容不尽意。后二,就水程写行役之劳。亦含蓄不尽。”(《古诗赏析》)


416、南北朝·范云(四)

《当对酒》

对酒心自足,故人来共持。
方悦罗衿解,谁念发成丝。
徇性良为达,求名本自欺。
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

【对酒】1.面对着酒。 2.乐府相和曲名。或作"对酒行"。
【罗衿】罗衣的襟。


416、南北朝·范云(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送沈记室夜别》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忽遗我,折桂方思君。

词句注释
沈记室:指沈约,沈约曾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记室参军,故成沈记室。
桂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向东北流入湘江。澄:澄清。夜氛:夜气。
楚山:泛指湖南一带楚地的山峦。此句说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两乡:各处异乡。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约的去处。
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这两句说在秋风萧瑟、秋月高照的时候,知心的朋友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面对秋风秋月,倍感离别的惆怅。
寒枝:秋夜中的树枝。宁: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
霜猿:霜天的猿啼声。此句言霜天的啼猿远行者将要独自听到。此句隐用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的意境:“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扪萝:抚萝。萝即松萝。这句设想分手后沈约在远方正抚萝思念自己。
折桂:折取桂枝。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对沈约的思念。

白话译文
秋水漾桂香,晚风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晓云映晨光。
托萧瑟秋风寄去异地的乡愁,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
枝头凄冷怎能共折兰菊?猿啼哀号孤旅哪堪悲凉。
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416、南北朝·范云(四)

文学赏析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萧赜主持郢州(今湖北武汉附近)军政,范云随父范抗在郢府,沈约与范抗同府,与比他年轻十岁的范云相识交好。几年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此诗作于两人分别之时。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现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此诗以清丽之笔点明送行的环境,着在抒写别情中,穿插点染秋风、秋月、寒枝、霜猿之类物象,于流转之中展开一个凄清的境界,显示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成就。

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名家点评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颜邦逸:此诗堪称“永明体”的代表作。五言八句,两两对仗。除第四句平扶不调,四、五两句失粘,五六两句失对外,几乎与唐代成熟的五青津诗没有差别。 
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李德身:统观全诗,对送别情景不着一笔,而全由别后情景的想象发挥开去,构思新颖,角度别致。八句两两对仗,层层推进,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明显表现出“永明体”所加的影响。单就送别诗而言,也堪称情真意切,想象动人,不失为一首别开生面的好诗。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嘉耀:这首诗写景寄情,把深沉的感情同特定的景物结合起来,使感情的表达显得真挚而细腻,这是写送别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首。


416、南北朝·范云(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答何秀才》

少年射策罢,擢第云台中。
已轻淄水耋,复笑广州翁。
麟阁伫讐校,虎观迟才通。
方见雕篆合,谁与畋渔同?
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


作品鉴赏
范云与何逊的交往,表现了一位文坛前辈对后起新秀的真挚友情。在这首诗中,范云极力赞叹何逊,把何逊比作麒麟殿中校书的扬雄,比作白虎观讲说五经的大儒,全诗洋溢着文坛前辈对后起才人的一片深情。
公元499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何逊以“弱冠”(二十岁)之龄参加朝廷的秀才策试,一举高中。数月后,广州刺史范云罢职还京,读到他的对策,大为赞赏,当即以诗简相寄,表达了急于相交的倾慕之情。范云比何逊年长二十八岁,当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诗坛宿耆,竟愿折节与初出茅庐的何逊交往。这使何逊既感动又踌躇,便在落日余霞中,作诗回赠范云说:“我心怀硕德,思欲命轻车。高门盛游侣,谁肯进畋渔?”似乎还在为是否拜访范云犹豫不决。范云接诗,即又作了这首热情洋溢的答诗,催促何逊登门。
范云与何逊既未谋面,他对何逊的非凡才气,只是从对策之文中感受到的。但这印象是那样深切,所以他的答诗,开笔即提到了这次策试:“少年射策罢,擢第云台中”。“射策”是朝廷考试的方式之一,由主考官将试题写在简策上,分甲、乙科,置于案桌之上,让应试者随意应对,以定优劣。“云台”原为汉代宫中高台之名,汉明帝时曾图画中兴功臣三十二人于其中,此当指朝廷策试之所。这两句以脱口而出的夸赞,表现何逊才压群彦、擢居高第的少年英气,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情不自禁的喜悦和推重。接着两句又以抑扬之笔,进一步赞叹何逊的超人才情:“已轻淄水耋,复笑广州翁。”“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汉末范史云曾任莱芜令。“广州翁”即指担任过广州刺史的诗人自己。在这样才气横溢的年轻人面前,不要说淄水畔的耄耋(古以七十、八十为耋,见《左传》、《毛诗》)前辈,已为世人看轻;就是范云这样的文坛高手,也要被笑为不如了。这样的诗句,倘若出自何逊笔底,便显得颇为不逊了;但从范云自己口中道来,正表现了谦谦长者对后进的真诚奖掖。诗人写到这里,不禁浮想联翩,思接千载:他想起汉宫的麒麟殿,当年扬雄曾在这里讐校群书;想起汉章帝时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群儒之会。这都是鸿才通识之士的不朽盛事。在范云看来,年轻的何逊正具有这样的才识,未来的事业将不可限量。故接着两句连用典故,表述了诗人这一充满信心的展望。在浮想之中,诗人简直就见到这位年轻人,已进入久待其人的麒麟殿,正从事浩繁典籍的校阅;恍惚间又见到白虎观的盛会,也等待着这位通才去侃论群经。这两句典故的运用,使现实和历史交融一片,造成了一种似真似幻的朦胧境界,蕴含了诗人对何逊的无限寄望和期待。
在真诚的寄望中,想到何逊的赠诗,还把自身比作“畋(tián,耕种)渔”者流,担心不能为诗人的高门盛侣所接纳,范云不禁莞尔而笑了:“方见雕篆合,谁与畋渔同?”“雕篆”喻指诗赋、文章,这里大约仍指何逊的“射策”。诗人说:人们正为你精妙的策文而同声赞叹呢,谁又能将你与耕夫渔父者流相提并论?他是那样热切地盼望着何逊的到来,这心情在结句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金闺”本为汉代金马门之别称,当年汉代名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都曾“待诏金马门”。“青门”则指长安东门,秦末东陵侯召平在汉初为布衣,曾种瓜长安东门外。范云此时正罢职赋闲在家,他的家恰也在京城建康(今南京)东郊,故用以自比。何逊诗中以“畋渔”自谦,其实已是头角崭露的朝廷“秀才”,正如东方朔、严安的待诏金闺一样,定当受人主恩宠而平步青云。相比起来,倒是范云自己,颇像布衣召平,成了种瓜青门的畋者了。后一句虽亦隐隐透露着一种赋闲隐退的自嘲之意,主要还在解除何逊的顾虑,召唤他快快“命车”前来。那弦外之音仿佛是说:我这里哪是什么盛集游侣的“高门”,不过是召平艺瓜东门那样的退隐之地罢了。有你这样待诏金闺的奇才相访,正是我万分高兴的呢!
这就是范云给年轻诗人何逊的答诗。与范云过去那“清便宛转,如流风迥雪”(钟嵘《诗品》)的大多诗作相比,这首诗既无“秋风两乡愁,秋月千里分”的景语(《送沈记室夜别诗》)映衬,也无“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赠张徐州谡诗》)的兴语奇思。诗中蕴含的,只是一股对于何逊的率真赞许、寄望和急切相交的深情。而正是这样一股深情,把何逊感动了。他读到答诗,便即驱车前往建康东郊拜望范云,两人从此结为“忘年交”。范云对何逊的厚望也没有落空,他后来当到尚书水部郎,并在诗歌创作上成为“前服休文(沈约)、后钦子美(杜甫)”的著名诗人。当范云逝世以后,何逊经过范云故宅,在落日苍茫之中,还以“遗爱终何极”之句,表达了对这位谦谦长者的不尽忆念。这种生死不渝的友情,正是从范云这首动人的《答何秀才》诗发轫的。


416、南北朝·范云(四)

416、南北朝·范云(四)

《望织女》

盈盈一水边,夜夜空自怜。
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
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


作品鉴赏
这首诗用代拟的手法,感天上牛郎织女之事,写人间的爱情与思念之苦。这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歌。大约在西汉时代开始,便产生了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个传说在我国有广泛的现实土壤,夫妻长期分离而不能相见,一对恋人苦苦思念却不能朝朝暮暮相处,都可以用牛女之事,来象喻自己在爱情中的悲欢离合。这个传说引起了诗人的极大兴趣,以“七夕”为题的诗不可胜数,他们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寄与了深切的同情,此篇即为一例。

首二句诗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抒写织女的孤独与冷寞。她夜夜独处银河的一边,一界银河,把她与情人分隔开来,与牛郎只能隔河相望,只能在每年的七夕,“金风玉露一相逢”。(秦观《鹊桥仙》)碧海青天,夜夜相思,但到头来还是“夜夜空自怜”。“空自怜”三字,突出了织女的悲苦凄清,也唤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三、四两句,为诗中一个转折,作者把上文所写情景宕开,忽然想落天外,幻想将阻隔在牛郎织女中间的障碍消除,以精卫填海的勇气和毅力,不辞千辛万苦,誓欲填平横在他们中间的银河;但银河终归是不能填平的,牛女永远只能隔河相望。想到这里,作者只能代牛郎织女感到黯然伤神,并以代拟的手法,想象她们痛苦的情状:寸心之中,郁结着千丝万缕的情思,心旌摇荡,一颗心仿佛悬挂在万处,令人忐忑不安,心烦意乱。
结尾两句,将愁苦之情宕开,陡然一跌,转笔描写她们的美好愿望。“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据《汉武故事》说:“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来。……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因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青鸟为使者,故用此典以牵合牛女之事,把青鸟作为爱情使者。末句诗用范泰《鸾鸟诗序》的典故:“昔罽宾王结置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常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照镜以映之?’鸾睹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其诗中有“明镜悬高堂,顾影悲同契”之句,作者用此典是表示愿牛郎织女像成双成对的鸾鸟一样,在明镜之前,比翼飞舞,永远形影不离,其意象与《鸾鸟诗序》并不一致,这正是作者用典的灵活多变之处。
这首诗写牛女之事,作者不用“鹊桥”的传说,而用“精卫填海”的神话,把填海改变为填河,这比运用“鹊桥”的传说,更能表现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苦苦追求和至死靡它的坚贞,用典的灵活变化,在深化主题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两句,以“寸情”、“一心”与“百重”、“万处”对举,来表现相思之苦,把感情的复杂多端和寸心的难以承受,描写得十分形象,有回肠荡气之妙。全诗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圆润,清新隽永。钟嵘《诗品》评范云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望织女》一诗,较典型地体现了范诗的这一艺术特色。

416、南北朝·范云(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