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75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2021-12-15 14:22:37)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典文学

静修

南北朝·谢灵运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北朝·谢灵运《顺东西门行》《上留田行》《晚出西射堂》
《过始宁墅诗》《郡东山望溟海》《石室山诗》《游岭门山诗》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顺东西门行》

出西门。眺云间。挥斤扶木坠虞泉。
信道人。鉴徂川。思乐暂舍誓不旋。
闵九九。伤牛山。宿心载违徒昔言。
竞落运。务颓年。招命侪好相追牵。
酌芳酤。奏繁弦。惜寸阴。情固然。

注释
眺:眺望。
挥斤:运斤。《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运斤,挥动斧头。后用为发挥高超技艺的典故。
扶木:扶桑。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日出处。亦指太阳。
虞泉:亦称“虞渊”。传说为日没处。
道人:道教徒;道士。有极高道德的人。
鉴:照镜。借鉴。
徂川:流水。亦比喻流逝的岁月。亦称‘逝川’。
思乐:思念快乐。
暂舍:暂时舍弃。
不旋:不旋转返回。
九九:由冬至日起,历八十一日,每九天为“一九”,按次序定名为“一九”、“二九”至“九九”。亦指“九九”中最末一个九天。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晏子春秋·谏上十七》:“景公游於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叹”、“牛山泪”、“牛山悲”、“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宿心:本来的心意;向来的心愿。
载违:充满违背。承载着违背。且又违背。载,再。又,且。
徒:徒然。
昔言:往昔言论。
竞:竟,终了,完毕。
落运:衰落的命运。
颓年:老年,暮年。犹言衰老之年。
招命:招呼命令。
侪chái好:同辈好友。
追牵:牵手相追随。指同游。
酌:斟酒。饮酒。
芳酤:芳香的清酒。清酤。一夜就熟的酒。
繁弦:繁杂的弦乐声。
寸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比喻一个非常短的时间。
固然:本来就如此。当然,理应如此。指事物的自然形态。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上留田行》

薄游出彼东道,上留田。
薄游出彼东道,上留田。
循听一何矗矗,上留田。
澄川一何皎皎,上留田。
悠哉逷矣征夫,上留田。
悠哉逷矣征夫,上留田。
两服上阪电游,上留田。
舫舟下游飙驱,上留田。
此别既久无适,上留田。
此别既久无适,上留田。
寸心系在万里,上留田。
尺素遵此千夕,上留田。
秋冬迭相去就,上留田。
秋冬迭相去就,上留田。
素雪纷纷鹤委,上留田。
清风飙飙入袖,上留田。
岁云暮矣增忧,上留田。
岁云暮矣增忧,上留田。
诚知运来讵抑,上留田。
熟视年往莫留,上留田。

注释
(1)上留田:上天或祖上留下田地。乐府曲名《相和歌辞·上留田》。行:古诗歌的一种诗体。行走,行路。行歌。
(2)薄游:漫游,随意游览。为薄禄而宦游于外。彼:那。东道:通往东方的道路。主人的代称。上留田:上天或祖上留下田地。循听:遵循听到的声音。一何:何其,多么。矗矗:重迭貌。高峻貌。澄川:澄清河川。皎皎:洁白貌;清白貌。
(3)悠哉:悠长啊。逷tì矣:远啊。逷,同“逖”。逖,远。征夫:远方征战之人或夫子夫君。两服:用四匹马牵引的车,中间夹着车辕的两马称为两服。《诗·郑风·大叔于田》:“两服齐首,两骖如手。”上阪:登上阪坡。电游:闪电般游历。比喻快速。
(4)既久:已久。无适:不舒适。犹无往,到处。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微小的心意。尺素:一尺长的素绢。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指书信。遵:顺着,沿着。遵照,遵从。千夕:一千个夜晚。
(5)迭相:相互更迭。相继;轮番。去就:去留。离去或接近。素雪:白雪。纷纷:纷飞。纷乱众多貌。鹤委:鹤鸟委地。委,无精打采,不振作。飙飙:风吹貌。显赫貌。形容声势盛大。入袖:进入衣袖。
(6)岁云:岁月的云彩。年岁说。暮矣:暮色将尽啊。增忧:增加忧愁。诚知:的确知晓。运来:运气来临。讵抑:岂能抑制。怎能抑制。熟视:注目细看。经常看到,看惯。年往:年月已去。莫留:不能留下。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晚出西射堂》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
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
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
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

注释
1.西射堂:在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市)城内。所谓射堂,是试士习射的所在。
2.西城门:《艺文类聚》卷二八、宋本《三谢诗》、五臣本、《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百三家集”作“西掖门”。
3.西岑:即西山。又名瓯浦山,金丹山。连峰叠蜮,青葱秀丽,为温州登览胜处。
4.连障:连绵不断的山。
5.巘崿:谓山崖重重叠叠。巘,山形似甑者。崿,山崖。
6.青翠:指青山。
7.杳深沉:形容山色幽暗朦胧。
8.夕曛:黄昏时的余晖。
9.岚气:山中的雾气。
10.阴:昏暗。
11.节往:谓时序推迁。
12.戚不浅:谓忧愁深。
13.感:寿考堂藏板、信述堂重刊本“百兰家集”作“恨”,不从。
14.羁雌:指失群的雌禽。
15.含情:指鸟含感情。
16.劳爱:忧愁、热爱。
17.赏心:以心相赏,此指知心朋友。
18.华缁鬓:谓发髻由黑变花白。华,头发变白。缁,黑色。
19.缓促衿:衣服宽松,喻身体消瘦。缓,宽缓。促,紧。
20.安排:安于自然的推移,指听任大自然的变化。语出《庄子》。《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廖天一。”
21.空言:空话。

白话译文
苍茫暮色中,独自步出西门,远眺连峰叠巘,青葱秀丽的山景色。
往日里青翠的崇山都被广漠无边的暮色笼罩着,变得深不可测。
曾经慰目的染霜红枫,已不复见,唯有斜阳无言,在厚重阴沉的岚气中,恹恹降沉。
随着时间的推迁引起了无限的愁绪,感到思念越来越深。
被拘系的鸟儿依恋昔日的伴侣,迷途的鸟儿思念住惯了的树林。
鸟的感情尚且如此忧愁热爱,我又怎么离得开知心朋友。
从镜子中看到发髻由黑变花白,人瘦则衣带显得宽松。
听从大自然的安排是空话,唯有靠抚弄琴弦来安慰自己的一颗孤寂苦闷之心。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赏析

由诗题及诗中所状景色推之,此诗当作于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外放永嘉当年的深秋。大抵上,心绪不佳的人最怕落日的隐去,特别是在深秋季节,面对惨淡的暮色以及暮色之后的漫漫长夜,真可谓不知一个愁字如何了得。对遭受排挤而谪居至偏僻荒凉之地永嘉、远离京都的诗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于是作了这首诗。


《晚出西射堂》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两句交代了时间和诗人的行止;接下来四句是对诗人所见景色的描写,通过描写暮秋之景带着压抑和晦暗,表达诗人心中的忧愁有增而无减,接着诗人以“羁雌”和“迷鸟”自比,点出内心无法忍受与亲朋好友的离别;最后四句是写诗人赏景回居所之后的举止和内心的感慨。这首诗在谢诗中显得最为平实,诗中没有过多的典故、晦涩的语言,全诗只是即景而抒情,一泻胸中之块垒,情感深沉细腻,有令人唏嘘、慨叹之感。


傍晚,诗人漫步出西城门,大抵谪宦羁旅之人最怕黄昏长夜,因为白日的公务,多少还能分散心事,而公余闲暇,天色如磐,这愁绪难以消遣。这种感觉,在常人都如此,更何况诗客敏感的心灵。所以当灵运举目远望郊坰的西山时,永嘉的青山绿水,已都无秀色可言,触目尽是惹愁兴叹的资料。崇山如屏,纵横复沓而无有穷尽,往时的深青淡翠也都在广漠无边的暮色笼罩之中,变得深不可测。清晨时曾经慰目的染霜红枫,已不复可见,唯有斜阳无言,在厚重阴沉的岚气中,恹恹降沉。自初秋的七月十六日去京,至此已有二、三个月头了,金秋已去,严冬将临,忧愁自然有增而无已,眼前看到这一片压抑而迷惘的郊景,就更勾起了诗人深沉的怀念。眼前那林木上羁宿的雌禽,失群无伴,似乎在诉说着对旧侣的怀恋。空中的归鸟在盘旋徘徊,它一定是迷失了归路在寻找昔日的林巢。羽鸟都有情,尚且知道相互间爱,而万物之灵的人,则不能忍受与知心的亲人友朋的离别。感念及此,诗人意兴阑珊,回到了旅居之所。他抹去铜镜上的积尘,见原来那乌黑的鬓边上已出现了星星白霜,逗弄衣带,又发现先前合身的衣服也已显得宽松了。顾影自伤,诗人不禁对他素所信奉的庄子的至理名言也产生了怀疑。《大宗师》中说:“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意思是安于自然的推移,就能与造化合一,进入空虚寂寥的超人境界,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无补于事的空论;所能聊以宣泄那幽居独处之烦闷的,只有那孤芳自赏的琴音而已。即景而抒情,一泻块磊,酷学汉末建安的诗体,甚至连起句也有意求古朴。《古诗十九首》之十三云:“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曹植《送应氏》之二起云:“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对读之,其传承甚明。不过,虽说效古,却又有明显的新变;显示出谢客贬永嘉后诗的一贯特色。
诗的结构,随情抑扬,一同建安诗之任气使才;而同时又显出屈曲多层折的特色。先以“节往”、“感来”二句居中作顿束,将秋望景物分作二层;更以“含情”“如何”二句,接过第二层景,引入末四句浩叹。这就是贬永嘉后谢客所经常使用的景-情-景-情(或相反)的双线结构,是中国诗歌中布局的新创制。
诗的写景造型也更见精致入微。特别是善用动词与形容词以写形入神,如“连嶂”四句内蕴压抑的愁思。其中一、二、四句中的“叠”字,“杳”字,“阴”字相连而构成了扑朔错杂而杳不可测的境界,最能见出主客观融一的情思。其句式前二句是“二、一、二”的节律,后二句是“二、二、一”的形式,其变化也有助于情景的表达。“晓霜枫叶丹”一句尤堪玩味。有人认为这两句是分别实写早晚二诗。其实不然,“晚出西射堂”,是不能见晓景的。因此又有人怀疑“晓”可能是“晚”之误,其实也不然,青翠既已“杳深沉”,红叶也不能看清。所以这一句并非实写即日所见,而是虚拟。重山叠巘,暮色杳渺是如此压抑,诗人亟望清晨所见的红叶能稍破沉闷,然而竟不可得,唯有夕曛岚阴而已。这铺叙实景中的一笔虚拟,不仅因反衬而加重了愁思,而且借虚想的一点丹红使沉郁之中见出空灵,不致造成滞重之感。这就是谢诗在用词状景中的深致。
从《晚出西射堂》诗,可以进一步探寻到谢诗的传承,从山水题材而言,灵运承玄言,游仙诗之绪,继谢混等后创为山水诗,这中间行旅诗中的景物描写,似又为一重要环节。而从诗歌体式而言,灵运诗决非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背于建安风骨,而是继承了建安诗人的使气任才的特点,并兼取太康之风,踵事增华,使才气的表现具有隐秀的特色。以上二者相结合,终于卓然自成一体。此诗正可作为建安诗与典型的谢诗之中间环节来看待。至此对钟嵘所评谢诗特点当更有所解会。“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杂有景阳(张协)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这是对谢诗传承得失的最中肯的评价。

名家点评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且如“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心期寄托,风韵神理,不知《三百篇》如何?自汉至今二千年来,更无一人解恁道得。吟此而不知钦赏,更罚教五百劫噇酸酒牛肉去!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过始宁墅诗》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赏析
始宁,今浙江上虞市。谢灵运之祖晋车骑将军谢玄所建。灵运《山居赋》自注云:“余祖车骑建大功淮肥(指淝水之战),江左得免横流之祸。后及太傅(谢安)既薨,远图已辍,于是便求解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申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可见始宁故宅,对少年时即袭封康乐公的诗人来说,既是祖上勋业的象征,又是先人明达的标志。所谓“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正说明了这两重意义。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灵运因徐羡之挤排由京师外放永嘉(治今浙江温州)太守,其初,他的心情是怨愤的。“生幸休明世,亲蒙英达顾。空班赵氏璧,徒乖魏王瓠。”(《初发都》)他深憾未能报谢庐陵王刘义真的赏识,故自叹美质如和氏之璧而无所用其才,远图如魏王的五石之瓠般大而无当。对于去国远游,更是留恋难舍,以至“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邻里相送至方山》)。然而这种悱恻的感情,对于家世簪缨,自许王佐之才的诗人,虽然真诚,却并不相宜。到他买舟南下,途经始宁故宅时,先祖的功业激起了他自傲自重之心,而他们肥遁以避祸的睿智,又仿佛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径。《过始宁墅》诗主旨是说要退隐以遂素志,而骨子里却是对政敌,甚至是对他并不真正服膺的,出身寒微的刘宋王朝的傲视。这也是谢客之归隐与陶潜之退身不同的个性特征。
全诗分三个层次,“束发”句至“还得静者便”是第一层,反复剀陈自己的心志。“剖竹”句至“筑观基曾巅”是正写过旧宅,理旧居。“挥手”以下四句表明一旦任满,将隐遁故山的愿望。
从元兴年间(402-404)初仕至遭贬作诗时(422年),谢客由弱冠少年而将近不惑,这将近“二纪”(一纪十二年,此举成数而言)的岁月,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时期。而对“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宋书本传》)的诗人来说,却偏偏独多坎坷。刘裕势力日盛,对晋室功臣的谢家来说本已是一个厄运,偏偏他在变幻不测的政治风云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错了队”。他先从刘裕的政敌刘毅为记室参军,结果刘毅被诛,灵运的叔父兼导师谢混也以首逆而同时及祸,他本人虽幸免难,但已难获信任,刘宋代晋后,尽管他早已名高当时,但只是被帝王视作文学侍臣。刘裕病笃,继嗣之争顿起,他瞅准了二皇子刘义真,谁知又错了;少帝即位,义真被挤到历阳,好友颜延之出放始安,他则外贬永嘉。二十年如花岁月蹉跎而过,无穷感慨遂因故宅的触发,冲涌而出,遂发为诗中首八句的感慨。他反复陈说自己少怀耿介坚贞之志,误入官场,实有违于初志而沾染了尘垢,这当然是有感于先祖高栖远祸的明智而言的;但是因为实际上这二十年是他功业追就的失败,青云之志的摧折,所以他所说的“清旷”,就不能像乃祖功成身退时的志满意得,平和恬宁。从诗中所说二十年前初仕景状恍如昨日之中;从他用汉代名臣汲黯戆直拙于为宦而多挫折之典中,不难看出他那“清旷”之下的幽愤。所谓“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表面说的是拙宦与疾病给了自己归根复命,静居山墅,以遂初志的便利;而实际上却是这位“静者”内心不平的微妙流露。这种有激于先祖勋业与素德而以清旷出之的幽愤,是全诗一以贯之的意脉,它流注于第二层次的景物描写中,最后停蓄为第三层次那敬告乡亲,三载任满后将还山归隐的誓愿。这个誓愿发得很毒,《文选》此诗李善注云:“《左氏传》曰:‘初,(鲁)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团东门之外。’杜预(注)曰:‘槚,欲自为榇(棺木)也。’吕向注曰:‘枌槚,木名。谓乡人云:为我树此木于坟之上,无令孤(辜负)我所愿之言。’”预想归隐,而竟说到了要死后归葬,誓愿越重,正愈见出其心中的怨愤之深。
全诗最可注目处有二:一是记游写景,前人都摘评“白云”“绿筿”一联的幽美,因谓谢诗多秀句而少全篇,其实不然。这二句之所以为佳,更重要的原因倒是在全景所显示出来的象中之意。诗人帆沧海,过旧山,山行曲折,水涉沿洄,历经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与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真所谓是重重掩抑,步步曲屈。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而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出现了一派崭新的明丽景象;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这景象清丽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正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论者常云陶诗景中有人,谢诗景中无人,其实又不然,细味谢诗,无一不有其人格在,只是陶诗景淡意显,谢诗则语丽情晦。刘勰《文心雕龙》拈出“隐秀”一词状六朝诗风,其源头正在谢客。
诗的又一佳处是结构,全诗以大段议论抒清旷幽愤之思起,气势鼓荡,复潜注于精美绝伦的景物描写中,最后又由隐而显,发为誓愿,由显而隐之间,先以“剖竹”二句倒插,由议论挽入记游,复因美景而起营葺旧居之想,扣题“过始宁墅”,自然道入归隐旧山之誓。由此两处顿挫,遂使一气贯注中得曲屈沉健之致,而免轻滑剽急之弊。如果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言》,《北征》诸巨篇与此诗对读,就可发现,老杜之体,其实轫于谢客。《昭昧詹言》拈出,谢杜韩(愈)黄(山谷)为一脉相承,洵非虚言。
过始宁宅,对于谢客来说,是仕途上的不幸,但是却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大幸,尽管此诗尚带有传统的行旅诗的成分;但是已明显可见中国山水诗的序幕至此真正揭开了。而且这个序幕,揭得甚佳,一开始就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示了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色。这只要读一下渊明题材相近的《归园田居》之一,就可见无论抒情写景,结构用笔,都是大不相同的。不过序幕总是序幕,《过始宁墅》在谢诗中,其组织尚较单纯、意气也较发露。灵运山水诗意象深曲,锤炼谨严,森然中见出逸荡之气的典型风格,要稍晚至其徜徉于永嘉山水时,才终于形成。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郡东山望溟海》

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
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
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
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
白花皓阳林,紫薅晔春流。
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道。
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初岁】古以腊日为岁终,祭祀送岁。腊日的次日,称为"初岁"。汉代以后,沿用夏历,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泛指一年之初。
【荡志】1.谓涤净忧虑,恣逞情怀。 2.放纵之情。 3.动摇﹑涣散意志。
【愉乐】欢乐。
【兰皋】长兰草的涯岸。
【椒丘】尖削的高丘。一说生有椒木的丘陵。

该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年)春天。谢公欲借登高望远,以舒心解忧,然春景虽美,却更增愁绪,唯一的解忧办法只能隐遁山林。东山据永嘉县志记载:指温州市鹿城区东北边的海坦山,也有说华盖山。
      诗意:春天开始,新岁发端;白日升空,冉冉悠悠。
      将以散荡心情,排遣愁绪;上东山望海,登临远眺,希望能消除忧愁。
       轻扬马鞭,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遛达缓行;手握马缰,暂时休息于长有花椒的山丘。
      沿着一大片草木丛生之地而行,去采摘蕙草;踩踏水中的陆地,去撷取杜莲。
      海坦山南边朝阳的树林中,白色的花朵显得洁白耀眼;白芷那紫色的新叶,在波光磷磷的春水中也格外光亮。
     春景之美非但难解忧思;触景伤怀,更加增添无限愁绪。
      萱草根本不能安慰忧愁;消除忧愁的办法唯有隐居避世,最终能求得心灵的安静而忘掉一切忧愁。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石室山诗》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
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
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
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
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
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注释
1.石室山:谢灵运生活过的永嘉和始宁都有石室山,黄节以为始宁之石室,而顾绍柏考证为永嘉郡郊外楠溪江畔的石室山,又名大箬岩。此从顾说。
2.索幽异:探寻隐蔽特异的景点。
3.垌郊:泛指郊野。
4.莓莓:水草茂盛义。
5.兰渚:生有兰惠等香草的河洲。左思《魏都赋》有“兰渚莓莓”语,或即此句所本。
6.急:既指水流湍急,也指舟行急速。
7.藐藐:通“邈邈”,遥远的样子。
8.苔岭:但见一片青翠,好像是覆盖苔衣的山岭。
9.冠:像帽子一样盖在上面。
10.林陬:成片森林的一角。
11.山椒:山尖,山顶。
12.虚泛:形容水之广大。
13.径:通“经”,直通,经历。
14.峥嵘:指山势高峻。
15.樵苏:指砍柴割草的人。
16.限:阻隔。
17.风霄:云霄。
18.微戎(:信述堂重刊本“百三家集”作“微我”。微我,非我是。
19.总笄,泛指少年时期。总,束发,指童年。笄,挽髻插簪,指刚成年时。
20.羡(xiàn)升乔:谓羡慕升仙的王子乔。王子乔是春秋时周灵王太子。姓姬,名晋。传说王子乔曾游伊水、洛水间,后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成仙。
21.灵域:指石室石。
22.韬隐:韬光隐晦。谓石室山久藏穷乡僻野,鲜为人知。
23.心赏:即赏心。作名词,指推心置腹的朋友。
24.合欢:表面上指合欢树,实际上也指山有人知,人为山醉,相得共喜。
25.摘芳:采摘花朵。芳:指花果。
26.弄:抚弄。
27.条:指枝叶。

白话译文
为探幽索奇,放舟江中,越过城郊林野,向前疾驶而去。
那江心兰草丰茂的沙洲仿佛在急急地向后退去,而前方本来隐隐可见的长满苔藓的青山,去逐渐高大起来。
举目远望在那大片森林的一角,石室山秀峰峭拔,耸出林表,一条清泉飞瀑,自山顶倾泻而下。
水之广大是因为它经历了千年,山势高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在乡村里是绝对看不到也听不到的,砍柴割草的人阻隔了云霄。
自己年轻时虽未能云游,但早已企羡王子乔的升仙。
现在身处这幽绝的山中,不由觉得此处就是他韬光藏隐的地方,自己的心灵也似乎与他沟通起来。
站在合欢树下摘下它的花瓣,玩赏着它那还带有寒意的枝条。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游岭门山诗》

西京谁修政。龚汲称良吏。
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
早莅建德乡。民怀虞芮意。
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
协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
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
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
渔舟岂安流。樵拾谢西芘。
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

注释
1。岭门山:据《温州府志》,在今瑞安县治前,其山分左右两翼,中间夹坡如门,故称岭门。
2。西京:本指洛阳西边的京都长安,这里代指西汉王朝。
3。龚:指龚遂,字少卿。汉宣帝时被派往边地渤海郡作太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原来乱糟糟的渤海郡盗贼消隐,狱讼止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迅速富裕起来。
4。汲:指汲黯,信黄老,好清静。他作东海太守时,因多病,常卧床不出,于政事只求大旨,不细管束,过了一年多,东海大治。
5。良吏:德才兼备的好官。
6。岂定所:何必有固定的生活场所。这是对自己迁降永嘉作官的一种自我安慰。
7。清尘:清高的遗风,指龚、汲等前贤的美德。
8。虑不嗣:担心不能继承。
9。莅:到达。
10。建德乡:即永嘉郡。语本《庄子·山木》篇:“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朴,少私寡欲,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11。民怀虞芮意:指永嘉百姓具有虞芮人民那样容易受教从善的品质。据《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常有纠纷而不肯相让,就到周国去请周伯来评判,但见周国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深受教育,惭愧返还,从此不再争执。
12。协:合议,商量。
13。以:于,在。
14。上冬:孟冬,初冬。
15。肆所喜:放开手脚无拘无束地作自己喜欢作的事,指尽情游乐。
16。圻:涯岸。
17。邈:通貌。
18。威摧:同崔崴,高峻的样子。
19。三山:即《山居赋》自注所提到的太平、天台、方石等海中三山。
20。瀄汩:流水发出的声音。
21。两江:即《山居赋》自注所提到的双流,也就是剡江和小江。
22。驶:流水疾速奔腾而去。
23。渔商:渔人和商人。郭璞《江赋》:“溯泗沿流,或渔或商。”
24。安流:指渔商的舟船在江河中平安航行。《楚辞·九歌》:“令沅湘兮安流。”
25。樵拾:山间砍柴和采摘果实野菜的人。
26。芘:同庇,荫蔽。
27。谁云乐:什么是快乐。

白话译文
前朝炎汉,谁人能,修明政治?龚遂汲黯,两太守,世称良吏。
君子出仕,又何须,定位京邑,前贤清风,我步尘,惟恐不继。
到此永嘉,民立德,寡欲少私,百姓乐生,淳风俗,尤尚忠恕。
滨海之地,远故乡,常怀旷寂,官署悠闲,无争讼,空馆清思。
欣和怡悦,于盂冬,十月夏历,晨问出游,纵我情,尽历所喜。
千涯逶迤,一程程,弯弯曲曲,万岭崇峻,一层层,重重峙峙。
崔巍岭峙,如三山,陡峭壁立,云腾水淼,似两江,疾速奔逝。
商贾渔舟,顺江河,安稳航驶,农夫樵子,林荫中,落日归去。
人之一生,如何是,快乐一世?可贵在于,无拘束,心志所之。


萧子显说谢诗“典正可采”(《南齐书·文学传论》)。即以此诗的章句组织来看,也体现出严整、匀称、工稳的特色。诗的赋事和纪游两部分句数相等。直接写景的有六句,共由三组偶句组成,每一组对仗的工整自不必说,组与组之间的承接方式也齐整如一:每组的出句直承上组的对句,而每组的对句又遥应上组的出句。如“威摧三山峭”承“万岭”而来,“瀄汩两江驶”则遥应“千圻”;“渔舟”承“两江”而来,“樵拾”则遥应“三山”等。正如刘勰所谓“外文倚交”、“宛转相腾”(《文心雕龙·章句》),从而形成一种交错回环的美。从这首诗对章句对称美的艺术追求中,也可见六朝崇尚典雅的审美趣味之一斑。

425、南北朝·谢灵运(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