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南朝·何逊(一)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典文学静修南朝·何逊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南朝·何逊《酬范记室云》《临行与故游夜别》
《相送》《与胡兴安夜别》《与苏九德别》
《酬范记室云》
林密户稍阴,草滋阶欲暗。
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
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
清谈莫共理,繁文徒可玩。
高唱子自轻,继音予可惮。
词语注释
滋:生长茂盛。
风光:草木在阳光照耀下的光色,因风吹而闪动。
“日色”句:阳光在花丛中闪烁。
“清谈”句:不能与对方在一起进行清美的谈论。
“繁文”句:只有自己单独地品赏丰富的典籍,徒然无趣。繁文,富有文彩的文章。
高唱:指范云的赠诗。自轻:自谦的话。范诗有“布鼓诚自鄙”的话。
继音:指答范诗。予可惮:我有什么可畏惧的,这是自励之词。惮,害怕,畏难。
白话译文
林树繁密门户稍微幽阴,绿草滋长台阶渐似暗淡。
嫩蕊之上风拂光照轻轻,花丛之中日色闪烁散乱。
相思煎熬孤独居处难欢,迟迟不来翘首以待空叹。
虽然没有机会对面清谈,美丽的文章却可以把玩。
格调高绝的佳作自认轻,鼓勇气继音和答不忌惮。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范云任齐竟陵王萧子良记室参军,何逊被范云赏识,结为忘年交,范云做一首《贻何秀才》,作者为答谢范云而创作此诗。
文学鉴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自己的居处环境,清静淡雅而寂寥,写出一个绿荫匝地的美好境界。接下来二句写花光日色的动感用以反衬自己的寂寞,乐景而生衷情。中间四句感叹不能晤对友人,翘首以待的神思情态,写出了文人文心之特点。最后二句就范云“布鼓诚自鄙,何事绝经过”的自谦及邀请做了答复。全诗叙怀述愫,语语实际,体物写景,意境清微。
“林密户稍阴”句使人想起唐人刘奋虚的“深柳读书堂”,而“草滋阶欲暗”句则令人忆及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三、四句写春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日光照在花上,也随之闪烁荡漾。可谓体物入微。《楚辞·招魂》已说:“光风转蕙,池崇兰些。”后来唐人杜审言也有“晴光转绿萍”之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都注意到日光映在花草上的动态的美,何逊写得更细腻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出了那种清幽如梦的意境。这两句也显出锤炼字句的功夫。“风光蕊上轻”,花蕊上的风和光有重量吗?风儿是轻柔的,日光是明丽的,给人轻快之感;花儿轻盈如少女,花蕊微微颤动,更叫那细细观赏的人连呼吸也要放松了。这一切感觉炼成了个“轻”字。“乱”字也用得好。那不是杂乱无章,是乱得热闹,乱得和谐。闭眼一想,唯有用这个字才贴切,才能使境界全出。
“相思不独欢”以下六句写春色引使句越逗的思念之情,表出诗题“酬范云”之意。说此景再美再好,因朋友不在身,不愿寡然独欢,只能伫立空叹。纵要清谈,没有谁(莫)共享理趣;只有相互酬答的诗文丽句,可供细细把玩。您高唱的原诗很美,尚且自谦;我的酬诗(继者)拙劣,一定会害怕的,相比之下,便显得平庸。这首诗的精彩处,原是在于前四句的“曲写毫芥”而又具“自然英旨”。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范云赠诗前四句景语,后六句寄相思。何逊酬答,一依原作结构,古人相互酬唱,以此为谋篇的大路格式。‘林密’四句,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轻’‘乱’二字,用力琢炼,尤见诗人对景色非常的感受和把握能力。唐太宗《帝京篇》之五‘苹间日彩乱’,当出于此。”
《临行与故游夜别》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词句注释
历稔(rn):历年。稔,谷熟,谷一熟为一年。
群匹:群朋,即诗题中的“故游”。
注:泻。
空阶:雨夜里台阶上无人行走,故谓空阶。
晓灯:破晓时室内显得暗淡的光。离室:分别时饮酒话别的屋子。
促膝:古人采用跪坐的姿势,对坐交谈时,彼此的能部相接近,叫“促膝”。促,靠近。
白话译文
多年交游彼此相亲相随,辞别众友心中若有所失。
此行远去有如东泻之水,水既东流哪有西归之日。
无情苦雨彻夜滴沥空阶,拂晓时分灯光暗照离室。
相对而悲各自停杯罢饮,未知何日有谈心促膝时。
创作背景
何逊曾作庐陵王记室,庐陵千军府设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此诗当作于赴江州时,是写他赴任前与故友夜别时的情景。考何逊从镇江州,共有两次:第一次在天监九年(510)六月,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何逊仍从掌书记。第二次在天监十六年(517)六月,庐陵王萧续出为江州刺史,何逊以记室复随府江州。不久即去世。据诗意推测,此诗当作于第一次从镇江州时。
文学赏析
诗的前四句说一年漫长时间在游乐中不觉而逝,一旦离群独处,便觉得刻骨伤情。好友相别,一日如三秋;终离永远,该是无以复加。后四句用漫漫长夜、昏暗的油灯、杯中的冷酒和那空阶前点点滴答之声,编织着无尽的凄凉与恍然难存的梦幻。全诗犹如乐府诗风范,洗练畅达,蕴藉含蓄。
这首诗通篇在写一个“悲”字,但这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衬托人的依恋之情,那种悲的气氛渲染得越足,这种依恋之情就越突出,感情的分量就越重。
开头四句,一气呵成。开头一句写与朋友多年相处,一个“共”字,可以知道这相处是多么合契,也隐含有一种追忆和怀恋之情;第二句一转,“一旦辞群匹”,一旦和这群相处多年的朋友离别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那种感受已可想而知,更何况岁月悠悠,似东流之水,而又“未有西归日”,这种忧伤的心情就愈甚了。不难体会出诗人情感的递进是很有层次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这两句,历来得到诗评家们的赞赏,是“一诗之骨”。本来与群朋喝酒话别,该是挺热闹的,但现在连雨滴台阶的声音都很清晰,可见大家都没说话,此时大家的心情,正像夜雨空阶那样,显得那么凄冷、寂静。朋友惜别叙谈一直到亮,马上就要分手了,那种离别悲伤的黯淡情绪紧紧地攫住大家,此时诗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诗人很巧妙地把浓浓的情融进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情景交融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有了这两句,后两句“收”就显得自然熨贴:“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因不知何时能相会而悲,因悲而罢酒,互相倾诉着各自别离的情怀,人物的情态犹在眼前。还值得一提的是,“何时共促膝”句与前面的“未有西归日”句在抒发的情感上是一致的,但程度是不同的。前一句更多的只在“常理”上的悲,多年的朋友要分别,而且不知何时再相见,这悲是人所共有的,而后一句,是朋友在一起话别了一个通宵之后,马上就要分手了,一种失落感马上就会引起“何时同促膝”的感叹,这是切肤之悲。诗到此戛然而止,但诗的意绪却仍缭绕不绝。
诗中表现了何逊对老朋友热烈真垫的感情。其中“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成为后来广泛传诵的名句。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雨滴灯暗,渲染别愁有力。“未有西归日”后,复道“何时更促膝”,越见思念之重。何逊善于营构佳句,如此诗“夜雨”联,《与胡兴安夜别》“露湿”联,对仗工整,情致含蓄,唐诗三味似已预见于此。
《相送》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注释
客心:异乡作客之心。百念:指众感交集。
白话译文
在外漂泊之人本来就百感交集,再加上又要独自远行千里。江上天昏地暗,大雨将临,江中白浪翻滚,狂风骤起。
鉴赏
题为“相送”,但并非诗人送朋友,而是留赠为诗人送行的朋友。《何逊集》中另有五首题为《相送联句》,是何逊与友人韦黯、王江乘二人分别各联四句而成的。其中何逊的三首也都是辞别送者的语气。以此类推,这一首或亦是与送者告别时的联句。但送者是何人,他的四句诗是怎样写的,均已无法考索了。若非联句,题目就不该叫“相送”。故清人张玉谷云:“此非送人诗,乃别送者诗也。制题亦欠明白。”(《古诗赏析》)倘若当联句来看待,则题目就不会“欠明白”了。不过,这并不妨碍读者把它当作独立的绝句来欣赏。
开头两句写诗人临别时那种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客心”谓异乡作客之心;“百念”,谓百感交集。何逊一生仕途并不亨通。他先在扬州刺史、建安王萧伟幕中掌记室,“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俸。后稍失意……自是疏隔。”(《南史》本传)遂迁安成王萧秀幕中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又除庐陵王萧续幕府记室。大约四十岁左右即死去。故其作客异乡,当与仕途坎坷有关。所谓“百念”,诸如异地思乡之愁,羁旅行役之苦,仕途渺茫之忧,人情冷暖之感,友朋难舍之念等,皆在其中。不难想见,其心情已经够沉重了,更何况而今又将孤身一人再度千里奔波飘游远方呢!眼前尚有朋友饯行送别,联句慰勉;顷刻之间,就将茕独孤舟,餐风饮露了。“孤游”,既突出自己征途中的孤独寂寞,又包含着对友朋的无限惜别之情。两句通过“已”、“重”二字构成递进关系,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复杂感情的重量,而与送者临别依依难舍之情也就隐然蕴藏在字里行间。
三四两句,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是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江天忽然浓云密布,烟霭黯然笼罩江面,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乍起,江水顿时涌起滚滚白浪。这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恰与诗人此刻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切;这狂风巨浪,暴雨将临,不仅是诗人心潮澎湃的感情外化,而且还形象地象征着、预示着旅途中等待着他的将是江上风雨一般的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严峻考验。
送行留别这类诗,一般多是以情结出主旨,或惜别,或劝勉,或叮咛、或祝愿。试看《何逊集》中此类篇什亦多如是。如《赠江长史别》:“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送韦司马别》:“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别沈助教》:“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临行与故游夜别》:“相悲各罢酒,何日同促膝?”《送褚都曹》:“本愿同栖息,今成相背飞。”这是何逊为朋友送行。至于他留赠为他送行的朋友,则如《赠韦记室黯别》:“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相送联句》三首结尾云:“一朝事千里,流涕向三春。”“愿子俱停驾,看我独解维。”“以我辞乡泪,沾君送别衣。”无不以抒情结出主旨。唯这首以景作结,不仅以写江上实景见工,并且景中寓情,物我融一。比兴之意优游不竭,耐人寻味。堪称别具一格。陈祚明评何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卷26)沈德潜亦称其“情词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卷13)殆指此类。
联句源于相传汉武帝与臣僚共作的《柏梁台诗》,但每人各作一句;晋代贾充夫妻联句,则人各二句;自陶渊明与愔之、循之联句,才发展为人各四句。南北朝时,联句之风盛行,鲍照、谢朓、范云、庾肩吾等人所作皆夥。与联句相对,凡无人续作或续而未成,则仅存的四句便称为绝句。“绝句”之名粱代始正式出现,何逊正当其时。此篇不仅两联对仗精妙,且词句精炼、风格清新,短短四句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在的描写,又有对未来的忧虑,包孕丰厚,已开唐人五绝气象。唯所押为仄韵,而平仄尚未完全规范,则又带有格律诗草创阶段的痕迹。
《与胡兴安夜别》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词句注释
胡兴安:诗人的朋友。
居人:“居人”指住在此地的主人。留居的人,指胡兴安。行:将。转轼:回车。轼:车前横木。这里指代车子。
客子:“客子”指将要乘舟离去的过客。诗人自指。维舟:系船。维,系。
筵:坐具,也指座位。一筵:指相聚在一起。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想到眼前的欢聚笑语转眼就要化为两地的离愁别恨,心中十分感慨。
清淮流:清清的淮河流水。
方:将要的意思,与第一联的“行”同意,这是为了避免重复。故园:指故乡。以上两句是说,自已将带着离别友人的遗恨,独自回到故乡去消磨日月。
白话译文
送行人掉转车头回去,客人暂系的船缆正要解开。
想起酒宴上大家强为欢笑,即将化作两地的愁怀。
露珠溅湿了寒塘杂草,明月随着淮河的水奔流。
才抱着别离的新恨,独守着故园度过新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季秦淮江畔与朋友胡兴安分别时,留别相送到舟中所写下的一首友情诗。大约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文学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秦淮江畔与朋友分别的情景。诗中描写了诗人与友人临别欢宴后在江边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抒发了诗人离恨别愁、聚散悲欢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景真切,细致精当,抒情真挚,耐人寻味,并且运用了筵席上的欢快与离别时的沉寂的对比手法,清新隽美,极为精妙,颇有唐诗的境界格调。
从结尾的“独守故园秋”一句推测,诗人当为客子,胡兴安当为居人,“独守”是诗人想象与朋友离别归家后的孤独之情。“行转轼”指将要转掉车头回家。“行”即将诗人在朋友家住了一些日子,现在即将离去了,主人乘车到水边为他送行。现在诗人暂且把船系在岸边与朋友说几句道别的话,这是最后的时刻。“行”、“暂”两字将离别时诗人的不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是极为精巧致的一联。在今天的筵会上,两位朋友倾心长谈,在吟诗饮酒之间时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都感到无比的快乐。可是,转眼之间,一个要乘舟远征,一个要命驾回府,从此之后能否见面,心中无数,因此两人各自都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忧虑。
“露湿寒塘草,月映秦淮流”是借景抒情,以景仕情的佳句。天气微寒,露水打湿了池塘中的水草,秋夜云淡,明月倒映在秦淮之中,好象随着江水流动。诗人一想到刚才那些伤心的事,就有些烦恼,所以举目四望,想在游心山水之中化其郁结。可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诗人所见之景无往而非离愁别绪。这两句诗的关键在“寒”、“流”二字。“寒”一方面照应题目之“夜”与下文之“愁”,是秋夜的如实写照,同时也象征着诗人此时心灰意冷的情感。“流”,是说天气清朗,月亮在水中清晰可见,同时暗示着诗人对一切皆无常之观念的体认。月亮是永恒的,可是此时它好象被水冲着缓缓移动,这实际上是诗人与朋友分别时所体验到的好事难全之心境的下意识的流露。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这一联诗人想象离后的孤独之情。与朋友分别后,独自守着家园,在一片秋景中陷入无尽的离恨。
这首诗的四联基本上都是很工整的对仗,尤其是中间两句,更是洗练之极。全诗音律顿挫,朗朗上口,而且情景交融,意境幽远,是难得的佳篇。
名家点评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这是何逊的一首优秀诗作。送别纪行,写景抒情极为精妙,写景真切,细致精当;情挚意者,耐人寻昧;工于炼字,清新隽美,颇有唐诗的境界格调。”
《与苏九德别》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词语注释
.宿昔:昨夜。颜色:面容,面色。
.“咫尺”句:言虽近在咫尺也会思念。咫尺,形容距离近。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思言偃想到友人言谈温和的样子。偃,当作“晏”,温和的样子。
.天一面:天一方。
.暂:短时。举酒:举杯相劝。
.倏忽:疾速。
.“春草”句:化自《古诗·穆穆清风至》:“青袍似春草”。袍,长衣。
.“秋月”句:化自古乐府《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团扇,圆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宫内多用之,又称宫扇。
.三五:阴历十五日,是月亮最明的时候。重云:层云。此句承“秋月"句。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被径:覆盖小径。此句承“春草”句。
.怀抱:心意。不相闻:不能让你得知。
白话译文
昨夜梦见朋友的面容,虽然先前的居所相距不远,但是我也会很思念你。
何况是天各一方,相见的日子又遥遥无期。
刚才还连连举杯,相互劝勉,转眼之间就要远地阻隔,再难以相见。
看到春草就想起当年友人临别时穿的青袍,看见秋日之明月,就觉得它仿佛是友君曾用过的团扇。
自分别以后,每逢月半十五明月当空的时候,我都将不禁渴想远方的故人。友君,你可知道我在惦念你?
每当茂盛的青草覆盖小径的季节,我心中的怀想便更加强烈,然而天各一方,我却不能向你传达胸中的郁闷和惆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苏九德是作者的友人,诗人和友人共事多年,友人即将别去,感情深厚,难舍难分,临近离别,诗人写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怀恋和怅惘的心情。
整体赏析
开篇两句,先写作者与友人的亲近关系。三四句承上,道出分别后的情况:“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这里将离别的愁苦心情推进了一步,近在咫尺还日夜思念,更别说远别后的怀恋了。这一对比反衬,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远在异地的朋友的思念。“踟躇”二句,是描写分别时的情景。作者用“暂”“倏忽”等表示短暂时间的词,写出离别之匆忙,仓促,以及在作者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带来的遗憾。“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此两句大约是作者悬拟别后情景,每每见物如见人,睹物相思。古诗中自有“青袍似春草”的比喻,又古乐府《怨歌行》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这里可看作诗人借用现成的比喻,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同时引起下文,写出每逢十五月出和眷草萌生之时愈加思友的情形,全诗在无限怀恋的情绪中作结。何逊的诗风格清新,陈情宛转,尤其长于抒写离情别绪,抒发依恋,抑郁、怀念的感情。正像他别友诗作中的佳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一样,《与苏九德别》诗中“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等句,皆真切地道出作者对故人深深的思念。诗人成功地借景物的描写,“春草”“秋月”“青袍”“团扇”,表现自己沉湎于思念中的主观感受;以平易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深沉,幽宛的感情。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晴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诗的语言起伏跌宕,音韵和谐,转换韵脚,也毫无突然之感。侍景抒情,一咏三叹,浑然天成。充分表达了挚友之间的深情厚讯用跳跃的画面、一般的诗句,深刻,细腻地道出诗人与朋友间柔肠百折,不忍分手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状景必幽,吐情能尽’的风格特点。该诗沉静中存深挚情愫,感情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有如琵琶弦上酡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深情。”
后一篇:297@365南北朝·陆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