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南北朝·鲍照《拟古八首》

标签:
传统文化古典文学静修历史人物南北朝·鲍照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南北朝·鲍照
《拟古八首》
其一
鲁客事楚王,怀金袭丹素。
既荷主人恩,又蒙令尹顾。
日晏罢朝归,舆马塞衢路。
宗党生光辉,宾仆远倾慕。
富贵人所欲,道得亦何惧。
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
伐木清江湄,设罝守毚兔。
【怀金】1.怀揣金印。指显贵。
2.怀带金宝。
【丹素】1.《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毛传:"诸侯绣黼丹朱中衣。"郑玄笺:"中衣以绡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后泛称士大夫的衣服为丹素。
2.赤诚纯洁的心。 3.犹史册。 4.绘画所用的红白颜料。 5.朱书符箓的白绢。 6.比喻粉饰的言辞。
【衢路】1.歧路﹐岔道。
2.道路。
【宗党】宗族,乡党。
【迷方】1.迷失方向。
2.佛教语。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沦误】沉溺于谬误。
【设罝】张设捕兔的网具。
【毚兔】1.狡兔﹐大兔。
2.一种类鼠的小兔。
其二
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
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
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
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
注释编辑
语音
(1)讽:背诵。诗书:《诗经》和《尚书》等。翰:笔。这里是泛指各种文章。靡:无。这二句是说十五岁时即会背诵《诗》、《书》,精通文辞。
(2)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而行冠礼,年刚二十称为弱冠。参:参谒。多士:指众多的达官显宦。
(3)飞步:迈着轻快矫健的步伐。秦宫:秦都咸阳的宫殿,这里泛指京城。
(4)侧睹:从旁边看到,这是自谦之辞。君子论: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论着。预见:随同他人一道看见。预同“与”,也是自谦之辞。古人风:象古代人那样的品格、风度。这二句是说自己有机会读到了君子的论着,学得了古人那样的道德修养。
(5)两说(shuì税):两次劝说。这是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载鲁仲连说新垣衍和下聊城的故事。一次是鲁仲连来到赵国,得知魏王使新垣衍说赵尊秦昭王为帝,他就去责问新垣衍,使得新垣衍闭口不敢再言帝秦之事。另一次是燕人攻占了聊城,齐田单反攻聊城数年不下。鲁仲连就写了封书信用箭射入城中,信里分析了燕将的处境,那燕将得书后就自杀了,于是齐复得聊城。穷舌端:使善辩论的人无言答对。舌端,舌尖,指辩才。本《韩诗外传》:“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五车:形容书多,可装满五车。笔锋:笔尖,指文才。这二句是说其辩才有如鲁仲连,可以使对方理屈辞穷;其学识极渊博,可以摧折文士们的笔锋。
(6)白璧贶(kuàng况):以白璧相赠。贶,赠送。这用的是庄子或虞卿的故事。据《韩诗外传》记载:楚襄王曾派人以黄金千斤、白璧百双去聘请庄子为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一见虞卿即以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相赐。聊城功:指鲁仲连助齐下聊城后,齐欲赐给他官爵,他不受而去。这二句是写功成不受赏,不肯收白璧之赠,又耻于接受官爵。
(7)晚节:晚年。从:从事。世务:指治国为政。
(8)乘障:守御边疆。乘,守。障,边塞地带防御敌人入侵的障堡。和戎:原意是出任使臣,和当时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去修订盟好。这里是指以武力征服。
(9)解佩:解下玉佩。佩,古代文官和文士们结在衣带上的饰物。袭:穿。犀渠:兽名,犀牛之属。这里是指犀甲,古时甲胄多用犀皮制成。这句是说弃文从武,脱下文士的服饰,穿上了武将的甲胄。
(10)卷帙(zhì至):书函,或盛书卷的布囊。古代书为卷轴,盛在布囊之中。奉:承。卢弓:黑色的弓,古代诸侯立大功者天子赐以卢弓、卢矢。这句是说把盛书卷的帙也用来装卢弓了。
(11)始愿:最初的志愿。这二句是说自己没有力量实现初愿,只得弃文从武,而从武的结果如何,现在却不得而知。
作品赏析
“十五讽诗书”以下十句为诗的前半部分,着重写自己的才能和理想。既然是要表述自己怀才不遇之情,那么,就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与“志”,将其写透。这里,诗人从五个不同的方面来铺叙才干和抱负。“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二句写治学。上句以《诗》、《书》代学识渊博,一个“讽”字写出对《诗》、《书》的娴熟;下句是说工于文辞,以“靡不通”反衬其对各种文章的精通。“十五”当不拘泥于实数,是说少年。“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二句写入仕。“多士”,《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谓世显之人。此处指众多的达官显贵。诗人才二十岁时,就兴致勃勃地踏入社会,参谒显贵,漫游京城。秦宫,指西京之宫殿。“飞步”一词不仅描述了她迈着轻盈矫健的步伐的神态,更表现了他向往功业的喜悦心情。“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二句写修养。“侧睹”,从旁边看到;预,同“与”;“预见”,随同他人一道看见,这都是自谦之词。诗人深知“虚心”对一个刚入仕的人的重要,因此,他有机会读到古代君子的论著,决心致力于道德品行的修养,希望自己具备古人那样的品格与风度,“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二句写辩才。“两说”,这是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载鲁仲连说新垣衍和下聊城的故事。因此,鲁仲连来到赵国,得知魏王使新垣衍说赵尊秦昭王为帝,她就去责问新垣衍,使得新垣衍闭口不敢再言帝秦之事,秦将闻之,后退五十里。另一次,田单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就将信用箭射入城内,信中分析燕将处境,那个燕将得信之后就自杀了。“舌端”谓舌辩的机锋,指辩才。“五车”形容读书之多。诗人用上述典故来比喻自己的辩才有如鲁仲连,能使对方词穷,舌之为结;其学识渊博,著论精辟犀利,辩说时就能使文士们理屈,笔之为挫。诗人在渲染学识、品德、辩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二句写志向。白璧贶,,以白璧相赠。据《韩诗外传》记载:楚襄王曾派人以黄金千斤、白璧百双去聘请庄子为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一见虞卿即以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相赐。聊城功:指鲁仲连助齐下聊城后,齐欲赐给他官爵,他不受而去。这二句是写功成不受赏,不肯收白璧之赠,又耻于接受官爵。诗人热切地希望建功立业,然后像庄子、鲁仲连那般不受财货与官爵。这二句可谓是全诗的最强音经过这样的点睛之笔,诗人的身影就显得更为高大了,他热切抱负得以舒展而不贪图受赏的心情,得到了更准确的表现。这两句是效法“古人风”的具体表现。其胸襟坦荡,言辞峻迈,显示了高风亮节。
“晚节从世务”以下六句,为诗的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不得不弃文从武。“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二句是说到了晚年,诗人参与世物,治国为政,还去镇守边疆要塞,以和邻族。“解佩袭犀渠,卷袠奉卢弓”二句具体写弃文从武,脱下文士的服饰,穿戴上武将的甲胄,甚至连盛书卷的书袋,也用来装弓箭了。“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二句是说弃文从武实属迫不得已,但不知今后下场如何。“始愿”与“古人风”相呼应,诗人深感自己早年志愿不得实现。“力不及”三个字写到委婉含蓄,从字面看,似乎在说自己没有能力实现初愿,实际上是说弃文从武乃迫不得已,是阻于时势,这是不能由自己改变的。而从武的结果如何?却难以预料。看来诗人对当时重武轻文的风气是有批判的,其中流露了对个人遭遇不满的情绪。“安知今所终”的忧虑不是那天道理的。
这首诗用典精当,含意明确而深刻,自然切当,绝无牵强附会,也避免了直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其三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馀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注释
幽并:古二州名。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并州,在今山西省及陕西省北部。幽并之地自古以出勇侠人物闻名。
鞬(jiàn建):弓袋。雕服:雕绘的箭囊。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这二句是写少年的装备:毡带上系着双鞬,象弧插在鞬中,雕服里插着箭。
飞鞚(kòng控):飞马奔驰。鞚,马勒,这里代马。平陆:平原。
雁门:雁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楼烦:县名,汉属雁门郡,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北。二地在当时是边疆要塞。
石梁:石堰或石桥。《文选》李善注中引的《阚子》记载:宋景公让工人制成一个弓,他登上虎圈之台,引弓向东面射去,箭越过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东,余力很大,一下子竟射进石梁里面。这句即用此典故,说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
全目:完整的眼睛。《文选》李善注中引《帝王世纪》记载:帝羿有穷氏善射,一次与吴贺出游,贺使羿射雀的左目,羿拉弓一射误中右目,感到很羞愧。这句即用此典故,说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这是形容其射术之精。
翻覆:即反复。说汉虏时战时和,反复无常。
白羽:箭名。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携左符。这二句是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白话译文
幽并之地自古就重视骑射,少年尤其喜好骑马驰逐。
毡带上系着双鞬弓袋,象弧弓插在鞬中,雕服箭囊里插着箭。
野兽肥春草短,飞马奔驰越平川。
早晨游马雁门山,晚上就还宿于楼烦。
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这是形容其射术之精。
汉虏时战时和,边城你争我夺反复无常。
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作品鉴赏
此诗是作者戎行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幽并少年高强武艺、英雄豪迈气概的夸饰和对其报国立功壮志的歌颂,寄托作者收复北方失地及以身许国、立功边陲的爱国情怀,是一曲时代的慷慨之歌。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首二句开门见山,总写幽并少年的豪侠尚武精神。杰出诗人曹植著名的《白马篇》乐府,歌颂一位武艺高强的民族英雄,其首四句说:“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和山西一带,二州民俗强悍,自古多豪侠慷慨之士,所以鲍照借托出自幽并的少年英雄,以表现其来历不凡,并拟曹植诗首四句意。笔墨简洁精练而引人注目。
中间八句,紧承发端二句,转入对“好驰逐”的少年的正面而具体的描绘,重在“骑射”二字上进行生发。先写他的装束:“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毡带”,毡制的腰带;“鞬”,盛弓的弓袋;“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雕服”,雕着花纹的箭袋。二句说此少年的毡制腰袋上系着两只弓袋,雕花的弓袋上插着用象牙装饰的弓。后句不说弓袋而说箭袋,乃是修辞中的互文。(参见刘履《选诗补注》)《三国志·董卓传》说:“卓有才武,旅力无比,双带双鞬,左右驰射。”这里借用之。这是任武少年装束的主要特征,表现此少年英雄的飒爽英姿,也暗示了他的勇武强建,人物形象从而得以突出。其后写他的“骑”:“兽飞春草短,飞鞚越平陆。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兽肥”句交待时间,是飞马奔驰的大好时光,英雄用武的最佳时机。“飞鞚越平陆”,“鞚”,马勒,这里指代马。此句正面描绘英雄在兽肥草短的畅好春色背景下跑马如飞,度越平川的威武雄壮形象。“朝游”二句则更具体夸饰英雄的骑术神速精妙。“雁门”,指雁门山,今山西右玉县南;“楼烦”,汉县名,今山西原平县东北。二地皆为西汉时的边防要塞,因此诗以“拟古”为题,借汉事以喻时事,故而用此,且下文又有“汉虏方未和”之句。同时,此二地与所写“幽并”少年又正相合,显得合情合理。雁门与楼烦相距甚远,而此少年英雄却能朝游雁门,暮还楼烦,突出地表现了他骑术的高超和气势的不凡。再后又写他的“射”:“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石梁”,石堰或石桥,句用春秋宋景公事,据《阚子》载:“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工人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此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逾于西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其余力益劲,犹饮羽于石梁。”说宋景公所射箭的余力尚能射入石堰,这里借以形容少年英雄有景公般的强劲膂力和劲硬锐利的弓箭。“惊雀”句用后羿事,据《帝王世纪》载:“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而愧,终身不忘。”说后羿射雀能使雀没有完全的双眼,这里借以表明此少年有后羿般的精妙射技。以上虽仅仅写了骑射两方面,却概括了他的全部勇武,表现了一不平凡的英雄形象。正如此,他在下文表示立功边陲的愿望才显得那样自然。曹植《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即着重从骑射两个方面去表现幽并游侠的武艺高强,对此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诗写到此,少年英雄的勇武形象已推到极点,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英雄形象却只完成了一半,其最可宝贵的精神境界正有待去表现。结尾四句正通过任武少年自述其愿望,表现了这一方面。在外寇未灭,边城在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之下,英雄表示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的愿望。“白羽”,箭名;“虎竹”,指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两半,右符留京师、左符给郡守或主将。末二句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愿分符而为郡守,立功杀敌,奋战疆场。至此,诗的主题引向了最高层,一个高大勇武的爱国英雄的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
作者生活的年代,正是北方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力量强盛,向外扩张时期。由于北魏对宋的频繁入侵,从而造成了宋魏边界战争的连年不断。因此,此诗并不是单纯的拟古,而是托古讽今,借以寄托诗人理想,也反映了当时多数人收复失地,安定边疆的愿望之作。在诗中,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少年英雄的高大形象,也看到了一个“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陆时雍《诗镜总论》)为国家民族存亡而大声疾呼的爱国诗人的奕奕神采。
其四
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
生事本澜漫,何用独精坚。
幼壮重寸阴,衰暮反轻年。
放驾息朝歌,提爵止中山。
日夕登城隅,周回视洛川。
街衢积冻草,城郭宿寒烟。
繁华悉何在,宫阙久崩填。
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
“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二句是比喻,借凿井百丈却不及泉比喻徒劳无益。隈,指山或水的弯曲处。北陵隈,《尔雅》称雁门山为北陵隈。在雁门山的弯曲处凿井本来就够费力,何况掘了百丈之深,暗示凿井的辛苦。谁知辛辛苦苦凿井达百丈之深竟然“不及泉”,自然是徒劳无益,岂不令人愤然。
《孟子》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鲍照出身寒族家庭,自称“负锸下农”,而“释担受书,废耕学文”。他虽刻苦攻读,积学成才,但仍不见显贵。由于“百丈不及泉”,诗人悔其专苦:“生事本澜漫,何用独精坚。”澜漫,此处为分散或繁多的意思。
精坚,此处是专心刻苦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人生可做的事是多方面的,是无穷无尽的,何必专攻一途。当然,这并不是诗人的认为学问无用,恰恰相反,诗人是在抱怨学问无所用。在那个门阀制度盛行的社会里,一个寒门之士即使学问满腹,才华出众,也定然会受到压抑的。难怪诗人产生这样的变化:“幼壮重寸阴,衰暮反轻年。”诗人少壮时期,勤苦治学,是那样的珍惜时间。
按照一般规律而言,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懂得时间的可贵。然而诗人说到了了衰暮之年,却不重视时间了。通过一“重”一“轻”、一正一反的对比,写出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变化,即由不知改计到今已改计的变化。“放驾息朝歌,提爵止中山”二句,承接“衰暮轻年”,具体写怎样改计。朝歌,商纣的都城。《汉书.邹阳传》:“邑号朝歌,墨子回车。”墨子反对音乐,相传他憎恨“朝歌”二字的意义而不肯走近。提爵,指提壶。《搜神记》:“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这里的“放驾”句反用墨子的回车之事,“提爵”则暗用造酒之事。
接下来八句,写诗人之所以改计的缘由,分为两层:“日夕”六句为一层,写登城隅,视洛川,呈现一片“街衢积冻草,城郭宿寒烟”颇似荒凉的景象。这里是举眼前近事说明繁华不能持久保住。“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二句为一层,是说贤愚同尽,没有必要强为分别。《论语》:“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诗人对比此举出“非”与“贤”皆是“空谤”、“徒称”。既然如此,毁誉也就无所谓了。全诗于愤词之间,也流露出消极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除用比喻之外,主要的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比源于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它侧重于内容,不一定具有对仗的形式,却可以包括对仗的形式。如“幼壮重寸阴”与“衰暮反轻年”的对比,少壮爱惜光阴,年老更应珍惜时间。“日夕”六句与“空谤”二句,是近事与古事的对比。而“空谤齐景非”与“徒称夷叔贤”二句则是侧重内容也包括对仗形式的对比。由于诗人注重在事物和情理上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所要表现的对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五
伊昔不治业,倦游观五都。
海岱饶壮士,蒙泗多宿儒。
结发起跃马,垂白对讲书。
呼我升上席,陈觯发瓢壶。
管仲死已久,墓在西北隅。
后面崔嵬者,桓公旧冢庐。
君来诚既晚,不睹崇明初。
玉琬徒见传,交友义渐疏。
【倦游】〈书〉游玩的兴趣已尽:~归来。
【海岱】今山东省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海,渤海;岱,泰山。
【宿儒】博学的年长之士: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
【结发】束发。古时男子成年开始束发,故以结发表示年轻的时候。
【跃马】1.策马驰骋腾跃。《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
2.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 3.借指从军。 4.纵横称雄。
5.指东汉公孙述。语出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
【垂白】1.白发下垂。谓年老。
2.老年人。
【讲书】解释书的内容﹔讲课。
【管仲】管仲(?-前645)
:
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齐桓公即位后,由鲍叔牙推荐,被任命为相。在齐国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使齐国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
【冢庐】墓旁守丧者住的小草房。
其六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注释
薪:柴。幽篁:幽暗的竹林。这句是说在竹林里把砍得的柴禾捆起来。
刈:割。寒涧阴:阴冷的山涧下。
朔风:北风。
号鸟:悲鸣的鸟。思心:忧愁的心。
井赋:田赋地租。讫:完毕。程课:定期的捐税。这两句是说到年底刚刚交完田租,而各种定期的捐税又紧接着来了。
函谷:关名,秦时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汉代迁至新安县。这里是用函谷关内的西京长安泛指国家的都城。这句是说田租要送到函谷关内的都城。
兽藁(go搞):喂兽用的禾秆。输:输送。上林:苑名,本秦置,汉代又加增广,其中养有禽兽,是皇帝射猎游乐的场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河渭:黄河和渭水。关陇:函谷关和陇山一带。这二句是说人们是在河渭结着寒冰,关陇积着厚雪的情况下从远处去送田租和兽藁的。
笞(ch吃)击:毒打。呵辱:呵斥辱骂。侵:欺凌。这二句是说还受官吏的毒打处罚和辱骂欺侮。
不谓:不料,不意。乘轩意:指做官当权的愿望。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伏枥(lì力):伏卧在槽枥之间。枥,养马的地方。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英雄暮年还有雄心壮志。这二句是说本来希望仕途得意,不料却直到现在还壮志未遂。
作品鉴赏
鲍照出身微贱,仕途偃蹇,空有满腔才志,无奈贫穷潦倒。他家里“资储无担石”(《松柏篇》),住房是“上漏下湿”,生活阴霾经常使他“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代贫贱愁苦行》)。这些真实写照,是他能比较接近和体验社会下层生活,并予以真挚深切反映社会残暴黑暗的思想基础。又鲍照大半生宦游在外,阅历既广,感受自深,有供诗歌创作提炼升华的丰厚的生活基础。这《拟古诗八首》的第六首就是鲍照思想和生活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对饥寒交迫的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对贵族官僚集团向百姓施行敲骨吸髓的虐政进行揭露和抨击,进发出璀灿的现实主义光芒。
全诗的诗眼是第四句的“思”字,它表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不平现象深沉的严肃的反思,抒发了渴望改变现状而又无法施展怀抱的郁闷。方虚谷《<文选>颜鲍谢诗评》中说“明远多为不得志之辞,悯夫寒士下僚之不达”,这话说得还不够全面,鲍照不仅仅关心“寒士下僚之不达”,他还关心和同情民生疾苦,有积极的拯世济物之心。唐代大诗人杜甫所继承的正是这种精神与诗风,所以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此诗“真至”,“此等最为少陵所摹”,是很中肯的。
前四句是触发“思”的契机,后十句是闸门开启后所“思”的两层具体内容。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在幽暗的竹林里打柴,在背山的寒冷涧谷中收割庄稼,都必然徒劳无功。黄节《鲍参军诗补注》说“幽篁里无薪”,“寒涧阴无黍”,两句言“物之失所也”,诠释得很精采。两句有一点“赋”的成分,意在表明失去土地失去粮食的人们只能到毫无希望的地方去寻找生活资料,作绝望的挣扎。但更主要的却在于“兴”。兴自己老而无成,兴百姓苦而无获,为全诗张本。《楚辞·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诗歌袭用其意,两句象征性地勾画出当时暗无天日、阴寒冷酷、民生凋敝、流连失所的时代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鲍诗“起句多千锤百炼,秀绝寰区”,这意蕴丰富的两句正当之无愧。在这幅色彩浓黑的时代背景上,诗人更加以声响的渲染,那就是刮着凛冽的“朔风”,飞着悲鸣的“号鸟”。“朔风”与后文“岁暮”、“冰未开”、“雪正深”的时令相照应。呼啸的北风刮得大地一片昏暗,一声声悲啼的鸟叫夹杂其间,画面凄惨,典型的蒙太奇手法。“朔风”使无衣无食的人“伤肌”,“号鸟”使穷途失意者“惊心”。那“号鸟”,也许是失群的孤雁,不祥的乌鸦,或遍野嗷嗷待哺的哀鸿。借物喻人,那大肆淫威的“朔风”,就是“笞击”“呵辱”他人的官吏;哀鸣的“号鸟”,就是那些被“罚”被“侵”的百姓。“思心”被“惊”,不仅仅是“号鸟”所引起,也是前三句的总归宿。
从“岁暮井赋讫”到“呵辱吏见侵”八句是诗人“思索”的第一层内容,前四句写赋税之重,后四句写徭役之惨。
“井赋”是田赋地租,“程课”是定期的捐税。一年的田租才交清,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又纷至沓来。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衔接得那么紧迫急促,情势上又那么来势凶猛咄咄逼人,不由人不想起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的情景,真实地揭示了统治者巧取豪夺贪得无餍的嘴脸。收刮来的租米和兽藁(喂牲畜的刍草)还要由人运到函谷关内、上林苑里。函谷关内有秦汉故都长安,此泛指京城;上林苑,在长安附近供秦汉帝王享乐的豪华的大型动物园、植物园和狩猎场。大量财富,无数民脂民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官府、朝廷,连上林苑里的畜牲都喂得膘肥肉壮,而百姓却“束薪幽篁”、“刈黍寒涧”在受冻挨饿,贫富不均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这四句与发端两句相照应,“送”、“输”又为下四句作铺垫,结构上针线细密。
在腊月寒冬,贵族官僚们羊羔美酒围炉取暖,而百姓却被套上交赋税、服劳役两副沉重枷锁。他们牛马似地劳累终年,连“岁暮”也未能喘息一下,被迫冲风冒雪跋涉在坚冰封冻的黄河、渭水上,雪深没膝的函谷关、陇山下。东晋以来的徭役极为繁重,《晋书·范宁传》说:“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鲍照诗无疑是对这一现实的形象反映。“冰”、“雪”伤肌冻骨固然叫人寒心难熬,而那班似虎如狼的官吏更叫人胆颤心惊。他们动辄“笞击”(皮鞭抽打)、“呵辱”(大声辱骂),残暴无比。不难想见,在这些押班官吏的淫威下,该有多少民夫倒毙在沟壑中。这四句照应了前面三、四两句。就官吏而言,他们不仅是押送劳役的主角,也是逼租催课的主角,他们的凶狠是一贯的。所以“笞击”两句也是这层思索的总收束,章法井然。
诗人的第二层“思索”只有两句:“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他想做官,而且做乘华丽轩车的大官。他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同。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说:“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面对同样黑暗的现实,陶渊明采取逃避隐退的策略,鲍照则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可以设想,鲍照一旦得志“乘轩”,就可能与“笞击”、“呵辱”的官吏有所不同,使吏治清廉些,使政治清明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诗)的宏愿。无奈他的良好愿望与污浊世情太格格不入,因此“乘轩”的意图终成泡影,“伏枥”句就表达了他不得志的悲哀与叹息。它用了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意,抒发了老而不被擢用,难以腾骧驰骋的愤懑。以个人与时代的双重不幸结束全篇,黯然伤神,韵味深长。
鲍照早年虽也有过“垦畛剿芿,牧鸡圈豕,以给征赋”(《侍郎报满辞閤疏》)的经历,但后来断断续续任下级官吏,基本温饱尚不成问题,所以此诗所写决非诗人本身的实录。又鲍照成年后也从未到过中原以及西北地区,所以诗中景象也不是如鉴照形的社会实录。诗题作“拟古”,托言秦汉时事;又以“思”的形式来拟写,仿佛以虚构想象得之,受古诗启迪而已,用心良苦。它无非是全身远祸的盾牌,用貌似曲折的方法暴露现实,因为诗人不能不有所顾忌,直接明显地指斥时事,那是要身蹈不测的。
当然,从今天读来,这首诗的揭露和抨击是十分直截犀利的。它不用雕琢,也毫无夸饰,用朴素真实的画面让读者感动震撼。在诗风上,它继承了《古诗十九首》、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等佳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再现了汉魏风骨。这是此诗“拟古”的本质含义所在。它对后世诗人,特别是杜甫,有深刻影响。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的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可视为脱胎于此。在整个六朝诗坛,鲍照这首直接揭露虐政的诗可谓绝无仅有,不啻是划破漫漫长夜的一道闪电。
其七
河畔草未黄,胡雁已矫翼。
秋蛩挟户吟,寒妇成夜织。
去岁征人还,流传旧相识。
闻君上陇时,东望久叹息。
宿昔改衣带,旦暮异容色。
念此忧如何,夜长忧向多。
明镜尘匣中,宝瑟生网罗。
创作背景
鲍照有
《拟古》诗八首,此其第七首。全诗十四句,分成三个结构层次,描写贫妇思念出征丈夫的愁苦。鲍照生活的时代,是南北朝对峙分裂的时代。刘宋初年,北魏乘宋武帝新死之际,攻占今山东、河南的大片土地。之后,宋文帝渴望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而北魏统治者却妄图吞并江南,因而边战不息。这就是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品鉴赏
诗的前四句,从思妇的角度描绘北国秋景:
河边野草虽未枯黄,可是大雁已振翅南翔。思妇目睹自北南飞之雁,自然联想起久戍陇西的丈夫。但她始终听不到丈夫归来的消息,却只能听到蟋蟀那不停的令人焦急的鸣叫。这越发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愁思中,致使她无法入眠,只好独上机台,织成布帛。我们可以想见,这布帛中织进了她多少孤寂凄凉和无限的忧思啊!
诗的中间六句,描写想象中的征夫的愁苦。“去岁”两句是两段间的过渡句,它暗示丈夫出征很久,却并无家信。她只是从回乡的征人口中,才知道了他的点滴消息。这期间不知丈夫的生死,她该是多么想念他啊!然而诗人不直说她想丈夫,却说丈夫在思念妻子,巧妙地深化了诗的审美情趣。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诗中接着写丈夫在登上陇山时,向着东方的家乡长叹不止,表现出他对故乡和爱妻的深沉怀念,显示了他渴望返乡的强烈欲望,表现了对久战不归的怨愤之情。而这种情感通过两个具体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更形象地展现出来。在一早一晚之间,他的衣带松缓了许多,容颜改变了许多。这正是他极度思念妻子,食不甘味,夜不成眠,致使身体消瘦,容颜衰老的结果。这种夸张式的描写,让读者非常形象地感受到他思念妻子的深挚,他对征戍生活的不满。实际上这就是对造成这种不幸的战争的控诉。
诗的最后四句再写思妇的愁思。“念此忧如何”,既收束上段之意,又开启下段愁苦
“更多”之情。但诗人并未直说其苦,却描摹了两种具体事物::装明镜的匣子落满灰尘,精美的瑶琴挂满蛛网。这就形象地告诉读者,她终日为丈夫的安危而愁苦担忧,为自己的孤独生活而苦恼;因而无心梳洗打扮,无心抚琴取乐,只能让明镜久置匣中,将瑶琴久弃房中。这说明愁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纠缠着她,她无法摆脱,这不正是战争带给她的苦难吗?
全诗通过思妇的联想和对现实的感受,倾诉了她对久役陇西的丈夫的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连年不息的战争的怨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反映了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代的生活现实。
此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结构严谨,前后映照,过渡自然;;特别 “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钟嵘 《诗品》 )
,以生动的生活细节和形象的描绘,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复杂的感情,审美效果极佳。
其八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
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
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
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
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
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
“蜀汉”六句写蜀汉的山奇。先从山的高度写起“仰望与云平”。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述这里的山突兀而立,高耸入云天。“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二句,又以对比的手法,写山南山北气候截然不同,以突出此地的山既高且奇。山北到了夏天冰封还不曾解冻,一个“积”字写出了冰雪堆积之厚,气温之低;而山南,虽时值秋季,花草尚未萎谢。荣,草本植物花,也作花的通称。一个“散”字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写出了山花烂漫遍野的景象。这两句采用的是描述对比,从形式而言是对偶,“阴”与“阳”、“积”与“散”、“夏”与“秋”对仗比较工整,这种形势上的对仗,合于美学上的对称法则;从内容而言是对照,把山南山北两种相反的景象描述出来,合于美学上的对比法则。因此读起来不仅觉得句子整齐匀称,而且觉得山奇的情景更为鲜明突出。“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二句,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山的奇。白天看到的是云雾迷茫,缭绕山间,夜里听到的是猿鸣古木深山,空谷传响,更增添了人的哀愁,“朝朝”、“夜夜”等叠字强调了时间之长,增强了诗的抒情性和音律美。所以,这两句生动地渲染了环境气氛的荒凉悲凄。
《毛诗正义》说:“兴者,起也。......起发己心。”如果上述六句景物描写是“兴”,即以奇山景物烘托作者的心境。“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四句,就正是揭示了诗人心境的忧伤。所谓“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自然景物只是感情的诱因,关键还在于心中原有的“情之胚”就是诗人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换言之,社会生活是“情”产生之“源”。诗人为什么说忧人自悲、孤客伤情呢?鲍照生不得志,地位低微,这些都使得他对当时的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忧人”四句既渗透了诗人辛酸的切身体验,也有诗人“留酌思平生”的反思。前六句所写的景物烘托了这四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恰好地体现了景与情、情与诗的艺术辩证关系。
最后二句:“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诗人以山石为喻,表明自己尽管受压抑依然坚其志。“素”,真情。“君”,有说意晦不明,不知所指。这里的“君”为泛指,可包括诗人自己在内。古人常以诗的收尾处作自宽自勉之词。这里恰是诗人自勉坚守自己的志向。这个结句很见功力。就诗情而言,由前面的低沉转为昂扬,就诗意而言,以山石为喻,揭示其坚贞不变的本性,使得题旨得以升华。
前一篇:296@365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
后一篇:296@365南北朝·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