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诗历廿一日:宋·刘敞、杨冠卿、赵蕃、史达祖、徐瑞

标签:
传统文化怀古静修九月诗历雅趣杂谈 |
分类: 心之旅 |
九月诗历廿一日
宋·刘敞、杨冠卿、赵蕃、史达祖、徐瑞
宋·刘敞
《答黄寺丞九月二十一日出郊》
闭关予非用,适野子能谋。
勿言雅俗异,卒岁共优游。
清诗状景物,秀气豁霜秋。
篇终寄一笑,因以缓心忧。
【适野】犹言前往野外。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刘敞(1019年~1068年),北宋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省樟树市)。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宋·杨冠卿
《九月二十一夜梦至乱山丛》
古榕夹道周,老干参天碧。
溜雨四十围,下视庭前柏。
垂根相勾联,敷荫接南国。
凌寒不改柯,阅人如过客。
山空秋月明,路远车尘寂。
清游记昨梦,危坐倚孤石。
矫首睇云萝,双凫生羽冀。
【原题】:九月二十一夜梦至乱山丛石间出憩道傍拂石坐古榕下仰视木杪萝蔓凌空兴欲蜚举既觉哦成古篇
【道周】1.路旁。
2.以某种道理普遍地教化之。
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也指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围的长度。
【矫首】1.昂首;抬头。
2.昂昂然自得貌。
【云萝】1.藤萝。即紫藤。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 2.指深山隐居之处。
【云萝】1.藤萝。即紫藤。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 2.指深山隐居之处。
杨冠卿(1138-?)南宋诗人,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华清俊,四六尤流丽浑雅,淳熙十四年(1187),编有《群公词选》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踬,久客诸侯间……时有所撄拂,则取酒独酌,浩歌数阕,怡然自适,似不觉天壤之大,穷通之为殊途也。”著有《客亭类稿》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客亭乐府》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宋·赵蕃
《九月廿一日雪书呈进之》
一夜悲风晓辄收,布衾如铁强扶头。
乍惊皎皎明窗纸,稍见疏疏集瓦沟。
失怪竞闻村巷犬,乱行难觅远汀鸥。
欣然欲作临流看,却恨凛乎难久留。
宋·史达祖
《满江红 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
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
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鸯翼。
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
天厌虏,臣离德。
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
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
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缓辔(pèi):放马徐徐而行。
三宿:三天。
桑梓:故乡的代称。
锄耰(chú
yu):前者指锄,后者用以整地,类似耙之功用。
双阙:宫城前供了望的楼。
龙凤影:谓龙楼风阙。
相:看重。
鳌极:指边疆。
平戎策:平定异族入侵的策略。
办:准备。
白话译文
马缰轻勒,西风伴送我这个使金行客。虽已三天,我仍行道迟迟,留恋故都风物。汴京是我的家乡,黍离麦秀之地,曾是繁华街陌。远眺双阙龙凤影,宫内空剩鸳鸾阁。再也没有人,持笛天津桥,傍宫阙。眼前只见苔花碧。
天助我大汉,人民怀念宋朝;金虏当灭,他们的臣子都离心离德。愿王师,泰山压顶行天讨,快收复故国。老夫空有救国术,却无由得献平戎策。只新诗准备,待河清海晏,祖国统一。我放开歌喉,吟唱春色。
创作背景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史达祖时任韩侂胄的幕僚,奉令陪同李壁为金章宗完颜璟庆贺生辰,实为探金虚实。九月返程经北宋故都、故乡汴京,九月二十一日离京时,作者感怀而作此词。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记叙出京时所见的凄清之景,抒发黍离之悲的感慨。当时正逢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秋季在文人心中本来就是一个易于使人伤感的季节,加之惜别故都家园的沉痛悲凉的气氛,词人出京之际心绪是相当不佳的。前起。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二句,就以“缓辔”、“迟迟”写出一种依恋不舍的感情。楼钥等其他使金者返程途经汴京,大都只留住一宿,次日赴宴以后便继续赶路,而史达祖一行却住了三夜,故称“迟迟行客”。在这句之前又加一“叹”字,更是意味深长,这一字是全词的“词眼”。抒发黍离之悲,抒发家国之恨,正是这“叹”字的内涵。词人出京,从城外回望京城,看到的却是“锄稷渐入,柳坊花陌”的景象。锄和耰都是种地的农具。昔日花柳交映的街道,如今却种上了庄稼。这是一种萧条景象。这与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尽薯麦青青”的立意是一样的。从城外向内城远眺,只见“一双阙远腾龙风影,九门空锁鸳鸾翼。作者笔下的京都旧城也已是一片衰败的景象,只有远处的楼观还能见出飞龙舞风的影子,使人目睹此旧物,尚能联想起汴京昔日繁盛的景况。词中一“远”字,一“空’字,都属炼字,深含无限的感慨。前者有“往者不可追”的叹息,后者含“今非昔比”的哀伤。况且词紧逼一句:“更无人、撅笛傍宫墙,苔花碧。”这里用了元稹《连昌宫词》中“李谟挟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的典故。唐玄宗自己作曲,让梨园子弟演奏,却不料让“撅笛傍宫墙”的李谟偷学去了。宋徽宗也精于音律,他在位时,汴京宫中同样笙歌缭绕,也未尝不会有李谟那样的乐师来“挟笛傍宫墙”。如今,“九门空锁”,自然不再会有人来“撅笛傍宫墙”,故此句中“更无人”三字,包含无限感伤的情绪予其中。“苔花碧”是设想宫墙外的景象,承接上句而来。由于宫墙外无人撅笛依傍,久绝人迹,苔藓已碧绿一片。皇帝和朝廷本是封建国家的象征。这时,徽钦二帝早已作为金人的俘虏而丧身异域,眼前的京都和宫廷已是一片破败。这一切对于一个爱国志士,只能激起他报国雪耻的决心。所以,词的下片转入议论时事,抒发自己的报国热情。
下片连用了四个三字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史达祖深得其中三昧,故首先从“天意”、“人心”两方面来进行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老子”二句,既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又流露出不能被重用的愤懑。词人自信有经国治世的能力,而不能参与制定平戎之策,这与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词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愤慨有所相似。但梅溪此时已开始受到韩侂胄的信赖,加之朝廷是主战派占主导地位,因而作者心情还是开朗的。其结句:“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表示在祖国河山统一之后,预备以自己的诗章,歌颂升平气象,吟唱大自然的美景。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为一个战略家来要求,梅溪对北伐的困难显然是估计不足的,这一点也为两年之后开禧北伐的失败所证实。但是,这种高度的爱国热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精神,却是不能不予以肯定的。特别是在爱国呼声渐趋沉寂的南宋后期词坛,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这首词与辛弃疾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同一年,爱国热情也是共同的。“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与稼轩词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与《梅溪词》中为数众多的那些“夺苕艳于舂景,起悲音于商素”之作不尽相同。该词既沉郁顿挫,又激昂慷慨,把黍离之悲、家国之恨抒发得淋漓酣畅。这是时代打在《梅溪词》上的印记,也是史达祖受同时代豪放词风影响的结果。
名家点评
清·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今考集中……《满江红》第二首注:‘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核其词意,必李璧使金之时,侂胄遣之随行觇国,故有诸词。”
清·楼敬思《词林纪事》卷十三:史达祖南渡名士,不得进士出身。此彼文采,岂无论荐,乃甘作权相堂吏,至被弹章,不亦降志辱身之至耶。……读其‘出京,《满江红》词;‘更无人撇笛傍宫墙,苔花碧’,‘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亦善于解嘲者矣。”
近代·薛砺若《宋词通论》:“(《满江红》)‘出京怀古’之作(略)及《龙吟曲》上阕,亦颇寓故国山河之思”。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南宋婉约派词人。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宋·徐瑞
《九月廿一自虎林回同程晓崖游梅岩》
弛担息虚馆,释屩解行缠。
一笑得妙士,揖我谓我儇。
相携履巉岩,共访梅花仙。
石门歘谺豁,空洞别一天。
徐行呼二竖,秉炬导其前。
沿崖异草垂,绕径秋香妍。
行行渐深入,响答殊清圆。
下有苔磴峙,上有孔穴穿。
深处窅如阱,旷处平如田。
或如人坐立,或如兽蹲跧。
古石列怪状,时闻滴幽泉。
向来开天牖,坐看日月旋。
儿童撞嵌岩,如钟鼓咽咽。
领览不能尽,荒幻难言宣。
我从虎林来,足茧归心悬。
举瓢挹危露,尘肺聊用湔。
清寒不可留,欲去还延缘。
赋诗纪兹游,绝笔凭谁镌。
【弛担】放下担子,息肩。指推卸责任。指栖息。
【虚馆】寂静的馆舍;空着馆舍等待。
【释屩】脱去草鞋。喻出仕。
【行缠】裹足布;绑腿布。古时男女都用。后惟兵士或远行者用。
【妙士】富于才德的人。
【巉岩】1.亦作"巉巗"。
2.险峻的山岩。 3.险峻貌。 4.形容诗文风格雄健奇崛。
【二竖】据《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梦见自己所患的疾病变成“二竖子”(两个小孩),他们为了躲避良医,藏匿在“肓之上,膏之下”,致使景公的病成为不治之症。后用“二竖”借指病魔。
徐瑞(1255~1325),字山玉,号松巢,江西鄱阳人。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前一篇:298@365南北朝·贺循
后一篇:376、南北朝·沈约诗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