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魏晋·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咏贫士》

标签:
八月诗历传统文化怀古品思魏晋·陶渊明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魏晋·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咏贫士》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及对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虽然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
注释
诸人:众人。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kn)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陶、周两家世婚。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
清吹:指管乐器。鸣弹:指弦乐器。
感:感悟,有感于。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安得:怎能。
清歌:清亮的歌声。散:发出。绿酒:新酒。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开:启。芳颜:美好的容颜。指笑逐颜开。
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襟:心怀。良:甚。殚(dn):竭尽。
白话译文
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创作背景
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诗人归田以后,同几位友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在路上看到诸多事物,又联想到了自己退隐之后的境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鉴赏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于死亡的畏惧的高人。渊明并不麻木,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后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余襟良已殚”,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竭,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论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在渊明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如《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五月中和戴主簿》:“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神释》:“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一种自然运化观、朴素生死观,比起当时“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灭”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名家点评
明末诗人、学者黄文焕《陶诗析义》:“‘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结得渊然。必欲知而后殚,世缘安得了时?未知已殚,以不了了之,直截爽快。”
清朝诗人蒋薰《陶渊明诗集》:“通首言游乐,只第三句一点周墓,何等活动简便。着俗手,则下许多感慨语,自谓洒脱,翻成粘滞。”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古诗评选》:“‘余襟良已殚’五字为风雅砥柱。”
清朝诗人邱嘉穗《东山草堂》:“此诗尽翻丘墓生悲旧案,末二句益见素位之乐,虽曾点胸襟,不过尔尔。”
清乾、嘉年间学者温汝能《陶诗汇评》:“陶集中此种最高脱,后人未易学步。”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注释
怨诗楚调: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庞主簿:指庞遵,字通之,诗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县,都有主簿一官,职掌簿书。邓治中:其人名字与事迹不详,亦为诗人之友。汉置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众曹文书,故名治中。
结发:束发,指十五岁。此处指青年时。善事:做好事。
僶俛:勤奋努力。六九年:五十四岁。《乐府诗集》作“五十年”。
弱冠:指二十岁。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逢世阻: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逢世阻”。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炎火”句: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
螟蜮: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泛指害虫。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
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廛,古时一户占用地。
长抱饥:一作“抱饥长”。夏日长,抱饥时间也长。
“造夕”二句:因为寒夜无被,所以到了晚上就盼望快一点天亮;因为夏日长饥,所以在早晨又希望太阳能早一点下去。造,至。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
“在己”二句:贫困由于自己,何必怨天,但遭受如此忧患,实在感到悲伤。离忧,遭遇到忧患。
吁嗟:感叹词。名:名声。当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
浮烟:飘浮的云烟,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锺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信:诚然。
白话译文
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
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
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创作背景
这是陶渊明仿照汉乐府《怨诗》的样式写给自己朋友的一首诗。根据诗中“僶俛六九年”句,知此诗是作于诗人五十四岁,当时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
义熙十三年(417)秋天,东晋军队克后秦进入长安,主帅刘裕十二月返建康。诗人的爱国热望幻灭。义熙十四年六月,刘裕称宋公,加九锡。至此,刘裕伐后秦以为篡晋准备的内情大白。就在这一年诗人被征著作佐郎,不就。在生活上,粮酒常绝,困苦颠踬,因作此诗抒写遭遇与怀抱。
《咏贫士》
《咏贫士》是组诗,凡七首,各诗相对独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体。一、二首为七首之纲,第一首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第二首叙自己贫困萧索之状和不平怀抱,而以“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启以下五首分咏历代贫士操行妙理,第七首末云“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呼应二首之末,表达自己远鉴前修,将固穷守节以绍高风的志向。
咏贫士七首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咏贫士》七首在诗史上的意义极可注意,从诗体来看,它合阮籍《咏怀》与左思《咏史》于一体,钟嵘谓陶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合《咏贫士》观之,正可见建安正始之风由晋而宋之传承。再以返观陶潜它作,可见洵如朱熹所云,陶诗之平淡之下实有豪放,“但豪放得不觉来耳。”(《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因此这一类诗,正是解开陶诗与建安风骨关系的钥匙。
从诗章组织看,组诗虽不起于陶,但如阮籍《咏怀》、左史《咏史》等,均各诗并列,是相近题材之组合。而《咏贫士》七首,有总有分,首尾呼应,脉络贯通,将组诗形式推进到新的高度,启后来杜甫《秋兴八首》等先声。
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这首诗以孤云、独鸟自况,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表现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
(2)万族:万物。族,品类。托:依托,依靠。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
(3)暧暧(ài
爱):昏暗不明的样子。余晖:留下的光辉。
(4)朝霞开宿雾:朝霞驱散了夜雾。喻刘宋代晋。众鸟相与飞:喻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依附新宋政权。相与:结伴。
(5)翮(hè河):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贫士,即诗人自指。这句诗人自喻勉强出仕。未夕复来归:天未黑时又飞了回来。喻诗人辞官归隐。
(6)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守故辙:坚持走旧道,指前人安守贫贱之道。
(7)苟:如果。已矣:犹算了吧。
[译文]
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孤乌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其二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1)这首诗与第一首都是这组诗的概括,前一首自叹孤独,世无知音;这一首自咏贫居之状,并向古代寻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
(2)凄厉:凄凉寒冷。云:语助词,无意义。拥褐(hè贺):围裹着粗布短衣。曝(pù
铺):晒。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3)圃(p浦):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子,即菜园。秀:指菜苗。盈:满。(4)余沥(lì力):指剩下的残酒。沥,液体的点滴。(史记·滑稽列传):“侍酒于前,时赐余沥。”窥:看。
(5)昃(zè厌):太阳西斜。遑(huáng 皇):闲暇。研:研读。
(6)陈厄(è饿):在陈国受困。事见《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厄:困苦,危难。窃:谦指自己的意见。愠(yùn
运):含怒,怨恨。
(7)怀:内心。贤:贤士,指安贫乐道的古代贫士。
[译文]
寒冷凄凉已岁末,裹衣晒暖在廊前。
南园不剩可食菜,枯萎枝条满北园。
壶内未余一滴酒,灶炉不见有火烟。
诗书堆满在身边,过午腹饥没空看。
我与孔丘困陈异,心中不免有怨言。
如何安慰我心情?幸赖古时多圣贤。
其三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1)这首诗歌咏古代贫士荣启期和原宪的安贫乐道,表现了诗人安于贫居、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
(2)荣叟:指荣启期,春秋时隐士。叟,对老人的称呼。老:年老。带索:以绳索为衣带。
(3)原生:指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原宪清静守节,贫而乐道。《韩诗外传》载:原宪居鲁国时,一次子贡去看他,他出来接见时,穿着破衣服和裂开口的鞋子,“振襟则时见,纳履则堕决”。子贡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原宪回答:宪贫也,非病也。仁义之匿,车马之节,宪不忍为也。讥笑了子贡的华丽车马装饰,“子贡惭,不辞而去。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返。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纳:穿。决履:坏裂的鞋子。清歌:清新、清亮的歌曲。商音:曲名,指原宪所唱的《商颂)之曲。(
4)重华:虞舜名。相传尧舜时代,圣人治世,天下太平,无贫穷之人。《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去:离。相寻:相继,不断。
(5)弊襟:破衣。襟:上衣前襟,代指衣服。黎(lí离)羹:野菜汤。藜:植物名。一年生草本,亦称“灰菜”,嫩叶可食。斟(zhn
针):“糂”(sn
伞)的借用字,以米和羹。(墨子·非儒):“孔丘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吕览》引作“斟”。《说文):“糂,以米和羹也。古文糂从参。”
(6)袭:衣上加衣,即穿、披。轻裘:轻暖的毛皮衣。苟得:不义而得,非正道的获取。《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赐:即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徒:徒然,只会。善辩:善于巧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论语·子罕》记子贡劝孔子出仕的话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洁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匮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哩。“善辩”当指此。乃不见吾心:意谓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是不可以为劝说所动摇的。
[译文]
荣曳老年绳作带,依然欢乐把琴弹。
子思脚下鞋开绽,商颂清扬歌唱欢。
虞舜清平离我远,世间贫士常出现。
衣衫破烂不遮体,野菜汤中无米添。
谁不想穿轻暖裘?得非正道我不羡。
子贡徒然善巧辩,无人理解我心愿。
其四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1)这首诗咏赞古代贫士黔娄,借以表现诗人安贫守道的节操。
(2)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齐、鲁的国君请他出来做官,他总不肯。家中甚贫,死时衾不蔽体。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乐贫行道”。见刘向《列女传》、皇甫谧《高士传》。(3)好爵:指高官。不萦:不系恋于心。厚馈(huì愧):丰厚的馈赠。
不酬:不理睬、不接受。酬,应对。(高士传)说:黔娄“修身清洁,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
(4)蔽服仍不周:破衣被盖不住尸身。《列女传·黔娄妻传》:黔娄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塈席槁,组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5)极:指穷困到了极点。非道故无忧:与道无关的事情是不值得忧虑的。此句化用《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句意,谓不为贫穷而忧虑。
(6)从来:从此以后,指自黔娄死后。复:再。斯俦(chóu 愁):这类人物。俦,类。
(7)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这两句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表示安贫守道的决心至死不渝。
[译文]
安于贫贱守道者,自古黔娄为典范。
其心不恋高官位,丰厚赠金他不羡。
一旦命终离世间,破衣难把身遮全。
哪能不晓极贫寒?与道无关不忧烦。
从那以来近千载,世间不再有高贤。
早晨能与道同生,晚上即亡无所憾。
其五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
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飡。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1)这首诗咏赞贫士袁安与阮公,表彰清尚廉洁、安贫守道的节操。
(2)袁安,字邵公,后汉汝南妆阳(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人。家甚贫。《汝南先贤传》载,时袁安客居洛阳,值大雪,“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邈然:本义是遥远貌,这里形容安详的情态。干:求取。
(3)阮公:其人其事未详。按诗句意,阮公本为官,当有人向他行贿时,他当天就辞去了官职。
(4)刍藁(chú go
除槁):喂牲口的干草。藁同“槁”,谷类植物的茎秆。温:指取暖。穷人无被眠,睡在干草上取暖,故曰“有常温”。莒(j举):植物名。古代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艸部》)。飡:同“餐”。
(5)所惧非饥寒:意谓所惧在改变节操。
(6)贫富常交战:安贫与求富两种思想在内心产生斗争。《韩非子》:“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出见富贵,二者交战于胸,故臞(qú渠,瘦);今见先王之义战胜,故肥也。”
道胜:道义取胜,指安贫乐道之义。戚颜:忧愁的脸色。
(7)至德:最高尚的品德。冠邦闾:名冠家乡。邦,国。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指乡里。这一句评袁安。情节:清风亮节。映:照,辉映。西关:地名,当指阮公故里。
[译文]
袁安贫困阻积雪,不去乞求心地安。
阮公见人来贿赂,当日弃官归家园。
干草当床可取暖,采芋足以充早餐。
岂不实在太辛苦?忧虑变节非饥寒。
贫富二心常交战,道义得胜带笑颜。
袁安德行成楷模,阮公廉洁映西关。
其六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
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
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
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1)这首诗咏赞东汉隐士张仲蔚。诗人与张仲蔚的性情、爱好、志向大致相同,算是真正的知音,所以渊明愿以之为楷模,“聊得长相从”。
(2)仲蔚:张仲蔚,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高士传》说他“隐身不仕..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3)翳然:隐蔽的样子。绝交游:断绝与世人的交往。工:善。
(4)刘龚:字孟公,刘歆之侄,与仲蔚友善。止:只,仅。
(5)此士:指张仲蔚。胡:何,为什么。独然:孤独如此,独特。罕所同:很少有人与之相同。
(6)介:耿介,耿直。焉:语助词,犹“然”。业:这里指兴趣爱好和志向。所乐非穷通:不以命运的穷通好坏而悲、喜。《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7)人事:指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固:本来。拙:笨。这里指不会逢迎取巧。聊:且。相从:指追随张仲蔚的人生道路。这两句是诗人自指。
[译文]
仲蔚喜欢独贫居,绕屋长满野蒿蓬。
隐迹不与世来往,诗作清新夺天工。
举世无人了解他,知音只有一刘龚。
此人何故常孤独?只因无人与他同。
世俗交往数我笨,姑且追随永相从。
其七
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
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
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1)这首诗咏赞古代贫土黄子廉,称扬其不为儿女之忧而改变固穷守节的志向,以示自勉。
(2)黄子廉:《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说:“黄盖乃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风俗通》说:“颖水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若为同一黄子廉,则知其尝为南阳太守,为人清廉。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预备出仕。《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是说王、贡二人友善,王吉做官,贡禹也准备出仕。佐名州:谓到著名的州郡去任职。佐:辅治。
(3)略:大略。这里泛指常人、普通人。俦:伴侣,同类。这里有比并的意思。
(4)仁妻:贤慧之妻。我:代黄子廉自称。
(5)丈夫:即大丈夫,有志之人。
(6)惠孙:人名,其事未详,当与黄子廉为同时人。晤:会面,相遇。腆(tin
舔):丰厚。莫酬:不理睬,不接受。
(7)邈:远。前修:前代的贤士。
[译文]
从前有个黄子廉,曾到名州去做官。
一旦辞官归故里,无人能比甚贫寒。
饥年贤慧妻感慨,对他哭泣泪涟涟。
志士虽然有骨气,也为儿女把心担。
惠孙相见深忧叹,厚赠不收很清廉。
谁讲固穷难保守?遥遥思念众前贤。
后一篇:八月诗历廿六日:宋·张扩、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