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魏晋·支遁《咏怀诗五首》

标签:
传统文化腹有诗书尚古静心魏晋·支遁杂谈 |
分类: 品思 |
魏晋·支遁
《咏怀诗五首》
《咏怀诗五首》
【其一】
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
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
中路高韵溢,窈窕钦重玄。
重玄在何许,采真游理间。
苟简为我养,逍遥使我闲。
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
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
踟蹰现象物,未始见牛全。
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
【傲兀】犹傲岸。
【尸素】1.谓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常用作自谦之词。 2.指居位食禄不尽职的人。
【弱丧】谓少而失其故居。
【风波】比喻纠纷或乱子。
【逐物】追求外物。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中路】1.半路。
2.路的当中。 3.当中的一路。常指军队部署。 4.质量中等;普通。
【高韵】1.高雅。
2.高雅的诗文。 3.高雅的风度。
【重玄】1.天,天空。
2.指很深的哲理。语本《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郭象注:"游而任之,斯真采也。真采则色不伪矣。"成玄英疏:"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游也。"后多指求仙修道。
【苟简】〈书〉苟且简略;草率简陋。
寥亮】清越响亮。后多作"嘹亮"。
【神莹】心地明彻。
【含虚】谓虚若无物。形容透明。
【亹亹】1.勤勉不倦貌。
2.行进貌。 3.水流貌。 4.谓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5.不绝貌。 6.委顺貌。
7.美妙;美好。
【沈情】犹幽情。
【冲怀】谦和虚怀。
【未始】未必;不一定。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语气较肯定句委婉:你好好跟他说,他未始不听|意兴萧条中,未始不是一件乐事。牛全,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忘筌】1.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筌"。
2.引申喻不值得重视的事或物。
开首六句,简叙其早年经历。尸素的本义是尸位素餐,此作不事营营解。支遁生平,已难详考,只知道他本籍陈留(或云河东林虑人),约生于公元314年(晋愍帝建兴二年),大概在永嘉乱时,随家人迁居江左。诗中“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或指此。据梁释慧皎《高僧传》云(支)“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沈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而支遁在《述怀诗》中亦说自己:“总角敦大道,弱冠弄双玄。”按支遁于二十五岁时皈依沙门,故诗中“中路”云云,当指自己一生的这一重大抉择。
“重玄在何许”以下,俱述其探玄求道的体会。东晋的诗篇,其内容多“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作为一代名士清流,支遁更是栖心玄远,不营物务,并将此视作一生事业所在,故其述怀,不同于后来文人墨客干名求禄的宦海沉浮之叹,而是重在阐发自己出入释老辨义析理所得。“重玄”句是设问,“采真游理间”是自答。“真”是佛道二家俱标揭的最高哲学境界。佛教之真,相对于幻而言,如称出世间法为真谛,得道罗汉为真人。道家称人之本原本性曰真。如《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在通往此理念王国的道路上,充满着微言精义,思辨玄门,而这,正是东晋名士名僧们所好之乐之的。作者畅游于理念王国,超脱于浊世人间,从而达到“苟简”与“逍遥”的人生境界。“苟简为我养,逍遥使我闲”二句,强调与突出自我意志的自由解脱,这就是庄子一贯鼓吹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主体意识。《庄子·天运》篇云:“古之圣人……食于苟简之田。”这里的“苟简”,引伸无所作为的处世准则。而逍遥,更是庄子学说中首先揭橥的人生要义。支遁对庄子《逍遥游》素有研究,曾独标新理,折服一时名流。其《逍遥论》云:“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此写出清谈家之心胸,与诗意正可互相发明。支遁所说逍遥,实际指一种自由的意志,即所谓至人之心。而至人之心,其要于“览通玄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八方”(支遁《大小品对比要钞序》)以下“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四句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灵的境界。由心明而神朗,则纵观人生世相,恰如庖丁解牛,遗其形而存其真。又如《庄子·外物》篇中的得鱼忘筌之喻,可以直达其道而弃其言迹了。此首最后四句,即比喻智全言废,还群灵于本无的体道境界。
东晋士人侧重请议玄谈,支遁犹称其首。《世说新语·文学篇》载“支(遁)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高逸沙门传》曰:道林时讲《维摩诘经》),支通一义,四座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忭舞。”在当时辨言析理的名士风气中,支遁以其学通释道而领袖群伦。汤用彤先生在《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东晋名士崇奉林公(支遁),可谓空前,此其故不在当时佛法兴隆。实则当代名僧,既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两晋之名僧与名士》)这首诗寄兴高远,立意精微,足见“至人”之心胸,名僧之襟怀。尤可称道者,还在于它不同于当时翻转概念的玄言诗。如“寥亮心神莹”以下四句,描写心朗逆鉴,表里澄彻,返虚入浑,逍遥无极的境界,辞采鲜丽,隽逸脱俗。《世说新语·文学篇》说支遁曾论《逍遥游》,“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洵非虚语。
【其二】
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
偃蹇收神辔,领略纵名书。
涉老怡双关,披庄玩太初。
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
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
萧萧柱下迥,寂寂蒙邑虚。
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
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途。
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
怅怏浊水际,几忘映清渠。
反鉴归澄漠,容与含道符。
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
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
全诗描写在端坐冥思静虑中渐悟远离物欲、神与佛会的情景。诗中将老庄融入佛学,表现出受当时玄学影响的痕迹。支遁的诗作之外,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不仅描绘庐山湖山之胜,风光之美,还触景生情,由情悟道,最后落脚在“一悟超三益”的佛理之上。诗不乏辞采,堪称佳作。但六朝的佛理诗大量的以韵语阐述佛理之作,也如玄言诗一样,理胜于辞。
在这首诗中,支遁将老庄思想与佛学会融一体,连类比附,铺陈发挥,给人以 “才藻惊绝”之感。
“端坐邻孤影”至
“领略综名书”可谓之启义之笔。“端坐邻孤影,眇罔玄思劬”,是写作者的身境心境。作者于悠悠岁月中独坐冥思,深深感到领悟玄理是一件非常劳苦的事情,所以不得不在困顿中收起驰骋于浩浩玄义中的思绪,静心地博览贤人的经典之著。
“涉老咍双玄”至“触思皆恬愉”,则具体写出了披阅圣贤之书的收获与欢愉。“双玄”,指有和无。《老子》一章中有: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咍”,犹快乐、欢愉。“太初”,指气的始初,即天地未分以前的状态。这里可作道的本原讲。《庄子·知北游》云:“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涉猎
《老子》而恬悦于有和无的道理,披览《庄子》而玩味于天地原初的状态,则领略到了得道于“本无”的至上境界。在这样的心情下吟咏诗文,犹如清风徐来,思绪中充满了恬静愉悦。两晋时期,玄学取代经学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哲学思潮。而玄学家大多是社会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
“清谈”相标榜,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两晋佛教理论与当时流行的玄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般若学流派,使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如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受了佛学的影响。而般若学各宗,则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于是佛学逐渐兴盛于当世。而在般若学“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中,支遁玄谈妙美,神风清肃。孙兴么在《道贤论》中评说道:
“支遁向秀,雅尚老庄,二人异时,风好玄同矣。”支遁谈论《庄子·逍遥游》,标揭新理,才藻俊拔,为当时一代名士所景仰。孙绰还在《道贤论》中以竹林七贤配佛教七道人,即以支遁配向秀、法护配山涛、帛法祖配嵇康、法乘配王戎、竺道潜配刘伶、于法兰配阮籍、于道邃配阮咸。所以说支遁既是高僧,又是名士;
他在诗文中妙谈老庄,则是自然的事情了。
“俯欣质文蔚”至“万殊归一途”,则是侧重于谈论玄事玄理。“柱下”,官名柱下史的略称,因常侍立在殿柱之下而得名,传说老子曾为周柱下史。“蒙邑”,战国时代宋国邑名。庄子为蒙邑人。“消液”,道家养生的一种具体方法。“消”,系动词;
“液”,指金液还丹。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埋头研读老庄内容既深奥,文采又优美的文章,无限欣慕老庄之为人;
抬头纵观大千世界,不禁感叹老子和庄子早已不在人世。寒风的萧瑟之声在殿下回荡,落寞的蒙邑一片沉寂。千年古事已都化为虚无,即使消了金液还丹养生修炼,到头来一切都只不过是空无。不过空无并不值得悲伤,因为世界万物变化无常,最后必然会归结到空无这条道上来的。支道林在他的《即色游玄论》中认为,应该把本体与现象结合起来,通过现象去认识本体,反过来通过本体去认识现象,才能达到“二迹无寄,无有冥尽”,“明万物之自然”,“还群灵乎本无”,从而达到
“妙一寄无生” 的至上境界。
“道会贵冥想”至
“容与含道符”,则是借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来说明心境对于修习的重要性。“罔象”,即象罔,《庄子》寓言中的人物。“罔”,即无;“象”,即形象。《庄子·天地》中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上,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象罔”,象则非无,罔则非有,超乎形象则为象罔。达象罔之境,则可无为而为之、无得而得之。“玄珠”,李善注引司马彪曰:
“玄珠,喻道也。”“鉴”,照,映照的意思。《淮南子·说山训》有:“人莫鉴于沫雨,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这段大意是说:要想修习并觉悟到道的至上要义,就得不停地静默思维;
只有达到了象罔那种无形无象、无欲无求的上乘境界,才能够获得真正的道。当人的心情被世间的烦恼所困扰而郁郁不乐的时候,就如同置身于浊流之边而失去了认识真理的面貌的能力;
而当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时,就能在澄澈的清水中映现出道的本来面目。唯有这时,人的精神才能悠然自得地与佛学的经义融为一体。支遁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一生中对般若经典用功甚勤。他在《
<庄子·逍遥游> 注》及《 <大小品对比要钞>序》中反复描述了
“至人”的精神境界,那就是“览通群书,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从而达到
“以之不动”“应变无穷”。这种般若思想中的至人之心,不仅契合于玄学,而且高于玄学,为晋时的清谈家们提供了更玄远、神秘的追求目标和精神享受。
诗的最后四句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心与真理接近时,义理就会显得恢宏玄深;
身与万物接近时,万物却显得一片稀疏。让人世间一切冷冷落落的事情都从我的心中离去吧,我要与神明住在一起,修炼至人的境界。
这首诗由孤坐而始,至独居而终,于杳冥之中辟辩入世与出世的事理,运用具体而细腻的笔法描述自己修炼经义的心迹,可算是一篇辞清意深的言志之佳作。它也清楚地反映出东晋时佛教依附玄学之深。
【其三】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
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彷佛巖阶仰。
泠风洒兰林,管濑奏清响。
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
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
苕苕重岫深,寥寥石室朗。
中有寻化士,外身解世网。
抱朴镇有心,挥玄拂无想。
隗隗形崖颓,冏冏神宇敞。
宛转元造化,缥瞥邻大象。
愿投若人踪,高步振策杖。
【晞阳】1.沐浴于阳光;晒太阳。 2.比喻沐受恩德。 3.朝阳。
【熙】1.光明。2.欢喜;和乐。 3.兴旺。4.通“禧(x)”。福。
【春圃】春日的园圃。
【悠缅】久远;遥远。
【逸韵】1.高逸的风韵。
2.美妙动听的乐声﹑歌声。 3.高超的诗歌。
【天台】山名。
【泠风】小风;和风。
【清响】1.清脆的响声。
2.声音清脆宏亮。
【霄崖】高入云霄的山崖。
【寥寥】非常少:~可数ㄧ~无几ㄧ~数语,就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石室】1.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 2.指石造的墓室。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极坚固的防守设施。
4.古代藏图书档案处。 5.岩洞。 6.指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中有】即中阴:佛教说,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此时期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
【外身】1.谓献身。
2.谓置身于世外。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萦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思想。
【无想】1.无所思念。
2.佛教语。为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应行法之一。
【大象】1.《易》传之一。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 2.大道﹐常理。
3.犹天象。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 4.动物名。即象。
【其四】
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
逸想流巖阿,朦胧望幽人。
慨矣玄风济,皎皎离染纯。
时无问道睡,行歌将何因。
灵溪无惊浪,四岳无埃尘。
余将游其嵎,解驾辍飞轮。
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时珍。
修林畅轻迹,石宇庇微身。
崇虚习本照,损无归昔神。
暧暧烦情故,零零冲气新。
近非域中客,远非世外臣。
憺怕为无德,孤哉自有邻。
【闲邪】防止邪恶。
【静室】1.古代天子行幸﹐对所居宫室先派人清扫和检查﹐以保持洁净并防止意外。 2.清静的屋子。
3.指寺院住房或隐士﹑居士修行之室。
【寂寥】〈书〉寂静;空旷。
【逸想】超尘出世的思想。
【岩阿】山的曲折处。
【玄风】1.玄谈的风尚。
2.指仙道。 3.天子清静无为的教化。 4.道教谓玄天之风。
【其五】
坤基葩简秀,乾光流易颖。
神理速不疾,道会无陵骋。
超超介石人,握玄揽机领。
余生一何散,分不谘天挺。
沈无冥到韵,变不扬蔚炳。
冉冉年往逡,悠悠化期永。
翘首希玄津,想登故未正。
生途虽十三,日已造死境。
愿得无身道,高栖冲默靖。
【简秀】端庄清秀。
【神理】1.犹神道。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
3.灵魂。
【超超】1.谓超然出尘。
2.高高在上貌。 3.犹绰绰。
【天挺】谓天生卓越超拔。
【冥到】谓造诣深湛。
【不扬】1.不损伤。
2.不能散发。 3.不振作。 4.亦作"不扬"。谓容貌不英俊。
【蔚炳】文采鲜明华美。
【化期】坐化之期,即死期。
【玄津】1.指佛法。
2.犹苦海。
【生途】人生的道路。
【高栖】指隐居。
【冲默】淡泊沉静。
前一篇:239@365两汉·张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