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2021-08-25 16:07:03)
标签:

魏晋·曹植

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

古典诗词

怀古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魏晋·曹植《门有万里客》
《泰山梁甫行》《怨歌行》《圣皇篇》《灵芝篇》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门有万里客》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注释
褰裳:提起衣服。
心所亲: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太息:同“叹息”。
朔方:汉郡名称。在今内蒙古及宁夏一带。
适:到。 

译文
门前有客人从远方万里而来,问我是哪里人。
我提起衣服去寻访,果然找见了自己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他见到我很激动,挽着衣衫对我哭泣。
叹息之后他便对我陈述起自己的经历。
他本来自朔方,
但从北边迁徙到了南方吴越,
今天已是吴越之人了。
但这迁徙的日子还没有结束,
他还在不断迁徙,这次是要迁去西边的秦国了。
如此频繁的迁徙,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定所呢?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赏析

全诗共十句,前四句写门前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问他:“你是什么地方的人?”而这位“万里客”并没有立即答复诗人。相反,我们从下面“褰裳”二句,可以体会到,这位“万里客”避而不谈,掉头回去,因而不得不令诗人提起衣服的前裳,跟踪追逐,诗人的这一行动,果然成功了。这位“万里客”,令他从心里感受到诗人就是他万里寻觅的亲人。这就曲折而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和“万里客”思想渐趋融洽的过程,也反映出当时环境的险恶,如果所遇非人,稍有失言,便有杀身之祸。《三国志.陈思王传》云:“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由此可知,曹植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褰裳起从之”就从侧面地描绘出“万里客”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欲言而不敢言,欲接而不敢接近的矛盾心理。
五、六二句,深一层描写“万里客”,踏破铁鞋、万里逢知己的激动心情,他先是“挽裳对我泣”,而后,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对知己的诗人“太息前自陈。”
最后四句,是写“万里客”对诗人的陈述:“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四句中连用三处地名——朔方(今内蒙古一代)、吴(今江苏和浙江一带)、西秦(今陕西和甘肃交界处)。以照应首句,大笔勾勒出万里客的行程,中间插入“行行”、“去去”两个重叠词,前者为平声,后者为仄声,平仄相间,使得诗歌格律构成对仗,富于高低起伏的音乐美,写出了“万里客”行踪匆匆、四处漂泊的苦楚。
总观全诗,纯是客观的记叙。在宾主、虚实的关系处理上也颇有匠心。“万里客”在诗中是主,而“我”则是宾。诗人的笔墨主要集中于对四处漂泊“万里客”的形象描写上,而“我”则作为“宾”来映衬,没有喧宾夺主。另外,“万里客”四处飘零之告是实写,而曹植自己因封地时常改换、因被监视而感到抑郁寡欢的精神痛苦,在诗中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使得诗含蓄且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
泰山梁甫行:一作《梁甫行》,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名,古曲《泰山梁甫吟》分为《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皆为挽歌。古辞已佚。诗内容与古辞无关。
八方”二句:以各地气候不同起兴,引出下文边海人民生活特别贫困的感慨。八方: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称八方,这里泛指各地。气:气候。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殊风雨:风雨甚不相同。
剧哉:艰难啊。
寄身:居住,生活。草野:野外、原野。
妻子:妻子和儿女。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
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
柴门:以柴木为门,喻居处穷困。这句感叹边海民居处荒凉,很少有人来往。
翔:这里是形容孤兔之类在边海民住处窜来窜去,极其自在,竟像鸟儿在空中任意飞翔一样。

白话译文
四面八方气候不同,风霜雪雨千里有异。
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老婆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这艰险的山林里生活。
家家户户没有烟火,狐狸野兔在屋内乱窜。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创作背景·文学赏析·名家点评
创作背景
《泰山梁甫行》是借乐府旧题描写海边逃民的困苦生活而作。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考证,有多种说法。有人根据曹植《求自试表》中“臣昔从先武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的叙述,认为这首诗当作于曹植随曹操北征乌桓时,写途中所见。可为不实,因当时曹植虽在戎马之中,未经流离之苦,还不可能对灾难中的人民有如此诗中那样深厚强烈的同情。有人根据曹植《迁都赋·序》中“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的叙述认为作于魏明帝时,是自况。因曹丕父子的迫害,曹植不断地搬家,每况愈下,虽近似“流离”,但并未“失所”,还没有到藏身草野的地步。这首诗写于魏明帝时是无疑的,但不是自况。在曹叡的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文学赏析
《泰山梁甫行》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这两句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人想见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敞,村落萧索的更广阔的社会图画;也扩大了全诗的境界,前三句是诗人眼中的情景,这两句是诗中人心里的想像。有此一笔,使短短的八句诗多了一层波折,添了一组形象,是以少驭多的佳构。可惜这一点历来被人忽略,以为这两句也是状“边海民”惨苦生活的,与前三句配合,写住处的荒凉;试想,已与禽兽混迹的“边海民”对“狐兔翔我宇”又何居叹哉。结果使诗的内容和形象顿然减色,因而对这首诗并不是写“边海民”,而是写逃到“边海”之“民”的,也就未能理解。
曹植曾在《谏伐辽东表》中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至此又以他的诗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建安诗人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极少,因而这首诗就更为宝贵。

名家点评
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学者任访秋:《泰山梁甫行》对那些“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的灾难深重的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与关怀人民疾苦的精神。(《任访秋文集·古代文学研究》)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殷义祥:《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此篇是曹植借用旧题写荒远地区贫民的困苦生活。全诗八句,是一首叙事短歌。诗中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海边贫民的艰苦穷困生活。他们寄身于草野,过着如同禽兽一般的野人生活。这是曹植唯一的直接描写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值得重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偃(y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端:原由,原委。
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白话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创作背景·文学赏析·名家点评

创作背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该诗通过叙述周公诚心辅佐周武王、周成王,但忠而被疑这段史实抒发了诗人自己也不被理解,忠而被疑的痛苦,并希望魏明帝也如成王一样能够感悟。
该篇只叙史实,对诗人自己所要表现的感情不作正面描写,显得含蓄蕴藉,韵味隽永。

文学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张玉谷《古诗赏析》:“此后四句拍合己身,逗点大意,最为含蓄”。 
清代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说:“末四句用成语,古人不忌。” 
清代中期文学家及著名思想家方东树说:“起八句感慨沉痛,桓伊为谢安诵之,安为泣下。其感人深矣。后半衍周公事太多,虽陈思有托而然,后人宜忌学之。”
近代三国史专家赵幼文说:“此诗客观地写录史实,即戛然中止,其意图则含蓄出之,‘悲且长’三字蕴具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使余韵隽永。”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圣皇篇》

圣皇应历数,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王,不得久淹留。
藩位任至重,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
沈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玺绶何蔂縗。

便时舍外殿,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锦罗与金银。
龙旂垂九旒,羽盖参班轮。
诸王自计念,无功荷厚德。
思一效筋力,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韡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俯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暮,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徘徊,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注释
(1)圣皇:圣明我皇。对本朝皇帝的敬称。篇:颂歌篇章。应历数:应和历法与上天运数。历数,岁时节候的次序。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正康:公正康明。帝道:王道。帝位。古指理想的帝王治国之道。休:吉庆,美善。休民。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泛指天下,全中国。咸:全,都。宾服:作客和降服。威德:威严和德行。洞:洞穿。八幽:八方幽远之地。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奏:启奏。奏折。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诸王: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三公奏诸王,不得久淹留:三公奏请道,诸侯不可久留中央。淹留:长期逗留,羁留。犹留存。藩位:各地藩王的王位。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任至重:任务或责任极为重要。旧章:旧时的章程。昔日的典章。古代的篇章。率由:带头遵守。遵循,沿用。
(2)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皇帝左右的近臣。省文奏:简略上奏的官府文书。省,省略其文字。亦指简称或略语。陛下:对帝王的尊称。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体:体现。仁慈:仁爱慈善。沈吟:沉吟。深思。低声吟味;低声自语。爱恋:喜爱眷恋。不忍:不忍心。不忍耐;不忍受。听可之:听到许可之。听到说可以。听到说同意。沈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沉吟犹豫之间是因为有对诸王的爱恋,不忍听到说可以(离开)。迫有:被迫才有了。官典宪:官员、刑典和宪法。不得:不能够。顾:顾及。顾念。恩私:恩情和私情。【汉典】所宠爱的人。犹恩惠,恩宠。诸王: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当就国:应当早去封国就位。玺绶: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何:如何像。何必像。蔂léi縗cu:葛布丧服。蔂,一种像葛的蔓生植物。縗,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3)便时:方便的时候。适当的时候。吉利的时日。谓选取吉利的时日。舍:舍弃。外殿:宫中的外殿。宫省shng:设在皇宫内的官署。如尚书省、中书省等。犹宫禁。指皇宫。寂无人:寂静无人。主上:臣下对君主的称呼。增顾念:增加顾盼思念。皇母:皇上的母亲。太后。作皇后的母亲。怀苦辛:心怀痛苦与辛酸。苦辛,【汉典】犹辛苦。劳苦艰辛。何以:用什么;怎么。赠赐:赠送赏赐。亦指赠送赏赐的财物。倾府:倾空府邸。竭宝珍:竭尽珍宝。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百亿万:上百个亿万。采帛:彩色布帛。采办丝织品。帛,丝织品的总称。烟云:烟霭云雾。
(4)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服御物:使用御用物品。使用皇家用品。锦罗:有彩色花纹的厚丝织品和有稀孔的薄丝织品。龙旂qí:龙旗。旂,同“旗”。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垂:垂挂。九旒: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礼记·乐记》:“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羽盖:古时以鸟羽为饰的车盖。参:夹杂。参加。班轮:有纹饰的车轮。亦借指轮有纹饰之车。古为显贵所用。班,通“斑”。诸王: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自计念:自己计算念想。独自盘算挂念。无功:没有功劳。荷:负荷。承受。厚德:皇帝的笃厚恩德。思一效:思想着专一报效。筋力:筋骨之力。犹体力。糜躯:糜烂身躯。粉身碎骨,献出生命。以报国:用以报效国家。
(5)鸿胪: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秦及汉初称典客,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指该官署官员。拥节卫:簇拥符节护卫着。拥节,执持符节。亦指出任一方。指执持仪仗。副使:诸侯王的副职助手。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随经营:随行经营周旋。经营,筹划营造。规划营治。贵戚:帝王的亲族。贵族国戚。称对方亲戚的敬语。并出送:一并出来送行。夹道:在道路两旁。交:交错。辎軿:辎车和軿车的并称。后泛指有屏蔽的车子。车服:车舆礼服。车舆的彩色篷布。齐整设:齐整地设置。韡晔wi yè:光明美盛貌。《诗·小雅·常棣》萼木韡韡。耀天精:照耀着天上的精灵。闪耀着上天的精华。武骑:武骑常侍的简称。武装骑兵。勇武的骑卒。鼓吹:吹响。乐府鼓吹乐。箫笳:竹箫和胡笳。管乐器名。
(6)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魏东门:魏皇城的东门。冠缨: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扳盖:上车扳动车盖。因:因为要。内顾:回头看。向城内回顾。俯仰:低头和抬头。前俯后仰地作礼。慕同生:羡慕同样出生的人。指羡慕皇兄们不用离开皇都也。行行:不停地前行。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天色晚。还:归还。阙庭:朝廷。亦借指京城。楼阙庭院。徘徊:犹彷徨。游移不定貌。往返回旋;来回走动。踌躇:踯躅,徘徊不进。犹豫,迟疑不决。路人:行路的人。尚酸鼻:尚且鼻子酸。何况:不消说。况且。骨肉情:亲情。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作品赏析
《圣皇篇》,相当于《章和二年中》。圣皇顺应天意登上帝位,皇道荡荡,政事宁康。九州和协臣服,圣皇的威德洞达四面八方.司徒、司空、太尉一起启奏,受封的诸王不应在京城久久淹留。藩臣之职责任重大,回藩镇守自有旧章可遵守。侍臣省读奏章,圣皇陛下心有仁慈的天性。兄弟亲情使他沉吟不决,不忍心听从启奏,让诸王远行。迫于朝廷有典章制度,不能一味顾念手足私情。诸王即将启程赶赴封国,印玺绶带何其鼎盛鲜明!即日就到宫外住宿,宫廷之中顿觉寂寥冷清。圣皇增添顾念意,太后增添牵挂情。圣皇用什么赏赐诸王?竭尽府库中的异宝和奇珍。铜钱百亿万,锦帛绸缎如烟云。兼有乘舆和衣物,绫罗绢帛和金银。旗用龙旗挂九旒,车用羽盖兼画轮。诸王暗思忖,无功蒙受厚恩德。想要贡献全身力,粉身碎骨以报国.鸿胪持节为护送,副使料理随从行,贵戚全都出城送,车马川流不息街市盈。诸王的车驾齐整列,庄重鲜丽亮晶晶。羽林骑兵作护卫,鼓吹箫笳奏乐声。饯行魏都束门外,众人泪下湿冠缨。车行频频回首望,兄弟不舍之情油然生。黄昏来临曰将暮,心忧不知何El才再回宫庭。车驾徘徊停不前,驷马留恋旧土仰首鸣.行路之人皆酸楚,更何况兄弟之间骨肉情!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灵芝篇》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
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作品注释
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神农本草经》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性味甘平”。灵芝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为仙草。灵芝一般生长在湿度高且光线昏暗的山林中,主要生长在腐树或是其树木的根部。东汉张衡《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
王地:古称中原外的地方。
朱草:传说中的一种红色瑞草。王者有盛德则此草生。古以为祥瑞之物,又称“朱英”,“赤草”,“頳茎”。
洛滨:洛,洛水,在陕西省北部。滨,水边,近水的地。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
晃耀:闪耀;辉映。“金璧辉煌,丹垩晃耀。”(明·沈榜 《宛署杂记·恩泽》)
晔:光、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也形容才华外露。例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虞,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顽:愚蠢无知。如,冥冥不灵。
嚚(吟yín):愚蠢而顽固:嚚顽,嚚猾(貌似愚悍实则狡猾的人)。
田垄 :分开田亩的土埂。 “田垄粲高低,白水一时满。”(宋陈与义《曳杖》)
烝烝:形声。从火,丞声。本义火气上行。如:“阳气俱烝”。(国语·周语》)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儒家的伦理思想。《说文》:“仁,亲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伯瑜:相传汉韩伯俞,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年老力衰,笞打无力,因而哭泣。事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后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五代李瀚《蒙求》诗:“丁兰刻木,伯瑜泣杖。”五代·梁嵩《代母作倚门望子赋》:“忆昔伯俞之志,宁无泣杖之心。”
歔欷:哽咽,抽泣。抽抽噎噎的不断哭泣。《晋书·后妃传·左贵嫔》:“奔者填衢,赴者塞庭,哀恸雷骇,流泪雨零。歔欷不已,若丧所生。”。《楚辞·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湖北南漳县九集镇丁集)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茕:回飞也。从凡,茕省声。《说文》:“鸟回转疾飞曰茕”。例如,“夫何茕独而不余听。”(屈原《离骚》)
严亲:父母为所尊敬之亲,故称。《吕氏春秋·孝行》:“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三牲:在传统祭祀中,准备三样东西:煮熟的猪头、牛头和羊头,称为“三牲”。
(20)、暴子: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陵:高大的坟墓:陵园,陵墓,陵寝。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古时有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论语·微子》:“遇丈人,以杖荷蓧。”《汉书·李广苏建传》:“我丈人行也。”
戾:暴恶:暴戾。《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
董永:历史上的千乘董永,生活于两汉之间,是第四代高昌侯,《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汉宣帝时期门官董忠,因为向左曹 杨恽(杨恽,司马迁外孙)告发大司马霍禹谋反,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两千户。高昌,地名。汉朝属千乘郡。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因为董武的父亲董宏行为奸佞邪恶,朝廷剥夺董武父子爵位。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建武2年(公元26年)董武子董永又被朝廷再度封为高昌侯。
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帝 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司马贞索隐引颜师古曰:“年老矣,乃自为郎,怪之也。” 晋陶潜《饮酒》诗之九:“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遗:死人留下的:遗骨,遗言,遗嘱。
举假:借贷。黄节注:“假,借也。”
佣作:佣,雇用,受雇用。雇佣。佣工。佣耕。受雇用的人。作,起,兴起,现在起,振作。如,枪声大作。
甘肥:指美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寡人甘肥周于堂,巵酒豆肉集於宫。”晋陶潜《有会而作》诗:“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宋苏轼《祭吴子野文》:“有疾不药,但却甘肥。”
责家:债主。清麟庆《<黄少尹集>序》:“入赀为县丞,为责家所迫,抱病出关。”
用归:用,需要(多为否定)。如,不用多说。归,作“回家”讲。
天灵:天上的神灵。
至德:最好的德行。
神女:外貌端庄、姣丽、丰盈、温润,形态清静,对恋爱以礼自防,突出其精神境界。
秉机:掌握时机。
安居:梵语 va^rs!ika 或 vars!a,巴利语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
皇考:父祖的通称。《诗经·周颂·雝》:“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孔颖达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与《闵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义,故父祖皆得称之。”
蓼(录lù)莪:蓼,长大貌。莪:莪蒿。
南风诗:相传是虞舜作的诗,载《孔子家语·辩乐解》。
褘抱:绘偶有野鸡图纹的王后祭服。古礼规定在从王祭祀先王时所服。《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郑玄注:“褘衣,画翬者……从王祭先王时服褘衣。”《礼记·祭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褘立于东房。”
乱曰:原是屈原骚体结尾的一种形式。它不拘于古诗的章法,骚体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讯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
圣皇:贤能的皇帝。
德教:德行教化。
肃虔:谓恭谨虔诚。晋陆云《泰伯碑》: “而百年既终,遗爱斯轸,莫不肃虔寝庙,著名金石,遗其后昆,聿遵前典”。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庠序”是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周代叫“庠”,殷代叫“序”,后世的学校通称“庠序”,本是培育人才、研究学术的机构。在汉朝以后演变为政治机关,它的学术功能反而淡化。
仪: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孝悌(剃tì):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中田:中医的穴位。农人耕耨于中田,征夫奔走于道路,此动而得之为阳暑。
曾闵子: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汶上人。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系孔子著名弟子之一,居四科,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中的德行科。闵子骞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乡里其小时受后母虐待,冬天穿的棉衣上以芦花为絮,而其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父知后,欲休其后母,闵劝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道理,遂罢。后母知道后甚是感动,从此后待闵亲生。
髫齓:谓幼年。龀髫(换牙和垂发。喻幼年)。龀毁齿也。《后汉书·董卓传》: “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唐 白居易《观儿戏》)
黄发:指长寿老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语出《诗经·鲁颂· 宫》:“黄发台背”。 如,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陛(弊bì)下:指皇上。下臣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
慈母:最早出于《仪礼》,传曰:妾之无之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意思是说,小妾身份,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丈夫有另外的妾,且妾恰好死了遗留下一男孩.丈夫下达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养育孩子的人才称为慈母。
复然:中断再开始。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灵芝篇》是曹植早期的一篇五言诗。在这篇诗里,他托物言志,意想用世济国。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四句,写灵芝的光华。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灵芝不生在中原,而是 “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东汉张衡《西京赋》),它何等珍贵。而且与洛滨的朱草相辉耀。王者有盛德则此草生,更突出了灵芝的高贵,作者打下伏笔,表面写草,实际为以后写人定下了基调。
第二部分,是从“天灵感至德古”到“不知何用归”,列举众多古代孝子如何尽孝道,作者赞颂他们的品德如灵芝之光。作者列举了“虞舜尽孝于田,烝烝不违”、“伯瑜慈母笞而不痛,彩衣以娱”、丁兰早孤,刻木当亲”、“暴子犯罪亡形、免戾全名”、“董永家贫,举假以供养”等故事。这些孝子,以孝为先,以孝为德,以孝为乐,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曹植之所对他们如此推崇,是在宣传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当时一个重要选官制度是孝悌力田,奖励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德行的人和能努力耕作者,让他们受赐爵、赐帛或复其身(即免除徭役)等。孝悌力田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并作为定员。
第三部分,是从“古时有虞舜”到“洒泪满袆抱”,写由于孝行感动了神灵,人们将得到回报,这就像人食了灵芝草一样,能起死回生、长生不老。它写了“天灵、神女”的感受,写了“皇考、蓼莪”的悼念,写了“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的感慨。这里作者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四部分,是从“乱曰”到“末尾”,写由此得到的国强民和的奇效,暗寓灵芝的独到之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是统治阶级的一贯思想,诗何文到此,用了“乱曰”。乱曰,本原是屈原离骚体结尾的一种形式。离骚体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它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创造了自己的章法,采用“乱曰”、“讯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这首诗也是这样。作者说,依以上的情况来看,结果将是:国家“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不失仪,比屋皆仁贤”;个人“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从上到下,国泰民安,和睦和谐,寓意这就像灵芝的光华。
曹植的这首诗,表达了它企图建用世济国的意思想,具有时代性政治的、社会性,在这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诗歌艺术上用美好的灵芝来作比喻,生动形象。在创作方法也有创新,尤其对五言诗来说。过去,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到了《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有一定的成份。而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描写复杂事态的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这首诗就是例证。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315、魏晋·曹植(六)《灵芝篇》等五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