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2021-08-24 11:15:20)
标签:

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

古典诗词

怀古

魏晋·曹丕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 
《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笮。
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词句注释
1.陌上桑: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
2.阡陌(qin mò):田间小路。
3.侧足:置足。侧,置;处于。曹植《送应氏》诗:“侧足无行径。”窘步:形容行走困难。
4.局笮(zuó):局促狭窄。笮,同“窄”。
5.嗥(háo):吼叫。
6.鸡:野鸡之类。
7.相索:互相寻找。
8.盘石:巨石。
9.郁:形容树木茂密。差错:指丛生交错。
10.寝蒿草:在野草上睡觉。寝,指露宿。蒿草,野草。
11.荫松柏:用松柏遮盖。
12.伴旅单:指一起征战的伙伴很少了。伴旅,一起征战的伙伴。
13.稍稍:渐渐。零落:指死亡。

白话译文
离开故乡离开了屋院,从军作客走出万里远。
披荆斩棘,寻陌找阡,不敢停留一个人涉险。
虎狼嚎叫道路窄又弯,鸡禽惊逃,呼朋索伴。
上南山无法不踏巨石,丛生的树木浓密杂乱。
累就避荫松下睡草间,泪如雨下,打湿枕席。
以泪洗面因为无旅伴,渐渐地太阳将要落山。
内心空旷却充满悲愁,我真痛惜自己太可怜。

创作背景
《陌上桑》是乐府旧题,曹操用来写游仙,而曹丕则用以写从军远征、行路艰险,这说明建安诗人(即使是曹氏父子)对乐府旧题的改造不拘一格,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作法。这首诗写作的具体背景不详,从文字和内容看,是诗人为记录从征行军的所见所感而写。

赏析
这首诗写士卒弃乡离家远从军旅的艰难和痛苦。征途多艰难,更使人痛苦的是远征已久,伙伴越来越少,有些已经死去。面对此景此情,惆怅怜悯,痛惜不已。
这是一首杂言诗,全诗二十句,由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组成。其中三言十一句,占全诗的一半多,另外四言一句,五言五句,七言三句。今存建安时期的乐府诗,有五言、四言、七言和杂言四种。在杂言诗中,曹丕这首和曹操的《陌上桑》都是以三言为主,曹操的诗共十九句,其中三言十四句,其他五句全是七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一三言一七言,四次循环。曹丕的这首除有三言和七言之外,还有四言和五言,其结构形式是: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三言——五言——三言——四言——五言——三言——三言——五言——七言——三言——三言——七言——三言——五言——五言——三言。全诗每节多以三言开始,然后穿插七言、五言和四言。多种句式,随意搭配,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这首诗和曹操的《苦寒行》相近,都是写征旅之苦,格调苍凉悲伤。不过,细读两诗,可以发现,两首诗主旨虽然相近,但各有特点。第一,曹操的《苦寒行》写的是一次具体的行军,“北上太行山”、经过诘屈的羊肠坂等艰险、严寒的时节等,都写得相当具体。而曹丕的这首,写的似乎不是某一次行军,而是从万里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等角度,概括叙写征役的艰难和痛苦。第二,两首诗,虽然抒发的都是苦悲之情,但曹操的特别突出了怀念故乡之情,而曹丕的则突出了对死亡的痛惜。两首诗各有千秋,互相补充,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在那个时代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月重轮行》

三辰垂光,照临四海。
焕哉何煌煌,悠悠与天地久长。
愚见目前,圣睹万年。
明暗相绝,何可胜言。 

注释
三辰:日月星辰。
垂光:垂世光芒。光芒俯射。比喻普施恩泽。
照临:照射到。照耀光临。
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焕哉:光明啊。哉,文言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何:何其,多么。
煌煌:辉煌。明亮辉耀貌;光彩夺目貌。
悠悠:悠远。辽阔无际;遥远。久长;久远。久长:永久长远。
愚:愚人。我的谦辞。
目前:眼前。
圣睹:圣人高瞻远睹。
明暗:明与暗;明显与隐晦。
相绝:彼此互相隔绝。相差极大。
何可:如何可以。
胜言:尽言。胜,副词,尽,完。

白话译文
日、月、星的光芒照耀着整个天下。
它们焕发的光彩,多么明亮夺目,
和天地一样长久。
愚笨的人只能顾及眼前,
圣明超凡的人则可以预见万年之后的事。
明和愚昧的不同,哪里能说尽呢?

赏析
三辰垂光,照临四海——日、月、星的光芒照耀着整个天下。三辰:指日、月、星。四海:指天下。
焕哉何煌煌,悠悠与天地久长——它们焕发的光彩,多么明亮夺目,和天地一样长久。焕:焕发光彩,放射光芒。煌煌:指光彩夺目。悠悠:长久的样子。
愚见目前,圣睹万年——愚笨的人只能顾及眼前,圣明超凡的人则可以预见万年之后的事。愚:愚笨的人。圣:事无不通,光大而化,超越凡人的人。睹:看。
明相绝,何可胜言——圣明和愚昧的不同,哪里能说尽呢?明:圣明,明智。:愚昧。绝:远隔。这里是不同的意思。胜:尽。
一“明”一“”,通过对比,表明了诗人对圣明之人的赞叹和对愚昧之人的贬斥,仔细玩味,其中似暗含诗人对用人标准的看法。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饮马长城窟行》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
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
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注解
浮舟:漂在水上的船。行船。
讨:讨伐。彼:那。犯:袭击。侵犯。荆虏:荆州的敌虏。
贯甲:穿上衣甲;擐甲。洞穿衣甲。
征人:征伐之人,远征之兵士。
伐:敲。击。金鼓:鸣金和战鼓。
长戟:古兵器名,长柄的戟。幽冀:幽州和冀州。
百石dàn:一百石。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百石弩,千斤重的弩机。诸葛亮发明制造的是十石弩。
发机:拨动弩弓的发矢机。
若:如同。
一发连四五:一次击发可射四五枝巨箭。

赏析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划着船横渡大江,去讨伐侵犯荆州的敌人。犯荆虏:侵犯荆州的敌人,指孙权。虏,敌人。
武将齐贯,征人伐金鼓——武将们穿戴整齐,手里拿着箭。出征的战士们敲击着钲和鼓。贯:穿戴。(p):一作甲。箭,箭头较薄而阔,箭杆较长。伐:敲击。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十万战士手里拿着长戟,幽州和冀州的士兵佩带着威力达百石的弓箭。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略似戈,兼有戈之横击、 矛之直刺两种作用,杀伤力比戈、矛为强。幽: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冀:冀州,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 部地区。石百弩:威力有百石之强的弓箭。石,量词。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发机射出石头像雷电那样迅速,一下子就射出四五颗石头。发机:古代武器名,用以发射石块。电:一作迅。
诗歌借乐府旧题写伐吴之事。通过写战争声势之浩大、队伍之齐整、武器之精强,将伐吴将士们强烈的自信心和为国献身的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慷慨激越,悲壮昂扬,令人振奋。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董逃行》

晨背大河南辕。
跋涉遐路漫漫。
师徒百万哗諠。
戈矛若林成山。
旌旗拂日蔽天。

【大河】即黄河。
【南辕】车辕向南。谓车向南行。
【跋涉】登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辛:长途跋涉。
【遐路】远路;长途。
【漫漫】1.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长夜漫漫|长路漫漫北风紧。 2.任意妄为,不自检束:王前事漫漫,今当自谨。
【师徒】1.士卒。亦借指军队。 2.犹师生。指师父和徒弟。
【戈矛】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 2.武士;军队。 3.战争;冲突。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黎阳作三首》
【其一】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注释
[1]邺城:古都,旧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之东。汉属魏郡所治。汉末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败袁绍后,据之为基地,后为魏都。
[2]韩陵: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东北,为自邺城到黎阳的必经之地。
[3]霖雨:久雨。载涂:指道路泥泞。
[4]载驰载驱:意为又驰又驱,紧急行走。
[5]沐雨栉风:形容辛苦奔波,饱经风雨。
[6]何为泥中:为什么竟在泥水中奔波呢!
[7]周武:周武王姬发。曾兴兵讨伐殷纣王,建立周朝。武王是其死后的谥号。
[8]暨:及,到。公旦:即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摄政,使周王朝政权得以巩固。
[9]载主而征:周武王带领诸侯起兵讨伐殷纣王时,载着周文王的牌位,表示乃奉父命而伐,不敢自专。
[10]彼此:当年的武王伐纣和今天的进军黎阳。

白话译文
曹丕帅兵朝发邺城,旧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之东,汉属魏郡所治,汉末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败袁绍后,以邺城为基地,作为魏都,与长安、谯、许昌、洛阳合称五都。晚上兵营扎在韩陵山,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东北,是自邺城到黎阳的必经之地。当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军队人困马乏。军队又要急行军,奔波辛苦,饱经风雨。为什么放弃了高处比较干的地方,非要在泥水中奔波啊?周人姬发曾兴兵讨伐殷商帝辛,建立了周朝,姬发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姬发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使周王朝政权得以巩固。周人姬发带领诸侯起兵造反,与殷商帝辛作战时,载着他父亲姬昌的牌位,表示是奉了父命,用其蛊惑人心,激励士气,号称是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姬发与帝辛作战和今天我带兵进军邺城,都是授意于上苍的天命。这样的重任舍我其谁,我当不遗余力收拾这天下乱局。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黎阳作三首其二·殷殷其雷》

殷殷其雷,蒙蒙其雨。
我徒我车,涉此艰阻。
遵彼洹湄,言刈其楚。
班之中路,涂潦是御。
辚辚大车,载低载昂。
嗷嗷仆夫,载仆载僵。
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殷殷】殷殷 : 深切的样子:忧心殷殷。1.忧伤貌。 2.炽盛貌。 3.众多貌。 4.情意深厚貌。 5.殷切急迫貌。
【中路】1.半路。 2.路的当中。 3.当中的一路。常指军队部署。 4.质量中等;普通。
【涂潦】犹行潦。谓道路泥泞积水。
【仆夫】1.驾驭车马之人。 2.泛指供役使的人,犹言仆人。 3.管马之官。
[1]殷殷:象声词,指雷声。
[2]蒙蒙:密布的样子。
[3]遵:循,沿着。洹(huán):水名,在中国河南省。亦称"安阳河"。湄:岸边,水和草相接的地方。
[4]刈(yì):收割。楚:一种枝干坚劲的灌木。
[5]涂潦:道路上的积水。御:驾车行走。
[6]辚辚(lín):象声词,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
[7]载低载昂:指车行路上忽高忽低,上下颠簸。
[8]嗷嗷:众声嘈杂。仆夫:此指驾车的士卒。
[9]载仆载僵:车行困难,人在车上一会儿倒下,一会儿又站起来。
[10]蒙涂冒雨:路上大雨倾泻,泥水飞溅,行军及其艰苦。
[11]濡:沾湿。

轰隆隆的雷声,一阵阵的漫天大雨。士卒们随着我的战车,艰难地跋山涉水。沿着相州的洹水岸边,洹河在今河南安阳、内黄一带,令士卒收割一种枝干坚劲的灌木。以便路途遇到积水,好用灌木铺路,利于驾车行驶。咣咣当当的大车,颠簸地行进在高低不平的泥泞之中。赶车的士卒高声吆喝着,行军的队伍一片嘈杂,坐在车上被摇晃和颠簸得东倒西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大雨倾盆,泥水飞溅,行军及其艰难,雨水、泥水、汗水混在一起,人们把衣服搞得狼藉不堪。

根据曹丕《黎阳作三首》所写的“朝发邺城,夕宿韩陵”,“行行到黎阳”等内容看,此诗乃由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出征途经黎阳(今河南浚县)时作。诗云:“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南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俨然以周公自比,可见此诗应是曹操死后、曹丕继立为魏王而尚未受禅时所作,时为公元220年(汉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
第二首诗写行军途中的艰难状况。首二句以“殷殷”像雷之声,“濛濛”状雨之貌。《诗经·召南》有《殷其雷》篇,司马相如《长门赋》亦有“雷殷殷而响起兮”句;《诗经·邠风·东山》有“零雨其濛”句,《说文》:“微雨曰濛濛。”这里袭用之以点明雷声隆隆、细雨绵绵的久雨不断的恶劣天气环境。开门见山,笔墨经济。二句是全诗的基础,下文的一切描写皆由此而产生。“我徒我车,涉此艰阻”,点明时在行军途中。上句连用二“我”字,其对士卒的感情可知;下句着一“此”字,也可从中得知诗人正在军列之中,是目睹这场艰难跋涉的。这二句写法貌似直拙,其中却大有可细昧之处。
接下来,诗从各个方面对“涉此艰阻”作具体描绘,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雨中行军图。先是写路途之难行。洹水,在今河南北境,《水经注》:“洹水东北流,经邺城南。”从邺城出发,应经由洹水,“遵彼洹湄”,是说大军沿着洹河的河岸前进,“言刈其楚”,则写军队前进时的行动,句袭用《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的成句,“楚”,荆属灌木,又名牡荆。行军为何要割楚?下文说明原来士卒们是用荆条铺在路上,垫平雨水积聚的泥泞道路,以便使人车顺利通过。班,铺开;潦,雨后的积水。行军时的艰难,由这个细节,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再往下是写行军中的人流车队。先以二句写车,“辚辚”,为车行时发出的声音,写听觉;“载低载昂”,又转写视觉,描绘在高低不平而又泥泞难行的路途上大车忽上忽下颠簸前进的情形。“嗷嗷”,哀鸣声,《诗经·小雅·鸿雁》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句,此用以形容赶车人(仆夫)的叫苦连天声,写的又是听觉;“载仆载僵”,笔锋仍回到视觉上,描写道路上跌倒和僵卧的士卒遍地都是,一派惨象。此四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反复转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行军环境的艰苦和征人的苦难,富有感染力。结尾二句补足上文,以衣裳尽湿、雨水淋漓的战士的冒雨行军结束全诗,表现了对士兵的同情。王夫之《古诗评选》说此诗:“伤悲之心,慰劳之旨,皆寄文句之外。”可谓中的。
第二首诗在叠词的运用上相当成功,特别是“殷殷”、“辚辚”、“嗷嗷”等象声叠词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富有音乐美。王夫之说此诗“一以音响写之,此公子者,岂不允为诗圣。”对此种手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其三】
奉辞讨罪遐征,晨过黎山巉峥。
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
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
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掺凄宵零。
彼桑梓兮伤情。

奉辞:奉命。遐征:远征。
黎山:又称大伾山、黎阳山,在今河南浚县东。巉(chán)峥(zhng):山势高险。
顿倾:倒毁。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蕃(fán):篱墙。
霜露:喻艰难困苦的条件。宵零:凋零、凋落。
桑梓(z):喻指故乡。

奉命讨伐罪恶的袁家军而征战远方,早晨经过了黎阳平地孤峰、气势高险的大伾山。大伾山东边是滚滚的黄河翻着金色的波浪,北边是大军曾经住过的黎阳古城,当年黎阳城位居大伾山北麓,黎阳古城里的建筑已经倒毁,山中有高楼亭亭矗立,丛生的荆棘灌木绕着篱墙。向南望去是青青的果园,但却霜露凋零,满目萧瑟。秋雨怀疑说的是秋季开花的落叶藤本植物凌霄,已被秋霜凋零。看到这些怎不为思念故乡而伤情。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其四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
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随风靡(mí):在大风之下万物倾倒。此指军队的排山倒海的威势。
龙骧(xing):如神龙腾飞那样勇往直前。骧:本为马首昂举,引申有上扬的意思。
上下:指天地。
干戚:泛指武器。纵横:指四面八方。
白旄(máo):旗帜。用白色的旄牛尾放在旗杆头上作为装饰。素霓:白色霓霞。
丹旗:红颜色的旗帜。朱:红色。
太王 :先王。
胥(x)宇:疆土。足臧(zng):值得保全。

白话译文
大军出发像风扫一样,
队伍通过威武势雄强。
锣鼓响震撼军营上下,
远近处闪动剑影刀光。
白色旄好似霓一般素,
红色旗直如血一样亮。
想起大王昔日的德政,
字字有见解值得收藏。
我们经过了万年古林,
走啊走啊已走到黎阳。

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犹如神龙腾飞,勇往直前。战鼓响天震地,兵卒举着各种兵器指向四面八方。白色的旄牛尾装饰的战旗如同白色霓霞,红颜色的旗帜一片红色。想起古代王者之德,这里说的应该是周人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他曾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基。经过万年古木的大原始森林,由"万岁林"可以窥见曹丕的内心世界,此时已经有了面南背北之心,看到林中古木也能联想到"万岁"。由此也可想见当年的生态,如今那一路哪里还有这样的大森林。过了森林,大军就到了黎阳。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314、魏晋·曹丕《陌上桑》《月重轮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黎阳作三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