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65魏晋·张协《杂诗六至十首》《咏史》《游仙诗》

标签:
365 |
分类: 心之旅 |
魏晋·张协
《杂诗六至十首》《咏史》《游仙诗》

魏晋·张协
《杂诗十首》
其六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
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
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
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
朅来戒不虞。挺辔越飞岑。
王阳驱九折。周文走岑崟。
经阻贵勿迟。此理着来今。
注释
鲁阳关是古关名,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当洛阳与南阳盆地间交通冲要。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东晋太元三年(378年)苻坚攻襄阳,使石越率精骑出鲁阳关,即此。又称三鸦路、古鸦路。
【百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各种声音。亦指各种一般的声音。坐:《文选》卷二九李善注引《庄子》:“无故自吟曰坐。”
【感物】1.谓有感于怪异之事。
2.见物兴感。 3.感动或感化他物。
【思情】思念之情。
【不虞】1.意料不到:不虞之誉。 2.意料不到的事:以防不虞。
3.没有准备:击其不虞|以虞待不虞者胜。
朅(怯)来:即去来,此偏义使用,指来(越过)。
【飞岑】高山。
“王阳”句:“王阳”,西汉人名;“九折”,九折阪,地名,在四川邛崃。《汉书·王尊传》:“琅琊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以病去。”
“周文”句:《春秋公羊传》:“百里奚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肴之廞岩,是文王之所避风雨者也。’”何休注曰:“其处阻险,故文王过之驱驰,常若避风雨也。”
鉴赏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八句描写鲁阳关一带险峻恐怖的形势。
首句包融时地、人事。“鲁阳关”,古关名,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为洛阳至南阳间最近捷的通道。“登”字下得贴切,若用“过”字,亦可,但就衬托不出关山的高峻。次句以“狭”“峭”“深”三个形容词总括鲁阳关山路的险要;“狭”指山路宽度,“峭”指山路险度,“深”指山路长度。全句不假雕饰,脱口而出,却能给人以较完整的空间印象。第三、四句“流涧万馀丈,围木数千寻”。“万馀丈”,紧承次句:明标山间流水之长,暗示关山的高度。“围木数千寻”极言树木的粗壮和高大;“围木”,两手合抱的树木,“寻”,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句合观,涧流成渊,古树参天,高耸低落,奇崛险怪。第五、六句“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一句写走兽,一句写飞禽。猛虎咆啸,有震荡山林之势;群鹤悲鸣,声音嘈杂凄厉;都为这古老荒僻的关隘增添了恐怖气氛。诗人用“响”“聒”刻画咆虎鸣鹤在深山老林间造成的音响效果,真是恰到好处。第七、八句“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紧承前面两句,仍从声响落笔。凄冷的山风,摇木振壑,犹如一头发威的怪兽对人咆啸,山林草木不堪承受其势而发出低低的呻吟。本来,山风骤起、席卷林壑、百草披靡的景观,并不能给人以多么恐怖的印象;然而,诗人把它放在猛虎出没的背景中,用一“啸”一“吟”点化之,却能产生令人毛骨怵然的效果。此外,“为我啸”一语,亦将“我”之恐怖状暗含其中了。
以上八句主要从空间的高峻险绝与声响的凄厉恐怖两个方面,造成过鲁阳关时的一种令人生畏的氛围,为下文“挺辔越岑”的行动与“经阻勿迟”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感物”句承上启下,是联结此诗前后两部分的纽带。由“感物”而引发“思情”,是张协创作的一个重要心理活动趋向。除此处的表白外,又如“感物多所怀,沈忧结心曲。”(《杂诗·秋夜凉风起》)此诗前一部分描绘的,都属于诗人的“感物”内容,以下表现的则是诗人通过“感物”所触发并展开的情感活动。“在险”句径直扣住前部分的内容而发。“在险”指处在危险境地,一个“险”字豁然点明诗人对前面景物形势的总印象。濒于险境,诗人自然不能若无其事,保持常态,故曰“易常心”,此其一。诗人“易常心”,但并未失去理智,他即刻想到应尽快摆脱险境,以防不测:“朅来戒不虞。”此其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但要走,而且要快走;于是,诗人勒紧缰绳,策马向前:“挺辔越飞岑。”此其三。四句合观,诗人的情态、行动历历可见。
“王阳驱九折,周文走岑崟。”针对自己“挺辔越岑”的果断行动,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他首先联想到西汉王阳经益州天险九折阪,畏道而驱马离去的故事;接下来又联想起时代更遥远的周文王,据载,文王经肴山,惧其险阻,便策马驱驰而过,犹躲避风雨。诗人通过这些同类事件的联想,不仅说明“在险易常心”本是人之常情,而非我之怯懦,而且证明“挺辔越飞岑”属明智的举动。这就自然而然引发最后两句的哲理议论:“经阻贵勿迟,此理著来今”——经历险境贵在杜绝迟疑,这个道理自今以后要铭记在心。
值得指出的是,“经阻贵勿迟”虽是诗人行旅中的经验,但若联系作者身世,读者可以发现这并非偶然的感发,其实也可以视为他处世哲学的具体写照。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异常激烈、倾轧屠杀司空见惯,张华、潘岳、陆机等著名文人也都因踟躅官场而死于非命。而张协却采取“经阻勿迟”的明哲保身态度,及时隐退,幸免于难。《晋书·张协传》:“于时天下已乱,所在寇盗,协遂弃绝人世,屏居草泽。”所以,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结为作者人生态度的表白,也不过分。
这首行旅诗,叙事、写景、情理浑融一片,读来毫无割裂之感,比之同期许多动辄添加玄理尾巴的诗作来,应算是一首好诗。
其七
此乡非吾地。此郭非吾城。
羇旅无定心。翩翩如悬旌。
出睹军马阵。入闻鞞鼓声。
常惧羽檄飞。神武一朝征。
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舍我衡门衣。更被缦胡缨。
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翩翩】1.飞行轻快貌。
2.行动轻疾貌。 3.飘动貌。 4.连绵不断貌。 5.形容风度或文采的优美。 6.欣喜自得貌。 7.宫阙高耸凌空貌。 8.高远貌。
9.花言巧语。翩,通"谝"。
【悬旌】1.挂在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 2.挂起旌旗。指进军。
【悬旌】1.挂在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 2.挂起旌旗。指进军。
【羽檄】即羽书,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神武】1.原谓以吉凶祸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易.系辞上》:"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孔颖达疏:"夫《易》道深远,以吉凶祸福威服万物,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谓伏牺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而畏服之也。"后沿用为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称颂帝王将相。
2.唐时北衙军所属禁军名。 3.即神武门。南朝建康皇宫西首门名。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屋舍。语出《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也指隐士的居处: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缦胡】1.粗而没有文理的帽带,武士冠缨。
2.借指兵卒。
【折冲】1.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敌取胜。冲,冲车。战车的一种。 2.交涉;谈判。
3.武官名。北魏有折冲将军。见《宋书.柳元景传》。隋禁卫军有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唐有折冲都尉,全国各州有折冲府。见《通典.职官十一》。
【樽俎】盛酒和装肉的器具,代指宴席:布筵席,陈樽俎。
【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
【两楹】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2.《礼记.檀弓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巧迟】语本《孙子.作战》。指用兵弄巧立异,反而造成行动迟缓。
【不足】1.不充足,不够。
2.不可,不能。 3.不值得,不必。 4.不难。 5.犹不尽。 6.犹不致。
【足称】值得称道。
【拙速】谓用兵宁拙于机智而贵在神速。
【垂名】谓留传声名。
其八
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
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
借问此何时。胡蝶飞南园。
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闽越衣文蛇。胡马愿度燕。
风土安所习。由来有固然。
【述职】1.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 2.指外任官员向朝廷陈述职守。
3.今泛指向主管部门陈述汇报工作情况。 4.供职;就职。
【边城】靠近国界的城市。
【羁束】1.亦作"羇束"。
2.犹拘束。 3.羁旅困顿。
【戎旅】军旅;兵事。
【望舒】1.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 2.借指月亮。
其九
结宇穷冈曲。耦耕幽薮阴。
荒庭寂以闲。幽岫峭且深。
凄风起东谷。有渰兴南岑。
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
泽雉登垄雊。寒猿抚条吟。
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
投耒循岸垂。时闻樵采音。
重基可拟志。回渊可比心。
养真尚无为。道胜贵陆沉。
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结宇】建造屋舍。
【穷冈】深山。
【耦耕】二人并耕。后亦泛指农事或务农。
【幽薮】僻静的草泽。
【幽岫】深山中的岩洞。常为隐者所居之处。
【东谷】1.指旸谷。传说中的日出处。 2.东边山谷。
【有渰】1.亦作"有弇"。
2.浓云密布貌。一说﹐雨神。
【箕毕】箕与毕为二星宿名﹐据传箕星主风﹐毕星主雨。
【肤寸】古代长度单位。一指宽度为寸,伸直四指的宽度为肤(一肤为四寸)。也用以比喻极小:肤寸之地。
【泽雉】1.生长于沼泽地的野鸡。 2.乐府杂曲名。
【登垄】1.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泛指操纵和独占市场﹐牟取暴利。语本《孟子.公孙丑下》:"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赵岐注﹕"龙断﹐谓堁断而高者也。左右占视﹐望见市中有利﹐罔罗而取之。"龙﹐通"垄"。
2.登上坟顶。 3.登上土埂。
雊,雉鸡叫。
【重基】犹高山。
养真,犹养性,此指隐居。曹植《辩问》:“君子隐居以养真也。”“道胜”,《文选》李周翰注曰:“道胜者,道之胜者,所贵隐身也。”“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庄子·则阳》郭象注曰:“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
“竹素”,竹简、白绢,古代初无纸,用以书写文字。后指书册、史乘。“翰墨林”,谓笔墨之林,比喻文章汇集之处。
这是一首招隐诗。诗的前十四句刻画山中自然景物。
开篇两句总括归隐环境:“结宇穷冈曲,耦耕幽薮阴。”“结宇”,构筑屋舍;“耦耕”,本谓二人并耕,此泛指耕种。诗人脱离官场,回归荒僻山野,居与食当属首要解决的问题,故以“结宇”“耦耕”概写开始归隐生活。“穷冈曲”为居住之所,“幽薮(草泽之地)阴”为耕作之所;“穷”与“幽”两个近义词,突出强调归隐环境的荒僻深幽,跟喧嚣的城邑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调度上,一“冈”一“薮”,高低有致,笔法井然。三、四两句承首句,诗人进一步渲染隐居环境的幽寂冷落。“荒庭”句侧重写荒寂,“幽岫(山穴)”句侧重写险阻,分则各得其妙,合则相辅相成。两句十字,形容词就使用六个,刻画细致,充分体现了作者“巧构形似之言”(钟嵘《诗品》)的艺术工力。
“凄风”四句,笔触稍移,描写山中由风而雨的气候变化。“渰”,云起貌,这里指云。山中天气变化多端,但久居山中之人,自有其判断气候变化的方法,那就是注意风向与云的变化。“凄风起东谷,有渰兴南岑”,正反映出诗人的这种敏锐的观察力。“箕”“毕”,二星名。《尚书大传》:“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古以为月经于箕星之度则多风,经于毕星之度则多雨;“箕毕期”为降大雨的征兆。“肤寸”,本是古长度单位(古以一指宽为寸,四指为肤),古人多用以形容初出山之微小云朵,如晋杨乂《云赋》:“始于触石而出,肤寸而征,终于沾濡六合。”“肤寸自成霖”承“有渰”句,指南岑微云初起,点点朵朵,后渐扩散布合,以致密云蔽空,久雨不晴。四句合观,云为轴心,以云带雨,真切地勾勒一幅山野气候变化图景。
“泽雉”六句,描写山野雉、猿生息,人烟稀少,草木繁茂的荒僻景象。前两句用分承法,“泽雉”句承第二句的“幽薮”,“寒猿”句承首句的“穷冈”。猿居冈丘,地势高寒,故曰“寒猿”;条,树枝;“泽雉”,草泽里的野鸡,“雊”,雉鸣。二句属对工整,高低错落,造成强烈的空间效果。“登”“拥”“雊”“吟”四字,融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于一炉,下字平易,而形象逼真,雉、猿自由自在生息的样态跃然纸上。这里,诗人似乎还包蕴一层深意,即用山泽动物的自然生息之乐衬托自己摆脱官场回归自然之乐。《韩诗外传》:“君不见大泽之雉乎?五步一啄,终日乃饱;羽毛泽悦,光照于日月,奋翼争鸣,声响于陵泽者何?彼乐志也。援置之囷仓中,常啄粱粟,不旦时而饱,然独羽毛憔悴,志气益下,低头不鸣,夫食岂不善哉?彼不得其志故也。”动物在自由和非自由两种环境中,尚有“乐志”和“不乐其志”的不同表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更是如此“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楚,灌木丛。诗人用白描的笔法,勾勒一幅平实而淡远的荒野图。紧接着,在这大画面上,出现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镜头:“投耒循岸垂,时闻樵采音。”“投耒”句承前面的“耦耕”句;“投耒”指放下农具休息,“岸”指泽岸(畔),全句展示归隐者自然悠闲的农事生活情态。“循岸垂”的归耕人与“登垅雊”“拥条吟”的雉、猿互为映衬,自然和谐。“时闻”句承“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两句。“樵采音”,斫柴的声音。“无人迹”乃视觉得之,“樵采音”则为听觉得之,二句合观,可见“无人迹”仅指凭视觉功能,看不到人迹,而非山野绝对无人;诗人听觉所得之声,便是樵夫所为,只是这种活动可闻而不可睹罢了。再者,“樵采”二字还与“荒楚”句有直接的勾连关系;“樵”得之于“荒楚”,“郁萧森”的“荒楚”掩没了樵夫的身影,因而他的存在只能通过听觉形象来传示了。四句合观,在表现上十分严密,无隙可击,可谓天衣无缝。
诗的后六句,表现诗人崇尚隐逸的情思。“重基可拟志,回渊可比心。”诗人通过一“拟”一“比”,把自然景物与人格理想加以沟通。“重基”,指高山;“回渊”,指深流。“志”“心”,超脱高洁之情志,概指诗人自我的人生理想、人格追求。魏晋时期,以老、庄之学为骨架的玄学思潮盛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魏晋人继承道家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标榜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在自然景观中广泛领悟人生,拓展情怀。“重基”两句,表现的便是通过自然领悟人生的情思趋向,正所谓“登高使人意遐,临深使人志清。”(《文选》李善注引顾恺之语)这种清峻超脱的人格追求,既然得之于对自然的观察和品味,那就要回归于自然。“养真”两句,诗人满口道家语,明确表示对归隐的崇尚。但是,魏晋人崇尚老、庄之学,并不完全排斥儒学。这首诗结尾两句就透露如此信息:“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也许是诗人认为老、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类并”(《庄子·马蹄》)的主张有些过分,所以才抬出为儒学君子津津乐道的书章盛事补充之吧!《晋书·张协传》云:“协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守道不兢,以属咏自娱。”这很便于读者了解张协其人其诗,故录之。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表现在写景上,它是晋宋之际山水诗出现之前,描写自然山水最工细、生动的诗作之一。从诗史角度看,汉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诗,很少写景。建安诗歌,景物描写有所增加,但所写只是邑郊苑囿,而非深山穷泽,与后世狭义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西晋隐逸之风大盛,在一些招隐诗中往往涉及山中景物,但多数显得抽象笼统;这种情况,与那些作者虽崇尚隐逸而并未真正归隐岩穴有关,也与其描写技巧的低拙有关。而张协的情况就不同了,他有归隐的实践经历,对山中景物自然比其他人熟悉,所以笔下的山水形象,显得生动、自然亲切,此其一。比之同期作家,张协具有“巧构形似之言”的艺术特长,因而能在写景的细致精美上超越他人,此其二。总之,张协对后世山水诗艺术技巧的逐渐成熟,影响是较深的。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钟嵘评谢诗说:“杂有景阳(张协)之体,故尚巧似。”于此亦可见其影响之一斑。
其十
墨蜧跃重渊。商羊儛野庭。
飞帘应南箕。丰隆迎号屏。
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霖沥过二旬。散漫亚九龄。
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
洪潦浩方割。人怀昏垫情。
沉液漱陈根。绿叶腐秋茎。
里无曲突烟。路无行轮声。
环堵自颓毁。垣闾不隐形。
尺烬重寻桂。红粒贵瑶琼。
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
虽荣田方赠。惭为沟壑名。
取志于陵子。比足黔娄生。
【重渊】1.《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后遂以"重渊"指深渊。
2.引申为极深极低处。
【商羊】传说中的鸟名。据云,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野庭】指殿堂前空旷的庭院。
【飞廉】1.商纣的谀臣。
2.风神。一说能致风的神禽名。 3.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名。 4.宫观名。
【南箕】星名。即箕宿。共四星,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舌宽。夏秋之间见于南方,故称。古人观星象而附会人事,认为箕星主口舌,多以比喻谗佞。典出《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郑玄笺:"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今谗人之因寺人之近嫌而成言其罪,犹因箕星之哆而侈大之。"
【丰隆】1.亦作"丰霳"。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后多用作雷的代称。 2.丰盛隆厚。
3.高大崇隆。
【号屏】神话中雨师之别称。
【云根】1.深山云起之处。
2.山石。 3.道院僧寺。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故称。
【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水衣】称指潮湿的地方生长的青苔:屋后青石旁长满了水衣。
【洪潦】洪水。多雨后的大水。
【方割】1.普遍为害。
2.指普遍的祸害。
【人怀】人心,人的情绪。
【昏垫】陷溺。指困于水灾。亦指水患,灾害。
【沈液】指雨水。
【陈根】1.逾年的宿草。
2.借指亡友。
【曲突】1.指烟囱。
2.见"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环堵】堵:土墙。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尺烬】犹尺薪。
【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为君子虽然穷,但是仍能坚守志节,若是小人,就无所不为了。后以“固穷”形容甘于贫困,不失气节: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黔娄】人名。据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载,黔娄为春秋鲁人。《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高士传.黔娄先生》则说是齐人。隐士﹐不肯出仕﹐家贫﹐死时衾不蔽体。晋陶潜《咏贫士》之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后作为贫士的代称。
魏晋·张协《咏史》
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
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
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
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
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行人为陨涕,贤哉此大夫。
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
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
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
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公祖】1.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祖句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二疏】1.亦作"二疎"。
2.指汉宣帝时名臣疏广与兄子受。广为太傅,受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
【供帐】1.亦作"供张"。
2.陈设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亦谓举行宴会。 3.指供宴饮之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
4.僧尼呈报名册于官府。
【遗荣】1.谓抛弃荣华富贵;超脱尘世。 2.指身后之荣誉。
3.犹残花。
【抽簪】谓弃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故称引退为"抽簪"。
【朝衣】1.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 2.借指朝廷官员。
【蝉冕】即蝉冠。汉代侍从官所戴的冠。
魏晋·张协《游仙诗》
峥嵘玄圃深,嵯峨天岭峭。
亭馆笼云构,修梁流三曜。
兰葩盖岭披,清风绿隙啸。
【玄圃】1.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中有奇花异石。玄,通"悬"。
2.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建康(今南京市)宫中园名,时作讲经之处。
【嵯峨】山高峻的样子:高山嵯峨。
【亭馆】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
【云构】1.形容作品大量涌现。2. 高大的建筑物,大厦。3.
高山上的岩洞。
【修梁】1.长梁。梁,木结构屋架中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2.长桥。
【三曜】指日﹑月﹑星。
前一篇:258、魏晋·陶渊明《命子》十首
后一篇:259、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