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2021-06-20 17:38:58)
标签:

传统文化

古典文学

魏晋曹植

夏日情怀

魏晋风流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魏晋·曹植

《杂诗七首》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其一》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极,至,到达。难任,难以承担。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翘(qiáo):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近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其二》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1]转蓬:即飞蓬,菊科植物,秋季时能随风飞起。
[2]"何意"句:谁料想大旋风突然刮起。迥飚:大旋风。
[3]极:尽头。
[4]"类此"二句:是说游子从军远方,到处漂泊,有如转蓬。捐躯:效命。
[5]掩形:遮掩身体。
[6]薇:野生羊齿类植物,叶尖端为旋涡状,可食。藿:豆叶。
[7]去去:抛开。复道:再说。

白话译文
飞蓬离开了自己的本根,飘飘扬扬,逝散随风。谁料想暴风动地而起,霍然间把它吹入了云中。高远的天路漫无边际,哪里才是路途的尽处?像飞蓬一样流转的游子,从戎在远方,尽职尽忠。粗布的短衣遮不全受冻的身体,三餐全靠薇藿来充饥。撇开这些不说也罢,沉忧的心绪让人老态龙钟。

作品赏析
前六句写转蓬。转蓬,又名飞蓬,是一种菊科植物,蓬花如球,遇风辄起,随风旋转,故而得名。“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二句便生动地刻画出转蓬的这一特征。从随风飘摇又引出三、四二句:“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描写转蓬蓦然被一阵旋风卷入高空的情形。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隐喻了作者迁徙飘荡的身世的话,那么这两句从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从“何意”所流露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已然不难看出在转蓬的遭遇中,融合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寄予了他对命运不能自主的嗟叹。接下来的二句:“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更显然是借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漂泊无定的悲叹,抒发作者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以上六句,句句写转蓬,句句隐喻作者自己,喻体和本体结合得十分紧密。
“类此游客子”一句,由转蓬自然过渡到游客子,接着便展开了对这一形象的具体描绘。“捐躯远从戎”,是或他们怀着为国捐躯的壮志与热情,背井离乡,从军远戍;然而他们的遭遇又是如何呢?“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可叹粗毛布衣尚不足以蔽体,野菜豆叶竟难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而又遭逢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何尝不是作者的自喻?曹植一心建功立业,无奈屡遭挫折,不仅壮志难酬,而且生活也陷于困境。他虽身为王爵,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转封东阿王谢表》)。这样一个遭遇用饥寒交迫、捐躯从戎的游子来作比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此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用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正是通过转蓬与游子这双重比喻,分别表现了自然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不充的困乏处境。将比兴手法运用得如此灵活巧妙,是曹植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钟嵘说:“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诗品》)
诗的最后二句“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借用乐府诗的套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沉痛忧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在低回伤惨的气氛中结束了全诗。
这首诗主要是作者托物喻怀,但作品的客观意义却不仅限于此。通过诗中对游子的描写,一方面反应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离乱时代的社会全貌。这就不仅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认识价值。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其三》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经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注释
织妇:织女星。
绮缟:有花纹的绢。
明晨:清晨。
日昃:午后。
良人:丈夫。
噭噭:鸟悲鸣声。
景:月光。

作品译文
西北有个纺织的妇女,绢绸织得这样糟糕!
一早她就拨弄织机,天晚了未织成一缕丝绡。
她叹息了一整夜,悲声吁气、高出云霄。
说自己孤守空房,丈夫从军在外,路远山遥。
原希望三年归来,九年了还得苦煞。
那乌几绕着树飞翔,为找侣伴而叫声哝哝。
我愿变做向南飞驰的月,随光奔驰把夫君瞧瞧。

赏析
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分析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这两句写的是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此时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的两句“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诗经·小雅·大东》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为第二节,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是对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问题的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这凄凉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最后四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为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很相似。最后两句“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没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名家评价
刘履:“此自言才华之美,而君不见用,如空闺织妇,服饰既成,而良人从军久而不归者也。然则虽秉机杼,实何心于效功,惟终夜悲叹而已。至于感鸣鸟之索群,则其愿见之心为何如哉!张铣日: ‘日光远近皆同,人无不见,故愿托为此驰往见君以自明也。’”
吴淇:“此作以织女自比。‘绮缟’,言己有可用之才。 ‘明晨’,言终日勤劳。‘太息’,言己之忧思,君不见察,而时光之易逝也。‘飞鸟’下见其绻恋之不忘于君,总自试之意。”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注释
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
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
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文“发皓齿”,言笑或歌唱。句意谓佳人不敢展示才华。 [2]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3] 
作品译文
南方有一个美人,容貌犹如盛开的桃李。
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潇湘水洲栖息。
时俗总喜欢妒忌红颜。在茫茫人世向谁开怀官齿?
时光匆促转眼又近岁末,荣华美色终将无奈地消失。

文学赏析
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倾城。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
接下来,“朝游江北岸, 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 “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 “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  
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 “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 “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
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怀抱奇才,仆仆移藩,终因无人调护君侧,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诗人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语之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艺术特点
此诗与作者的另一作品《美女篇》相类,都是以美女佳人为寄托,间接地、象征式地抒写其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哀。关于诗中的“佳人”,曾有人以为是指作者弟曹彪,从《杂诗其三》“西北有织妇”中的“织妇”可以看出这是不可能的。 [8]  其中诗中“时俗薄朱颜”二句,文采斐然;不过大体说来,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它虽然不像《美女篇》铺陈细致,词藻华美,但也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经得起吟咏咀嚼。 

名家评价
李善注:“此六篇,并托喻伤政急,朋友道绝,贤人为人窃势。别京以后,在郢城思乡而作。”
张玉谷:“此首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
陈祚明:“简切有情。”
王夫之:“清回纯净,然使李太白为之,发蒙振落耳。”
吴淇:“《杂诗》六首,似皆原本于《离骚》,吾不知其有意摹之欤?抑无心偶合欤?”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1]严驾:装备好车驾。
[2]何之:之何,到哪里去。
[3]东路:指从洛阳返回东藩鄄(juàn)城。鄄城县,在今山东省鄄城北旧城。
[4]江介:江边。淮泗:两水名,是征讨东吴的必经之地。这两句隐喻正直贤士所处环境的险恶。
[5]"愿欲"二句:这两句比喻自己当时没有权柄,难以一展抱负胸襟。

白话译文
马车夫早已备好了车驾,我将要离家去远游。问我远游要去到哪里?去征伐东吴,我们的国仇。要驰骋就驰骋在万里的疆场,东归的路哪里值得走?江边吹来一阵阵的悲风,淮河和泗水奔涌急流。我想轻易地渡过河对岸,奈何不见双桨与方舟。闲居无事并非我毕生的志愿,我甘愿舍弃性命来为国分忧。
作品赏析编辑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诗一开头,就说主仆二人早已备好了车马,将要出发远行。这一发端突如其来,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紧接着,作者用一个顶真格的设问句“远游欲何之”,引出对远游目的地和原因的补叙。“吴国为我仇”已经,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及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同时,一个意气风发、勇赴国难的爱国志士形象亦凸现于读者眼前。“将骋万里途”承接上句,说自己将南征吴国。“万里途”,是对征程迢远的夸张,它极令人联想到浪漫征途的种种艰难险阻,但因句中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作者的愿望,在当时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所以当他跌回现实中来,失意的苦闷便攫住了他的心。“东路安足由”一句便是反诘的语气倾吐了胸中的委屈。“东路”,前人多以为指从洛阳到鄄城的路。并据《赠白马王彪》诗中亦有“怨彼东路长”之句,推断这两首大约同作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转入写景,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江风凄厉、浪高流急的图画。长江、淮水、泗水是南征吴国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对“多悲风”、“驰急流”的渲染未尝没有形容川流险阻之意,并以此为作者“愿欲一轻济”的衬托。但其中的寓意显然不止于此,透过这一描写,令人仿佛看到作者正兀自立于大江畔,眼前呼啸的江风、奔腾的江水,既象征着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昂情怀,也象征着英雄失路的激愤不平。在这里,雄浑阔大的境界以及慷慨激越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此写景的基础上,“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二句即景设喻,“一轻济”,喻率师南渡;“无方舟”,喻手中无权。即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一个“惜哉”流露出作者极为深沉的惋叹。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是如此尖锐而不可调和,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自以为如此,这首诗在赢得后人激赏的同时,也博得了后人对作者的深刻同情。
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这主要是由他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他的诗大多充满了对功名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即使在忧患之中也不消极颓唐,在遭受挫折时也不逃避现实,在艰难的处境下也不放弃自己的责任。正是这一切成就了他“骨气奇高”的特色,而“仆夫早严驾”这首诗便是这一特色的代表,且因此成为魏晋时期的最强音。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其六》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注释
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
御:凭。
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偷:苟且。
亮:诚然。
丧元:丢掉脑袋。
拊剑:按剑。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愿意从军讨蜀。
赴太山:“太山”即“泰山”。指欲从军讨吴,泰山地近吴境,故云“赴泰山”。

作品译文
高阙凌空百余尺,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朝夕入眼的是千里平原。烈士多悲壮之心,小人只求苟且偷闲。国仇尚未根绝,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按剑而起遥望西南,我情愿魂归泰山。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我这番慷慨之言!


内容赏析
这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它体现了曹植后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其主要抒发了赴难殉国的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愤慨之情。
此诗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第一小节写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己以身许国的打算。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篇幅虽短,却波澜迭起,气象万千。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为第一小节,第一句诗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第二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飞观”,形容楼阁耸立,结构宏伟,如飞鸟之在高空;“临牖”,等于说“当窗”;“御棂轩”,等于说“凭槛”。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确切而有气势。“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说向东南西北四周遍地远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朝夕见平原”,通常讲成早晚都能看见平原,实有辞费之嫌;眼中的平原不可能有不成其为平原的时候。其实“朝夕”本是表空间的名词,后乃引申为表时间的名词。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则此句的“朝”、“夕”并不仅指东、西两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正如以“朝”、“夕”为早晚,虽指早晨和傍晚,实概括一昼夜之二十四小时而言之。这两句正写出河南地处中原,登高望远,有控驭四方之势。所以表面上看似领起下文,实已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为第二小节,“烈士”,指有正义感而不怕牺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专指死者。“偷自闲”,偷安而自甘闲散。“亮”,诚然,实在。“塞”,防止,杜绝。“国仇”句,是说国家的仇敌诚然是一时还消灭不了的。原意是说勇士要时时不忘自己应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义实深。意谓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当遇到报国歼敌的机会,却不允许自己参加,尽自己一份力量。这无异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客观的、平列的,事实上却洋溢出作者报国无门的一腔义愤。因此接下来坚决表态:在国仇未灭之时,自己是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
然后转入“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这第三小节,承上第一小节登高远眺的描写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关心魏蜀双方的战斗的,很想亲身奔赴前线。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抚剑”而瞩目“西南”。“太山”,这里不是指山东的泰山,而是指陕西的太乙山。此山与终南山相接,在今陕西郿县南,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当时诸葛亮既围陈仓,扬言要从斜谷取道郿县,太乙山正是必经之路,故作者打算奔赴到那里迎战敌人。最后两句,依黄节注,“弦急悲声发”是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让人们听他慷慨陈辞。“弦急”,指把琴弦绷紧,使调门儿增高。盖弹琴时如果要使音调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拧紧。音调既高,“悲声”乃作。这两句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这两句既是“国仇”二句的补充,又是全诗的结语。 

名家评价
张玉谷:“椽笔陈思孰与同?气吞七子建安中。遗山从说刘公干,我道还应拜下风。”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杂诗七首·其七》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赍j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1]两楹: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2]寂寥:空虚无形;空无人物。
[3]忧戚:忧愁烦恼。
[4]兰芝:兰草与灵芝。
[5]女萝: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
[6]浮萍: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变化无常的人世间。
[7]赍(j):怀抱着,带着。衿(jn)带:衣带。
[8]顾眄恩:眷顾之情。

白话译文
披着衣服我走出闺房,走到门边我仍懒洋洋。
一人在屋身闲多寂寞,出来欣见满院绿草长。
有个缝隙就会产生风,凉风一起百鸟自南翔。
现在是春天我怎能忘,你的心中一定也忧伤。
夫君你离家身在远方,剩下我自己孤独恐慌。
相逢再欢聚确是很难,就像芝兰花不重开放。
常人易嫌弃旧日所爱,你是否还像当年那样?
我嫁你如同女萝附松,更像那浮萍飘在水上。
自从嫁人我就很谨慎,何时也不敢失误反常。
如果你真能始终眷顾,就请继续审察我心肠。

作品赏析
全诗分为两层,作者采用了他写这类题材常用的手法,即先以第三人称交代人物,渲染气氛,而后改用第一人称代其设言。这样写既使手法富于变化,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使得人物形象得到深化。
开篇六句为第一层。在以“中闺”点明人物身份、以“逍遥”写其徘徊户前百无聊赖的情态之后,展开了对闺中女子所处环境的描写。“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空室自生风,百鸟翔南征。”从室内写到室外,从所见写到所感,渲染出凄清落寞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人物孤寂凄凉的况味。这里所描写的景物,不论是“寂寞”的“闲房”,还是被满“绿草”的“阶庭”,抑或是穿穴入户的凉风、翩翩“南征”的“百鸟”,无一不是作者根据女子的感情色彩所选取的典型景物,因为它们既是景语,亦是情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有了这样的一层作为铺垫,第二层便很自然地转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作者让女子自抒胸臆,读来十分亲切。一开始先表白自己对“君”的情意:“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并。”“春思”,在古典诗词中不仅用来指春天的情思,也常常用来比喻相思之情,这里显然指后者。但作者对于它的内涵却未作任何说明,只以“安可忘”强调其难以忘怀,这样,往昔情意之浓,今日相思之深,便尽在不言之中了。可谓语简意丰,含蓄蕴藉。正因为“春思”难忘,故而愿与君长相厮守、忧戚与共。然而事与愿违,所以接下来便诉说自己目前的处境:“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佳人”,即上句中的“君”,“单且茕”,说由于夫妻远隔自己孤独无依,形单影只,身心两方面都遭受苦楚。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孤寂,等待她的是苦尽甘来,远别重逢,或许还可以使眼前的处境比较容易忍受,但无情的现实却令她清楚地意识到:“欢会难再遇,兰芝不重荣。”一个“难”字,已然表明夫妻“欢会”已一去不复返。何以如此悲观以至于绝望呢?原来孤妾已经失去了对方的欢心,遭到了遗弃。“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二句揭示了这一层意思,口吻却极为委婉,仿佛喜新厌旧不是由于对方的负心,而是一种人之常情。但透过这貌似开脱的话语,不难体味出女子最心存疑惧却依然抱有幻想,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为了挽回被弃的命运,孤妾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动之以情。“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是两个比喻,用以说明自己的处境。将依附于人的女子喻为“女萝”、“浮萍”,既形象又贴切,同时又有很深的蕴意。试想,女子一旦被丈夫抛弃,又将何所依托?在此基础上,申明己志“束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表白自己当为君坚守情操,守身如玉。结尾禁不住向对方发出哀告:“倘愿顾眄恩,永副我中情。”希望丈夫始终如一的恩爱,永远不要辜负自己的深情。情词恳切,声泪俱下,一片痴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将弃妇的遭遇和心理写得如此细致入微,真切动人,与作者长期被弃置的处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前人多以为此诗有寄托,是借夫妻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联系曹植后期的遭遇,以及他好用比兴的特点,应该说,这样的理解也许更能得作者用心。

246、魏晋·曹植《杂诗七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