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古典文学魏晋风流曹操老骥伏枥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魏晋 ·曹操《步出夏门行》
《艳》《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凯旋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正文分四章。第一章《观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第二章《冬十月》描写征讨乌桓胜利归来途中所见的风物;第三章《土不同》叙写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严寒景况与民风特点;第四章《龟虽寿》则以慷慨激昂为基调,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步出夏门行·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云行”二句:雨步,雨在下。下雨称步。九江,洛阳夏门旁边。皋(gao),水边高地。
“临观”三句:临,临行。观:观察形势。异同,指曹操的部下对于南征刘表还是北征乌桓意见不统一。曹操当时处于两难境地:一是北征乌桓,其部将担心刘表使刘备乘机袭许昌,二是南征荆楚的刘表和投奔刘表的刘备,其部将担心乌桓会乘机反扑。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刘表只是夸夸其谈,对刘备表面上要加以利用,实际上是要防着他,因此不可能听刘备的话,出征北伐。郭嘉劝曹操速北征乌桓。游豫,同“犹豫”,拿不定主意,指曹操最初在是南征还是北伐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
“经过”二句:碣(jie)石,山名。一说在今河北昌黎北十五里。从碣石山上可登临观海。山顶有巨石,高约十丈,被称为“碣石”。一说骊成(今河北乐亭西南)有大碣石山,位于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作品赏析编辑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伴随着滚滚黑云,大雨瓢泼而下,江水上涨,漫过了九江的堤岸。九江:水名,在洛阳夏门附近。皋:岸,水边高地。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临行时观察形势,部下对北征看法不一。心里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作出决定。临观:临行时观察形势。异同:指部下对北征乌桓还是南征刘表意见不一,事见《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游豫:同犹豫,拿不定主意。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行军至碣石山,心中忧郁难解。于是,登山观海以慰愁情。碣石:山名,一说为《汉书·地理志》所载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乐亭西南)西南的大碣石山,一说在河北省昌黎西北。东海:指渤海。
首二句写景,以“云行雨步”领起,以“超越九江之皋”补足,纵写大雨滂沱汹涌澎湃之势。从章法上讲,首二句具有为“临观异同”三句蓄势的品质,以恶劣的
环境烘托渲染内心的不畅。末二句顺势而下,表达诗人希望能借登山望海一解愁怀的愿望。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风格古朴,韵味悠长。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
何:多么。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甚:非常。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名家点评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有吞吐宇宙气象。”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鎛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鵾(kn)鸡:古书上说的一种形似天鹅的大鸟。
鸷(zhì)鸟:凶猛的鸟。
镈(bó):古代锄类农具。
白话译文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赏析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初冬十月,北风呼啸,不停地吹向大地。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孟,始。徘徊:举步不前,此指北风不停地吹。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天气一片清冷,浓霜纷纷下落。肃清:冷清。霏霏:繁多,此指霜下得很厚。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清晨,当大地上响起鸡啼叫声的时候,大雁已集合起队伍向南飞去。(kn)鸡:鸟名,黄白色,红嘴长颈,形似鹤。鸿雁:一作鸿过。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冬天来临,凶猛的鸟儿躲藏起来,熊罴在洞穴中冬眠。鸷鸟:猛禽。如鹰、雕等。鸷,一作蛰。罴:一种大熊。栖:息,此指冬眠。
钱鎛停置,农收积场——农具收藏起来,场上堆满了收割的庄稼。钱:平整土地和锄草的农具,类似铁铲。(bó):锄草用的农具,类似锄头。停置:放置不用。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客店重新开张,接待南来北往的商人。逆旅:客店。整设:整理,开设。冬天农事完毕,正是商业活跃季节,所以客店都开张了。整:一作正。通:通行,指接待。贾商:泛指商人。贾,坐商。商,行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多么值得庆幸啊,用诗歌来吟唱我的志向。
这首诗描绘了初冬时节北方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前八句用北风徘徊、繁霜霏霏、鸡晨鸣、鸿雁南飞、鸟兽潜藏等物象写北方自然风光。九至十二句写农家告别繁忙
的农活,开张客店的情景。面对这种安宁和谐的景象,诗人与出征将士为完成北征乌桓的大业,踏上了艰难北征之路,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2]蘴(fng):芜菁,一种草本植物,根肥大,有甜味,可作蔬菜。藾(lài):即艾蒿。
[3]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
作品译文
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我)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
作品鉴赏编辑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此时此刻,黄河以北的地区天气寒冷。乡土:指各地风土人情。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隆寒:严寒。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河中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行走。澌(s):漂浮的冰块。
锥不入地,蘴籁深奥——冰封大地,坚硬得连锥子都无法刺破。蒿草聚集在一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蘴(fng):芜菁,蔬类植物,俗称大头芥。一作丰。籁:当作藾(leì),蒿类植物。奥:聚集。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河水枯竭不再流动,结成厚厚的坚冰,人可以走到上面任意踩踏。蹈:踩,践踏。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隐居在河朔地区的士人生活贫贱,这里的侠士勇武好斗,容易犯法。轻非:轻视非法的行为,即轻易犯法。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看到这些,我的心充满了叹息和怨恨,情不自禁地伤心难过。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多么值得庆幸啊,用诗歌来吟唱我的志向。
这首诗描写了河朔地区的风土民情。前八句选取典型场景将笔墨落实在河朔气候寒冷,“流澌浮漂”、“锥不入地”、“冰坚可蹈”,令人不寒而栗。随后两句写河朔士人贫困、侠士任气轻法之事。由此引起诗人的忧心,从而感受到社会安定以及北征的重要。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此诗为曹操组诗作品《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首,诗题是后人从诗歌的开头取三字而来。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螣(téng)蛇:一作“腾蛇”,是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又一说为星宿之一,有“勾陈腾蛇”之说。出自《山海经·中山经》。
4.骥(jì):良马,千里马。
5.枥(lì):马槽。
6.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7.暮年:晚年。
8.已:停止。
9.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10.但:仅,只。
11.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
12.“幸甚”二句:此二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白话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创作背景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为摆脱被动局面,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夏率师北征,五月至七月皆无果,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此篇为组诗的第四首,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作者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犹有 ”和“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兼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潍坊科技学院副校长张子泉《文学欣赏导引》:“这首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张铁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上》:“(中国古代文学)表现事业的理想,则多用对于时间飞逝的咏叹,突出一种欲奔向远大目标的紧迫感,如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等。”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表现要求乘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作,较突出的是: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篇)
前一篇:223@365两汉·王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