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2021-07-20 10:50:01)
标签:

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

老骥伏枥

南北朝·江淹

苦度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北朝·江淹

《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赤亭渚诗》

《赤亭渚诗》其实并没有真正去写富春江上的景色。全诗基调比较沉郁,显出了作者不得志的苦闷。


吴江泛丘墟,饶桂复多枫。
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
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
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
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
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
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

鉴赏
  这是南朝诗人江淹的《赤亭渚》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474年(宋后废帝元徽二年)秋天,江淹得罪了宋建平王刘景素,被贬为建安吴兴令后赴任途中。赤亭渚在今浙江省富阳附近的富春江上,这里是著名的风景区,又是从当时都城建康到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带去所必经之地。这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在当时许多作家的诗文中曾有过许多精彩的描写。如前此的谢灵运有《富春渚》诗;和江淹同时的沈约有《早发定山》诗;丘迟有《旦发渔浦潭》诗;稍后的吴均有《与朱元思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但江淹此诗的情调却与上述诸作不同。谢灵运等人之作,多以写景为主,归结为离俗、求仙,心境比较悠闲;江淹之作则与之相反,基调比较沉郁,显出了不得志的苦闷。这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和其他作家不同。例如沈约写《早发定山》是在齐明帝掌权之初出任东阳太守途中;丘迟写《旦发渔浦潭》是在梁武帝初出任永嘉太守途中。沈约的出任东阳太守,虽非十分得意,却也还是体面的调动;丘迟出为永嘉太守,更是梁武帝对他的信任,在官职上亦属升迁。所以沈诗中“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诸句,确实写出了富春江上奇异的景色;丘诗中“诡怪不异像,崭绝峰殊状;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诸句,也显出幽深寂静的气氛。所以沈约想到了神仙而丘迟则向往“幽栖”。江淹这首诗其实并没有真正去写富春江上的景色。“吴江泛丘墟,饶桂复多枫”只是泛指江南一带的树木;“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虽也是写景,却重在点明时间,并非专写某地景色。它们和下面的“路长”两句,一写日暮,一写岁晚,目的都不在刻画富春江。这是因为江淹当时正含冤被谪,并无心情去领略山川之美。他这四句诗,似重在渲染下文所抒发的有志难伸的牢骚和思乡之情,显出日暮途穷之感。所以下文接着写“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两句,进一步写到岁暮的感慨,“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更是道出了作者的心情,他感到一年将尽,而不能有所作为,难免有时光易逝,功名不立的感慨。“一伤千里极”以下四句,既是思乡,也暗寓他志在重返建康,做一番事业的志向。因为“淮海”二字,指扬州,用《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典。当时扬州治所在建康,同时也是南朝的都城。江淹祖籍虽是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但他的出生地却在今江苏南部。所以“独望淮海风”,既是思乡,亦吐露了他的志向。他对被黜并不甘心,所以自比“征鸿”,仍想有重返乡土之心。
  江淹的诗,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他最擅长“拟古”。但他的纪行之作,亦多名篇。他的《游黄蘖山》、《渡泉峤出诸山之顶》等篇,均以奇崛而富于古气为特色。这种诗风代表着刘宋末年的诗风特色。它们既不像宋初的谢灵运、颜延之那样繁富,却仍有其古奥之气;又不像南齐谢朓之清丽、平易,却又多少显出了流畅和对仗工整的特点。这首《赤亭渚》似乎较之前述诸首显得更平易些,且多对句。在江淹诗中,此首稍近齐梁,但总的来说,仍显得朴茂、遒劲,和齐梁诗人之作仍有不同。所以唐代以来,不少论者往往把江淹和鲍照并提,合称“江鲍”。事实上江鲍的诗风相近除了江淹早期的遭遇比较坎坷,与鲍照类似,而且两人时代亦较近(江淹开始创作时,鲍照尚健在)外,江淹本人似有意识摹仿鲍照。如他《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诗,即学鲍照的《登庐山》诸首;《青苔赋》和《恨赋》,取法《芜城赋》。在这首《赤亭渚》中,虽不这样明显,但“水夕”两句,即出于鲍照《游思赋》中“暮气起兮远岸黑,阳精灭兮天际红”之句。这种化用前人名句的作法,也许就是古人评江淹为“诗体总杂”的一个原因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474年(宋后废帝元徽二年)秋天,江淹得罪了宋建平王刘景素,被贬为建安吴兴令后赴任途中所创作。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还故园诗》

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
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
山中信寂寥,孤景吟空堂。
北地三变露,南檐再逢霜。
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
浮云抱山川,游子御故乡。
遽发桃花渚,适宿春风场。
红草涵电色,绿树铄烟光。
高歌傃关国,微叹依笙簧。
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

注释
【长沙】见"长沙傅"。长沙傅,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别名贾太傅、贾长沙、贾生。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
辰阳,战国楚地,屈原诗云:“朝发枉褚兮,夕宿辰阳。”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建辰陵县,今湖南辰溪县潭湾镇之杉林、溪边二村。
【不举】1.不举起。 2.指不升起。 3.不能举;举不起。 4.不举办;不进行。 5.不检举;不告发。 6.不推荐。 7.不抚养。 8.不祭祀。 9.没有攻下。 10.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寂寥】〈书〉寂静;空旷。
【孤景】同"孤影"。
【空堂】空旷寂寞的厅堂。
铄:烁。闪耀。
傃(sù):向。
灵草:一本作灵萆(pì辟)。

作品鉴赏
江淹于公元474年(宋元徽二年)被建平王刘景素贬为吴兴令。公元476年(元徽四年)刘景素败后,他才回到京师。这首《还故园》诗即作于从吴兴返回途中。
诗名为还故园,却是从谪居吴兴写起。首先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屈原和贾谊。贾谊是西汉人,曾向汉文帝提出过许多治理国家的建议,但因受人谗毁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数年中贾谊郁郁不得志,故曰“汉臣泣长沙”。屈原的遭遇也是人们所熟悉的,楚怀王时他因主张抗秦而遭放逐,顷襄王时又被贬。他的《九章·涉江》中写到自己在流放中曾经过辰阳(今湖南辰溪西)。“楚客悲辰阳”指屈原被逐后的悲伤。当然江淹并非在咏史,“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这就告诉读者,他是在借古人来抒自己的情怀。屈原、贾谊都是因政治原因而被逐、被贬,他们的遭遇很能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江淹也是因为政治见解不同而遭贬黜的,诗中用届原、贾谊的典故正体现了他谪居吴兴时的心情。
吴兴在今福建浦城,在当时还是个很偏僻的地方,远离政治中心,生活条件也相对差些,加上江淹内心满怀忧伤失意之情,故觉得吴兴的生活难以忍受。“山中信寂寥,孤景(同影)吟空堂”,诗人身处偏僻的山中,形影相吊,叹息空堂,伴随着他的是孤独寂寞之感。“北地三变露,南檐再逢霜”,露去霜来,在吴兴已经度过了三个年头。这三年中,他虽也纵情山水,醉心道书,还著文章自娱,但内心的郁闷忧伤一刻也难以排遣。
“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诗人用海内开辟、天象昌盛来形容当时的时局。时局的动荡变化同他个人的前途密切相关,江淹当初因反对刘景素密谋政变而被贬,刘景素败后他得以回京,“窃值”二句简炼地概括了当时的局势,也是此诗的一个转折,从下面开始真正写到还故园了。但诗的前半部分决非多余。对孤独悲愁的谪居生活的描写正是为后面写还故园的心情作铺垫。
“浮云抱山川,游子御故乡”。就像无根的浮云紧紧地环抱着山川,游子的心中,深深地思恋故乡,这种心情因长久的压抑而愈益迫切。所以一旦踏上归途,心中轻快愉悦真是不可名状。(御,当读作yà,通“迓”,相迎)“遽发桃花渚,适宿春风场”。一个“遽”字写出了归心似箭。这时,山川自然也变得从未有过的赏心悦目。出发的地方是娇艳流溢的桃花林所环绕着的水洲;歇宿的地方,恰恰又是一个春风荡漾、万象呈新的美妙场所。“红草涵电色,绿树铄烟光”。沿途所见,一草一木是那样生气勃勃:开着红花的草,红得耀眼如电,株株绿树,闪烁着如烟的光芒。这四句,把春色写得如一曲热烈的交响乐章,充分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欢悦。“高歌傃关国,微叹依笙簧”,向着故园进发,忽而高歌,忽而微叹。高歌不难理解,“微叹”,其原因也许是回顾三年的谪居生活,情不自禁感慨而叹,也许是世道的变迁引起了无限惆怅,或者是对回京师后的前途感到担忧。作者没有明说,或许上述原因都有些,作者心情的复杂在“微叹”一词中可见一斑。
“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人生多难,前途未卜,如能摆脱这些令人烦恼的事情,像不死之药灵草那样终岁芬芳该多好。诗以忧伤开端,以兴奋,期待继之,最后以平静的、超尘脱俗的遐想结束,这反映了作者在刘宋末年动荡的局势中,希望、期待与苦闷、担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整首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起伏多变、深沉含蓄、意蕴丰富,很能体现江淹的风格特征,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编辑 语音
江淹于公元474年(宋元徽二年)被建平王刘景素贬为吴兴令。公元476年(元徽四年)刘景素败后,他才回到京师。这首《还故园》诗即作于从吴兴返回途中。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咏美人春游诗》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东风:常指春风。
绿苹:(“苹”通“萍”)一种水草。
津:渡口。
琼:泛指美玉。此处形容肤白。
绛唇:绛,红色。红唇。

译文
江南二月的春日,东风吹开绿萍。不知谁家的女子,在桃李盛开的渡口赏花。容貌如白雪凝成的美玉,红唇似莹润的明珠。过往行人都驻足止步,争相将她比作洛川的神女。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岑崟蔽日月,左右信艰哉。
万壑共驰骛,百谷争往来。
鹰隼既厉翼,蛟鱼亦曝腮。
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
伏波未能凿,楼船不敢开。
百年积流水,千岁生青苔。
行行讵半景,余马以长怀。
南方天炎火,魂兮可归来。

【岑崟】1.山势险峻貌。 2.为高貌。
【驰骛】也作“驰鹜”。1.疾驰;奔腾:马不驰骛|唯流水而驰骛。 2.奔走:追名逐利,驰骛游说。 3.指在某一领域纵横自如,并有所建树:驰骛今古|古来贤达士,驰鹜唯群书。
【蛟鱼】1.传说中的人鱼。蛟﹐通"鲛"。 2.即鲨鱼。蛟﹐通"鲛"。 3.蛟与鱼。
【曝鳃】1.亦作"曝腮"。 2.《后汉书.郡国志五》"﹝交趾郡﹞封溪建武十九年置"刘昭注引晋刘欣期《交州记》:"有堤防龙门,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成龙,不得过,曝鳃点额,血流此水,恒如丹池。"后以喻挫折﹑困顿。
【半景】1.谓片刻。 2.谓微光,馀光。


280南北朝·江淹《赤亭渚诗》《还故园诗》《咏美人春游诗》《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