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021-07-15 11:35:42)
标签:

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怀古

南北朝·谢朓

修身自渡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

《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南北朝·谢朓
《落日怅望》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注释
1、“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
2、“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
3、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4、“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5、琅邪政: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
6、洛阳社:指退隐者所居之处。晋朝葛洪《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 陈子叙 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白话译文
天还未亮,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
在落日清阴之时返回住所,悠然高枕于东窗之下。
窗外的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仿佛被捆紧一般;秋菊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
借问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北方吹来的寒风在怀念南来的北马。
“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归思已伤思归客,再念浪迹天涯离居者。
做官之时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但是公文文案却也没有处理得很多。
既然不能像汉代朱博那样留下良政取得美誉,至少也要能像隐者董京那样散淡悠闲,逍遥终日吧。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落日怅望》赏析

深秋,傍晚时分,诗人在经过一整天的劳顿之后,终于回到了居所。“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诗人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因此,当他于落日清阴之间,返回住所,东窗高枕,悠然仰卧的时刻。不禁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从尘杂纷冗、车马喧闹中抽身出来,目睹一轮红日徐徐沉沦,脉脉清阴洒满大地,诗人心中唤起了情怀,该是多么恬淡、多么惬意!诗人接着写道,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其坚劲瘦硬之质,仿佛被捆得紧紧的一般;秋菊沐浴着晶莹的露水,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这里瘦劲的枯槐,坚峭的秋菊,展现出一派清冷峻峭的景象,宛然孤寒料峭的象征,隐隐在诗人心中唤起一丝丝寒冷之意,使他油然滋生了暮秋怀归之感:“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这是把“凉风怀朔马”当作“朔马怀凉风”的倒置来理解的。实际上不如直接解读此句,更有意味。不直言“朔马怀凉风”,似乎是在暗喻不是诗人怀念故乡,而是故乡怀念自己的游子,这样巧笔立言,正话反说,便把诗情折如一层,把诗人深深的怀归之情,维妙维肖地表达了出来。
总起看来,“借问”句是明知故问,籍以启揭下文。秋风阵起,诗人由触物而伤怀:“已伤归暮客”,一个“伤”字,表明了诗人“慕归”不得,徒手归思缠绕而不能自拔的情怀,措词深沉而凝重,充满江河日下的无可奈何之叹。而归思难抑,诗人又由己而及人:“复思离居者”,他不仅自伤,进而伤人。他为晚归的游子而感伤,为浪迹天涯、南北飘零的“离居者”而触怀惆怅。至此,全诗由景及情,由己及人,层层推衍,物态尽显而情怀毕现。最后四句,转入直抒胸臆。诗人由深秋暮景的感触,表达了高洁的人生理想。
谢朓崇仰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既乏”云云,既是谦逊之辞,表示私心向往而不及,同时又带有让步语气的意味。即,今既立志美政,倘若不能取得朱博那样的美誉,便去追求散淡悠闲的生活,与亲朋好友诗酒往来,逍遥终日。这种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应。
落日,是大自然的奇伟景观,人人皆可欣赏,而由此而生发的意绪却大异其趣。而此时此刻萦回于谢朓心头的,则是一种莫名的怅惘之情。诗人一心向往山林,向往着形躯的超脱和精神的自由,“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是其人生理想。但是,镇日埋头公务,形滞案牍,眼看着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目睹着红日冉冉朝起,迟迟暮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心所向往的自由之宇似乎仍是那么遥远,你们渺茫,因为,一种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题中的“怅”,正是这一旨意点画了出来。
如果说“怅”是氤氲于全诗的浓郁的氛围的话,那么,“望”便是贯穿全诗、结构全篇的主线。迟迟落日,脉脉清阴,因“望”而摄入诗人的笔底;寥落意绪,悒悒归思,因“望”而弥漫于诗人的胸怀。因惆怅之心而“望”落日晚景,仿佛戴上一副灰色眼镜来观察事物,一切景物皆染上悲婉低沉的色调。落日清阴仿佛是诗人迟暮心绪的写照,寒槐秋菊有宛如是诗人寂寥心境的象征,景、境,都融化于诗人低沉的意绪之间了。因此,总起来说,此诗的基调是低惋的。“怅惘”二字正是这种意绪的外化,是全诗的“诗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游东田》

《游东田》是南朝诗人谢脁创作的古诗作品。这首诗写与友人携手共游东田所见的美景和感受。诗人健步登临层台累榭,纵目眺望自然风光。“暧阡阡”的树林,“纷漠漠”的烟雾,从远到近,尽收眼底。“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是一组特写镜头,通过动态,突出景物的多姿多彩和勃勃生机。“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两句,写陶醉于美景、连美酒也不想喝,从景转到情,突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酷爱。全诗语言清新流丽,多工整对句。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释
东田:南朝太子萧长懋在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下所建的楼馆。
戚戚(q):忧愁的样子。悰(cóng):快乐。
行乐:游玩。
寻云:追寻云霞的踪迹,指登高。陟(zhì):登,上。《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
累榭(xiè):重重叠叠的楼阁。榭,台上有屋叫榭。
随山:顺着山势。
菌阁:华美的楼阁。王褒《九怀》有句:“菌阁兮蕙楼”,用菌、蕙等香草来形容楼阁的华美。
暧(ài):昏暗,不明晰。阡阡(qin):同“芊芊”,茂盛的样子。
生烟:指新生之烟。谢灵运《撰征赋》:“睹生烟而知墟。”漠漠:弥漫,散布。
余花:残余的花朵。
不对:不面对着,这里指不饮酒。芳春酒:芳香的春酒,这里指美酒。
青山郭:靠近青山的城郭。郭,外城。

白话译文
戚然无欢,邀友一同游乐。登上云雾笼罩中的高高楼榭,顺着山势眺望远处的菌形台阁。远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烟霭迷离的景象。游鱼嬉戏,触动水中新荷;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春酒虽美,还是停杯对景,眺望青山。 

创作背景
东田是建康(今南京市)有名的游览胜地,西临富丽豪华的台城,北傍虎踞龙盘的钟山、东靠纡回迤逦的青龙山,南有热闹繁华的秦淮河,居中的雀湖(即前湖)。游鱼成群,碧荷覆面,更是意态万千。齐武帝的文惠太子非常喜爱东田的景色,特在此设立楼馆,并经常到这一带游幸。楼馆的华丽,甚至超过台城的上宫。谢脁在建康时。因有庄在钟山,所以也经常到东田去游览,《游东田》就是一首记游之作。

赏析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悰,乐),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山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菌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近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山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游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
全诗写景既有全景式的概括描写,显得视野开阔;又有局部细腻的生动刻画,精警工丽,富有思致。这样写景避免了冗长的铺排,同谢灵运的某些写景铺排过多相比有了进步,显得流丽清新。 
 
名家评论
据《南齐书·谢脁传》记载:谢脁“长五言诗”,与谢脁同时代而稍后于谢脁的诗坛领袖沈约常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可见其对谢脁的崇高评价。钟嵘在《诗品》中称赞谢眺的诗作:“奇章秀句,往往警道"。钟惺在《古诗归》中说:“玄辉以山水作都邑诗,非唯不堕清寒,愈见旷远。”《游东田》诗,皆可当之而无愧。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玉阶怨》

《玉阶怨》,乐府调名。本篇《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楚调由》,是一首宫怨诗,抒写幽居深宫的宫女长年不见君王的怨情。开头二句写环境,以暮色中的宫殿、低垂的珠帘、飞动的秋萤渲染出一种愁惨凄凉的气氛。而那些在夜色中往复的秋莹,点点磷光,就象珠帘中人那般楚楚可怜、孤独无依。后二句正面写人。帘中宫女一针一线机械地缝着罗衣,借以消磨这寂寞难耐的长夜,让如花的青春从指尖流淌过去,她的心却起伏不平,充满了幽愤怨悱。此诗体制短小,意蕴隽永,音律和谐,讲究对仗,代表了永明体的特色,开唐代五、七言宫怨绝句之先河。所以沈德潜说此诗“竟是唐人绝句,在唐人中最为上者”。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夜殿窗外的帘儿已垂下,她隔帘久立,见那帘外的流萤闪闪;它们飞着飞着,直至夜深而息。
长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独自缝制罗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尽头。

赏析
首句点明地点是宫殿,时间是傍晚。“夕殿下珠帘”,写出了日夕时分冷宫偏殿的幽凄情景。“殿”字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出宫中的特定环境。“夕”字点出当时正是暮色降临之时。黄昏本是一天之中最令人惆怅的时候,对于宫嫔们来说,又是决定她们今夜有无机缘得到君王恩宠的时刻。然而殿门的珠帘已悄悄放下。这意味着君王的履迹不会再经过这里,那一晚又将是一个和愁苦度过的不寐之夜。首句既是以富丽之笔写清冷之景,又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不幸处境。截取深宫夜景的一隅,令人从全诗展示的画面中体味抒情主人公的命运和愁思,显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
诗的第二句“流萤飞复息”,以动景烘托环境之静,让读者沉浸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中。点点闪烁的萤火在串串晶莹的珠帘外飘流,不但融和成清幽的意境,而且使华美的殿宇和凄清的氛围形成对照,令人想到被幽禁在这里的女子纵然能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更何况她们处在被冷落、遭遗弃的境遇之中。其次,萤火虫多在夏秋之交出现。流萤飞舞是初秋夜景的特征,这就进一步点明时令,补足了首句的意思。流萤透露出秋的消息,难免会使本来就无限怨怅的主人公更觉惊心,又添一层时不待人、朱颜将凋的忧虑。同时,“飞复息”三字还暗示了人从日夕到夜半久久不能入眠的漫长过程。连流萤都停息了飞舞,那么珠帘内的人也该安歇了,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三句“长夜缝罗衣”的主人公。
诗的第三句,“长夜”顶住“飞复息”,点出已到夜深,又不露痕迹地将笔锋从帘外的飞萤转到帘内的人影。此处着意选择自缝罗衣这一细节,还包含着希望邀得君王恩宠的一层深意。如果主人公是一个从未得到过恩幸的宫女,她穿着精心缝制的罗衣,或者能有偶然的机会引起君王的眷顾。那么,她在罗衣里缝入的便是借此改变命运的一丝幻想,这就愈见出她处境的可怜。谢诗之妙却在它没有点明主人公究竟是由于哪一类原因被冷落的,唯其如此,才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也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概括出所有深宫女子共同的不幸命运。“长夜缝罗衣”的动作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
诗的第四句,“思君此何极”就是她内心愁思的直接流露了。但从诗中所表现的今夜的情景来看,“此何极”又与“长夜”相应,夜有多长,思也就有多长。对于一个不寐的女子来说,这长夜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她的愁思也是无尽无极的。这种思本身就意味着怨。寓怨于思,含而不露。 

名家点评
张玉榖:“这首作品“能于景中含情,故言情一句便醒”。
沈德潜:“这首诗题为“玉阶怨”,而全篇不着一个怨字,虽不着一个怨字,字里行间却无不流露出怨意。所以读之,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描写了谢脁回京都时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旧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诏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全诗意境雄浑,格调苍凉。写景抒情,都围绕着西府与京都的不同进行,回环往复。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注释
暂使下都:指谢脁因小人密告而奉齐武帝之令由荆州随王府还都。都、京邑均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新林:浦名,在今南京西南。西府:指萧子隆的荆州随王府。
未央:未尽。
关山:指京城近郊的山。
秋河:秋夜的银河。耿耿:明亮。
引领:伸颈。宫雉:宫墙。
金波:月光。丽:附着,照耀。鳷(zh)鹊:汉观名,借指金陵宫殿。
玉绳:星名。建章:汉宫名,亦是借指金陵宫殿。
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西),名南门为定鼎门。这里借指金陵南门。
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县东。阳:太阳。
驰晖:指太阳。
梁:桥梁。
鹰隼(sn):两种猛禽。这里比喻谗佞邪恶势力。
委:枯萎,凋零。
罻(wèi)罗者:张设罗网的人。指恶语中伤者。
寥廓:指广阔的天空。 

白话译文
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曙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借曙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
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创作背景
作者二十七岁时为荆州随王萧子隆文学,深受赏识,长史王秀之出于忌恨,常欲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两年后,即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秋,作者因谗言被召回京都。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离荆州返京都的途中寄赠在荆州西府的同僚们的。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赏析

诗人从旅途中截取了最后一段行程来写。新林,离诗人此行目的地南齐的京城金陵(今南京市)西南不远。距目的地将到未到之际,在艺术表现上乃是一个“包含最丰富的时刻”,因为此时诗人的心潮恰值高峰,意最难平。选择这样的时刻,有助于诗情的激荡和集中抒发。题面中的“暂使”二字,已经流露出“疲马恋故轩”的依依之情;而“赠西府同僚”又明言此诗是呈献给知己故人的,因而自不妨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而无所避忌。
与一般记述行旅的诗作不同。诗人不从交代本事人手,而是劈头便将汹涌而来的诗情喷薄吐出。首二句如奇峰突起,气势非凡。“大江流日夜”写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际,惟有以江流为伴的旅思,其中不无王命急宣、昼夜兼程的况味。“客心悲未央”则突如其来将无尽的悲感推出。这两句一写物象,一写人情,两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们同时组合在诗篇的发端处,却使之产生了一种张力,一种若无却有此呼彼应的联系。在这里,滔滔不息的江流构成了“外景”,激荡不已的客心则构成了“内景”。一内一外互相生发又互相映衬,突出了诗人风波失所的主要感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五代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构想和此诗相近,就传统的表现手法说,李词用的是“比”,这首诗用的是“兴”,“兴”较之“比”常具有更直接的感发性和涵咏回味的象征意蕴。诗一开头就以壮观的画面和强烈的激情形成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
诗的三、四两句顺“悲”字而下,把行程中的千头万绪归结到一点。即身心两违的思想矛盾和痛苦。按身之所在言,东行至此,离目的地已经日益迫近;就心之所系言,却反而愈见其远。地域上的远近和心理上的距离适好相反,故不因去路多而喜,却因返路已长而忧,行程未终而归思已生。作者旨在抒写郁结于心的情愫,原非泛泛吟咏一般的旅思。这两句是维系全篇之纲,以此为枢纽领起下文。
“秋河曙耿耿”以下六句,围绕第三句的“关山近”而展开。作者将最后一段旅程次第写来:由郊外的“寒清”写到城郭,又由城墙写到城里的宫阙,这是位置的移近。随着苍茫夜色的隐退、曙色的渐明一切物事由朦胧变为清晰,巍峨的宫殿楼台也在绚烂的月光和星光辉映下呈露出雍容华美的气象,这又是由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上的贴近感。“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两句,曾为历来诗家所激赏,除了对仗的工整,还与取景方式有关。诗人写的是宫殿的夜景,而其绚丽华贵的气派竞胜于白昼,说明了诗人的独具慧眼。
“驱车鼎门外”以下六句,围绕第四句的“返路长”而生发。“鼎门”和“昭丘”分别用典故代指金陵和荆州。两者都用春秋时的地名称代实际处所,以求典雅。在构思上,“驱车”句是写实承上,“思见”句已是神游启下。这两句一平实,一突兀,实际是以顿挫之笔再次鸣响了身心两违的主旋律。如果说前面三、四两句中的“徒念”、”终知”,尚是理念上对事实的无可奈何的默认;那么,这时的“思见”已是情感上不可遏止的迸发了。接下来四句顺流而下,直抒对西府僚友的怀想。人生贵在相知,相聚时尚恐岁月流逝,良辰不再,何况如今遥隔天涯,相见无日。自然界风云险仄处,尚有鸟道可通。人世间却每多阻隔而无由相通。在这不无哀惋的慨叹中自表现出诗人对故友深情绵渺的拳拳之心。
诗的最后四句以比兴手法坦陈了自己对时局和个人安危的思索。“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两句,透露出对风云诡谲、杀机四伏的政局的巨大隐忧和惶恐心理,是为自己戒,也是为朋友戒。“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两句,典出《喻蜀父老》:“犹鹪鹏之翔乎寥廓之宇,而罗着犹视乎薮泽。”同时亦似暗用曹植《野田黄雀行》诗意,意谓投雀之罗,今已飞摩苍天矣。这两句既是告慰于友人,又对谗邪之徒极尽嘲讽之能事,轻蔑之情溢于言表。这四句均以比兴手法出之,概括了诗人刚刚经历的一段难以明言的情事,也表现了诗人向黑暗抗争的倔强个性。全诗以大江奔流起兴,以翱翔寥廓作结,虽写忧患之感而终不作向隅之泣,遂使诗的境界振拔于萎靡之中,在清俊中自具风骨。清人施补华评述谢脁诗时不独称之为“秀气成采”,且拈出其“骨干坚强”(《岘佣说诗》)的特征。证之此诗,可谓允当。

名家点评
元代刘履:“此诗词实典丽,意亦委折而气则溢。”(《风雅翼》)
明代谢榛:突然而起,造语雄深,六朝亦不多见。(《四溟诗话》)
明代钟惺:“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妈鹊,玉绳低建章”:似唐人应制诗。又云:起结俱是近体佳境。(《古诗归》)
明代谭元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千古志士同此感慨。又云:起语难删,余平平。(《古诗归》)
明代陆时雍:起四语属高调,然一唱气尽,下无余音。(《古诗镜》)
明代孙矿:“秋河”六句是关山近;“驱车’’六句是返路长思荆州。“风云”二句正是隔两乡意。收归斥谗用长卿语意,结甚劲快。又云:此玄晖最有名诗,音调最响,造句最精峭,然而气格亦渐近唐。首二句昔人谓压千古,信然。(《文选集评》)
明代胡应麟:杨用修论发端,以玄晖“大江流日夜”为妙绝。(《诗薮》)
清代王夫之:旧称脱诗“工于发端”,如此发端语寥天孤出,正复宛诣,岂不复绝千古,非但危唱雄声已也。以危唱雄声求者,一击之余,必得衰飒。千钧之力,且无以善后,而况其余哉。太白学此,往往得踬,亦低昂之势所必然也。“驰晖不可接”得景逼真,千古遂不经人道,亦复无人知赏。(《船山古诗评选》)
清代戴明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胜绝只消苍浑。(《历代诗家》)
清代邵长蘅:起结超绝中复绮丽, 自是杰作。(《文选集评》)
清代陈祚明:亦用古诗“游戏宛洛”余旨,风度宏丽。“大江流日夜”浩然而来,以景中有情故佳。因投外之悲,结怀侣之念,偶来旧阙,企羡昔僚。此时胸中愁绪固有滔滔莽莽,其来无端者。寓目大江,与之俱永。三四言比虽易逢,终归违远也。望京一段极写华壮,以深恋慕之思。“驰晖不可接”亦是名语,此段遥承“终知返路长”句,极言企羡之情,投外必有忌者,故末段云。然语意超越。(《采菽堂古诗选》)
清代宋徵璧:谢脁工于发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即为五律起句,亦殊警策。(《抱真堂诗话》)
清代王士祯:或问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日:如谢宣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渔洋诗话》)
清代沈德潜:一起滔滔莽莽,其来无端,其望京一段,眷恋不已。又云:“秋河”六语,应关山近,“驱车”六语,应返路长。时脁被谗而去,故有末二语,言己翔乎寥廓,罗者无如何也。用长卿“难父老篇”语意。(《古诗源》)
清代诗人方伯海:清而逸,丽而流,叙事中只是脱口而出,灭尽结构痕迹,仍复截截周到,诸谢中当推此君为第一。(《文选集评》)
清代成书:起句俊伟,直欲上迈陈思,通体亦皆雄健。论诗者言体格卑下,动指齐粱,似此诗置之魏人中,岂复能辨?(《古诗存》)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275南北朝·谢朓《落日怅望》《游东田》《玉阶怨》《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