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初夏清和传统文化腹有诗书唐·王绩怡情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石竹咏》《山中叙志》《春桂问答二首》《北山》《赠程处士》《独坐》《过酒家五首》《醉后》《独酌》《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食后》
《石竹咏》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注释
1。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2。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3。委化:自然的变化。
白话译文
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前四句在一虚一实的对照中,寄寓了深深的忧患感,对生命进行了思考。结句一转,以“委化”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旷达。
《山中叙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
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
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物外】世俗之外;世事之外:陶渊明泊然物外,故其语言多物外意|超然物外。
【直置】1.直书胸臆,置于文中。谓不用典。 2.只如此;只是。
张奉:据谢承《后汉书》本传说,张奉的妻子袁氏同丈夫偕隐度日,不慕荣华;
老莱:其人乃春秋时代的隐士、思想家,楚王想起用他,他就带着妻子逃到江南躲起来,一道过着平静而安乐的生活;
梁鸿、孟光:梁鸿因为写过一首暴露社会问题的《五噫歌》,汉章帝要抓他,只好改名换姓逃往江南,穷得不堪,替人家打工舂米,而他的妻子孟光一点也不嫌弃他,还是跟过去一样当贤内助,开饭的时候仍然举案齐眉,两人相敬如宾。
《春桂问答二首》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春桂答,春华讵能久。
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春桂问答二首》是唐朝王绩所作的诗。体现作者对春桂“独秀”的激赏之情。诗人人放诞纵酒,诗多以酒为题材,表现对现实不满,偶尔也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该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消愁,肆意洒脱的情怀。
《北山》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
子平一去何时返,仲叔长游遂不来。
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
槁项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氛埃】1.污浊之气;尘埃。
2.借指尘世或俗念。 3.比喻战乱。
【子平】传说宋有徐子平,精于星命之学,故后世术士宗之。一说,子平,名居易,五季人,尝与麻衣道者陈图南同隐华山。见清翟灏《通俗编.艺术》。因即以"子平"指星命之学。是一种根据星象或人的生辰八字推算人的命运的迷信方法。
【仲叔】1.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2.泛指兄弟﹑弟弟。
3.犹伯仲。评论人的才能时,比喻不相上下。 4.复姓。春秋卫有仲叔于奚。见《左传.成公二年》。【仲叔】1.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2.泛指兄弟﹑弟弟。 3.犹伯仲。评论人的才能时,比喻不相上下。
4.复姓。春秋卫有仲叔于奚。见《左传.成公二年》。
【槁项】1.亦作"稿项"。
2.羸瘦貌。
《赠程处士》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赠程处士》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此诗通过讥嘲周公、孔子和向往自由的表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只好向醉中逃避。这首诗语言自然,气概遒健,涤净初唐排偶板滞之习。
这首诗是赠给作者朋友之作,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在隋、唐两代都曾出仕的王绩,早年曾有襟怀抱负。自谓“弱龄有奇调,无事不兼修”,“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但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他所期待的诏书始终没有到来,“觅封侯”更谈何容易。中年逢丧乱后,便绝意仕进,归隐田庐,过他“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策杖寻隐士》)的生活去了。这首诗也是这一时期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
注释
程处士:作者朋友,生平未详。处士,未做官或不去做官的读书人。
扰扰(ro):混乱、扮乱的样子。
悠悠:众多的样子。
随意:相当于任意,任凭己意。
礼乐:礼和乐的总称。囚:拘禁。此指约束。姬旦:历史上称为周公,周文王之子,辅佐武王灭纣。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于成王,成王赐天子札乐。
诗:指《诗经》。书:指《尚书》。孔丘:字仲尼,后世称他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周游列国,但不为当时的国君所用。他曾删《诗》《书》,定《札》《乐》,赞《周易》,修《春秋》,用尽心力。
高枕枕:安卧。比喻安闲无忧。
白话译文
一百年来长久地混乱纷争,千万种事物全都并举杂陈。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独坐》
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
有客谈名理,无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贤夫。
百年随分了,未羡陟方壶。
(1)问君,系作者自问。
(2)谈名理,《世说新语·言语》:“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这里暗用此典。名理,从汉末清议发展而成的辨名析理之学,系魏晋清谈的一种内容。这里泛指闲谈聊天。
(3)三男二句:当系实写,然亦暗用向长典。皇甫谧《高士传》载向长“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这里亦隐寓子女娶嫁事毕,再无萦怀之事的意思。
(4)随分,随便、任便之意。
陟,登。方壶,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即“方丈”,因其形如壶状,故又称“方壶”。
《过酒家五首》
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
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
王绩嗜酒,声称求官是“良酝可恋”。有“斗酒学士”、“酒家南董”的雅称。自撰《五斗先生传》、《醉乡记》以示其好,崇尚刘伶、阮籍、陶渊明风范。其人醉梦度一生,因酒被罢免,也因酒闻名。《过酒家》又作《题酒店壁》,共五首。
第一首感于京都无人引荐,只能一头钻进酒肆。“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唐代人喜欢饮酒,因此餐饮业特别发达,在洛阳、长安这样的大都市里,高档酒楼林立,酒筵极尽奢华。当时的大都市里,有许多胡人开的酒肆,那里不仅有胡酒,还有迷人的胡姬,贺朝在《赠酒店胡姬》就生动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毾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在这繁华的都市消费,有多少金山银山也会被挥霍净尽,那街头的浪子不知有多少曾是“银鞍白马度春风”,“笑入胡姬酒肆中”的五陵少年。
第二首承前交待迷酒原因:“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这些日子长饮不止,常酒醉不醒,但这与内在“性灵”追求是毫无关涉的。“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不“养性灵”而“长昏饮”的原因,表面上似乎说自己昏醉不醒是随波逐流,但实际意义却正相反。“眼看”“何忍”见出其中的痛切与无奈。从人醉己也醉的酒语中,强意识迸发出“举世沉浊,不可与庄语”的愤闷和不满。从字面上反用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又前置“何忍”加强语气的强度,折射出一种“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辛元房《唐才子传·王绩》)的清醒感。王绩身处隋末衰乱之际,在隋炀帝大业(605-618)年间,“不乐在朝”为秘书省正字,求为六合丞,目睹“豺狼塞衢路”的现实,即以俸钱,积于县门,弃官还乡,临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这种“我为涸辙鱼”的危惧,正是从在人尽醉世事昏乱国将败之预感中产生的切肤之痛。因此不忍独醒蕴含求醉的矛盾苦衷,是遁世语,亦是愤世语。该诗很符合一个“长昏饮”之人的口吻,脱口而出,不假思忖,看似胸襟全敞,而一片苦闷心思,借助五绝短句促调,更显真切。既与滥行于隋末轻侧浮艳的宫体诗不同,也与初唐风靡艳丽的六朝余习有别,质朴不群的风格迥异时流,“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翁方纲《石洲诗话》)
[1]
第三首:“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大意是:胡酒以色酒居多,那诱人的颜色能引起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联想到翠绿的竹叶,也可以想象它是舞女的绿罗轻衫;可以联想到那甜美的葡萄,也可以想象它是舞女甜美的红唇。这样的美酒佳酿要和朋友一起分享,分别后不知到哪里还能喝到,即使能喝到,一个人喝也没有什么意思。
第四首:“对酒但知饮,逢人莫强牵。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大意是:喝酒但求尽兴,不要强迫别人。饮者随意,能喝多少,喝多少;想喝多少,喝多少。喝醉了,躺在酒垆间就休息,或者把酒瓮放倒,钻进酒瓮睡上一觉,在梦中继续饮酒。
最后一首:“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大意是:人活着,就为了这张脸,朋友相聚,一定要请他一醉方休。然而,千万不能忘记带钱,不能赊帐,要带足了银子去喝酒。王绩可以说是唐代第一酒徒。
《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饮酒是避免感知人生短暂的方法。酒是王绩一生钟爱,他常常是乘着牛车,途经酒店,闻香下车,开怀畅饮,数日不归。经常醉酒,醉了便随便倒地,醒后复饮。在王绩的诗文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当是“酒”字,他一次次把自己灌醉。王绩在酒业上的钻研与投入不比诗歌少,为杜康立祠祭祀,尊为酒师,并且把曾经一起喝酒、酿得一手好酒的焦革也一起供奉。此外,还写下《酒经》、《酒谱》各一卷。
这首短诗前半用典,后半议论。诗以魏晋名士阮籍和隐士陶渊明的沉湎酒中之事得出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的观点。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其中还有深意。
大凡隐士,都有不得己的隐退苦衷。人类的智商发展了文明,也发展了斗争。人人都希望个性解放,王绩在争斗里看破了——没有永恒的胜利,只有暂时的羞辱。如果遁世躲避,其羞自解,其心自宽,“服食养性”、“非其力不食”,与天地自然相处,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轻松与悠闲。隐居,饮酒,让他在精神上解放了。无欲则刚,他重新回归到了精神贵族的行列。
文学传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角色和反应,诗人可以从中挑选。只要适合自己的幻想和个性需要,他可以在利用了它们之后又把它们抛弃。在宫廷诗中,各种角色和反应受到严格的限制,蕴藏其中的创造潜力被极大地消耗了。诗歌不再起应有的创造和心理学的功用。王绩从前代诗歌中寻找新的角色和反应的解决办法,与魏征、李百药基本相同,只是他的个性把他引向另一类前代诗歌。将王绩的诗只看成“自然的”是对他的误解。他的自然是通过陶潜的模式及宫廷诗的衬托体现出来的。
注释
郑指郑玄。《世说新语·文学》“
郑玄在马融门下” 刘孝标
注引《郑玄别传》:“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馀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
陶指陶渊明。《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潜
,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译文
村酿如郑康成般狂酌,山酒如陶渊明般醉饮。
只要能让自已醉上一千日,我又怎会为失去两三个春天而惋惜?
《独酌》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1)浮生,古人认为世事无定,生命短促,故称人生为“浮生”。按:“浮”,《全唐诗》注“一作在”,明刻本、明钞本作“在”。
无状,犹言“莫效”。
(2)竹林,这里是双关语,兼用“竹林七贤”的典故。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
落日明歌席,行云逐舞人。
江南飞暮雨,梁上下轻尘。
冶服看疑画,妆台望似春。
高车勿遽返,长袖欲相亲。
[1]此诗为作者益州新都尉任上所作,写傍晚歌舞的景色,表现了对歌舞的迷恋。诗中没有对歌舞女艺人的美貌和技艺作正面的描绘,而是从背景、服饰侧面烘托歌舞女艺人的美丽。诗末两旬则点明了题意。精巧委婉,别有一番情趣。益州,今四川成都。见作者《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注。张超亭,纪念张超的亭子。张超,后汉郑人,字子并,有文才。灵帝时从朱隽讨黄巾有功,为别驾司马。善草书,世共传之。
[2]“梁上”句: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句意谓歌动梁尘。
[3]冶服:华丽的服装。
[4]妆楼:指妇女的居室。一作“妆台”。
[5]“高车”二句:劝客留观,兴犹未尽。高车,高大的车,显贵者所乘。长袖,长的衣袖,借指歌舞女艺人。古谚云:“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见《韩非子·五蠹》。
《食后·田家无所有》
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
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
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
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
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
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
百日黄:一种早熟的稻。
飧:s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胡麻:即芝麻。
麨:cho,炒的米粉或面粉。
楚豆:chdòu,牡荆果实。一般供药用,亦可食用。
野麋:ymí,獐。唐王建《陇头水》诗:“陇东陇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野麋断羁绊,行走无拘挛。”
松皮脯:sngpíf,用松皮里层含脂部分作香料晒制的肉干。
杜若:dùruò,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唐皮日休《端忧》诗:“篔簹飒兮雨岸,杜若死兮霜洲。”清龚自珍《此游》诗:“悠扬闻杜若,髣佛邀蛾眉。”。杜若浆为香草酿的酒。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
消:消化。
酒毒:谓酒醉。
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
鼓腹:鼓起肚子。谓饱食。
乘兴:chéngxìng,乘着一时高兴,兴会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