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苦度酷暑南北朝·江淹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南北朝·江淹
《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六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
羣帝共上下。鸾鸟相追寻。
千龄犹旦夕。万世更浮沉。
岂与异乡云。瑜瑕论浅深。
赏析
首二句介绍若木的生长之地,洁净高雅,非同寻常:“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若木”,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入处,这里喻品行高尚之人。“丹水”,是神话传说中的水名,乃高雅洁净之地。这里写若木的生长之地洁净高雅,正是为了写若木超凡脱俗的品格。二句写得平稳自然,但若木的形象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正所谓不由作意,而气格自高。
三、四句是对若木高洁品格作进一步的渲染,但诗人并没有正面刻画,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品格美是一种内在之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此从正面去写,就令人感到空洞、苍白与乏味。而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则可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扩大美的内涵,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试想,连天上的诸神和品格高洁、独立不羁的鸾鸟都对它仰慕不已,那么它高洁的品格就可想而知了。
五、六句写若木的寿命长。世人的千年万载,对于若木而言,不过是旦夕之间罢了,因而世俗万物的寿命与之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使得诗意又有了新的开拓。若木不仅生长的环境洁净高雅,且内在的素质——生命力也远远超出世俗万物之上,经过层层渲染,步步蓄势,最终把若木超凡绝俗的品格凸显在读者面前,与世间万物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此一来,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结论:“岂与异乡士,瑜瑕论浅深。”全诗至此,主旨已然毕现。虽然没有一句涉及讽谏,但讽谏之意却自出。这里的“异乡士”,是指刘景泰身边的小人。诗人希望刘景泰能想若木那般,志气高尚,目光远大,不要被左右所蒙蔽。
这首诗通篇用比,含蓄蕴藉,极得香草美人之意。诗人紧紧抓住讽谏的主旨,写得严整紧凑。
其七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
【夏后】见"夏后氏"。
【两龙】喻指两个豪杰。
【高会】1.盛大宴会。
2.泛指大规模地聚会。 3.称与人会面的客气话。
【帝台】1.古代神话中的神仙名。 2.犹帝阙。
【荣光】1.五色云气。古时迷信以为吉祥之兆。 2.指花木的光泽。 3.敬称尊者容颜。
4.光荣,荣耀。
【河雒】见"河洛"。
其八
昔余登大梁,西南望洪河。
时寒原野旷,风急霜露多。
仲冬正惨切,日月少精华。
落叶纵横起,飞鸟时相过。
搔首广川阴,怀归思如何。
常愿反初服,闲步颍水阿。
【洪河】大河。古时多指黄河。
【常愿】平素的志愿。
【反初】还俗。
【初服】1.谓开始或首先履行﹑从事某项事务。 2.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
3.山嫁前穿的衣服。 4.佛教指俗装,与"僧衣"相对。
其九
宵月辉西极,女圭映东海。
佳丽多异色,芬葩有奇采。
绮缟非无情,光阴命谁待。
不与风雨变,长共山川在。
人道则不然,消散随风改。
【宵月】1.夜晩的月亮。
2.指夜晚。
【西极】1.西边的尽头。谓西方极远之处。 2.指长安以西的疆域。
3.汉代乌孙国所产之良马。
【绮缟】1.精美而有花纹的丝织品。缟为未经染色之绢。 2.树木名。
其十
少年学击剑,从师至幽州。
燕赵兵马地,唯见古时丘。
登城望山水,平原独悠悠。
寒暑有往来,功名安可留。
十一
扰扰当途子。毁誉多埃尘。
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
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
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身。
至德所以贵。河上有丈人。
“扰扰当途子,毁誉多埃尘”,这二句是说官场上的身居要职者们追名逐利、纷乱不堪,他们之间的毁(诽谤)誉(称誉)就像尘土一样杂乱飞扬,不计其数,同时又是毫无价值。“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舆马”即车马,“衢”是四通八达的路,“滨”在这里是边缘的意思,这二句用了简炼的对比手法指出了仕途的无比险恶,那些身居要职者早上还坐着华丽的车马踌躇满志,晚上却已身败名裂,抛尸街边了。“朝生”与“夕死”自然是夸张说法,极言变化之快,难以预料。“舆马间”和“衢路滨”对比强烈,显示了富贵难保的道理。作者在前四句中对“当途子”们热衷声名地位的做法明显地持轻蔑态度。
随后作者又描述了仕途上另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藜藿”是野菜,喻贫贱。“华屋”、“朱门”是华丽的房屋、红漆的门,是王侯贵族所居的住宅,此处即指豪门大族。“结绶”是系结印带,“弹巾”是用指弹去头巾上的灰尘(见弹冠典),“结绶”和“弹巾”是指做官和准备做官。这四句的意思是说,那些热衷于仕途的后进之徒纷纷鄙弃贫贱去亲近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他们结交豪门,为自己争个一官半职,竞相依附于达官贵人,以图一荣俱荣、鸡犬升天。作者于这四句中未作直接的议论,只是将官场上的人情世态作了概括,但从“争”字、“竞”字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他对官场上的蝇营狗苟、趋炎附势是不以为然的。前面已经指出“当途子”富贵不可常保,仕途的险恶已使他们自身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那些趋炎附势之辈还不以此为戒,依然热衷于功名利禄,这是非常可悲可叹的。
诗的最后四句是作者的议论。“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身”,这是指那些热衷仕途的人们,他们把声名地位看得比自身的生命还要重,而在作者看来,声名地位不过是像草木一样无足轻重的东西,而生命才是像金碧一样可贵的。这种观点也就是道家重视自身价值,鄙视外在的功名利禄的思想。阮籍诗中这类思想很多。“至德所以贵,河上有丈人”,这最后两句是从正面表现道家全身远害的思想,“至德”也即鄙弃身外之物如功名利禄、重视自身的生命。“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丈人”是对老人的尊称。“河上公”是传说中颇有神异色彩的人物,据说精通《老子》,汉文帝曾专门向他请教过有关《老子》的问题,他指点了汉文帝后就不见了。因为人们不知其姓名,只知其住在河边,故称他为河上公。诗中提到河上公是作为追名逐利之辈的对立面,用赞颂河上公来表现道家思想。
江淹此首《效阮公诗》和阮籍《咏怀诗》其五十九《咏怀·河上有丈人》很相似。阮籍这首诗说:“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岂效缤纷子,良马骋轻舆。朝生衢路旁,夕瘗横街隅……”江淹主要是模仿这首阮诗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诗中富贵不可常保、祸福难以预料的思想正是说给刘景素听的,目的是告诫他不要利欲熏心,作非分之想。诗中“朝生”两句虽是从阮诗中化出的,但更为触目惊心,用来警告刘景素是再恰当不过了。江淹诗中对那些趋炎附势者的论述也是有针对性的。他曾劝景素不要听信身边心腹谋臣的话,认为这些人无非是想借助刘景素的地位以谋取私利,以求一旦之幸,因而不可靠。
这首诗既能将阮籍的口吻模仿得很逼真,又通过摹拟将自己的用意委婉含蓄而又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两者结合得较好,江淹“长于摹拟”的特点于此诗中也可得到证明。
十二
华树曜北林,芬芳空自宣。
秋至白云起,蟪蛄号庭前。
中心有所思,虚堂独浩然。
安坐咏琴瑟,逍遥可永年。
十三
假乘试行游,北望高山岑。
翩翩征鸟翼,萧萧松柏阴。
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
性命有定理,祸福不可禁。
唯见云际鹄,江海自追寻。
【行游】出行;出游。
【山岑】山峰。
【性命】1.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2.生命。
3.本性。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十五
至人贵无为,裁魂守寂寥。
唯有驰骛士,风尘在一朝。
舆马相跨跃,宾从共矜骄。
天道好盈缺,春华故秋凋。
不知北山民,商歌弄场苗。
【至人】1.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无为】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商歌】悲凉的歌。商声凄凉悲切,故称。《淮南子.道应训》:"宁戚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
【场苗】《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毛传:"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郑玄笺:"愿此去者,乘其白驹而来,使食我场中之苗,我则绊之系之,以永今朝。爱之欲留之。"后以为延揽贤才或思念贤者之典。
后一篇:七月诗历十四日:宋·曾巩等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