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2021-07-22 10:31:55)
标签:

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苦度

酷暑

南北朝·江淹

杂谈

分类: 诗词学习


南北朝·江淹

《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
羣帝共上下。鸾鸟相追寻。
千龄犹旦夕。万世更浮沉。
岂与异乡云。瑜瑕论浅深。

赏析
首二句介绍若木的生长之地,洁净高雅,非同寻常:“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若木”,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入处,这里喻品行高尚之人。“丹水”,是神话传说中的水名,乃高雅洁净之地。这里写若木的生长之地洁净高雅,正是为了写若木超凡脱俗的品格。二句写得平稳自然,但若木的形象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正所谓不由作意,而气格自高。
三、四句是对若木高洁品格作进一步的渲染,但诗人并没有正面刻画,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品格美是一种内在之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此从正面去写,就令人感到空洞、苍白与乏味。而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则可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扩大美的内涵,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试想,连天上的诸神和品格高洁、独立不羁的鸾鸟都对它仰慕不已,那么它高洁的品格就可想而知了。
五、六句写若木的寿命长。世人的千年万载,对于若木而言,不过是旦夕之间罢了,因而世俗万物的寿命与之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使得诗意又有了新的开拓。若木不仅生长的环境洁净高雅,且内在的素质——生命力也远远超出世俗万物之上,经过层层渲染,步步蓄势,最终把若木超凡绝俗的品格凸显在读者面前,与世间万物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此一来,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结论:“岂与异乡士,瑜瑕论浅深。”全诗至此,主旨已然毕现。虽然没有一句涉及讽谏,但讽谏之意却自出。这里的“异乡士”,是指刘景泰身边的小人。诗人希望刘景泰能想若木那般,志气高尚,目光远大,不要被左右所蒙蔽。
这首诗通篇用比,含蓄蕴藉,极得香草美人之意。诗人紧紧抓住讽谏的主旨,写得严整紧凑。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其七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

【夏后】见"夏后氏"。
【两龙】喻指两个豪杰。
【高会】1.盛大宴会。 2.泛指大规模地聚会。 3.称与人会面的客气话。
【帝台】1.古代神话中的神仙名。 2.犹帝阙。
【荣光】1.五色云气。古时迷信以为吉祥之兆。 2.指花木的光泽。 3.敬称尊者容颜。 4.光荣,荣耀。
【河雒】见"河洛"。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其八
昔余登大梁,西南望洪河。
时寒原野旷,风急霜露多。
仲冬正惨切,日月少精华。
落叶纵横起,飞鸟时相过。
搔首广川阴,怀归思如何。
常愿反初服,闲步颍水阿。

【洪河】大河。古时多指黄河。
【常愿】平素的志愿。
【反初】还俗。
【初服】1.谓开始或首先履行﹑从事某项事务。 2.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 3.山嫁前穿的衣服。 4.佛教指俗装,与"僧衣"相对。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其九
宵月辉西极,女圭映东海。
佳丽多异色,芬葩有奇采。
绮缟非无情,光阴命谁待。
不与风雨变,长共山川在。
人道则不然,消散随风改。


【宵月】1.夜晩的月亮。 2.指夜晚。
【西极】1.西边的尽头。谓西方极远之处。 2.指长安以西的疆域。 3.汉代乌孙国所产之良马。
【绮缟】1.精美而有花纹的丝织品。缟为未经染色之绢。 2.树木名。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其十
少年学击剑,从师至幽州。
燕赵兵马地,唯见古时丘。
登城望山水,平原独悠悠。
寒暑有往来,功名安可留。


十一
扰扰当途子。毁誉多埃尘。
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
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
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身。
至德所以贵。河上有丈人。

“扰扰当途子,毁誉多埃尘”,这二句是说官场上的身居要职者们追名逐利、纷乱不堪,他们之间的毁(诽谤)誉(称誉)就像尘土一样杂乱飞扬,不计其数,同时又是毫无价值。“朝生舆马间,夕死衢路滨”,“舆马”即车马,“衢”是四通八达的路,“滨”在这里是边缘的意思,这二句用了简炼的对比手法指出了仕途的无比险恶,那些身居要职者早上还坐着华丽的车马踌躇满志,晚上却已身败名裂,抛尸街边了。“朝生”与“夕死”自然是夸张说法,极言变化之快,难以预料。“舆马间”和“衢路滨”对比强烈,显示了富贵难保的道理。作者在前四句中对“当途子”们热衷声名地位的做法明显地持轻蔑态度。
随后作者又描述了仕途上另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华屋争结绶,朱门竞弹巾”,“藜藿”是野菜,喻贫贱。“华屋”、“朱门”是华丽的房屋、红漆的门,是王侯贵族所居的住宅,此处即指豪门大族。“结绶”是系结印带,“弹巾”是用指弹去头巾上的灰尘(见弹冠典),“结绶”和“弹巾”是指做官和准备做官。这四句的意思是说,那些热衷于仕途的后进之徒纷纷鄙弃贫贱去亲近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他们结交豪门,为自己争个一官半职,竞相依附于达官贵人,以图一荣俱荣、鸡犬升天。作者于这四句中未作直接的议论,只是将官场上的人情世态作了概括,但从“争”字、“竞”字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他对官场上的蝇营狗苟、趋炎附势是不以为然的。前面已经指出“当途子”富贵不可常保,仕途的险恶已使他们自身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那些趋炎附势之辈还不以此为戒,依然热衷于功名利禄,这是非常可悲可叹的。
诗的最后四句是作者的议论。“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身”,这是指那些热衷仕途的人们,他们把声名地位看得比自身的生命还要重,而在作者看来,声名地位不过是像草木一样无足轻重的东西,而生命才是像金碧一样可贵的。这种观点也就是道家重视自身价值,鄙视外在的功名利禄的思想。阮籍诗中这类思想很多。“至德所以贵,河上有丈人”,这最后两句是从正面表现道家全身远害的思想,“至德”也即鄙弃身外之物如功名利禄、重视自身的生命。“河上丈人”即“河上公”,“丈人”是对老人的尊称。“河上公”是传说中颇有神异色彩的人物,据说精通《老子》,汉文帝曾专门向他请教过有关《老子》的问题,他指点了汉文帝后就不见了。因为人们不知其姓名,只知其住在河边,故称他为河上公。诗中提到河上公是作为追名逐利之辈的对立面,用赞颂河上公来表现道家思想。
江淹此首《效阮公诗》和阮籍《咏怀诗》其五十九《咏怀·河上有丈人》很相似。阮籍这首诗说:“河上有丈人,纬萧弃明珠。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岂效缤纷子,良马骋轻舆。朝生衢路旁,夕瘗横街隅……”江淹主要是模仿这首阮诗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诗中富贵不可常保、祸福难以预料的思想正是说给刘景素听的,目的是告诫他不要利欲熏心,作非分之想。诗中“朝生”两句虽是从阮诗中化出的,但更为触目惊心,用来警告刘景素是再恰当不过了。江淹诗中对那些趋炎附势者的论述也是有针对性的。他曾劝景素不要听信身边心腹谋臣的话,认为这些人无非是想借助刘景素的地位以谋取私利,以求一旦之幸,因而不可靠。
这首诗既能将阮籍的口吻模仿得很逼真,又通过摹拟将自己的用意委婉含蓄而又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两者结合得较好,江淹“长于摹拟”的特点于此诗中也可得到证明。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十二
华树曜北林,芬芳空自宣。
秋至白云起,蟪蛄号庭前。
中心有所思,虚堂独浩然。
安坐咏琴瑟,逍遥可永年。


十三
假乘试行游,北望高山岑。
翩翩征鸟翼,萧萧松柏阴。
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
性命有定理,祸福不可禁。
唯见云际鹄,江海自追寻。

【行游】出行;出游。
【山岑】山峰。
【性命】1.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2.生命。 3.本性。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十五
至人贵无为,裁魂守寂寥。
唯有驰骛士,风尘在一朝。
舆马相跨跃,宾从共矜骄。
天道好盈缺,春华故秋凋。
不知北山民,商歌弄场苗。

【至人】1.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无为】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商歌】悲凉的歌。商声凄凉悲切,故称。《淮南子.道应训》:"宁戚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
【场苗】《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毛传:"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郑玄笺:"愿此去者,乘其白驹而来,使食我场中之苗,我则绊之系之,以永今朝。爱之欲留之。"后以为延揽贤才或思念贤者之典。

282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之六至十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