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苦度酷暑南北朝·丘迟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南北朝·丘迟《敬酬柳仆射征怨诗》《夜发密岩口诗》《题琴朴》《望雪诗》《诗》《旦发渔浦潭》《玉阶春草诗》《芳树诗》《赠何郎诗》《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
南北朝·丘迟
《敬酬柳仆射征怨诗》
清歌自言妍,雅舞空仙仙。
耳中解明月,头上落金钿。
雀飞且近远,暮入绮窗前。
鱼戏虽南北,终还荷叶边。
惟见君行久,新年非故年。
【仙仙】轻盈貌。轻举貌;飘逸貌;形容善于言辞。
【绮窗】雕刻或绘饰得很精美的窗户。
丘迟《夜发密岩口诗》
弭棹才假寐,击汰已争先。
敞朗朝霞澈,惊明晓魄悬。
万寻仰危石,百丈窥重泉。
丛枝上点点,崩溜下填填。
【弭棹】1.亦作"弭棹"。
2.停泊船只。
【假寐】〈书〉不脱衣服小睡:凭几~ㄧ闭目~。
【击汰】拍击水波。亦指划船。
【争先】1.犹抢前。
2.围棋术语。抢先手。
【晓魄】晓月。
【崩溜】山崖上下泻的水流。
【填填】1.满足貌。
2.稳重貌。 3.形容声音大。
《题琴朴》
边山此嘉树,摇影出云垂。
清心有素体,直干无曲枝。
凡耳非所别,君子特见知。
不辞去根本,造膝仰光仪。
【边山】靠近边界的山岭。
【素体】本体。
【凡耳】常人的耳朵。指普通人。
【特见】独特的见解。
【见知】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 3.受到知遇。 4.为人所知。 5.见"见知法"。
【造膝】犹促膝。
【光仪】光彩的仪容。称人容貌的敬词,犹言尊颜。
《望雪诗》
氛氲发紫汉,杂沓被朱城。
倏忽银台构,俄顷玉树生。
绵绵九轨合,昭昭四区明。
【紫汉】犹紫霄。指天空。
【杂沓】纷杂;杂乱:会场里人声杂沓|两军人马杂fe57。
【朱城】指宫城。
【银台】1.传说中王母所居处。
2.见"银台门"。 3.见"银台司"。 4.银质或银色的烛台。

南北朝·丘迟
《诗》
诘旦阊阖开,驰道闻凤吹。
轻荑承玉辇,细草藉龙骑。
风迟山尚响,雨息云犹积。
巢空初鸟飞,荇乱新鱼戏。
实为北门重,匪亲孰为寄。
参差别念举,肃穆恩波被。
小臣信多幸,投生岂酬义。
【诘旦】平明﹐清晨。
【阊阖】1.传说中的天门: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2.指宫门:早朝听诏毕,唤马阊阖前。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凤吹】对笙箫等细乐的美称。
【轻荑】始生的小草。
【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北门】1.北向的门。
2.喻指北部边防要地。 3.唐宋学士院在禁中北门,因以为学士院的代称。 4.指翰林学士。 5.指唐代禁军的北衙。
6.《诗.邶风》篇名。序谓"《北门》,刺士不得志也"。后因用以喻士之不遇。
7.复姓。《左传》有北门驷﹐《尸子》有北门子﹐《庄子》有北门成。见《通志.氏族三》。
【匪亲】1.不是亲子弟;不是亲信。 2.行为不端正的亲属。
【参差】1.不齐貌。
2.纷纭繁杂。 3.蹉跎;错过。 4.远离;阻隔。 5.差不多;几乎。 6.很快;顷刻。 7.不一致;矛盾。 8.差池;差错。
9.古代乐器名。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舜造,象凤翼参差不齐。参差(cnc) : 1.长短、高低不一致:参差不齐。
2.差不多;近似:雪肤花貌参差是。
【别念】1.离别的思念。
2.杂念。
【肃穆】严肃恭敬:在烈士墓前,孩子们肃穆追悼。
【恩波】谓帝王的恩泽。
【投生】1.投奔生路。
2.犹投胎。
《旦发渔浦潭》
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飏。
棹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
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
诡怪石异象,崭绝峰殊状。
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
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
信是永幽栖,岂徒暂清旷。
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渔浦潭是杭州至富春江的经由之地。富春江的美景,吸引了南朝许多诗人,渔浦潭也就连带地多次出现于他们的诗中。如谢灵运《富春渚》云:“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丘迟这首诗,则是描述旦发渔浦潭,舟行于富春江的情景。
开篇两句,落笔点出题目和航向,写雾中晓发和赤亭风色。在晓雾未散,晨光曦微之际,诗人的小舟在迷濛的江面上启程远航,行至定山东的赤亭,已经风扬雾散,天气晴朗。渔浦潭至赤亭,仅二三十里航程,故首句说“渔潭雾未开”,二句说“赤亭风已颺”,意在描述舟行不远,晓雾即在江风中很快消散,流露出天气迅速转晴的喜悦。所以接下去集中笔墨以十句描绘江行见闻和游观乐趣。“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两句写所闻。渔人在中流渔舟上唱起渔歌,敲起小鼓,咚咚的声响在空旷的江上回荡,传向四方,响彻层峦叠嶂。那悠扬悦耳的渔歌伴着节奏明快的鼓声,使诗人感受到一种清空的美,唤起浓厚的游兴乐趣,也招引了江边的村童野老,故而信笔写出两句:“村童忽相聚,野老时一望。”村童天真活泼,喜欢热闹场面,听到渔歌鼓声,便从街头巷尾飞快跑来,相聚江边,所以是“忽相聚”。村野老人喜欢安静,对热闹场面也看得多了,不像村童那样好动好奇,所以是“时一望”。这虽然只是淡淡地一望,却反映出渔歌鼓声打破了他们心中的枯寂。这两句不但用白描手法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动作和神态,而且点带出江村风景,质朴自然,而又意趣横生。同时,又是借村童野老的观望烘托出渔歌鼓声的动人场景,可谓一石三鸟,立意巧妙,诗味醇厚。
深秋的富春江,景色清奇秀美,时而奇峰突起,怪石峭立,时而荒树寒沙,岛屿耸峙。舟行江中,场景不断转换,不断展现出新的画面,因而以移步换形的手法写出:“诡怪石异象,崭绝峰殊状。森森荒树齐,析析寒沙涨。藤垂岛易陟,崖倾屿难傍。”在这六句中,前两句写峰石的奇峻险怪,中间两句写荒树茂密,沙滩平阔,后两句则写岛屿之景,全用偶句,属对工整。其中,以“异象”、“殊状”极写其形态与众不类,以“森森”、“析析”形容树多沙明,都似信手拈来,语出自然,而又有描摹之工。“藤垂”、“崖倾”两句又各自构成因果关系,点出易陟、难傍的原由,写出岛屿的幽绝之景。但最能见出鎔铸工夫的是“寒沙涨”的“涨”字。江中深秋水枯,沙滩扩大,可是诗人不说寒沙阔,而说“寒沙涨”,就有一种逐渐涨起漫开的动态感。它不仅说明诗人有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寻求美感内含的艺术眼光,而且有善于以活字写静景的高超技巧,称得上别具只眼,独具匠心。
富春江以它奇美的景色叩开诗人的心扉,使他陶醉,不愿离去,萌生出长栖永居的念头,故而说:“信是永幽栖,岂徒暂清旷。”以为富春江乃可“永幽栖”之地,非只供一时清旷之乐,渴望既能来此做官,又能优游于山水,因而想起成瑨坐啸、汲黯卧治的故事,于是写出最后两句:“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坐啸”之事,典出张璠《汉纪》。东汉南阳太守成瑨,不理政务,公事悉由功曹岑晊代理,终日但坐啸而已,民间因传言:“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后遂以坐啸指称委心于无为,虽做官而不理政事的清闲生活。“卧治”的典故则见于《史记》。西汉汲黯,召为淮阳太守,辞谢不就,武帝则欲借重他的声望,使其卧而治之,乃赴任。后遂称无为而治为卧治。诗人以这两个故事抒发眷恋富春山水的深情,也进一步突出了富春山水之美。
这首诗从旦发渔浦潭落笔,依次写出江行景色,然后即景抒怀,一路写来,如行云流水,略无滞碍。通篇几乎全用偶句写成,文辞清美,语言精工,已见唐人之风。

南北朝·丘迟《玉阶春草诗》
发溜始参差,扶阶方沃若。
杂叶半藏蜻,丛花未隐雀。
葳蕤乱碧紫,苍黄间浓薄。
【沃若】1.润泽貌。
2.驯顺貌。
【苍黄】1.青色与黄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比喻事物多变:钟山风雨起苍黄。
2.黄中带青:他躺着,脸色苍黄,眼角挂着泪。 3.灰黄色: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4.同“仓皇”。
南北朝·丘迟《芳树诗》
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
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
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
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
【漠漠】1.寂静无声的样子:漠漠门长掩,迟迟日又西。
2.紧密分布或大面积分布的样子:云漠漠,风瑟瑟|阶草漠漠,白日迟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树木啭黄鹂。
3.迷茫的样子:秋天漠漠向昏黑。
【嘉实】佳美的果实。
【离离】1.繁盛;茂密:朱实离离|离离原上草。 2.悲伤貌:曾哀凄欷,心离离兮|离离挂空悲。
3.排列有序貌:皎皎白间,离离列钱|离离玉箸排霜脊。 4.清晰分明貌:清水白石何离离。
【云屋】1.高楼。
2.指汉成帝时的三云殿。 3.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容色】脸容;神色:容色甚欢|容色不悦|且察容色。
【千春】1.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2.寿辰。
南北朝·丘迟《赠何郎诗》
向夕秋风起,野马杂尘埃。
忧至犹如绕,讵是故人来。
檐际落黄叶,阶前网绿苔。
遥情不入酒,望美信难哉。
【向夕】傍晚;薄暮。
【野马】1.兽名。一种野生的马。 2.兽名。貉的俗称。 3.指野性不驯的马。
4.指野外蒸腾的水气。《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郭象注:"野马者,游气也。"成玄英疏:"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元麻革《送杜仲梁东游》诗:"野马何决骤,飞云何悠扬。"章炳麟《訄书.原教下》:"今精气被于水土卉木以成物矣,某游魂则散乎无形埒之宇,归乎野马。"一说,野马即尘埃。
【尘埃】1.飞扬的灰土。
2.犹尘俗。 3.指社会的底层。 4.喻肮脏或肮脏的东西。 5.污染,蒙受污秽。
【遥情】高远的情思。
[南北朝] 丘迟
《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
丈夫吐然诺,受命本遗家。
糟糠且弃置,蓬首乱如麻。
侧闻洛阳客,金盖翼高车。
谒帝时来下,光景不可奢。
幽房一洞启,二八尽芳华。
罗裙有长短,翠鬓无低斜。
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
俱看依井蝶,共取落檐花。
何言征戍苦,抱膝空咨嗟。
《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是南朝诗人丘迟创作的一首诗。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作者一面写妻子被弃在家,首如飞蓬,抱膝空叹;一面写丈夫在外飞黄腾达,妾婢满堂。两相对照,丈夫的喜新忘旧面目,便显得格外清晰。诗中五至十六句,尽力铺陈描绘,极写丈夫得势的荣耀光景,二八妙女的美貌芳容,这就越发衬映出被弃之人遭受冷落的孤独凄苦,引起人们对其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然诺:许诺、诺言。
受命:接受任务或命令。遗家:不顾家室。
糟糠: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
徐侍中可能就是梁朝的另一位诗人徐勉,他从梁初到丘迟去世时都居于侍中的官职。从诗题看,是徐先写了一首《为人赠妇诗》(替别人代作的、寄赠给那人妻室的诗),出示给丘迟看,然后丘作了一首答诗。赠妇之作,一般总是外出的丈夫慰勉在家之妻的内容。徐诗若也是这样的内容,则丘诗的意思正与其相反,很可能是一首游戏之作,至少是虚拟之笔。当然,徐诗今已不可见,以上都只能是空谈了。但此诗即使是虚拟之作,诗中揭露的那种贵易交、富易妻的丑恶现象,却不是诗人想象所能产生之物,所以此诗的社会认识价值,也并不会因其内容真实与否而有所增损。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虽然颇有以家庭为重的倾向,但其所重者,主要在于男性家族的血缘承传,强调的是父慈子孝、兄长弟悌,报本反始、耀祖光宗。至于男女之爱、夫妻之情,却被置于极其次要的地位。虽然古代文学中也偶尔有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的佳话,但更多的却是糟糠弃置的悲唱,为人们展示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一幕幕被弃妇女们的悲剧。
且看诗中这位“丈夫”,一诺千金,受命遗家,大有忠君为国、赴汤蹈火,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的气概。这里没有夫妻离别的缠绵,没有日后重逢的期许,糟糠的弃置,只好比是丢下一件旧衣服而已。苦了他那糟糠之妻,丈夫去后,蓬首如麻,时时关注丈夫的消息,日日盼望夫君的归来。然而传来的消息,却令她十分担忧。虽然丈夫金盖高车,飞黄腾达,很难说非其所望;但在封建时代,高官显爵与金钱美女,往往是接踵而至的。那令人担忧而又不难预料的场面终于出现了:幽房洞启,罗裙翠鬓,多么叫人沉醉;长眉玉脸,皓腕轻纱,何其令人消魂!那丈夫拥着这群花朵般的二八姝丽,“俱看依井蝶,共取落檐花”,在笑语嫣然、眼花迷乱之余,到底是井边飞舞的粉蝶,还是身边飞媚眼的娇娃;到底是檐间的落花,还是眼前的粉面,他都快分不清楚了。真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糟糠弃置何足惜。能有如此风流艳遇,谁也不会说征戍苦。这种事情,在封建时代乃是司空见惯,故他那糟糠之妻也无可奈何,惟有抱膝空叹而已。
这里渲染出的一种奢华淫乐的气氛,这与开头两句所谓“丈夫吐然诺,受命本遗家”的激昂慷慨气势恰好形成巨大的反差,令人不禁生滑稽之感。诗中的描绘,亦颇注意详略繁简的安排。如写二八妙女,既写其裙裳、纱衫的打扮,又写其眉、鬓、脸、腕等外形,既用“有长短”写众美人的丰满娇小、姿态不一,用“无低斜”写她们的刻意装饰、无不炫貌求悦,又用眉“横”于脸上形容其眉目送情,用腕“卷”轻纱形容其卖弄肌肤:刻画得可谓细致入微。而写糟糠之妻,只一句“蓬首乱如麻”,便已十分传神。两者详略有致,相映成趣,也烘托了作品的主题。

《与陈伯之书》(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
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