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2021-05-15 12:01:20)
标签:

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孟浩然

初夏

怡情

杂谈

分类: 心之旅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耶溪泛舟》《彭蠡湖中望庐山》《登鹿门山怀古》《游明禅师西山兰若》《疾愈过龙泉寺精舍》《湖中旅泊寄阎》《登江中孤屿赠白云》《书怀贻京邑同好》《示孟郊》《山中逢道士云公》《岁暮海上作》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唐·孟浩然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沉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开元十七年(729),身在长安的诗人前往终南山中的翠微寺,拜访了深居其中的空上人,和他欢谈竞夕,留宿在寺中。万籁俱寂时看到远处的景色,诗人有感而发,写下《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这首诗描写游宿终南山翠微寺情景。先写该寺在雨后夕照中景色很美,点明出游时地。接写登眺览胜,赞上人居处幽美,知其品性高雅、得禅静之妙。末写欢谈至夕,住宿寺中的所见所感。全篇按照游踪顺序写来,自然流畅,写景既淡笔轻描,又以想像之景比拟衬托,绘声绘色。

注释
终南:山名,主峰在陕西长安县南。
翠微寺:佛寺名,在终南山,即贞观时的翠微宫,唐太宗曾至此避暑,后改寺。
空上人:未详。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闭关:闭门谢绝人事应酬。
沈冥:销声匿迹,无声无臭。
造:到。
幽人:指空上人。
毕景共谈笑:说一直谈笑到日暮。景:日光。毕景:断日光,天晚。
暝(míng):晚。
烧:野火。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一名烧山,土色赤,形似云霞。
临海:郡名,三国吴置,治临海(今浙江临海县)。
峤(jiào):尖而高的山。
苏门啸:相传晋代阮籍曾在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遇见孙登,和他谈修炼之术,他不答,阮籍就长啸而退;到了半山,忽听见上面传来鸾风般的声音,响应山谷,乃知是孙登的啸声。啸:打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长啸以抒情。
白话译文
翠微寺坐落在终南山,雨后返照时景色最为美丽。
我久已闭门谢客隔绝世事,今日手拄竹杖来到这里登高。
造访上人的居室清幽静谧,从中才领略到幽人的高妙。
儒家与佛道虽然旨趣不同,爱好自然却可引为同调。
我二人相见甚欢深相契合,一直到暮色降临依然在谈笑。
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静卧,不时看见远山有野火在燃烧。
不由想起前人笔下的赤城,又忆起高耸峭拔的临海峤。
风声泉吟自是清新的音乐,又何必非得听古代名士的长啸。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释
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
落景:落日。
轻桡:轻舟。桡,船桨。
弄:戏玩。
泓澄:形容溪水清澈平静。
水物:指水中生物。
容与:司马相如《子虚赋》“于是楚王乃弭节徘徊,翱翔容与。”张铣注:“徘徊、翱翔、容与,谓自得也。”
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赏析
诗歌描写傍晚泛舟耶溪所见的绚丽景象,表达自己喜悦欢欣的心情。诗歌气韵非凡,内涵蕴藉。黄培芳说此诗“神似乐府。”宋人刘须溪评价说:“诸诗皆极洗练不枯瘁,在苏州前,清溪丽景,闲远余情,不欲犯一字,绮语自足。”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
(1)彭蠡湖:即鄱阳湖。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周围数百里。
(2)太虚:辽廓而无阂的天空。
(3)月晕:指月亮四周出现环绕的彩色云气,这是将有风雨的征兆。
(4)挂席:挂帆。
(5)明发:天明。
(6)渺漫:旷远的样子。
(7)匡阜:即庐山。庐山相传因匡俗兄弟结庐于此而得名,因之又有“匡山”“庐阜”等名称。
(8)黯黮:深黑不明的样子。
(9)峥嵘:高峻的样子。
(10)香炉:庐山山峰名称。
(11)尚子:即向长。东汉时隐士。
(12)远公:指慧远。晋代著名僧人。
(13)于役:原指服役。后来泛指远行。
(14)星霜:星每年一周转,霜每年按时而降,故用以指年岁。
(15)岩栖者:栖身于岩穴间之人。指隐居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
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
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是多么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尚子”指尚长,东汉隐士;“远公”指慧远,东晋高僧,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诗人望庐山,思伊人,多么想留在庐山归隐呀,然而却没有,为什么呢?
“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便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现在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岩栖者”自然是指那些隐士高僧。“毕趣”的“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意思是尽管现在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登高 , 怀古
译文
清晨怀着兴致出门来,小船渡过汉江绕岘山。
沙洲的水鸟近看才可识别,水边的树木远望不能分辨。
船行款款来到鹿门山,阳光明亮使山岚浅淡。
岩石间的潭水曲曲弯弯,行船到此每每迂回绕转。
听说庞德公曾到这里,入山采药一去未回还。
山涧中适宜生长灵芝白术,石床上滋满了厚厚的苔藓。
深深感念这位襄阳老人,系住缆绳举足向上登攀。
隐居的遗迹至今犹可寻觅,超俗的风格已经远离人间。
相伴的白云不知何时飘去,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娇美艳。
寻迹怀古兴味犹未尽,划船归来夕阳落西山。

注释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三十里。
乘流:乘船渡江。
沙禽:沙洲上的水禽。
浦:水边。
翠微:指青绿色山气。
庞德公:东汉时隐士。南郡襄阳人,夫妻相敬如宾,后来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而不返。
芝:灵芝草。术,即山蓟。均为滋补植物。
隐迹:指庞德公隐居遗迹。
高风:高尚风操。
探讨:指寻幽探胜。

赏析
诗歌先写清晨由水路赴鹿门山沿途所见,再写登临怀古和日暮归去的情景。诗人寻访名胜古迹,登临凭吊先贤的行事,感叹古人高风久逝,丹桂犹存,表达对名哲先贤的缅怀。明代李梦阳评价此诗曰:“思致郁密。”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注释
禅师:对僧人的尊称。
兰若:佛寺。
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停午:中午。停,通“亭”。
禅坐:指结跏趺坐。这是参禅人的坐法,故名禅坐。
无生:指禅家涅槃真理无生灭。
结庐:筑造屋芋。
就:依。
嵌窟:凹进的洞穴。
谈空:指谈论佛家义理。

赏析
诗歌描写寺庙境地的高深幽静和明禅师的高行雅兴。西山秀丽地挺立在寺庙前方,日午时分,霞收雾散。在美好的落日夕照中,西山清晰地呈现出来幽雅的轮廓。明禅师身处幽境,静坐参禅,修成正果。诗人也领略到清净无为的妙处。宋人刘须溪评价曰:“是景意。”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
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
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
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
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
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
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注释
龙泉精舍:庐山有龙泉精舍,为晋代释怀远所建。精舍:本为讲学、读书之所,后来亦用以称佛寺。
饭僧:供饭与僧人。
金乌耀霜橘:这句的意思是经霜之橘发出金色耀眼的光芒。
石髓:从石洞中流出的流汁,其状白腻如乳,相传服食后可以长生。
远公:此处用以指易、业二上人。

赏析
诗歌首先描写自己病愈后外出闲游遣闷,沿途及走近龙泉寺所见寺庙的高雅行径和幽静情景。再写顺便拜访易、业二位故人,一起游玩观赏休憩,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最后用东晋慧远法师虎溪典故,将日暮辞归的情事叙述得十分精妙。宋人刘须溪评价曰:“此岂待赋,赋之乃佳。”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1、湖中:全唐诗校:“一作襄阳。”按,作“襄阳”非是。又,“湖中”二字,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皆作“湘中”,是。阎九司户防:阎防。
2、桂水:《元和郡县志·江南道·郴州》:“鸡水,在(郴州临武)县南,即桂水也。”《水经注·钟水》:“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部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鸡水合。……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娇水南入始兴漼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百越:《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广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百越之地。”
3、荆云:犹楚云。三巴:《华阳国志》:“建安六年,(刘)璋乃改永宁郡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安汉为巴西,是为三巴。”按,“三巴”在西,襄阳在三巴之东,何以“荆云蔽三巴”,而使襄阳不可见耶?浩然此二句,殊不可解。其中或有典故本事,待考。
4、贾谊《鹏鸟赋序》:“(贾)谊既以滴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趥为赋以自广。”所谓“长沙饶瘴病”,仍用贾谊典,犹言“长沙卑湿”也。
5、“胡为”句:曹巫《杂诗》:“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6、款颜:热诚面叙。
7、承欢:博取欢心。接袂:衣袖相接,以见亲暱。
8、无由:无办法。
9、沿月:在月下顺流行船。顺流曰沿,逆流日溯。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6首。阎防于开元二十二年及第,此诗称其为司户,又云“才子滴长沙”,可知此时防在湘中某地为司户参军。据此又知浩然于开元二十二年以后之若干年中尝往湘中。观“沿月下湘流”句,知浩然作此诗之地点当在洞庭湖以南,与其《洞庭湖寄阎九》诗既非作于同时,作诗旨趣亦不一致。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译文
江上碧波荡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岛沙洲。
岩石下潭水漩流不见底,绿油油细竹傍岸长得稠。
鲛人潜在潭底不见踪影,渔翁唱起棹歌自在优游。
回想起与您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
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独坐在小岛上兴味无穷。
向南方遥望家乡鹿门山,归来满腹都是别绪离愁。

注释
屿:小岛。
悠悠:形容水流从容不迫。
回潭:泛起旋涡的深潭。回,旋转。潭,深水池。
篠:细竹。
鲛人:《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中坐:这里指坐于孤屿之上。
恨相失:这里指因为怅然若失而心中感到不愉快。

赏析
诗歌描写诗人登上江中小岛所见的景色,忆起与友人分别泛舟时的情形,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碧波荡漾,潭水流深,鲛人潜底,渔翁歌唱,一片优游自在的景象。由此记起分别时夕照的景象,离绪别愁一起涌上心头。明代钟惺评价曰:“见山水思故人自是人情。然亦非俗情,又泛泛不得。”诗歌层次分明,跳跃性强。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书怀贻京邑同好》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书怀贻京邑同好》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渴望出仕施展抱负的愿望。开篇先叙身世,再写自己成年后运命不通,向京中当政知己表明自己已“弹冠”准备出仕,望故人援引。全诗慷慨悲凉,风格浑健。

京邑同好:即诗所云“当途知己”。按,颇疑此辈即韩思复之俦。据两唐书《韩思复传》,韩曾两度任襄州刺史,卒后,“故吏卢僎、邑人孟浩然立石岘山”。可见韩、孟关系之不同一般。
维:发语词,无义。先:祖先。邹、鲁:是儒家所推重的礼乐之邦。孔子是鲁国人,孟子是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此句谓先人·是孟子的后代。
沾,言受雨露之惠。全唐诗校:“一作绍。”末躬,犹言贱体,自谦之词。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翰:全唐诗校:“一作赋。”工:全唐诗校:“一作攻。”陶渊明《咏贫士》: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嗟吁:宋蜀本、《文苑英华》作“吁磋”,是。叹词。
慈亲:指父母。向:趋向、接近。羸:弱。
《论语·里仁》:“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何晏《集解》:“孔(安国)曰:‘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此诗“喜惧”义偏在“惧”。深衷:内心深处。
甘脆:美食。《战国策·韩策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
“箪瓢”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革瓢屡空。”
此句犹言慕孔夫子执鞭之言。《论语·述而》:“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执鞭,指贱役。
感激:感到激奋。
此句犹言“诉于当途之知己”。当途:当路,身居要职。《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
投刺:递上名片。刺,名刺,名片。匪求蒙:《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疏:“闇者求明,明者不谘于闇。”童蒙,闇弱愚昧者。句谓白己愿通于明哲,非求助于闇弱。
秦、楚:分指长安、襄阳。
翻飞:高飞远举,喻仕途得意。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示孟郊》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注释
蔓草:蔓生的野草。
极野:远野。
众音:指一般世俗的声音。
分:分别。
保静节:保持静洁节操。
薄俗:流俗。
徒:徒然。
云云:纷纷纭纭。

赏析
诗歌表现了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的情谊。这里没有缠绵悱恻的眷恋,没有凄惨哀婉的离别,有的只是平淡似水、如高山流水般的情怀。同时诗人还婉转地传达出自己厌倦流俗生活,渴望保持高洁情操的强烈愿望。诗歌语言平淡,蕴藉丰厚。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山中逢道士云公》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
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
杖策前相逢,沂然是畴昔。
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
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注释
1、鲍照《拟行路难》:“酌酒以自宽。”
2、荆山子:指云公。《元和郡县志·山南道·襄州》:“荆山在(南漳)县西北八十里,三面绝险,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
3、陶渊明有《桃花源记》,此借指云公隐所。
4、云:助词,无义。
5、杖:同“仗”。策:手杖。
6、畴昔:昔日。畴,助词,无义。
7、邂逅:不期而遇。《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觏止:遇见。《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止,助词,无义。
8、叙离隔:叙离阔之思。
9、“谓予”以下六句系浩然叙述云公之语。谓予:(云公)认为我。搏:搏击。
10、《古诗十九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11、昌运:圣明时代。
12、左思《咏史》:“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13、孔丘厄:《荀子·宥坐》:“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
14、“物情”以下六句,浩然答云公之词。物情:世情。
15、陶渊明《述酒》:“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16、丹液:丹药灵液。 [2]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岁暮海上作》

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译文
孔夫子已经死了许多年,我如今也在乘船浮游大海。
天黑见北斗星斗柄掉转,才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任轻便的木船随意飘去,垂下钓竿并没有什么期待。
问一问那乘槎归来的人,海上仙洲究竟在什么地方?

注释
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不得志而避世。
昏:黄昏,天色将晚时。
斗柄:指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三星。
回:指回复到去年年终时位置。北斗星方位随季节变换而跟着移动,所以古人从斗柄所指方向可以推知不同的节候。
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用以纪年。岁星改,是说一年又要过去了。
虚舟:轻舟。
垂钓非有待:此句意思是自己虽隐居垂钓,但并不似太公那样有所等待。
乘槎人:《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积粮,乘槎而去。”槎,指竹、木筏。
沧洲:指海上可供隐居之所。

赏析
诗歌描写诗人见岁月流逝、人事代谢,自己却无为于人世的失落。任凭轻舟随意飘荡,垂下的钓竿也没有什么期待,一副随波逐流、无所归依的神态,表现出岁月改易自己却碌碌无为的惆怅。宋代刘须溪赞叹曰:“奇壮淡荡少许自足。”

215、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登鹿门山怀古》《示孟郊》等12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