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687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2021-05-26 09:52:00)
标签:

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文学

浪漫夏日

王昌龄

杂谈

分类: 诗词学习

《出塞二首》《浣纱女》《答武陵田太守》《采莲曲二首》《送柴侍御》《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变行路难》《少年行二首》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七言绝句《浣纱女》,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后不禁地惊喜赞叹,后二句则引用历史故事对钱塘女儿进行赞美。全诗话语平白明快中有耐人品味的意蕴,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饱含寓意。
此诗是诗人为了赞颂盛唐朝政而作,胡嗣坤=和罗琴的《王昌龄集编年校注》将此诗系于诗人谪官后,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注释
浣:洗濯 。纱:棉、丝织物的通称。
钱塘江:在今浙江。
胜:超过,胜过。
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
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白话译文
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吴王在时她们不敢出门,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答武陵田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注释
答武陵太守:作者离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将返金陵,武陵太守设筵相送。作者以诗相谢。答:回话,回复,回信。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文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采莲曲二首》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注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译文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译文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注释
侍御:官职名。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离伤:离别的伤感。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2] 
白话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观月怀友的古体诗,写得恬淡悠远。诗的前六句着重写开窗所见的月色,清幽的月色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深深的慨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视。最后四句是怀友。诗人驰骋想象,想象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崔少府也一定在曹娥江畔苦吟,思念自己,真是人隔千里,明月相共。最后采用传统的“引类譬喻”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其芬芳之香随处可闻。

注释
从弟:堂弟。斋:书房。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
帷:帘幕,一作“帐”。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rn)冉: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共:一作“其”。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白话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变行路难》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迎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行路难: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昌龄改变此意,以乐府旧题写边塞生活,故题作“变行路难”。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如:向晚的风很凉爽。
【横吹】1.乐器名。即横笛。又名短箫。 2.乐府曲名,用于军中。 3.指演奏横吹乐的乐队。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横吹”,一说为乐府歌曲名,汉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后李延年造新声二十八解,作为军乐;另一说为乐器,即横笛,亦名短箫。“马嘶合”是指马的嘶鸣声连成一片。此两句意为:傍晚时分,旷野中响起阵阵悲凉的笛声,战马嘶鸣此起彼伏,在风中连成了一片。诗人开篇着墨浓重,以暮色中的笛吹、风动、马嘶等悲壮之声营造了战争的氛围。
“前驱引旌节”,“前驱”指先头部队。“旌节”这里指先头部队用以引导的仪仗用具。此句意为:先头部队手执仪仗向前开路,主力部队随之跟进。此种出征方式,充分展示了王者之师的风范,先声夺人。
“千里阵云盗”,“阵云”即战云。“盗”即匝,周围遍布的意思。此句意为:远处和近处的云层互相堆积,连成一片。暗喻了唐军战阵的庞大和严整。
“单于下阴山”,“单于”是匈奴对其首领的称呼。这里指突厥首领。“阴山”在今天内蒙古南部,汉唐时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所。此句意为:突厥首领率领部队越过阴山,侵扰边境。此句交待了唐军大规模出征的原因,即突厥大举兴兵侵犯我边境。
“砂砾空飒飒”,“飒飒”指风吹的声音。句意为:风刮过地面的沙砾,发出飒飒的声音。此句暗示了敌军来势之凶猛,所到之处如狂风肆掠大地。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封侯”是指建立功名。“闺阁”指妻室。此两句意为:建功立业就取决于这一战了,哪里还会以家室为念。结尾这两句写唐军将士临战自励,众志成城,决心以实际行动奋勇杀敌,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表现了众将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的前六句不惜浓墨重彩,渲染烘托营造出大战前的紧张氛围,诗人充分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境界显得苍凉雄壮,气象浑然。“笛声”预示着一场大战的序幕即将开启,接着风起云涌,马鸣嘶合,阴山脚下,双方军马密集,剑拔弩张,战斗一触即发。最后两句“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作豪逸之语,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虽不言战争的结果如何,而胜负已在其中:以如此轻身赴难、舍身取义的王者之师征讨顽逆,岂有不胜的道理。诗人以如此警拔有力的笔法紧束全诗,使人读来顿感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深蕴其中,深受震撼和鼓舞。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少年行二首》

其一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少年行”是我国古代一个的诗词题目,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甫、杜牧等都曾写过,著名的有王维的四首《少年行》。
西陵:汉代帝王陵墓大多在京城长安西北,故称西陵。
短长亭:即短亭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舍,供行人休息或离人饯别之用。《白孔六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道:全诗校:“一作路。”
羽书:即羽檄。
井陉:关隘名,即井经口,又称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县。
谁顾:全诗校:“一作唯愿。”燕山铭:即燕然山铭。 [1] 
白话译文编辑
西陵的一位少年游侠,仗义疏财,交游甚广,当慕名来访的客人离去时,他都要亲自为之饯行。突然有一天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呈报紧急公文的信使骑着白马如同流星一样飞驰而过。原来这是一道来自边关的紧急军事公文。这道紧急公文传来了胡人侵扰井陉的消息。少年得知外族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其二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
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夕阴:晚阴。
夜阑:夜将尽时。
百年心:指终生相契的意愿。句下全诗校:“一本无此首。”《才调集》卷九题作《少年行》。

226、唐·王昌龄《出塞二首》《送柴侍御》《少年行二首》等11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