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三月诗历古典文学雅俗共赏修养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三月诗历三十日:唐·白居易(5首)
宋·陆游、黄公度、赵蕃(2首)、王洋、郭印(2首)、郭祥正
唐·白居易
《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徘徊倚寺门。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自己只有徘徊寺门,满心怅然之情,而这种留春之意,使作者很是不满足,在紫藤花下留连了一天,天色接近黄昏仍不愿回去,这种情感的深刻与强烈可见一斑,而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慈恩”作者在此处所思的春,很明显有自己的特定含义,那就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很巧妙地放在对春的思念中,那温暖的春意与母亲的爱在此处统一一体,诗的妙处即在此。
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枝上的梨花已被露水包裹。望着漆黑的夜里的茅草屋,没有灯,没有一丝的光亮。沉重的愁绪碾压着我、桎梏着我,始终抬不起推开门的胳膊,跨不出前屋的脚步。天已经快亮了,周围的歌吹声却依旧没有停止,我怔怔地听着,独自靠着柴门,望向天边的明月,任由月光包裹着我的身体。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忧愁,与无尽的寂寞。

唐·白居易
《望驿台·三月三十日》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赏析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
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唐·白居易
《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
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
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
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
【关关】1.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后亦泛指鸟鸣声。 2.和谐安适貌。
3.车行声。
【其奈】1.亦作"其那"。
2.怎奈;无奈。
【长沙】见"长沙傅"。指 西汉
贾谊 。文帝 时 贾谊 被谪为 长沙王 太傅,故称。
【黄茅】1.茅草名。
2.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瘴色】1.因瘴疠患病的气色。
2.指南方瘴疠地的雾气。
唐·白居易
《三月三十日作》
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
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
临风独长叹,此叹意非一。
半百过九年,艳阳残一日。
随年减欢笑,逐日添衰疾。
且遣花下歌,送此杯中物。
唐·白居易
《独游玉泉寺 三月三十日。》
云树玉泉寺,肩舁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肩舁】见"肩舆"。代步工具,由人抬着走。
宋·陆游
《三月三十夜闻杜宇》
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斗转】北斗转向。表示天将明。
【区区】1.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区区之数|区区小事。
2.自称的谦词:不瞒您说,那考第一名的就是区区。 3.诚情挚意:感君区区怀。
【交零】俱下;齐下。

宋·黄公度
《三月三十日郊外即事》
雨积稻畦白,晴添麦垅黄。
野桥排雁齿,山路转羊肠。
鸟语有时好,田家随事忙。
一年春尽日,身迹更他乡。
【雁齿】1.亦作"雁齿"。
2.比喻排列整齐之物。 3.常比喻桥的台阶。 4.草名。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著有《知稼翁集》、《知稼翁词》。
宋·赵蕃
《三月三十日》
正是春时病不聊,未嫌风雨送今朝。
今年红蕊明年在,此日繁阴后日凋。
诗癖不除终作崇,鬓霜无种自能饶。
平生吟友俱安在,寥落天涯不可招。
宋·赵蕃
《三月三十日余有章贡之役陈明叔严从礼载酒见》
相从数月间,已复两为别。
此身竟何有,百年终是客。
近役不隔州,音问可络绎。
江南虚成市,白泉强名刹。
何劳共追饯,令我滋不悦。
觞行期月上,月上尊已侧。
我熙四壁空,君归度舟阔。
【音问】音信:不通音问。
【络绎】也作“骆驿”。往来不断,前后相接:络绎不绝|络绎而至。
宋·王洋
《三月三十日》
寂寞馀红点翠衣,晓风卷尽絮花飞。
避人黄鸟远山去,背我青春此日归。
倦舞柳条犹作意,侵阶芳草不知非。
耋我年少寻芳恨,一榻清风展翠帷。
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宋·郭印
《三月三十日前人有诗云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再和前韵二首》
三春浑索寞,百卉任摧残。
有感诗频赋,无懽酒易阑。
调和思玉烛,延驻仗金丹。
难击西飞日,吾心一寸寒。
索寞,亦作“索漠”,荒凉萧索貌。寂寞无聊;失意消沉。冷落淡漠貌。空乏穷尽貌。
懽同“欢”。
【调和】1.协调;和顺:画面不太调和|雨水调和。
2.和解;不对立:没有调和的余地。
【玉烛】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 2.烛的美称。 3.比喻目光。
4.乐律名。
宋·郭印
《三月三十日前人有诗云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再和前韵二首》
风雨年年横,莺花处处残。
衰颜随节变,幽兴与春阑。
俗眼从渠白,孤衷只自丹。
平生知任运,那复较暄寒。
郭印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宋·郭祥正
《元舆三月三十日致酒》
衰病仍为客,相依过一春。
和篇惊韵险,把酒沃愁频。
紫燕巢方稳,黄鹂语尚新。
何时公赴召,终欲托车轮。